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的中长期预测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6-12-11 浏览数:3085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梁书民: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的中长期预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的中长期预测梁书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现状; 利用人口 耕地模型对中国耕地的中长期变化进行了预测; 利用模型对各项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情况进行了预测; 对耕地的各项变更进行了预测。主要结论有耕地减少速度近中期较快, 长期转缓; 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的数量取决于总人口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 建设占地将成为未来耕地减少的主要项目。提出应建立和实施严格的土地普查和管理制度, 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郊农业的土地生产效率, 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 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键词 城镇化 耕地资源 中长期预测 中国一、中国耕地资源变化的现状 耕地面积是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 获得正确的耕地面积数据是研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关键。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在1996年以前有分省的历年耕地面积数据, 峰值为1957年的11183万公顷。1999年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 1996年现状) 为13003. 9万公顷。1996年以来, 在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国土资源部的地籍司每年编写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式, 有计划地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5加强对新农业政策实行后出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例如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县乡机构综合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问题等, 需要及时高度关注和研究解决对策措施。参考文献 1 杜青林 坚持增粮增收稳步发展不动摇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谈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新华社, 2004. 12. 262 陈锡文 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三农工作地位 人民网, 2005. 1. 313 钱克明2004年中央 一号文件执行效果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05(2)4 李成贵 粮食直补不能取代价格保护 经济参考报, 2004. 7. 215 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6 黄季火昆, 李宁辉, 陈春来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 是挑战还是机遇农业经济问题, 1999(8)7FredGale, BryanLohmar, andFrancisTuan China sNewFarmSubsidies, Report fromtheEconomicResearchService, USDA, 2005. 2 101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2005年增刊历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由国土资源部出版的中国国土资源年鉴提供。其他耕地面积数据是单一年份数据, 但可以作为参考。1982年结束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汇总上报的耕地面积为11325万公顷。刘纪远于1996年公布的遥感宏观调查的耕地面积数据为13731. 5万公顷。农业部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8年公布的农业区划资源调查结果为1985年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3492. 4万公顷。1996年以来的国土资源部耕地数据具有准确性和时间连续性, 正逐渐被各界所接受。1996年以前国家统计局的耕地数据偏低是众所周知的, 但国家统计局有建国以来历年的分省数据, 且在1995年以前具有统一的统计口径, 数据反映出的全国耕地变化趋势是基本上可信的。利用国土部1996 1998年的耕地变化趋势可以反推出1995年国土部口径下的全国耕地面积, 而统计局和国土部两种口径下的1995年耕地面积差值( 3526. 8万公顷) 可作为校正统计局1996年以前耕地数据的依据。李元分析我国1949 1995年耕地调查数比统计数普遍偏大的原因是建国初期耕地面积测量不准, 许多新开荒地未能上报, 以及建设用地复耕。笔者认为测量误差的贡献率较低, 建设用地复耕的贡献也较低, 开荒不报才是调查数和统计数差异的主要原因。吴传钧给出的1949年全国耕地数为9804. 5万公顷, 与统计局的1949年耕地数( 9788. 1万公顷) 相差无几。鉴于我国大规模移民开荒主要发生在1949 1965年, 我们可将国土部的矫正数上溯到1965年。若假设1949 1965年开垦荒地的未报数逐年递增, 在接受1949年耕地面积基数的情况下可以反推出1949 1965年的真实耕地面积。最后得出按现在口径计算的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大致为: 从1949 1965年, 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增加为主, 峰值为1965年的13886万公顷; 从1965年到现在, 耕地面积的变化以减少为主, 1979年的耕地面积为13476万公顷, 2004年已减少到12259万公顷; 2004年的耕地面积比峰值的1965年减少1627万公顷, 减少了11. 7%, 比1979年减少1217万公顷, 减少了9. 0%。二、耕地面积预测 耕地减少的速度与土地管理环境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 期间有1983 1985年以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占用耕地为主和1999 2003年以开发区的迅速扩张为主的两个耕地面积快速下降的时期, 均同当时宽松的土地管理环境有关。而在耕地资源快速下降的情况下, 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可以遏制耕地面积下降的势头。如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结束了1983 1985年连续三年耕地面积快速下降的局面; 2004年国务院下达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 大量清理开发区, 使盛行一时的开发区热大大降温。从大趋势角度来预测我国耕地的减少, 可以假定耕地的减少只与非农业人口的增加有关, 生态退耕和土地开发因属暂时因素, 其对土地增减的长期影响可以被忽略。为预测未来我国城镇化占用耕地的情况,关键是确定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同耕地面积减少的关系。1979 2004年, 我国非农业人口增加了22886万人, 耕地减少了1217万公顷, 平均每增加一个非农业人口使耕地减少0. 0532公顷。由于这个边际值包含了1999 2003年大规模建设开发区占用的大量耕地和2002 2003年大规模的生态退耕, 可以作为耕地面StudyontheEconomical Impact of theNewAgricultural PoliciesJIANGXuelei, SUNDongsheng, XIAOHaifengandZHOUJinxiu Abstracts: Theoverall goal of thispaper istoassesstheimpactsof thenewagricultural policiesonChina s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tradeandfarmincome. Theresultsof analysesshowthat positiveeffectsof thenewagriculturalpoliciestodomestic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foodsecurityandfarmincomearenot ashugeasexpectedduetothelowfinancial intensity, althoughthe social andpolitical effectsof thenewagricultural policies areover- estimated.Thestudyconcludeswithseveral policyimplicationsandsuggestions.Keywords: Newagricultural policies, Economical impact 102 梁书民: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的中长期预测积下降的高估计值。若将1979 2004年的耕地面积同非农业人口进行回归, 得出二者关系曲线的斜率为-0. 0445, 较- 0. 0532平缓, 可作为对耕地面积下降的低估计值。为了分析城镇化和人口增长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压力, 应首先对中国未来45年内人口和城镇化的变化进行基本估计。关于中国人口的预测很多, 过去一般对人口峰值的估计偏高, 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迅速, 各主要权威机构预测中国总人口峰值一般不超过15亿。本研究通过分析1965 2004年和1987 2004年的人口增长情况, 发现历年的人口增长率呈指数下降。1965 2004年的人口增长率下降比较缓慢, 可用于对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的高预测, 1987 2004年的人口增长率下降比较快, 可用于对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的低预测。同样原理, 利用1996 2004年城镇人口的增长率下降的指数方程可以预测未来的城镇人口增长率, 进而预测未来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2000 200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同非农业人口率的差趋于稳定, 在假设两率之差稳定的情况下, 非农业人口率可以从预测的城镇化率推出。非农业人口数可以用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率计算出。表1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预测年份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总人口 非农人口 低预测 中预测 高预测2004 129988 39072 12259 12259 122592005 130791 40972 12158 12166 121752010 134346 49857 11686 11732 117792015 137236 57542 11277 11357 114372020 139583 63959 10935 11044 111522030 143049 73333 10437 10586 107342040 145356 79124 10129 10303 104772050 146903 82553 9946 10135 10324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历年中国农业年鉴 表1就是通过上述模型的预测结果。按照中预测方案, 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接近14亿, 非农业人口达6. 4亿, 若取中预测值, 耕地面积下降到11043万公顷, 比2004年少1216万公顷。2050年中国总人口为14. 7亿,非农业人口达8. 3亿, 耕地面积下降到10135万公顷, 比2004年少2124万公顷。2004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为1. 415亩, 到2020年降为1. 187亩, 到2050年降为1. 035亩, 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速度呈递减趋势。三、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预测 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我国的优良耕地大都分布在城乡居民地附近, 城市、城镇和农村的扩张以及工矿用地的增加,交通线的建设, 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部分是土地生产率极高的上等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约占建设用地中的68. 3%, 应该成为耕地面积变化研究的重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增长的直接结果, 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利用我国13年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数据, 可以构建出我国的人口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模型。模型表明每增加一个非农业人口将增加居民及工矿用地0. 0290公顷( 0. 435亩) , 每减少一个农业人口将减少居民及工矿用地0. 0245公顷( 0. 368亩) 。该模型考虑了农业人口减少带来的农村居民地面积的减少, 在居民地面积中剔除了农村废弃宅基地的面积。Y1= -772. 539+ 0. 028985P1+0. 024511P2; R平方值= 0. 9957,T值 - 7. 84 10. 20 13. 101952, 1957, 1978, 1985, 1996 2004年13观测值其中:Y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万公顷; P1, 非农业人口, 万人; P2, 农业人口, 万人。( 数据来源: 李元, 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历年中国农业年鉴)2004年我国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为2573万公顷。利用上述模型预测我国的居民点和工矿用地, 2010年达2743万公顷, 2020年达2935万公顷, 2050年达3197万公顷。交通建设占地是城镇化进程中仅次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重要占地项目。由于我国交通建设相对落后, 有面公路总里程远远低于国土面积相当的美国( 2004年仅为美国的29. 2%) 。预计我国交通的长期稳定发展可能延续到2050年。铁道部制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指出, 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 其延伸速度较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交通部也于2005年1月公布了中国高速公路网布局规 103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2005年增刊划, 到2020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超过8万公里, 与美国目前的总里程相当。我国公路总里程占陆路交通线总里程的94%, 随着农村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公路总里程将长期稳定增长。依据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并参见交通部和铁道部的规划进行预测, 我国的公路、高速公路和铁路均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项总里程的和( 交通线总长度) 将在2050年以前稳定增长。2004年交通线总长度为198万公里, 预计2010年达233万公里, 2020年达290万公里, 2050年达452万公里。通过将交通占地对交通线总长度进行回归( 考虑交通线占地的提前性, 将交通线总长度提前三年) , 得到交通占地 交通线长度模型。模型得出的主要参数为, 交通线每延长1公里, 交通占地平均增加1. 1公顷, 相当于交通线的平均宽度为11米。常数项362. 17万公顷( 3. 62万平方公里) 大约相当于所有火车站和汽车站的总面积。Y2=362. 17+1. 1033L; R平方值= 0. 9901T值 45. 4 26. 61996-2004年9观测值式中,Y2, 交通用地, 万公顷; L, 交通线总长度, 万公里。(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我国交通用地为599万公顷。利用上述模型预测我国的交通用地, 2010年达639万公顷, 2020年达701万公顷, 2050年达879万公顷。按1996 2001年的统计口径, 估计2004年我国水利设施占地为576万公顷。近年来我国水利设施占地以每年0. 88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估计到2010年达581万公顷, 2020年达590万公顷, 2050年达607万公顷。1998 2004年我国总建设用地增加占地中占用耕地的比例, 平均为52%。据此和上述对总建设用地扩张的预测, 可以推算出未来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 表2) : 2004年我国总建设用地为3748万公顷( 为国土总面积的3. 90%) , 估计到2010年总建设用地将扩张到3963万公顷( 为国土总面积的4. 13%) , 累计占用耕地112万公顷, 到2020年总建设用地将扩张到4226万公顷( 为国土总面积的4. 40%) , 累计占用耕地248万公顷。到2050年总建设用地将扩张到4683万公顷( 为国土总面积的4. 89%) , 比2004年多936万公顷,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 是河北省面积的一半, 累计占用耕地487万公顷, 相当于2004年耕地面积的4. 0%。表2 我国建设用地的预测 ( 万公顷)年份 建设用地累计数 以2004年为基期,总计 居民点和工矿用地 交通建设用地 水利设施占地 累计占用耕地2004 3748 2573 599 5762010 3963 2743 639 581 1122020 4226 2935 701 590 2482030 4421 3062 760 598 3502040 4567 3144 820 603 4262050 4683 3197 879 607 487数据来源: 李元; 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历年中国农业年鉴四、耕地变更分项预测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只是耕地减少的一部分。国土资源部统计的1999 2004年耕地增加的项目包括整理( 对废弃农村宅基地的农业利用) 、复垦( 对废弃工矿用地的再耕作) 、开发( 对荒地的开垦) 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 耕地减少项目包括建设占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减。依据六年的合计数, 在耕地增加的项目中主要是开发占45%, 其次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占31%, 整理大于复垦增加的耕地; 在耕地减少项目中主要是生态退耕占65%, 其次为农业结构调减占18%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占13%, 灾毁耕地只占很少比例( 参见表3) 。由于观测年限短, 各耕地增减项目的变化规律还不明显, 因而精确预测各项目的未来变化较为困难, 但通过分析各项目的变化特点, 并设定一些假设, 可以逐项估计未来各项目耕地增减的数量。在耕地增加的项目中, 由于空心村和废弃工矿用地的存在是长期的, 通过整理和复耕增加的土地较为 104 梁书民: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的中长期预测稳定, 可假设未来逐年变化为六年变化的平均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和减少耕地是耕地和其他农用地之间生产效益变动的结果, 具有可逆性。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的耕地1999 2000年较多, 近年来也趋于稳定,可假定其未来变化稳定在平均值水平。开发增加耕地的波动较小, 但考虑到可开发的荒地逐渐减少, 在预测中假设开发强度递减, 到2020年不再有新的荒地开发。在耕地减少的项目中, 上节的模型预测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变化情况, 同城镇化和交通、水利建设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灾害毁地减少的土地较为稳定, 可以假设其未来逐年变化为六年变化的平均值。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的耕地除2000年较多外基本稳定, 假设其未来变化为六年变化的平均值。生态退耕造成的耕地减少波动较大, 也较难预测, 考虑到潜在的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少, 在预测中假设退耕强度递减,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退耕。预测结果是前期耕地面积下降的速度明显高于后期, 而人口 耕地模型预测的耕地面积下降速度前后差异较小。2010年以前耕地变更分项预测结果接近于人口 耕地模型的低预测值, 2015年接近于人口 耕地模型的中预测值, 2020年接近于人口 耕地模型的高预测值( 参见表4) 。表3 1999 2004年中国耕地变更情况全国耕地增加、减少 万公顷 比重(%)1999 2004增加六年合计 230. 51 100. 00整理 30. 02 13. 02复垦 23. 36 10. 13开发 104. 59 45. 37农业结构调增 72. 54 31. 471999 2004减少六年合计 950. 30 100. 00建设占地 125. 06 13. 16灾毁耕地 40. 00 4. 18生态退耕 614. 39 64. 65农业结构调减 171. 15 18. 01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五、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 城镇化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耕地减少速度也较快,这种趋势可能延续到2020年, 以后的城镇化和耕地流失速度将逐渐减缓, 到2050年城镇化基本实现时, 耕地面积将趋于稳定。( 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优良耕地流失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的扩张同城乡人口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未来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占用耕地的数量取决于总人口的增加情况和城镇化的进程。( 3) 目前耕地减少中以生态退耕为主, 耕地增加以开发增加耕地为主, 但是生态退耕和新开发耕地潜力将递减, 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或减少耕地波动较小, 灾毁、整理和复垦而引起的耕地变化也较为稳定, 建设用地将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项目。表4 2005 2020年耕地变更模型同人口 耕地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万公顷)年份 人口-耕地模型低 人口-耕地模型中 人口-耕地模型高 耕地变更模型2004 12259 12259 12259 122592005 12158 12166 12175 121352010 11686 11732 11779 116462015 11277 11357 11437 113112020 10935 11043 11152 11129 为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 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未来的食物安全,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 1) 建立土地资源普查制度, 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详查, 并加强对土地利用数据的管理和更新, 提高数据共享度。( 2) 长期坚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遏制耕地快速减少的势头。加强实施科学的城市和村镇规划, 杜绝城市和村镇的无序扩张。( 3) 提倡搞土地节约型的城市和城镇建设,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置建成区的最低人口密度指标, 以减缓各地城市城镇密度快速下降的趋势, 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4) 城郊蔬菜面积一般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而扩张, 应鼓励提高城郊蔬菜生产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增加菜地的土地生产效率, 用最少的土地满足城市对蔬菜的需求。( 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 为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打基础, 以便用耕地质量的提高来弥补耕地数量下降带来的损失, 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6) 环境保护同耕地保护相结合, 积极推行三北防护林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田林网化建设, 加强各地的环境和可持 105 农业经济问题( 月刊) 2005年增刊中国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承载力可持续性研究*朱立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用水资源投入产出状况、配置效果、提高利用率的潜力以及农用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偶合效应, 阐明提高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农用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的路径和措施。由于华北地区为中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 本文将该区的河北、山东、河南三个国家粮食主产省作为案例省份。关键词 洛伦茨系数 结构偏差 耦合效应 可持续性一、研究背景及研究范围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 8万亿立方米( 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 排在第121位。预计到2032年, 当我国人口达到14. 7亿高峰时, 在降水不减少的状况下, 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为1916立方米,逼近国际上公认的1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我国不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小, 而且地区间分布也不均衡。例如, 北方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 5,续发展规划, 以实现对各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李 元 中国土地资源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02. 刘纪远等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 吴传钧, 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 科学出版社, 19944. 中国国土资源部 历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中国大地出版社5. 中国农业部 历年中国农业年鉴 中国农业出版社6. 中国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管理司, 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全国土地资源数据集, 199847. 中国统计局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 本文得到了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合作贷款项目国家农业政策分析平台与决策支持系统(A29) 和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004DGQ3B067)的资助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2005年1月6日 中国13亿人口日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106 朱立志: 中国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及承载力可持续性研究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 5。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 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 4%, 耕地占39%, 人口占35%, 水资源量仅占7. 7%, 人均约500立方米, 耕地亩均少于400立方米。本世纪初全国总缺水量约800亿立方米, 每年由于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多达1亿吨。缺水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水资源贫乏的黄淮海辽四个流域, 年缺水量约400~500亿立方米。本文将全国分为六个区: 华北区( 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 、东北区(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长江中下游区(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 、西南区( 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和云南) 、华南区( 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和剩余省份组成的中西北区( 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其中华北区、东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 石玉林、卢良恕, 2001年) 中的重点研究区域。由于华北区是我国目前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 因此本文把该区的山东、河北、河南三个国家粮食主产省份作为案例省份进行展开分析。二、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 一) 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农用水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模型: Wj = iAi + biBi + ciCiY= AX1X2X3X4S= 1+ ( Wjyj - 2(Wj yj ))/ ( Wj yj )Rj = yj/ yj - Wj/ Wj式中, Wj 为j 地区农业用水量, ai 为j 地区各种灌溉地耗水系数,Ai 为j 地区各种灌溉地面积, bi 为j 地区各种水产养殖补水系数, Bi 为j 地区各种水产养殖面积, ci 为j 地区各种牲畜用水系数, Ci 为j 地区各种牲畜头数; Y表示产出, X1 表示农业用水量, X2表示耕地面积, X3表示劳动力, X4 表示物质投入,为农业用水量投入产出弹性; S为水资源配置洛伦茨系数, yj 为j 地区的产出; Rj 为j 地区的水资源配置结构偏差。模型运算的直接输出结果为: 农业用水量、水资源投入产出弹性、水资源利用洛伦茨系数、水资源利用结构偏差。农业用水量不仅本身能反应水资源配置情况, 而且是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水资源投入产出弹性能反应水资源利用边际性, 水资源利用洛伦茨系数能反应水资源利用布局的合理性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水资源利用结构偏差分析, 水资源利用结构偏差能反映各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潜力并给出重新调整ForecastingArableLandinMidandLongRununder theBackgroundof UrbanizationinChinaLIANGShumin Abstracts: Thepaper analyzedcurrent situationof arablelandresource change inChina, forecastedthechangeof arablelandinChinaat midandlongrunbyapplyingpopulation-arablelandmodel, andforecastedconstructionallandexpansionsandrelatedarablelandlossthroughmodeling. It alsoforecastedthechangesof detailedarablelandconversioncategories. Majorconclusionsare: arablelanddeclineinChinaisfasterinshort andmidrun, slowerinthelongrun, quantityof constructional landexpansionandarablelandlossisdeterminedbythegrowthof total populationandtheprogressof urbanization, arablelandlosscausedbyconstructional landexpansionwill bethemajorarablelandlossitem. Theauthor advocatestocomposeandstrictlyapplyarablelandcensusandmanagement regulations, to en-hanceurbanlanduseefficiencyandsuburbanagricultural landproductivity, toraisethearable landquality level, tofortifysustainabledevelopment plan, soastorealizereasonableutilizationof landresources.Keywords: Urbanization, Arablelandresources, Midandlongrunforecast, China 107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