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粮食生产分析及中长期预测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6-12-03 浏览数:3724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预测》1996年第5期 ·预测与分析· 湖南省粮食生产分析及中长期预测X江建云 段志雄 刘铁兵 田冬吾 易冬莲 青先国 张迪华( 湖南省科委软科学研究所等单位 410001)湖南是个产粮大省, 它以占全国3. 5%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 5%的粮食, 除供应本省外,每年还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据统计, 自1950年以来, 全省平均每年调出大米近80万吨,如果加上生猪调出或出口所消耗的粮食, 全省每年出省的粮食在400万吨左右。目前, 湖南仍是全国能稳定调出粮食的八个省之一。但是, 湖南在1983年粮食总产达到2650万吨以后,12年来粮食生产一直徘徊在2600万吨左右, 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由1983年的484公斤下降到1994年的426公斤。湖南粮食生产还有多大潜力, 到2000年总产能否突破3000万吨, 能否继续给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 多年来是各级领导关注的重要问题。粮食生产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社会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 本文拟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各种因素后, 对全省粮食生产作出中长期预测, 并对全省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进行评估。1 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1. 1 耕地因素目前湖南省耕地减少的情况令人堪忧。50年代达到5802万亩。以后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到1994年共减少耕地514万亩。从不同时期看, 60年代, 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2. 8万亩,年均递减0. 25%; 7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13. 7万亩, 年均递减0. 26%; 到80年代, 耕地减少加剧, 平均每年减少16. 9万亩, 年均递减0. 33%, 均高于国家0. 15%的极限指标。目前全省耕地面积只有4887. 65万亩。根据1970~1992年间统计数据建立的模型预测, 按此速度,到2000年, 湖南省耕地面积将减少为4872万亩, 2005年为4751万亩, 2010年为4677万亩。即从现在开始, 耕地面积每年将以约15万亩的速度减少, 年均递减0. 31%。耕地逐年减少, 人口不断增加, 目前, 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 78亩, 比1950年减少了一半多。除广东、浙江、福建外, 湖南省人均耕地占有量比东南各省区都要少, 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75年的8568万亩减少到1994年的7616万亩, 平均每年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1. 2 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进一步恶化, 灾害频繁较好的灌溉条件曾为湖南省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政府很少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 湖南省的水利设施大多数是80年代以前修建的, 如大中型水库1980年以前修建的占94%。目前, 许多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 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率。据水利部门反映, 全省现有大中小型水库中有病险水库3400多座, 占水库· 42 ·X 收稿日期: 1996- 05- 16 本文作者: 江建云, 段志雄, 刘铁兵, 田冬吾系湖南省科委软科学研究所, 易冬莲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青先国系湖南省农业厅, 张迪华系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总数的26%, 全省渠系水的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 4, 大部分水被漏掉了。同时, 由于农户分散经营, 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少数人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乱砍乱伐, 失控的现象十分严重, 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上述各种原因使得近10年来湖南省水旱灾害更加频繁, 受灾面积不断扩大。1966~1980年的15年间, 全省水灾成灾面积累计2025万亩, 旱灾成灾面积4998万亩, 平均每年分别为135万亩和333万亩; 而1981~1992年的12年间, 全省水灾成灾面积累计达3446万亩, 旱灾成灾面积达7926万亩, 平均每年分别达287万亩和661万亩, 比上个时期均增加一倍。前15年, 水灾成灾面积超过200万亩的年份只有3年, 频率为1/ 5; 旱灾成灾面积超过500万亩的年份为5年, 频率为1/ 3。而后12年,水灾成灾面积超过200万亩、旱灾成灾面积超过500万亩的年份均有8年, 频率为2/ 3。据1994年统计, 水灾成灾面积达1266万亩, 减产粮食200多万吨。1. 3 物质、技术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物质、技术投入包括多种要素。考虑到统计资料的可用性, 并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在计算机上筛选, 最后选定了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4个因子, 分别建立了物质、技术投入与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量关系的回归分析方程:yd1 = - 101. 1833+ 3. 8697x1 + 0. 1037x2 + 3. 2501x3 - 1. 6784x4( R= 0. 9933 xi ∈1963~1992)yd2 = - 1347. 937+ 21. 1121x1 + 0. 8234x2 + 35. 7702x3 - 6. 7817x4( R= 0. 9921 xi ∈1963~1992)式中: yd1 表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公斤, 全省平均) ; yd2 表示全省粮食总产量( 万吨) ; x1 表示每亩播种面积施用化肥量( 公斤) ; x2 表示大牲畜年底头数( 万头) ; x3 表示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 x4 表示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经相关系数的统计检验, 方程1和方程2均具极显著水平。残差分析表明, 方程的计算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精度在90%以上。从方程的回归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x1和x3 对回归方程的影响最大。回归分析表明, 增施化肥对粮食生产仍有增产潜力。增施1公斤化肥可增加近4公斤粮食, 但在少数施肥水平高的地区, 化肥对粮食的增产潜力已经很小, 施肥只能起保产稳产的作用。灌溉条件在湖南省粮食生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发现, 旱灾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比水灾大, 1966年至1992年全省累计旱灾成灾面积12924万亩, 是水灾成灾面积的2. 36倍;1989~1990年, 因旱灾减产粮食193万吨, 是水灾的2. 24倍; 旱灾减产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湖南本是一个雨水充沛、江河纵横的省份, 旱灾如此严重足以说明水利基础设施差, 蓄水能力极为有限。在技术要素中, 科学技术进步起着极重要作用。60年代湖南推广了单季改双季、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等重要栽培技术; 70年代末大面积推广了杂交水稻。栽培、育种、植保土肥等技术的进步对湖南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分阶段采用指数分析法研究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1981年与1962年比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1176. 8万吨, 其中因播种面积扩大增加了84. 4万吨, 占总产增加量的7. 2%, 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增加粮食1092. 4万吨, 占92. 8%。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982年的基础上减少了239. 7万亩( 因此而减少粮食69. 5万吨) , 但总产量仍增加了240万吨。说明80年代以来粮食总产量的增加要完全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 单产的提高主要来自技术的进步。· 43 · 表1 粮食生产结构对总产量回归分析表( %)变 量 回归系数与y 的单相关系数粮食总产量水稻占粮食总播种面积小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薯类占粮食总播种面积杂粮占粮食总播种面积大豆占粮食总播种面积回归常数yx1x2x3x4x5a109.441752.4607217.7897- 36.9746425.12300. 8534- 0. 7910- 0. 6078- 0. 90620. 5268复相关系数R= 0. 96611. 4 作物结构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如果高产作物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发生变化, 粮食总产量将会受到影响。以粮食总产量作为因变量, 粮食作物结构作为自变量, 对1963~1992年的全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 表1) :yd= - 9068. 511+ 109. 4417x1+ 52. 4607x2 + 217. 7897x3- 36. 9746x4 + 425. 123x5上述回归方程经统计检验具显著性, 残差分析结果吻合精度在95%以上。回归分析表明,x1 和x4对y的影响最大, 其中x1为正影响, x4为负影响, 即水稻和杂粮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正负相对变化1%, 粮食总产就增减约70万吨。水稻是高产作物, 它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大小对粮食总产量起支配作用, 例如, 1992年与1982年相比, 水稻播种面积减少了1. 38个百分点, 杂粮和其它三类作物比例略有增加, 仅仅由于这一小小的结构变动, 1992年比1982年减少粮食23万吨( 扣除了总播种面积减少的因素) 。可见, 湖南调整水稻播种面积必须谨慎。1. 5 影响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原因湖南粮食生产出现10多年停滞不前的局面, 除了上述诸多因素外, 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 粮食丰收后, 部分地方对形势作出了错误判断。部分年景的粮食丰收和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 使一些决策部门和生产部门误以为湖南省粮食问题已从根本上解决了,忽视对粮食生产的领导, 甚至作出一些不正确的决策, 如放松对耕地的控制与管理, 大力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 从而导致粮食生产滑坡。( 2) 农业观念淡化。80年代中期以来, 湖南省经济随全国的大形势出现了两次经济过热:一是1986~1988年, 二是1991~199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平均分别增长15. 1%和15. 6%。由于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 政府决策行为和社会资金投向均向工业化、城市化倾斜, 结果导致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淡薄以及对农业投入的逐渐减少。与此同时, 经济过热增长引发的通货膨胀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挫。经济过热还导致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 仅1991~1993年, 湖南省耕地面积净减少56万亩。( 3) 政府组织能力减弱。以往, 政府管辖的各级农技服务部门, 不仅向农民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 同时也负责指导农业生产。而现在的基层农技部门靠自主营生、自谋出路, 因而无力组织农业生产。少数农技部门, 特别是一些个体民营农技部门, 不但没有很好地为农业服务, 反而不顾农民的利益销售假农药、假化肥和伪劣农作物种子, 成为坑农、害农的窝点,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小规模农户经营生产方式, 政府无力组织农民以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 加上农村信息不通, 农民生产盲目性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粮食生产。( 4) 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影响。自80年代中期逐步取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 特别是近几年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 由于市场对粮食品种的要求发生变化, 湖南省粮食就只能显示出数量优势, 而没有品种质量优势。因此粮食出省能力下降, 加上饲养业和酿酒工业的发展, 湖南省调进( 进口) 的粮食反倒逐年增多。粮食市场发生的这种变化对湖南省粮食生产也产生· 44 ·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 粮食生产潜力分析及预测在对影响粮食生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最近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要求, 现对湖南粮食生产进行预测。2.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1991年至1992年, 全省农作物总复种指数平均为242. 2%, 其中粮食作物耕地平均利用指数为160. 2%。为了保证粮食生产, 设想未来10多年内, 粮食作物耕地平均利用指数仍保持1991~1992年的平均水平( 1991年和1992年湖南粮食生产均为丰产年) 。按此预测, 到2000年湖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可保持7846万亩左右, 2010年可保持7728万亩左右。此预测结果应该是实现湖南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所必须要保证和控制的最基本条件。根据上述总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的结果, 以及各地区现有耕地情况和不同地区因地理条件不同而粮食作物耕地利用指数存在的差异, 全省各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结果列于表2。其中, 各地区耕地面积均以1992年为基数按0. 15%的同一递减指数进行预测,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以不同地区1991~1992年平均粮食作物耕地利用指数为基数进行预测。从表2中结果看出, 要将耕地年均递减率控制在0. 15%以下, 各地区需要作出程度不同的努力。常德、岳阳是湖南省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 耕地减少快的趋势需引起特别注意。2. 2 粮食生产潜力分析预测2. 2. 1 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预测1993年, 湘潭师范学院王良健先生选择采用由温、光、水三个因素构成的生产潜力阶乘模型[ 3], 对湘西北代表县市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 并得出结论认为, 湘西主要粮食作物潜力值有自东向西北依次递减的趋势。由于对全省各地区的温、光、水三个要素数据的采集十分困难, 因此, 很难直接建立全省各地区的生产潜力阶乘模型。为了获得各地区表2 湖南省各地区耕地面积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 万亩)地区耕地面积1989年 1992年1989~1992年均递增、减率( %)1991~1992年粮食作物平均利用指数(%)耕地面积2000年 2010年播种面积2000年 2010年长沙 372. 30 371. 84 - 0.04 179. 0 367.40 361.93 657. 65 647. 86株洲 243. 54 242. 82 - 0.10 163. 8 239.92 236.35 392. 99 387. 14湘潭 189. 13 188. 31 - 0.15 172. 8 186.06 183.29 321. 51 316. 73衡阳 476. 52 472. 86 - 0.26 166. 9 467.22 460.25 779. 79 768. 16邵阳 493. 08 491. 97 - 0.08 164. 3 486.09 478.86 798. 65 786. 77岳阳 446. 03 440. 16 - 0.44 149. 5 434.91 428.43 650. 19 640. 50常德 673. 24 662. 48 - 0.54 145. 1 654.55 644.82 949. 75 935. 63大庸 139. 56 136. 08 - 0.84 180. 9 134.46 132.45 243. 24 239. 60益阳 377. 17 377. 21 0 158. 5 372.21 367.15 589. 95 581. 93娄底 223. 75 223. 23 - 0.08 187. 9 220.57 217.28 414. 45 408. 27郴州 315. 92 316. 29 + 0.04 147. 0 312.51 307.86 459. 39 452. 55零陵 433. 38 431. 37 - 0.16 166. 0 426.22 419.87 707. 53 695. 98怀化 377. 70 373. 85 - 0.34 146. 2 369.39 363.88 540. 05 531. 99湘西 216. 65 215. 46 - 0.18 160. 0 212.89 209.72 340. 62 335. 55全省4977. 97 4943. 91 - 0.23 160. 2 4884.90 4812.11 7845. 76 7728. 66· 45 · 表3 湖南省各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 ( 公斤/ 亩)地 区作物名称水 稻双季稻 一季中稻小麦 玉米长 沙 2241 1682 976 1393株 洲 2292 1720 989 1425湘 潭 2293 1721 990 1425衡 阳 2292 1720 989 1425邵 阳 2237 1679 966 1391岳 阳*2268 1702 979 1410常 德*2186 1652 988 1380大 庸*1956 1484 814 1218益 阳 2237 1679 966 1391娄 底 2238 1680 966 1392郴 州 2291 1719 989 1424零 陵 2291 1719 989 1425怀 化 1919 1456 799 1195自治州*1660 1252 752 1022全省平均 2172 1633 939 1351 * 岳阳、常德、大庸、自治州四地市为已知值,其它地区是估算值。的作物生产潜力预测值, 我们先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 2], 将全省各地区以气候资源条件进行聚类分析, 气候要素包括30多年来的年平均气温、大于10℃的年活动积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无霜期等阶乘模型所需要的基本指标。然后根据聚类结果及各地区的模糊相似矩阵系数, 利用王良健先生估算出的已知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值, 对全省各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作出估算( 见表3) 。气候潜力产量只是从气候资源角度考虑可能达到的作物产量, 它与实际产量一般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说明了土地肥力、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实际产量与气候潜力产量之比即为作物表现的整体效率, 它可用来评价一个地区土地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时间的角度考虑, 还可以评价一个地区管理及技术水平提高的程度。根据近10多年来不同时期主要粮食作物表现出的整体效率水平, 预测到2000年, 全省双季稻的整体 表4 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预测 ( 公斤/ 亩)地 区2000年双季稻一季中稻小麦玉米2010年双季稻一季中稻小麦玉米长 沙 1013 447 134 258 1170 532 167 327株 洲 1045 444 123 251 1206 530 157 322湘 潭 1034 497 116 257 1194 583 151 328衡 阳 967 516 127 172 1127 602 161 244邵 阳 850 521 137 188 1007 604 171 257岳 阳 1023 548 129 189 1181 633 164 259常 德 905 408 138 128 1058 491 173 197大 庸 765 406 107 200 902 481 135 261益 阳 991 480 126 157 1147 564 159 227娄 底 1012 449 159 192 1168 532 193 262郴 州 912 505 107 150 1072 591 141 221零 陵 809 481 113 145 969 567 147 216怀 化 860 473 111 171 994 546 138 239自治州 754 406 105 211 870 468 132 262全省平均942 467 127 195 1094 549 161 262效率平均最高可达到0. 434, 一季中稻平均达到0. 286, 小麦平均0. 136, 玉米平均0. 144;到2010年, 双季稻整体效率平均最高可达到0. 504, 一季中稻0. 336, 小麦0. 171, 玉米0. 194。又根据各地区目前主要作物整体效率表现水平, 按全省整体效率平均提高程度, 即可计算出全省各地区不同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见表4) 。从表4可以预测, 到2000年,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娄底等五个地区的双季稻亩产要过1000公斤( 株洲1995年已过吨粮) , 即全省吨粮田面积要占到双季稻总面积的40%以上; 一季中、晚稻亩产过500公斤的面积要占中晚稻面积的24%以上; 小麦亩产均在100公斤以上; 玉米亩产过200公斤的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7%以上。到2010年, 全省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面积要占到90%以上; 一季中晚稻亩产过500公斤的面积要占67%以上; 小麦亩产过150公斤的面积在59%以上; 玉米亩产过250公斤的面积占67%以上。今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6 · 表5 2000年湖南省各地粮食作物总产量预测( 万吨)地 区 稻谷 小麦 杂粮玉米薯类 大豆 小计长 沙 302. 62 0. 80 3. 81 0. 14 6.04 1.16 314.43株 洲 193. 49 0. 02 0. 57 0. 35 2.87 0.71 197.66湘 潭 159. 70 0. 15 0. 52 0. 04 1.43 0.91 161.99衡 阳 343. 13 1. 60 2. 02 0. 02 5.75 2.49 354.99邵 阳 264. 60 8. 67 2. 86 1. 48 13.58 5.55 295.26岳 阳 290. 31 1. 32 3. 24 0. 49 8.56 2.42 305.85常 德 361. 57 6. 41 3. 36 1. 93 4.31 2.31 377.96大 庸 42. 44 3. 50 8. 93 7. 56 5.52 1.31 61.70益 阳 249. 98 0. 68 2. 41 1. 06 10.06 1.70 264.83娄 底 145. 75 5. 03 5. 11 1. 49 13.14 2.98 172.01郴 州 179. 11 0. 73 1. 94 1. 20 6.57 2.04 190.39零 陵 240. 46 2. 08 2. 15 1. 33 5.05 2.93 252.67怀 化 180. 16 3. 16 6. 48 3. 78 8.40 2.27 200.47自治州 60. 73 3. 75 17.04 14.26 7.0 1.32 89.84合计 3014.0537. 90 60.44 35.13 98.28 29. 383240.05平均亩产(公斤)473 127 151 188 194 110 4132. 2. 2 粮食总产量预测根据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表2) 及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表4) ,即可计算出全省及各地区的粮食总产量( 见表5、表6) 。其中, 粮食作物结构是以1990年为基础, 即全省水稻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1. 45%,小麦占3. 75%, 薯类占6. 38%, 杂粮占5. 03%, 大豆占3. 39%; 各地区是以本地区的结构为基础计算。考察1991~1994年的情况, 省内粮食作物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而且, 要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增长, 作物结构不宜作太大的调整, 即水稻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在80%以上。因此, 按上述作物结构进行产量预测是合理的。表5、表6的结果显示: 到2000年, 全省粮食总产量最高可达到3240 表6 2010年湖南省各地粮食作物总产量预测( 万吨)地 区 稻谷 小麦 杂粮玉米薯类 大豆 小计长 沙 344. 42 0. 99 4. 33 0. 18 6.87 1.32 357.93株 洲 220. 18 0. 02 0. 65 0. 45 3.26 0.81 224.92湘 潭 181. 67 0. 19 0. 59 0. 06 1.62 0.22 184.29衡 阳 393. 94 2. 0 2. 32 0. 03 6.61 0.29 405.16邵 阳 307. 72 10. 67 3. 34 1. 99 15.82 6.47 344.02岳 阳 330. 16 1. 65 3. 69 0. 66 9.74 2.75 347.99常 德 416. 92 7. 92 3. 88 2. 92 4.98 2.66 436.36大 庸 49. 42 4. 35 11.48 9. 72 6.56 1.56 73.37益 阳 285. 49 0. 85 2. 75 1. 51 11.50 1.94 302.53娄 底 166. 04 6. 01 5. 83 2. 00 15. 0 3.40 196.28郴 州 207. 22 0. 95 2. 82 1. 74 7.62 2.37 220.98零 陵 283. 07 2. 67 2. 53 1. 95 5.95 3.45 297.67怀 化 204.97 3. 70 8. 92 5. 20 9.63 2.60 229.82自治州 68. 96 4. 64 20.84 17.44 8.11 1.53 104.08合计 3460.1846. 61 73.97 45.85 113. 27 31. 373725.40平均亩产(公斤)551 159 188 249 227 119 482万吨, 其中稻谷3014 万吨, 占93. 02%; 小麦37. 9万吨, 占1. 17%;杂粮60. 44万吨, 占1. 87%; 薯类98. 28万吨, 占3. 03%; 大豆29. 38万吨, 占0. 91%。到2010年, 全省粮食总产量最高可达到3725万吨, 其中稻谷3460万吨, 占92. 88%。3 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分析3. 1 人口总量分析预测根据李建国先生的人口预测模型预测[ 4], 如果全省育龄妇女平均总和生育率控制在2. 0胎, 到2000年全省人口可控制在6826万人左右, 2010年7283万人左右, 即在1992年的基础上, 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1. 95‰和8. 92‰。此方案比较符合湖南省省情,基本上能达到湖南省人口控制的总体目标。我们在此预测的基础上, 根据湖南省各地区人口结构的不同和地区间人口政策存在的差异, 可以得到不同地区的人口预测值( 见表7) 。3. 2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根据湖南省居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及食物消费结构状况, 参照国内外不同水平的消费标准,· 47 · 表7 湖南省各地市人口预测值 ( 万人)地 区1982~1992年年均递增率( ‰)2000年 2010年全 省 13.06 6826.46 7283. 27长 沙 13.75 613.77 656. 90株 洲 15.57 397.60 429. 37湘 潭 14.19 299.53 321. 08衡 阳 12.16 723.11 767. 55邵 阳 14.14 761.70 816. 51岳 阳 12.41 530.83 564. 29常 德 7.37 605.86 628. 39大 庸 10.55 162.10 170. 80益 阳 12.26 474.85 504. 54娄 底 15.79 425.01 459. 42郴 州 14.40 477.17 512. 27零 陵 13.93 584.58 626. 34怀 化 13.07 504.12 537. 75自治州 15.95 266.23 288. 06我们认为1992年湖南省居民平均食物消费量已达到温饱水平; 又根据湖南省食物资源情况及居民消费习惯, 设计了湖南省居民达到小康型和富裕型水平所需要的各项食物量及粮食需求量, 根据设计方案, 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人均粮食年消费量分别为375公斤、410公斤和515公斤。加上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出省贸易、新增储备、损耗等, 到2000年, 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474公斤、509公斤和614公斤; 2010年分别为469公斤、504公斤和609公斤。全省粮食总需求量, 2000年三种消费型分别为3238万吨、3476万吨和4194万吨; 2010年分别为3415万吨、3671万吨和4435万吨。 3. 3 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根据上述粮食生产潜力预测结果表8 湖南省各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BC ( %)地 区2000年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2010年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全 省 1.00 1. 07 1.29 0.92 0. 99 1.19长 沙 0.93 0. 99 1.20 0.82 0. 88 1.06株 洲 0.95 1. 02 1.24 0.90 0. 96 1.61湘 潭 0.88 0. 94 1.14 0.82 0. 88 1.06衡 阳 0.97 1. 04 1.25 0.89 0. 95 1.15邵 阳 1.22 1. 31 1.58 1.11 1. 20 1.45岳 阳 0.82 0. 88 1.07 0.76 0. 82 0.99常 德 0.76 0. 82 0.98 0.68 0. 73 0.88大 庸 1.25 1. 34 1.61 1.09 1. 17 1.41益 阳 0.85 0. 91 1.10 0.78 0. 84 1.02娄 底 1.17 1. 26 1.52 1.10 1. 18 1.43郴 州 1.19 1. 28 1.54 1.09 1. 17 1.41零 陵 1.10 1. 18 1.42 0.99 1. 06 1.28怀 化 1.19 1. 28 1.54 1.10 1. 18 1.42自治州 1.41 1. 51 1.82 1.30 1. 39 1.69可承载率承载良好率53. 435. 953.428.08. 9 61.853.253.246.023. 38.6和人口预测结果及人均粮食需求量, 即可计算出各地区的土地承载潜力。为方便起见, 定义承载力BC= 预测人口/ 承载潜力人口, 其中, 承载潜力人口= 预测粮食总产量/ 人均粮食需求量。若BC≤0. 95, 表示承载潜力人口大于预测人口数量, 承载情况良好; BC=1±0. 05,表示满载; BC> 1. 05, 表示超载。计算结果列于表8。表8的结果说明, 到2000年, 从全省整体情况看粮食可基本满足温饱水平, 但各地区仍有很大差异。全省能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3. 4%, 其中28. 0%处于承载良好状况。到2010年, 全省要整体上满足小康生活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但达到温饱型水平的人口上升到61. 8%, 其中53. 2%处于承载良好状况; 达小康型水平的人口仍维持53. 2%左右, 但处于良好状况的人口上升到46. 0%。从以上分析可清楚看出, 全省土地提供的粮食, 能勉强满足全省人均享有小康型的消费水平, 除少部分地区外, 大部分地区要提高到富裕型消费水平的可能性很小。目前, 湖南省农作物总复种指数已超过240%, 粮食作物耕地利用指数在160%左右, 在全国均居前列。湖南省人口密度大, 提高粮食作物耕地利用指数又极为有限。本文中我们已经把耕地递减率和人口增长率置于最大有效控制之下, ( 下转29页)· 48 ·根据菲利蒲斯曲线, 将P/ Pu 表示为如下的双对数形式:logPPu= 0. 21+ 0. 16logGNPGNPu+ 0. 90logPP0( - 1) ( 3)( 8. 14) ( 6. 17) ( 11. 15)R2= 0. 94 D. W. = 1. 43 F= 101. 30 ( 1979~1993)这样, 将( 1) 、( 2) 、( 3) 这组模型综合起来考虑, 可以预测人民币汇率未来趋势。在这组模型中, 有四个外生变量WT、PW、GNPu和GNP。对WT、PW可将其过去1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作为未来的年均增长率而将它们设定。同时, 假定美国在未来将保持GNP年均实际增长为3%, 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作三种不同的假设, 高经济增长率9%,中经济增长率7%, 低经济增长率5%, 则根据( 1) 、( 2) 、( 3) 这组模型可得到如下的结果:表2 人民币汇率预测分析年 份 1993 2000 2005 2010转折点(年)转折值(人民币/ 美元)高经济增长率( 9%) 5.76 8.04 5. 35 1. 84 1998 8. 30中经济增长率( 7%) 5.76 8.89 8. 63 6. 81 2003 8. 98低经济增长率( 5%) 5.76 9.09 10. 26 11. 16 2017 11. 70图2 人民币汇率长期变动的预测图 其拟合图如图2所示。从预测结果清楚地验证了前述的汇率长期变动的一般规律。即汇率长期变动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贬值阶段, 转折阶段, 升值阶段。同时也说明了GNP是汇率长期变动的决定因素。若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保持9%的年均经济增长率, 则在20世纪末可望开始升值;若保持7%的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 则在21世纪初达到; 若保持5%的低经济增长率, 则必将于21世纪10年代末达到人民币的最终升值。参 考 文 献[ 1] 于杏娣. 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2] 唐国兴.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些考虑.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1991( 4)[ 3] DavidH. Papell. Exchange Rates andPrices: AnEmpir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EconomicsReview. Vol. 35, No. 2, 1994( 5)[ 4] Peter H. Lindert.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dition9th. RichardD.IrwinInc, 1991 ( 上接48页) 所获得的土地承载力的数据该是最大限度了。因此, 在未来15年内, 如果人口失控和耕地保护失控, 则全省粮食要满足小康消费水平将会极为困难。特别是湘西自治州、大庸、怀化、邵阳和娄底等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 粮食供给仍会处于紧缺状态。参 考 文 献[ 1] 贺仲雄.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 王良健. 湘西北山原地区气候资源及气候生产潜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3( 2)[ 3] 李建国. 作物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践.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9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