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经济管理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论文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8-12-01     浏览数:2168     【 字体:

                                                                  2016.11   - 30 -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基于嵌套 Logit模型  董银果1   黄俊闻2   内容提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的卫生与植物检疫(SPS )措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中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中国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日本为例,基于 2005 2012年日本海关进口HS9 位编码农产品贸易细分数据,采用嵌套Logit模型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进行测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区间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正N型”变动;与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横向比较发现,中国蔬菜、水果、咖啡茶叶及香料和杂食干果四大类农产品质量与印度基本持平,但与荷兰、法国等国家农产品质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出口农产品   质量   嵌套 Logit模型  SPS 措施 一、引言 农产品市场一直被传统经济学视作生产同质商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但随着消费者收入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进入“中产阶层”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成分、安全性、制作流程与营养等问题,不同食品间的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必要条件(Grunert 2005 )。Sexton 2013 )认为,农产品不再是同质性产品,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特性的需求已从口味、外观和便利性等扩展到食品生产过程及其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饮食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在此压力之下,食用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正在下降,而与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生产过程控制和认证以及追溯性等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董银果、邱荷叶,2014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产品来源的全球化和农产品生产的复杂化以及检验力度的不足,陆续爆发的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关国家经济损失,也暴露了各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缺陷。因此,近年来农产品国际市场的质量进入门槛不断加高,表现为各国以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为由设立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technical barrier of trade TBT )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 )。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以质量安全不合格为由的扣留、拒绝和退运,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形象,更是让出口企业和广大农户遭遇损失。2002 年,中国加入世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SPS 适度保护水平的形成机理与应用策略”(项目编号:71373154 )、“SPS 措施与农产品质量升级的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673087 )、“省级经济增长分布在空间趋同效应下的关联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303152 ),上海市浦江学者基金项目“农产品进口与中国SPS 保护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5PJC048 )及华东理工大学文科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2201522026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感谢叶明确教授在模型方面的指导,感谢审稿人和编辑部的宝贵建议和修订,当然,文责自负。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1 -贸组织第一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因质量不合格导致的贸易损失达100 亿美元;2008 年,中国 52.5%的农产品出口企业遭遇了国外 TBT/SPS 措施,直接和间接的贸易损失占到当年农产品出口额的38.3%2011 年,仍有 50.5%的农产品出口企业遭遇了SPS 措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 2012 )。董银果、姜盼(2012 )基于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出口受阻于国外 TBT/SPS 措施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外标准差异过大导致企业质量遵从成本过高。李坤望等(2014 )指出,由传统的价格竞争向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非价格竞争转变,是加快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经之途。Khandelwal2009 )更是直言,产品质量升级是一国成功出口甚至经济发展的一大前提。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已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2014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都明确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甚至将农产品质量与政府绩效考核挂钩。那么,中国农产品质量水平到底如何?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处于什么样的质量水平? 本文所要研究的质量,指的是同一产品不同种类间的(垂直)差异,比如,中国产的红苹果是否比他国产的红苹果更甜、更健康,更受消费者青睐。利用进口贸易数据从需求角度评估产品质量水平,首先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进口国。综合来看,一方面,日本曾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另一方面,中国凭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近邻的地缘优势,长期成为日本第一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主要供给蔬菜、水果、水产品、茶叶等农产品。因此,本文最终选择日本海关进口数据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水平进行度量。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产品质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Linder1961 )的文章中。他指出,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贸易方向的主要变量,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对产品质量要求也较高,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此后,产品质量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视角展开。 关于产品质量的理论研究,Flam and Helpman 1987 )的南北差异模型将质量差异引入垂直产业贸易理论中,他们发现,收入差异导致北方国家生产相对高质量的产品并与南方国家生产的相对低质量产品进行交易;Berry1994 )的供需平衡模型则提供了度量质量水平的基本思路。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产品质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随着Grossman and Helpman1991 )质量阶梯内生性增长模型的提出得以拓展。但直到 Melitz 2003 )率先打破生产企业的“同质性”假设而开启新新贸易理论,学者们才开始真正考虑企业产品质量的差异性问题。异质性企业的主要观点在于,只有最有生产效率的企业才能出口,贸易自由化导致企业生产效率曲线的右移,因为生产率低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Melitz and Trefler 2012 )。Sutton2007 )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在企业“能力”的基础上,包括一个企业所能获得的质量的最高水平以及每条生产线的生产成本即生产率两个因素。基于沉没成本和市场结构理论,Sutton  认为,企业在研发上的固定支出可以通过革新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产品质量。从竞争的角度来说,企业提高它们的研发支出和其他企业支出例如广告支出,其结果是,为了在出口市场生存,企业的能力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让出口方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最低边界。Verhoogen2008 )、Baldwin and Harrigan  2011 )和  Kugler and Verhoogen 2012 )将产品垂直差异引入迪克斯—斯特格力兹的垄断竞争模型,认为更有能力的公司在出口市场上表现更好,它们使用高质量的投入品进而以高价格出口高质量的产品。韩会朝、徐康宁(2014 )讨论了最低出口产品质量限制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认为企业生产率过低将导致产品质量低于质量门槛而无法出口。 相比于理论研究,对产品质量的实证研究进度缓慢,其原因一是质量本身难以直接观测,二是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2 -微观数据的缺失。目前,测度产品质量的主要方法有:技术复杂度指标、产品单位价值法、直接估计法、质量调整价格指数法和反推法。技术复杂度指标 Michaely1984 )最早提出,并经Hausman et al. 2006 )完善。其基本思路为:产品质量可用出口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乘以该国人均GDP来近似表示①。姚洋、张晔(2008 )运用该指标测算发现,1992 2002 年间,中国虽然出口更多高技术产品,但出口产品整体技术含量相对于世界先进水平并没有提高。该方法的重大缺陷就在于技术复杂度指标所刻画的是不同产品间技术含量的差异,显然,水产品的培养技术与农作物的培养技术不同,不可简单用技术含量差异来决定两者产品质量的高低。Schott2004 )开创了采用产品单位价值法研究质量的先河,即用产品单价代表其质量。李坤望等(2014 )使用出口产品的相对单位价值来衡量其质量,分析发现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加入出口大军是造成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持续下滑的原因。Hummels and Klenow2005 )和 Hallak2006 )基于产品单位价值构建价格指数来衡量产品质量。遗憾的是,产品单位价值法无法剔除生产成本(尤其是各国不同的工资水平)因素,高价格只是高质量的必要条件;此外,产品单位价值还受到要素价格扭曲、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和政府补贴等影响,因此,该方法存在高估或低估质量的可能。直接估计法打破了“单位价值等于质量”的假设,用产品价格方程中剔除成本等非质量因素后的剩余部分衡量产品质量,Hallak and Schott2011 )、Feenstra and Romalis 2012 )的质量调整价格指数法将价格指数分解为质量指数与质量调整价格指数的乘积,通过求解价格指数和质量调整价格指数便可得到质量指数。王明益(2013 )运用函数链神经网络对该质量指数进行了修正并在实证中发现,随着内、外资企业间技术水平差距的下降,内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升级将会加快,但当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拉大至某界限时,内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升级将会减缓。反推法同时利用产品价格和市场绩效信息度量产品质量。其内在逻辑是:产品市场绩效决定于价格和质量,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市场绩效越好,表明该产品质量越高,那么,剔除产品市场绩效中的价格因素后,剩余部分便是产品质量。Gervais 2015 )基于产品价格和销售量反推质量,将产品出口量对其价格和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就是质量。施炳展(2013 )在前者②基础上运用反推法测算中国企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发现中国企业出口各贸易伙伴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上升,但本土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有所下降,外资企业的口产品质量水平在上升。Khandelwal2009 )在嵌套 Logit 模型下利用产品价格和市场份额反推产品质量,是目前最前沿的反推方法。施炳展等(2013 )基于同一质量评估方法的计量分析发现,补贴能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水平。他们认为,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导致出口质量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加工贸易占比下降、外资企业竞争效应和资本劳动比例上升。此外,一些学者利用评级指标法衡量产品质量。例如,Crozet et al. 2012 )利用葡萄酒质量评级指标衡量产品质量,Verhoogen2008 )以企业获得 ISO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作为产品质量高的象征,这些方法都要基于特定的样本数据,不具有普遍性(魏方,2015 )。 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制造业产品上。鉴于此,本文期望                                                         ①Hausman et al.2006 )的原文公式为 (/)(/)jjk jkjjk jjPRODYxXYxX= åå 其中,(/) j kj x X 代表 j 国出口 k 产品占 j 国总出口的价值份额,jY 代表 j 国人均 GDP kPRODY 即为 k 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指标。 ②施炳展(2013 )引用的是 Gervais 2009 年的会议论文,该文后来在2015 年正式发表。Gervais 2009 年的会议论文来源为 http://economics.yale.edu/sites/default/files/files/Workshops-Seminars/International-Trade/gervais-110406.pdf。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3 -在以下方面有所贡献:①研究对象。本文针对食用农产品行业,利用目前最前沿的嵌套Logit模型测度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以补充现有研究的不足。②研究数据。有别于以往学者套用嵌套 Logit模型时大多采用美国数据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日本财贸省贸易数据库中的进口贸易数据和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数据中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在满足嵌套 Logit模型需要的基础上,探讨以日本为进口国基准的农产品质量水平。③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主要出口国农产品质量的横向比较,探寻中国农产品质量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异,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升级、构建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提供依据。 三、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阐述 Helpman and Krugman 1985 )在南北贸易模型中已经提出,不同地区间的技术对称性企业通过制造水平差异性产品和垂直差异性产品(Flam and Helpman 1987 )相互竞争。当产品同时含有水平差异(例如种类)和垂直差异(例如质量)特征时,Schott2004 )的产品单位价值法(即当产品单位价值相同时,市场份额越高的产品质量水平也越高)失效,会出现“价低质优”现象。为此,Berry1994 )率先在理论上放宽了传统供求模型分析消费者行为时“质量等于价格”的强假设,将质量引入消费者离散选择模型,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被二分为水平差异偏好和垂直差异偏好。设定消费者 i 购买产品 j 的最大间接效用为: ij j j j ijux apv bx = +- +                            (1) (1)式中,解释变量jx 表示产品 j 的可观测特征,jx 表示不可观测特征(垂直差异偏好,以质量为主要构成)①,jp 表示价格,ijv 表示消费者i 对产品 j 的水平差异偏好。按照Berry1994 )的消费者效用随机组成假设,消费者对产品j 的水平差异偏好的均值为 0。由此,产品 j 的平均效用水平为: j jjj xap db x = -+                              (2) 假设水平差异偏好ijv 满足极值 I 型分布,产品 j 的市场份额可写为人们熟知的Logit公式形式: 0jkj Nkesedd=ºå                                    (3) 同时,本文以日本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作为基准商品,假设其效用00 d = ,则同理可得基准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可称“外部市场份额”)为:                                                          ①质量作为产品垂直差异的重要特征,反映的是在同一类产品内,不同差异化产品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4 -001kNksed=ºå                                    (4) (3)(4)式中 k 代表产品,(3)和(4)式分别取对数后相减,可得Berry1994 )建立的多项Logit模型: 0() () j jj jj Ln s Ln s x ap db x -=º-+                        (5) 质量jx 即可由(5)式反推而出。然而,(5)式忽略了原本效用函数中的水平差异偏好ijv 对市场份额的影响。当市场中存在大量同类产品时,Logit模型在剔除了产品的可观测特征和价格因素后反推得到的不可观测特性可能会高估产品质量,出现有偏估计①。Khandelwal2009 )为弥补该缺陷,将相似产品归组②,允许同组内的产品具有相关的性能与特征③,消费者从组内各产品中获得的效用相同,同组内产品的市场份额差异来自于消费者的水平差异偏好而非垂直差异偏好④,由此在模型中加入了嵌套市场份额。该指标数值表现为同组产品各国出口量在进口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反映进口国消费者对于近似进口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包括诸如双边关系等因素也会被消费者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它也可以反映在一个更为细分的市场上各国农产品非质量层面的竞争力。同时,各出口国本身的市场规模也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不可观测或隐含因素(Feenstra1994 )。举例来说,美国苹果在日本卖得比中国苹果好,市场份额更多,不一定是因为美国苹果质量更高,可能只是因为美国出口HS9 位编码下的苹果种类相对于中国苹果更多,在HS6 位编码层面归组后会推高美国苹果的嵌套市场份额。可见,出口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对于产品市场份额存在隐含因素影响。因此,在嵌套Logit模型中加入市场规模与嵌套市场份额后构建了可用于评估质量的嵌套Logit模型,通过该模型最终反推得到的质量参数就剔除了各类非质量因素的水平差异与隐含要素影响。 综上,利用嵌套 Logit模型测算某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基本思路经修正后可以归结为:某出口产品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是该产品价格、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水平差异偏好和产品质量(垂直差异偏好)等因素的函数(王明益,2014 )。该模型思路在理论上讲适用于大多数有价的正常商品。该模型在剔除非垂直差异、隐含因素等影响后同样适用于农产品。  参考 Khandelwal2009 )的研究方法,本文所采用的离散需求函数为: 01,2, 3, () () ( ) cht t ch t cht cht ct chtLn s Ln s Lnp Ln ns LnMarket l la s g l -=++ + + +   (6)                                                            ①假设一位日本消费者在中国洋葱和澳大利亚萝卜中选择。当美国洋葱进入日本市场后,传统 LogitCES 框架预计中国洋葱和澳大利亚萝卜下降相同的市场份额,而事实上,中国洋葱作为美国洋葱的同一类产品将比澳大利亚萝卜下降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就可能高估中国洋葱的质量。 ②套用在农产品上,比如将“柠檬”(HS 080550010)和“青柠”(HS 080550090)归入“柠檬和青柠檬”(HS 080550)组。 ③嵌套 Logit模型通过将相似产品归组,打破了原先Logit模型对于产品间独立不相关(IIA)的条件限制,因为现实很难满足产品的相互独立性,比如经典的“红车蓝车问题”。 ④即消费者在选择同质性较强的近似商品时,考虑更多的是除垂直差异以外的水平差异。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5 -6)式中,chtp 表示日本在t 时刻从 c 国进口农产品h (以下简记为“农产品ch ”)的价格①;chtns 为该产品在其组内的市场份额,即嵌套市场份额,用t 时刻 c 国向日本出口产品h 的数量与日本从各国进口产品h 总数量的比值表示;出口国人口数量(ctp op )或人均 GDP ctagdp )代表各出口国市场规模(Khandelwal2009 ;王明益,2014 ),两者均用ctM arket 表示。组内市场份额和出口国人口数量两个变量用来表示日本消费者对进口者农产品ch 的水平差异偏好。 (6)式中,0 ts 是基准产品t 时刻的市场份额,又可称外部市场份额,在无法获得进口国本国农产品在其农产品消费总量的占比时,考虑到本国农产品(基准产品)作为对进口农产品的替代,可沿用 Khandelwal2009 )的做法,用1 减去行业进口渗透率反推外部市场份额。参照 Bernard et al.2006 )对行业进口渗透率的定义,可以得到外部市场份额为 1/( ) ot vt vt vt vtsMMQX = -+-,其中,vtM vtQ vtX 分别表示 v 行业在 t 时刻的进口价值、国内产品价值和出口价值。在此基础上,可求得农业总产值:00/(1 )tchtt chMKT q s¹=-å ,其中,chtq 代表进口国在t 时刻从 c 国进口h 农产品的数量。已知tMKTchtq ,可推出 t 时刻进口农产品ch 的市场份额: /cht cht tsqMKT = 。chts ots 的对数之差 Lns 即为相对市场份额。 由于进出口数据本身并不记录产品特征的详细信息,所以,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设定(6)式中的1, chl 是不随时间变化的c 国出口 h 产品的个体固定效应(可以剔除出口国出口产品所面临的非质量因素的影响,例双边贸易关系、贸易壁垒等),2, tl 为时间固定效应,3, chtl 则是不可观测的误差项。根据(6)式反推,农产品ch t 时刻的质量测度可由下式给出: 1, 2, 3,ˆˆˆ cht ch t chtl lll º++                            (7) 嵌套 Logit模型中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第一,厂商可能同时决定产品价格与特性,比如市场上瓜农商议好都以低价售卖注水西瓜,此时,随机误差项3, chtl 作为质量的组成部分,就与农产品价格chtp 相关。但是,没有直接的日本运输成本数据来充当产品价格的工具变量,且运输成本也可能无法完全保证与产品质量无关,比如Hummels and Skiba2002 )提出的“华盛顿苹果”效应(质量越好,运输距离越远)。本文采用进口产品价值量除以进口数量的产品单位价值来替代产品价格,有关产品价格的工具变量留待后续进一步研究。第二,组内市场份额(即嵌套市场份额)chtns 也可能与3, chtl 存在较强的内生关系,可利用农产品ch 所在组内的种类数②和出口国家c 出口的种类数作为                                                         ①出于本文原始数据获得、处理与匹配性等方面的考虑,相关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统一由名义指标计算。此外,因模型中的产品单位价值、人均GDP 都经过对数化处理,汇率、价格水平对两者对数化后数值的影响极低,模型评估出的质量参数预期结果并无太大变化,即便对样本数据进行较大工作量的平减处理,预期结果依然稳健。因此,本文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并未对原始数据进行平减处理。 ②按照日本输入统计品目录,以HS6 位编码项下农产品为一组,该组内日本进口的HS9 位编码细分农产品种类数即为组内产品数。仍以柠檬为例,“柠檬和青柠檬”(HS 080550)即为一个产品数(一个组),“柠檬”(HS 080550010 )和“青柠”(HS 080550090 )即为两个不同的产品种类数。另外,日本海关编码自2011 年起正式从HS2002过渡到 HS2007,本文已作相应调整。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6 -工具变量。这 2 个工具变量与组内市场份额chtns 相关而与3, chtl 无关。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对产品质量的精确度量,需要产品种类具备较高的可分解程度,即高分位编码的产品贸易数据。目前多数贸易数据是HS4 位或 HS6 位编码下的细分数据,而实证分析中适用于嵌套Logit模型的高分位编码贸易数据大多为美国HS10位编码进口数据,这仅反映了美国消费者的偏好。作为亚洲进出口贸易大国,日本的海关数据包含了HS9 编码位进出口产品的价值量和数量,符合嵌套Logit模型的需要。本文将日本财贸省贸易数据库①中的 HS9 位编码进口贸易数据应用于嵌套Logit模型。 综合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进出口报告及学术研究成果,中国出口日本的代表性农产品有以下七大类:HS02即肉类及肉制品,HS03即水产及水产制品,HS07即蔬菜,HS08即水果,HS09即咖啡茶叶及香料,HS10即谷物,HS12即杂食干果类。日本自2006 5 月起正式实施了严苛的“肯定列表制度”。为衡量该制度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冲击,本文截取了 2005 2012 年日本从世界各国(共计 137 个国家)进口上述7 类细分为 HS9 位编码的农产品进口金额和数量。该数据来自于日本财贸省贸易数据库(e-stat)。而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数据②(MAFF)中目前只有农业给出了完整匹配的进出口及产出数据满足嵌套 Logit模型所需,且日本标准产业分类(JSIC )下的农业涵盖了几乎除肉类及水产外所有上述代表性农产品,所以,模型中农产品所对应的行业限定为农业。同时,计算农产品的市场份额需要同行业内所有产品的数量单位一致。因此,本文最终选定的几大代表性农产品为:蔬菜(HS07)共 750 种、水果(HS08)共 747 种、咖啡茶叶及香料(HS09)共 937 种、杂食干果(HS12)共 672 种,合计 3106 个品种 HS9 位编码的初级农产品。 市场规模的变量分别选取各出口国人口数量ctp op 和人均 GDP ctagdp )来描述,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③。为避免模型中变量取对数后出现错误数值,剔除数量为 0 及价值额为 0 的样本,最后剩余 12210 个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指标 市场份额(%) 外部市场份额(%) 产品单位价值(万日元) 嵌套市场份额(%) 人口数量 (百万) 人均 GDP(万美元)均值  0.025  60.829  0.928  17.264  266.000  1.584 中位数  1.900a  61.038  0.052  1.318  66.000  0.576 最大值  11.451  63.476  1800.000  100  1400.000  6.780 最小值  8.000b  57.754  0.001  1.570c  0.050  0.014 25% 分位数  1.900d  59.098  0.024  0.114  21.000  0.194 75% 分位数 0.002 63.383  0.134  17.249 240.000 3.401 注:abcd采用科学计数法,设尾数为ma表示m×10-4b表示m×10-9cd表示m×10-5。 参照张一博、祝树金(2014 )的分析,本文根据样本数据绘制了(6)式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散点图(见图 1),包括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的相对市场份额Lns 与产品单位价值chtLnp 、嵌套市场份额 ()chtLn ns 、出口国人口数ctLnpop 关系的散点图。由图 1 可知,产品单位价值与相对市场份额明显呈负相关,而嵌套市场份额和出口国人口数均与相对市场份额呈正相关。根据散点图先验预期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印证了嵌套 Logit模型加入嵌套市场份额的合                                                         ①日本财贸省贸易数据库(http://www.customs.go. jp/toukei/info/tsdl.htm )。 ②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数据(http://www.maff.go.jp/j/tokei/kouhyou/kokusai/index.html)。 ③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wits.w orldbank.org/)。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7 -理性,以及用出口国人口数替代市场规模纳入模型考虑的必要性。   图1  相对市场份额与各解释变量关系的散点图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回归结果 对于(6)式模型,本文分别采用OLS IV方法对不同解释变量组合进行4 组回归。由于采用的是面板数据①,首先要确定模型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其次要对工具变量是否过度识别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 所示。回归(1)以人口数量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OLS 法进行固定效应估计,回归(2)以人口数量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OLS 法进行随机效应估计,回归(3)以人口数量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IV法进行固定效应估计,回归(4)以人口数量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IV法进行随机效应估计。OLS IV方法的 Hausman 检验都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所以,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在固定效应模型下,工具变量的Sargan 统计量为 1.808,所对应 p 0.179大于 0.1,通过了过度识别检验,说明工具变量外生,与扰动项不相关。 表2                                      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1)  (2)  (3)  (4) 产品单位价值(对数) -0.116*** -0.266*** -0.162** -0.308*** 0.011)  (0.010)  (0.071)  (0.051) 嵌套市场份额(对数) 0.900*** 0.826*** 0.849*** 0.768*** 0.005)  (0.005)  (0.077)  (0.057) 人口数量(对数) 0.693*** -0.119*** 0.697*** -0.082** 0.149)  (0.022)  (0.150)  (0.040) 观测值数 12210 12210 11157 12210  R2  0.81 0.81 0.81 0.80 Hausman检验 2c 2prob c >  1311.47 0.0000  87.64 0.0000 注:*** ***分别表示在10% 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误。                                                          ①一年内,日本会从不同国家进口同一种农产品;同时,同一个国家会向日本出口不同的农产品。所以,本文所用原始样本数据本身不满足面板数据要求,需要将出口国和其出口的一种农产品固定为一个独立个体,即c 国出口的 h 产品ch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8 -此外,产品的个体固定效应只能消除截面数据中不随时间变动但随个体而异的遗漏变量问题,分析中还需加入时间固定效应以控制在某段时间内的事件对贸易的影响。因此,下文利用双向固定效应(two-way FE )模型,分别对应不同指标和方法,给出最终用来测度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见表3)。以(6)式为基础,回归(1)以人口数量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OLS 法进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回归(2)以人均 GDP 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OLS 法进行双向固定,回归(3)以人口数量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IV法进行双向固定,回归(4)以人均 GDP 衡量市场规模并使用IV法进行双向固定。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1)  (2)  (3)  (4) 产品单位价值(对数) -0.155*** -0.152*** -0.274*** -0.248*** 0.0101 )  (0.0102 )  (0.0810 )  (0.0784 ) 嵌套市场份额(对数) 0.886*** 0.888*** 0.758*** 0.786*** 0.005)  (0.005)  (0.087)  (0.083) 人口数量(对数) 1.124***  1.499***  — (0.229)  —  (0.348)  — 人均GDP (对数)  — -0.150***  -0.090  —  (0.053)  —  (0.0726 ) 截距 -27.97*** -6.380*** -34.550*** -6.744*** 4.137)  0.458)  (6.186)  (0.554) 个体固定效应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时间固定效应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已控制 观测值数  12210 12210 12210 12210 R2  0.83 0.83 0.82 0.83 注:*** ***分别表示在10% 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字为标准误。 表3中估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解释变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采用OLS 法回归的各项解释变量系数除市场规模外均高于采用IV法的估计结果,可见,采用OLS 法高估了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农产品相对市场份额)的影响。4组回归结果均表明,出口国出口农产品的单位价格对出口农产品的相对市场份额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虽然许多农产品被定性为生活必需品,但产品细分也意味着其种类数的增加,消费者拥有足够多的替代品使得需求弹性变大,价格反向作用于市场份额。组内市场份额对相对市场份额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意味着出口国出口某一产品的数量越多,或日本进口该类产品的数量越少,组内市场份额越大,则其占日本进口的相对市场份额也就越大。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即表31)列与(3)列中,人口数量都正向作用于相对市场份额,且在IV法下显著性明显优于人均GDP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采用表3中(3)列估计结果。 (二)中国农产品质量评估结果 由(7)式所推算出来的质量水平是指中国产品相对于日本产品的质量水平,是未作任何调整的相对质量水平。本文在此另外引入施炳展等(2013 )提出的标准化质量水平: 100cht htht htminmax minl llll-¢ =´-                          (8) 在表3中(3)列回归结果的基础上,采用(8)式,本文整理得到中国整体农产品的质量表现(如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39 -2所示),并分析中国农产品质量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冲击下的变化情况。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1234560408012 016 0 出口量 质量 出口量(万吨) 年份 质量 图2  20052012 年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出口量变化 图2 显示,2005 年日本公布并于次年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本文选取的4 类农产品出口总量呈“正 U 型”走势,并在2009 年出口总量迅速降至88 万吨的低谷,SPS 措施等质量门槛的提高直接导致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量的锐减。相对而言,中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却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2008 年以前,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质量与出口量呈现出反向变动格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2005 年日本公布“肯定列表制度”方案后,中国商务部会同中国质检总局及各分局对出口企业进行了多次培训,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满足高质量标准的能力。第二,由于企业是异质性的,对于新的质量门槛,有些出口企业效率高,能够适应遵从新质量标准的固定成本,而有些效率低的企业则无法跨越这道门槛,这在出口企业间造成了“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结果(导致2008 年比 2007 对日本食品出口降幅高达15.52%①),生产低质量商品的企业因无法满足进口国要求而被淘汰,生产高质量商品的企业则提升了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2009 2010 年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质量水平下滑的原因是:第一,随着“肯定列表制度”滞后的消极影响扩大(汪贵顺,2008 ),以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环境变化,消费者收入下降,进口国需求不足,经济萧条也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第二,2008 年“毒水饺”事件发生后,日本对中国农产品质量严重不信任,对进口的大多数中国农产品进行额外检验,致使农产品的通关时间大大延长。根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公布的《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②,中国每批输日农产品的通关时间通常在4 天左右,而被实施命令检查的农产品的通关时间则需10 20 天。通关时间的延长不仅增加了仓储、检验等通关费用,而且大大降低了以新鲜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导致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在2009 年和 2010 年连续两年下滑。 为此,中国在《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于 2008 年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 年开始实施,严格要求食品生产实行审核登记和抽检制度。这为中国安全食品的生产和监管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促进了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经历了 2009 年与 2010 年两年调整期后,中                                                         ①数据来源:商务部:《2011 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ztxx/ncpmy/ncpydtj/ 200603/20060301783733.shtml。 ②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http://finance.sina. com.cn/roll/20111108/ 080610773162.shtml。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40 -国对日本出口农产品质量在2011 年开始出现回弹,实现了“正N 型”曲线右端的反转,并呈上升趋势。 (三)中国与其他出口国农产品质量的横向比较 为了深入了解样本中四大类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本文以日本为基准国家测度后用图3 展示中国四大类农产品质量2005 2012 年的变化,并与其他出口国进行横向比较。  图3  中国四大类农产品质量相对于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比较 图3 显示,荷兰农产品出口质量水平高居各国之首。事实上,荷兰是自然资源不足、人均农业资源较少的国家。二战后,荷兰依靠生产集约与机械化技术复合发展模式,凭借资金密集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规模经济下的农业高额收益,2010 年单个农场平均年收入达到5.6万欧元①。横向比较显示,荷兰的四大类农产品质量都稳定在日本进口农产品质量阶梯的第一梯队。西班牙作为欧洲农产品出口大国,一半的国土面积都用于农牧业,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框架下,其水果蔬菜类产品出口更是占到了欧盟内出口贸易量的30% ,其质量水平在六国中仅次于荷兰。 本文测算的美国农产品质量排名比较靠后,与传统印象中美国农业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率的形象不符。事实上,以牺牲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为代价的过快现代化已经在美国逐渐暴露出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的问题。美国农产品大多属于产量高、外型好、高能量的品种,外表光鲜亮丽、价格低廉,但品质、口味与健康则不被纳入生产者考虑范围(刘春燕,2014 )。美国食品安全标准只是表明化学剂量上短期无危险,对累积性毒害的长期影响则缺乏检验。 中国出口的四大类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印度不相上下,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出口国。可见,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已是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水平的                                                         ①数据来源 http://www.agri.ac.cn/news/ztqbfw/2014415/n793096815.html。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41 -主要因素有:①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农药残留超标。每年大量中国出口农产品在国外被通报、扣留或拒绝,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超标。另据中国农业部资料,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农药使用国,每年约有175 万吨农药使用于农牧林业生产,但农药施用量仅有约 30% 作用于目标生物,其余的70% 进入环境。中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 倍①。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规滞后,与世界水平仍存差异。2005 年制定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仅涵盖了 136 种农药,而中国直至 2009 年才实施《食品安全法》。2014 3 28 日中国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4)规定了 387 种农药在 284 种(类)食品中的 3650 项限量标准,成为史上最严标准,但依然远远低于美国 1 万项、日本 5 万项、欧盟 14.5万项的标准。③价格是出口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靠价格竞争,而随着出口成本的上升与主要进口国质量门槛的提高,中国农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份额均出现下滑。黄祖辉等(2009 )研究发现,中国水产、畜禽、果蔬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正逐渐取代谷物、油料、糖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在出口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但未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目标市场其他竞争者同质产品的进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将被抵消。另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业资源禀赋并不丰裕,解决 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长期是政府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当人们最基本的农产品数量需求满足后,根据市场需求,应将政策目标调整为兼顾质量和效益,引导农产品供给结构转变,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对农产品、食品的质量需求。2011 年中国商务部在“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经验交流会”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外贸出口国,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下一步就是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完善产品结构,基础工作是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②。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以低价出口创汇不断扩大贸易规模。随着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门槛的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了主要市场以质量不合格为由的通报、拒绝和扣留,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基于2005 2012 137 个国家出口到日本的3106 HS9 位编码细分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最新的嵌套 Logit模型测度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质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正N 型”演变,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质量门槛的提高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存在2 年的滞后期。从水果、蔬菜、咖啡茶叶及香料与杂食干果这四大类农产品来看,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基本与印度相当,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更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和 7 亿农民的收益,因此,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已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针对影响中国农产品质量的农药残留问题,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喷洒次数,提高出口农产品满足国际市场质量需求的能力,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减少农药的使用总量,同时,加快替代农药和农药降解技术的研发减少毒性和污染较大农药的使用。其次,严格农产品质量管理法规的执行。2015年中国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历史最严格的标准标志着中国政府努力改善食品安全的决心,这些标准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将大大提高今后中国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最后,加强农产品供给创新。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也可以降低技术升级的边际成本。因此,通过农业生产企业间的兼并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让质量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①数据来源:张斌、尧水红:《环境中的农药:中国典型集约化农区土壤、水体和大气农药残留状况调查》,绿色和平组织研究报告,2013 1 月。 ②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fo rtune/2011-06/17/c_121551163.htm 。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42 -参考文献 1. 董银果、邱荷叶:《基于追溯、透明和保证体系的中国猪肉竞争力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4 年第 2 期。 2. 董银果、姜盼:《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 SPS  的原因探析》,《国际贸易问题》2012 年第 11 期。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9 》、《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版社,2009 年、2012 年。 4. 韩会朝、徐康宁:《中国产品出口“质量门槛”假说及其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4 年第 4 期。 5. 黄祖辉、王鑫鑫、宋海英:《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和变化趋势》,《农业技术经济》2009 年第 1 期。 6. 李坤望、蒋为、宋立刚:《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4 3 期。 7. 刘春燕:《美国农业环境问题与风险对我国的警示》,《西部学刊》2014 年第 7 期。 8. 施炳展、王有鑫、李坤望:《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测度及其决定因素》,《世界经济》2013 年第 9 期。 9. 施炳展:《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测度与事实》,《经济学(季刊)》2013 年第 1 期。 10.汪贵顺:《肯定列表制度存在对品质、商机产生消极影响的通关时滞效应》,《农业经济》2008 年第 10 期。 11.王明益:《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了吗》,《统计研究》2014 年第 5 期。 12.王明益:《内外资技术差距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基于中国7 个制造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评论》2013 年第 6 期。 13.魏方:《生产率和产品品质双重异质性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文献综述》,《国际贸易问题》2015 年第 1 期。 14.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8 年第 2 期。 15.张一博、祝树金:《基于改进的嵌套Logit 模型的中国工业出口质量测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 年第 2 期。 16. Baldwin, R. and Harrigan, J.: Zeros, Quality and Space: Trade Theory and Trade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3(2): 60-88, 2011. 17.Bernard, A. B.; Jensen, J. B. and Schott, P. K.: Survival of Best Fit: Exposur e to Low-Wage Countries and the (Uneven) Growth of U.S. Manufacturi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8(1): 219-237, 2006. 18.Berry, S.: Estimating Discrete-choi ce Model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 25(2): 242-262, 1994. 19.Crozet, M.; Head, K. and Mayer, T.: Quality Sorting and Trade: 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ench Win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79(2): 609-644, 2012. 20.Feenstra, R. C. and Romalis, J.: International Prices and Endogenous Qu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9(2): 477-527, 2012.. 21.Feenstra, R.: New Pr oduct Varieties and the Measurem ent of International Pric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84(1): 157-177, 1994. 22.Flam, H. and Helpman, E.: 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North-South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77(5): 810-822, 1987. 23.Gervais, A.:  Product Quality, Firm Heteroge ne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48(3): 1152-1174, 2015. 24.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 Qua 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1): 43-61, 1991. 25.Grunert, K. G.: Food Quality and Safe ty : Consumer Perception and Demand,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32(3): 369-391, 2005. 26.Hallak, J. C.: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Direction of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68(1): 238-265, 2006. 27.Hallak, J. C. and Schott, P. K.: 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测度   - 43 -126(1): 417-474, 2011. 28.Hausman, R.; Huang Y. and Rodr 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 12(1): 1-25, 2006. 29.Helpman, E. and Krugman, P.: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30.Hummels, D. and Klenow, P.: The Vari 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95(3): 704-723, 2005. 31.Hummels, D. and Skiba, A.: Shipping the Good Apples Out? An Empir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Alchia n-Allen Conjec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6): 1384-1402, 2002. 32.Kugler, M. and Verhoogen, E.: Prices, Plant Size, and Product Quali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9(1): 307-339, 2012. 33.Khandelwal, A.:  The Long and Short of Quality Ladders ,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178, 2009. 34.Linder, S. B.: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 , New York: Wiley & Sons, 1961. 35.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 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ac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6): 1695-1725, 2003. 36.Melitz, M. J. and Trefler, D.: Gains from Trade When Firms Matte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26(2): 91-118, 2012. 37.Michaely, M.:  Trade, Income Levels and Dependence ,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4. 38.Sexton, R.: Market Power, Misconceptions, and Modern Agricultural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95(2): 209-219, 2013.   39.Schott, P. K.: 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 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2): 647-678, 2004. 40.Sutton, J.: Quality, Trade and the  Moving Window: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Economic Journal, 117(524): 469-498, 2007. 41.Verhoogen, E.: Trade, Quality Upgrading 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 n Manufacturing Sect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3(2): 489-530, 2008.  (作者单位:1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2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霜雪明)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郑重声明 时下有不少钓鱼网站(例如http://www.zgncjj.cn/http://www.zgncgc.cn/ ),打着《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的旗号,发布投稿信息,收取作者费用,很多作者被骗,蒙受损失。《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郑重声明: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作者投稿要以本刊纸质版上标明的网址为准。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网站名称为: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网站地址为:http://www.crecrs.org/

[返回]
上一篇:高分辨率光学和SAR遥感影像在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下一篇:产权理论视角下的微博打赏及其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