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11-13 浏览数:5592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王双进 王 健 高贵如(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071001)摘要 21 世纪中国农业必将走向农业信息化, 为此, 我国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推动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该文在分析了建设农村信息市场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 解析了农村信息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 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关键词 信息传导机制;农村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市场1 农村信息市场建设的背景分析1 .1 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农村信息市场的启动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可能。由表1 可以知道, 1990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6 .3 元, 1998 年为2162 .0 元, 提高了215 .02个百分点;1990 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84 .63 元,1998 年为1590 .33 元, 提高了172 .02 个百分点;1990 年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等三项费用为44 .14 元, 1998 年为252 .96元, 提高了473 .09 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 三项费用支出增加速度远远高于人均纯收入及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 同时, 三项费用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表1 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生活消费支出(元)三项费用支出(元)三项费用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199019941995199619971998686 .31221 .01577 .71926 .12090 .12162 .0584 .631016 .811310 .361572 .081617 .151590 .3344 .14118 .15159 .21211 .28236 .37252 .967 .5511 .6212 .1513 .4414 .6215 .91 资料来源:1997 , 1999 中国统计年鉴, 百分数为计算得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信息商品的消费提供了可能。表1 所显示的三项费用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 是农村信息消费启动的一个例证。1 .2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农村信息市场的启动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党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要在农村“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认识到这一点, 就要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社会大生产的矛盾, 通过信息市场面向农户和集体两个层次提供信息服务, 特别注意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1 .3 建设农村信息市场, 对于推动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价值得到全社会的确认和重视, 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 通过提供大量市场信息, 避免价格波动, 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稳定农业生产。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 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其次, 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能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信息市场的收稿日期:2001 -03 -14*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8BJY053)“ 国家信息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研究” 、河北省教育厅项目(SO1227)“ 河北省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与管理研究” 和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基金(2001 -35)“ 河北省农村信息需求研究” 的资助王双进:男, 1970 年生, 硕士, 讲师;通讯地址: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071001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42 期)2001(4):4~ 6Journal of Huazhong Ag ricultural Univ 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OI :10.13300/j .cnki .hnwkxb.2001.04.002建设推动着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 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减少自然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过程中, 自然过程的“ 熵增加” 必须借助于信息化过程的“熵减少”来加以治理。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 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 使农业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 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顺应了我国加入WTO 的要求。加入WTO 后, 我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开放农产品市场, 我国农业将面临市场开放的风险。为了防范我国加入WTO 后所带来的的农业风险,需要建设农村信息市场, 为农民提供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信息, 把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使农产品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2 农村信息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任何一个产业、一个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评价。如果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个产业、这个企业就能继续发展壮大;否则,这个产业、这个企业就会难以为继。信息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为农村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创造了前提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正确理解农村信息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对完善信息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图1 所示, 为农村信息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图1 农村信息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按照市场导向原则, 信息传导应始于信息消费者, 形成“信息消费者※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的螺旋式上升结构, 信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断满足, 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信息生产者的信息供给不断改进和完善,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信息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公共信息产品, 具有非排他性(或共享性)和非竞争性, 它的消费不会因某一人消费而丧失或损耗, 因此可以被社会成员共享。例如政府的经济统计报告、经济分析预测报告等都可以免费获得与分享。由于公共信息产品的以上特性, 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信息产品的市场机制失灵。在一般情况下, 公共信息产品只能由政府部门来提供, 它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公众来传递, 其中部分公共信息产品可以通过信息市场以免费或收取工本费的方式来获取。如在美国, 一旦信息资料经农业部公开发布, 该资料就成为全社会享有共用。此时农业部将无偿提供这些信息, 不能获得利润, 只能收取资料加工和印刷的工本费。对收取资料工本费以外的服务费事件, 当事人将被处1000 美元的罚款或1年以上的监禁, 情节严重者两罚并处。私人信息产品由私人部门提供, 遵循市场供求规律按照市场机制运作, 通过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在这里,私人部门主要指农业信息咨询企业、中介机构以及提供农业信息的个人。公共信息产品与私人信息产品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绝对的界限, 二者都可以向对方转换。当公共信息产品被个别人以某种形式据为己有时或公共信息产品经过再次开发都可以转换成私人信息产品。专利、著作权已满保护期或私人信息产品持有人无偿提供给社会时, 私人信息产品就转换成公共信息产品。3 建设农村信息市场的措施据测算,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推广度约为20 %, 平均推广率约为35 %, 也就是说还有80 %的地区应得到推广而没有得到推广, 还有65 %近5000项成果没有得到推广, 与欧美国家60 %~ 80 %推广率相比差距巨大。到1998 年底, 我国农村人口为86868 万人, 这些人口都是农村信息市场的潜在消第4 期王双进等: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 5费者。基于当前我国信息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借鉴国外信息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信息市场发展的经验, 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 .1 完善信息市场运行机制市场运行机制是市场与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作的基础与前提, 缺乏完善的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与市场经济体制将不能正常运转。市场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灵敏、及时、有效的调节手段。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其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与完善, 存在着信息商品供求脱节、价格与价值背离等问题, 因此需要在加强统一监管的条件下完善信息市场运行机制。把政府宏观调控、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完善信息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提高信息资源的市场化程度, 充分发挥信息市场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上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3 .2 加强信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 的行动, 支持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为信息处理与传递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信息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重点是继续建设和完善中国农业经济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 落实数据库系统的基础设施, 包括多媒体技术设施的建设。要大力提高信息服务业的装备水平, 为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提供优良的现代化设备。改善农村地区通讯条件, 使农民用户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农业信息。3 .3 加强农村信息人才的培养, 培育农村信息市场主体 信息市场主体, 是参与信息市场交易活动的各方当事者, 包括供给方、需求方、中介方和管理者。信息市场主体的素质如何, 影响着农村信息市场的发育程度。要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 提高信息市场主体的业务素质和市场观念, 提高农村信息市场管理者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采取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尽快造就一批既熟悉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信息人才, 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用系统的观点, 搞好信息产业部门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信息产业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国家投资的力度。在发挥政府部门信息服务机构龙头作用的同时, 要大力扶植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 要使信息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农村经济的各个角落。3 .4 刺激信息需求, 增加有效供给, 激活农村信息市场 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刺激农民对农业信息的现实需求。同时, 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信息部门要各负其责, 共同努力, 增加农业信息的有效供给。政府部门要为农村信息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供给。要引导政府机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信息机构走向市场, 为农民用户服务。农业信息部门作为农村信息市场的主体, 要拓宽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 注重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信息服务的层次与水平。信息服务对广大农民来说也是新生事物, 也有一个从不认识到逐渐认识的过程。只有真正从信息服务中得到实惠的人才会再次成为信息服务的消费者。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要注重方式方法, 讲究一点营销策略。让农民逐步认识信息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采取公益性服务与有偿性服务相结合、一般用户与重点用户相结合、信息服务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让农民消费得起而且从消费中获益, 这也是信息服务的价值所在。同时, 要注意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如科技示范户、农业广播学校、农技讲座等)和现代信息服务方式(网络服务、在线咨询、数据库检索等)二者的结合, 经济基础差的地区可以传统服务方式为主, 并逐渐向现代服务方式转变。经济基础好的地区可以采取两种服务并重的方式, 并最终实现二者的融合。3 .5 加强农村信息市场统一管理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信息产业, 并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允许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市场建设, 让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信息机构共同参与市场竞争, 增强农村信息市场活力。同时, 农村信息市场体系, 应以国家级信息市场为龙头、地区级信息市场为骨干、基层信息市场为基础,构成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完善的信息市场体系。在当前的农村信息市场上, 一些信息机构之间由于缺乏协调与合作, 往往造成了市场信息过载、过时、失实和误导, 乃至出现坑蒙拐骗现象。鉴于此, 必须要设立统一的信息管理机构, 实施行业管理,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和信息企业资格认证制度, 加快信息网络化的进程, 保证农村信息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42 期)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