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微信:paperwinner
工作时间:9:00-24:00
经济管理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论文
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如何应对双元身份困境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25-06-20     浏览数:41     【 字体:

 《管理世界》摘要: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成长面临着独特的双元身份困境,已有研究主要从关系治理视角切入,关于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微观行为研究仍较为欠缺。本文以依托阿里云平台开启创业活动的创业企业“奇点云”为例,开展纵向研究发现: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通过“创业框架”的设计和实施,实现动态身份塑造,是其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关键。具体而言,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是通过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的结合,动态实施“双向身份探索”“跟随身份聚焦”和“自主身份构建”等身份塑造策略。通过突出“与平台的关系特征”和“产品的独特之处”的框架重点,开启特定身份塑造;使用抽象型或具体型框架形式,进一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其特定身份的感知;在此基础上,采取外向网络行动和内向技术行动,保障身份塑造效果。本文为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双元身份困境研究贡献了基于微观行为的新视角,揭示了其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同时在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拓展了创业框架研究的理论边界和内涵维度。关键词: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 双元身份困境 动态身份塑造 创业框架一、引言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蓬勃发展,但其成长面临着突出的“双元身份困境”。近年来,随着数字平台生态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依托平台资源,开发产品并建立新业务的创业企业,即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以下简称PDEs)(卡特洛、肯尼,2021;章,2021)。 2022年,仅阿里云平台生态内涌现的创业企业就超过100 家①,其中不乏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然而,PDEs基于数字平台的肥沃土壤开展创业活动的同时,亦面临源自平台生态独特的“双元身份困境”(南比桑、巴伦,20132021)。 这一困境体现在:一方面,PDEs需要成为“平台生态跟随者”,在平台主设定的目标、愿景和架构内开展活动,以深度撬动平台生态内部的机会和资源;另一方面,PDEs又需要适时塑造“独立自主创业者”形象,从而获取平台生态外部的机会和资源,规避被单一生态锁定的风险。如果一味跟随平台脚步,PDEs极有可能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其长期价值获取(塞纳莫,2021;布雷亚,2023)。 例如,电商平台生态内的商家,为了配合平台主的战略需要,不得不频繁参与平台策划的各类营销活动,以至陷入激烈的价格战②。可见,PDEs的创业成长,需要处理好“双元身份困境”问题,否则可能只是“昙花一现”。PDEs渐受战略和创业领域学者的关注,但对PDEs成长战略的分析仍多聚焦于宏观关系治理,相对缺少对微观行为基础的剖析。现有研究指出,双元身份困境源自PDEs对平台生态系统的不对称依赖关系(南比桑、巴伦,2013;卡特洛、肯尼,2021),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将影响PDEs的价值获取。因此,研究者主要从关系治理视角切入,提出PDEs可以通过战略性地调整对平台生态系统的互补和依赖关系强度,追求“高互补、低依赖”收稿时间:2023- 2- 8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3- 3- 202023- 6- 192023- 8- 14;拟录用时间:2023- 12- 12*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平台的技术架构设计、治理机制与互补者创新研究”(基金号:7200220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及其对互补者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基金号:LQ21G 020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平台企业治理研究”(基金号:21&ZD 1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线平台信息价值和信息行为研究”(基金号:21&ZD 119)、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领先企业孵化数字赋能平台的机制研究(基金号:R 24G 02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大模型技术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优化机制研究”(基金号:72342029)的资助。王节祥为本文通讯作者。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如何应对双元身份困境*——基于奇点云的案例研究梅景瑶 王节祥- - 1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40311.001    网络首发时间:2024-03-11 14:41:49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235.F.20240311.0802.002的理想状态(王节祥等,2021;陈威如、王节祥,2021),实现更好的成长。然而,如前所述,PDEs创业过程中,既要努力扮演“平台生态跟随者”身份,又要适时塑造“独立自主创业者”形象,研究如果仅关注平台参与者与平台主之间的关系治理问题,则较难为PDEs的“身份塑造”提供更微观的行为启示。尽管,也有研究指出PDEs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元认知等微观机制,从认知层面实现对依赖关系张力的把握(南比桑、巴伦,20132021),但从这一微观视角切入的研究还极为欠缺,特别是尚未系统回答PDEs在微观行为层面到底如何进行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这正是本文要关注的研究问题所在。创业框架(Framing)的设计和实施是创业企业进行身份塑造的关键工具,但已有创业框架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PDEs这一独特情境。创业框架是指创业企业在对外沟通中,采用修辞方式向利益相关者传达“我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从而获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支持(加鲁德等,2022;斯尼胡尔等,2022;彭长桂、吕源,2014;张慧玉、杨俊,2016)。 例如,通过向受众传达新产品对现有市场的补充作用,创业企业得以塑造市场补充者身份,从而避免在位企业的打压,获得生存机会(古尔塞斯、奥兹坎,2015)。 尽管创业框架理论为分析PDEs身份塑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现有创业框架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现有创业框架研究中,创业企业进行身份塑造时往往围绕企业自身的突出特征构建意义(斯尼胡尔等,2022),但PDEs创业活动建构在数字平台资源基础之上,天然受到平台主的影响,独立性极大受限。因此,从关注自身和关注平台企业的双元角度,PDEs如何利用创业框架进行身份塑造,有待进一步挖掘。第二,现有研究中创业框架大多被用于创业企业在特定单一场域中的身份塑造(古尔塞斯、奥兹坎,2015),而PDEs的成长要充分利用好平台生态内部和外部的机会和资源。因此,PDEs如何利用创业框架进行身份塑造,以动态获取到平台生态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支持,仍待深化剖析。综上,本文引入创业框架作为基础理论,探究PDEs如何进行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本文选择依托阿里云平台生态开启创业活动的杭州比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以品牌名“奇点云”作为简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奇点云在不同创业阶段通过调整身份塑造策略,从而获取平台生态内外部资源支持的成长历程,采用程序化的编码分析和模型构建,开展纵向案例研究。本文发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PDEs可以通过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的设计,实现“双向身份探索”“ 跟随身份聚焦”和“自主身份构建”3 种不同的身份塑造策略。框架重点是PDEs身份塑造的核心,框架形式强化受众对PDEs自主性强弱的感知,补充行动则有助于减轻仅仅是框架内容传达而产生的意外偏差的影响。本文为PDEs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研究贡献了微观行为视角,揭示了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同时在数字平台生态情境下拓展了创业框架的理论边界和内涵维度。二、文献综述(一)PDEs 双元身份困境的相关研究PDEs双元身份困境相关研究正逐步兴起,当前的主要议题是关注平台参与者如何管理与平台主之间的依赖关系张力(南比桑、巴伦,2013;王节祥等,2021;陈威如、王节祥,2021)。 研究者们认为,双元身份困境源自平台参与者与平台主之间的不对称依赖关系,并将引发平台主进入参与者市场、算法限流、用户隔离等风险(卡特洛、肯尼,2021;康、苏亚雷斯,2023)。 因此,平台参与者必须主动把握和管理与平台主之间的依赖关系,寻找资源获取和风险规避之间的平衡点(王节祥等,2021)。 王节祥等(2021)提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中,由于平台参与者处于权力非对称的弱势地位,因此平台参与者容易陷入提升对平台的互补就会提升对平台的依赖、降低对平台的依赖就会降低对平台的互补的耦合困境,处于左右为难的不利位置。互补性较多关注的是价值创造,而依赖水平则决定价值获取的议价能力(阿德纳,2017;雅各比德斯等,2018)。 平台参与者想要提升绩效,必须打破对平台主的互补和依赖的耦合困境。因此,研究者从关系治理视角出发,整合互补性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提出了三大解耦战略,即多重身份、多栖定制和平台镶嵌(王节祥等,2021),并揭示了解耦机制,为平台参与者应对互补依赖关系耦合矛盾提供战略指引。- - 2《管理世界》上述基于宏观关系治理视角的研究为 PDEs突破依赖关系张力,实现创业成长提供支撑,但针对PDEs如何通过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这一核心问题,现有研究仍然缺乏基于微观行为的解释和启示。尽管,也有研究从微观层面出发,将双元身份困境外化为PDEs与平台生态系统之间的两种认知冲突:多元目标冲突和内外部机会识别冲突(南比桑、巴伦,2013)。 多元目标冲突包括PDEs与平台生态系统的绩效目标冲突、技术发展目标冲突以及关系目标冲突;内外部机会识别冲突指的是PDEs如何在平台生态系统市场和技术边界内外寻找和利用机会,并且PDEs面临的认知冲突将对其创业绩效产生影响(南比桑、巴伦,2021)。 为此,研究者引入自我控制、元认知等自我调节手段,建构了自我调节手段与认知冲突之间的理论模型。然而,本文发现,目前从微观视角切入的研究还极为欠缺,尤其是难以回答PDEs在微观行为层面如何进行动态身份塑造,进而获取成长所需的机会和资源。此外,现有研究往往将PDEs视为一般平台参与者,少有研究将PDEs双元身份困境与其创业过程进行融合。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纳入PDEs创业过程,强化对PDEs创业过程身份塑造策略的讨论,构建PDEs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理论模型。(二)创业框架理论的相关研究创业框架理论对创业企业身份塑造具有重要解释力。创业框架指的是创业企业在对外沟通中,采用修辞方式向利益相关者传达“我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来获取关注和支持,减少利益相关者抵抗的战略性工具(加鲁德等,2022;斯尼胡尔等,2022;彭长桂、吕源,2014;张慧玉、杨俊,2016)。 令人信服的、连贯的创业框架为企业的战略行动注入意义,对各类主体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主体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为其提供创业资源(佩特科娃等,2013;罗维特等,2014)。 现有研究表明,特定创业情境下,创业框架既可以用于在创业企业向市场投入新产品、服务或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时注入意义(安萨里等,2016;麦基特、齐茨玛,2018;麦克唐纳、高,2019),也可以用于塑造某种特定身份(李等,2018;斯尼胡尔等,2022),如专业化身份(克拉克,2011),从而获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焦点和资源支持。现有创业框架进行身份塑造的研究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第一,关注框架重点。框架重点指的是创业企业试图对外传达和突出的内容设计,即“说”的内容。框架重点大多是创业企业精心刻画的,用以区别其他组织的突出特征(斯尼胡尔等,2022)。 例如,当创业企业试图对外展示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强调商业模式的紧迫性而非新颖性,更容易获取投资人的关注(艾利森等,2013)。 第二,关注框架形式。框架形式指的是创业企业对外传达某种特定意图时采用的语言形式(曼宁、贝哈拉诺,2017),即“说”的方式。框架形式的作用将随情境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如当创业企业处于战略调整过程中,使用抽象而非具体的框架形式来刻画新产品的内涵,可以让受众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也有助于为战略调整提供缓冲,不至于招致过多抵抗(麦克唐纳、高,2019)。框架重点和框架形式共同构成了框架内容,是当前创业企业进行身份塑造的关键维度。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单独使用其中某个维度进行意义构建,忽视“说”的内容和“说”的方式之间的共同作用;此外,现有研究往往聚焦“如何说”,对于“如何做”及“做”的成效研究有所不足。尽管已有研究呼吁关注框架内容之外的补充行动,麦克唐纳和高(2019)的研究表明,将补充行动与框架内容相结合,可以减轻仅仅是框架内容传达而产生意外偏差的影响,并进一步激发受众的认可度。但是,有关补充行动的研究聚焦创业框架的实施过程(古尔塞斯、奥兹坎,2015;李等,2018),对于补充行动的维度以及补充行动如何强化框架内容的研究较为缺乏。(三)文献述评综上,尽管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概念和理论基础,但仍存在以下缺口:第一,已有PDEs双元身份困境的研究,多集中于平台主与PDEs的依赖关系治理,对于PDEs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微观行为关注不足。究其原因,其秉持的是经典战略的关系治理视角(查希尔、文卡特拉曼,1995),研究结论对PDEs的宏观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然而,PDEs在微观行为层面到底如何获得平台生态内外部主体的身份认同,进而获取到成长所需的机会和资源,仍是尚未被深入剖析的难点。这也正是近年来,创新创业与战略领域所呼吁的,需要“强- - 3化微观行为基础研究”(索莱曼诺夫等,2019;苏达比等,2020)。 第二,现有创业框架与组织身份塑造的研究,基本假设前提是创业企业的形成是相对独立的(安萨里等,2016)。 然而,PDEs创业活动嵌入在数字平台生态之中,其身份塑造受到与平台主互动过程的显著影响(吴剑峰等,2022),双方之间的内在张力导致传统的创业框架策略并不完全适用于PDEs的身份塑造。此时,PDEs的框架重点和框架形式是否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补充行动又该如何保障PDEs身份塑造的效果?亟待进一步揭示。因此,本文立足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引入创业框架理论,尝试通过对奇点云的纵向案例研究,揭示PDEs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过程机制。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纵向归纳式单案例研究方法(王凤彬、张雪,2022),原因在于:第一,PDEs双元身份困境相关研究正处在理论发展的初期,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策略选择和过程机制,需要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来加以揭示;第二,PDEs动态身份塑造是一个复杂、长周期的过程,其策略选择受到不同创业阶段组织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实现机制涉及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等多个维度,纵向案例研究既能够指导我们对长周期案例时间进行阶段划分以及理论整合(西格尔科夫,2007),进而识别出本文所关注特定关系存在与变革的触发条件;又有助于根据详细证据呈现动态身份塑造的策略和过程机制,凝练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理论逻辑(苏芳等,2016)。 因此,纵向案例研究将为本文提供方法支撑。(二)案例选择在案例选择方面,本文以基于阿里云平台生态系统开启创业活动的“奇点云”为例,关注其从2016年创立,至2022年的创业历程。选择该案例主要是遵循典型性和启示性原则(西格尔科夫,2007;谢洪明等,2019)。 第一,遵循典型性原则。首先,201612月,奇点云依托阿里云平台的技术资源,开发出首款智能零售产品,正式开启创业活动。作为云计算平台生态的创业企业,奇点云是我国数据智能产品开发的核心力量,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其次,尽管借助平台生态资源而生,但是奇点云坚持技术投入,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③、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④等权威认证,是平台依赖型创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现创业增长的典型代表。最后,基于平台生态内外部环境变化,奇点云进行了3 次关键性的战略调整,并逐渐实现从阿里云平台“亲密的合作伙伴”到“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台服务商”的身份转变。从发展绩效来看,2016~ 2022年底,奇点云共经历6 轮融资,2022年获评中国信科信息自主潜在独角兽企业⑤,是平台生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PDEs之一。总体来看,奇点云获得了稳健的外部投资、客户认可、权威媒体新闻报道及政府背书,利益相关者认可度较高,是我国平台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研究PDEs通过动态身份塑造实现创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第二,遵循启示性原则。201612月,创业初期,奇点云提出“新零售技术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如表1 所示),尝试面向传统零售商家提供智能零售产品。在该阶段,奇点云一方面积极与阿里云平台开展互动,如参加阿里云平台举办的各类比赛、生态大会等;另一方面,奇点云尝试拓展平台生态外部市场,先后与1919、洽客等生态外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同时寻阶段第一阶段:201612~ 20194 月第二阶段:20194 ~ 20211 月第三阶段:20211 ~ 至今战略定位“新零售技术服务商”“AI 驱动的数据中台”跨平台、云原生、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云原生数据中台”释义作为新零售技术服务商,奇点云向零售商家提供“两云一端”(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智能门店)的智能零售产品解决方案,将门店的人、货、场数字化,从感知、分析、互动等层面为门店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源自奇点云官网)奇点云作为“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据中台驱动的数据中台”创导者,专注为企业提供“两云一端”(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智能门店)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全球领先的视觉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多端触达消费者,不断沉淀线下可运营数据资产,构建企业自己的数据银行,并通过先进的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数据创造价值,让商业更智能。(源自奇点云官网)2021年,奇点云公开跨平台、云原生、自主可控的数据中台战略。跨平台:横跨多个云基础设施,将多个云统一管理,即用一套软件实现全线的一致,并能够在全领域发布代码,让用户的数据、代码自动流动。云原生:主要在于存算分离与智能运维。云原生可以在扩充数据节点需要很大算力时抛开数据分布的顾虑,可实现快速扩充,让算力有足够的弹性。存算分离则使同样数据的存储成本下降到原来的1/ 3 ,并优化所有产品的组织结构与技术架构,使其适合于云,最终改造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具。自主可控:奇点云的自主可控即为客户可控,是开放的、可被掌握的、可被替换的、可迭代的,向客户提供可持续的技术供应。(源自奇点云官网)表1 奇点云三阶段战略定位具体释义- - 4《管理世界》求生态内外部的机会和资源。20194 月,奇点云对原先的战略定位进行调整,提出要成为“AI 驱动的数据中台”,将数据中台概念提到首要位置,该战略也成为后续奇点云的核心战略方向。在该阶段,奇点云与阿里云平台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强调自身是阿里云平台“亲密的合作伙伴”,并先后成为阿里首批联合解决方案供应商、阿里云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即管理服务提供商)合作伙伴,与阿里云平台共同服务客户,以获取平台主的资源和业务支持。20211 月,奇点云再次更新战略定位,提出跨平台、云原生、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云原生数据中台”。该战略定位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但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重点突出奇点云数据中台要实现跨平台、云原生、自主可控的目标。在该阶段,奇点云减少了与阿里云平台之间的互动,不断强调奇点云是“独立第三方数据中台服务商”,并且与其他竞争性云平台、平台生态外部市场和独立中小企业加强合作与联系,以获取平台生态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剖析奇点云从双向探索、跟随平台再到独立自主的身份演变过程以及相应做法(如图1 所示),能够为我们深入理解PDEs如何通过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洞见。(三)数据收集本文对奇点云进行了2 年的追踪调研,收集和获取了二手数据、一手访谈数据、参与式观察等3 种不同类型的证据,以形成三角验证(艾森哈特,1989)。 具体证据来源如下。1 . 二手数据二手数据对本文至关重要。二手数据是当前研究创业框架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在现有的创业框架研究中作为关键数据来源进行使用(纳维斯、格林,2010;李、菲斯,2014)。 本文对二手数据进行重点分析的原因是:首先,创业框架是PDEs针对利益相关者公开的有意图的展示和呈现,采用二手数据,尤其是企业官网、官方公众号、高管团队的对外采访等数据,是最能够体现创业企业如何进行身份塑造的依据。其次,新闻稿通常由发布者精心准备,以频繁和定期的间隔发布,并被公认为是企业表达观点和意图的一种方式(伦斯伯里、格林,2001;希亚特等,2015)。 在访谈过程中,奇点云合伙人也曾向本文研究者表示,奇点云的对外宣发都是有战略意图的,经过精心策划。大量二手数据表明,奇点云身份塑造行为非常频繁,而这些二手数据本身提供了对奇点云创业框架设计和实施过程的历史洞察。最后,二手数据涵盖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对于 PDEs的评价和判断,是识别PDEs创业框架实施效果的重要佐证。本文获取的二手数据主要包括企业官网新闻报道、公众号原创推文、权威新闻媒体报道、外部咨询机构研究报告、投资人评价以及高管团队的文字和视频采访等一系列资料,如表2 所示。2 . 一手数据本文作者对奇点云的高管团队、外部专家和企业客户开展了共10次面对面访谈,如表3 所示。访谈时间从图1 奇点云2016~ 2022关键事件与过程数据类型二手数据数据来源企业公众号原创报道企业官网新闻报道公开新闻报道6 轮投资评价高管团队采访(文字和视频)CEO其他高管数量536 篇原创推文48篇报道270 篇新闻报道24份投资人评价36份采访20份采访时间跨度2017.2~ 2022.122017.2~ 2022.122017.2~ 2022.122017.2~ 2022.122017.2~ 2022.12代码GZHGWXWTZTMT 1TMT 22 二手数据类型和来源注:数据资料更新至202212月。- - 520216 ~ 20228 月。访谈一方面获取了奇点云完整的创业过程信息,另一方面是对二手数据中关于奇点云框架内容和补充行动的完善和验证,并请被访者对每个阶段的身份塑造效果进行评估。访谈对象主要有4类:第一类是奇点云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对奇点云的创业过程和战略规划具有整体性把握;第二类是奇点云合伙人兼副总裁,对奇点云的对外宣发具有清晰的把控;第三类是销售总监,对奇点云与外部市场和客户的互动有清晰的认知;第四类是外部观察者,包括奇点云所在区域的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客户等,亲历奇点云创业成长过程,为其创业过程提供政策、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引导,能够对奇点云的产品、技术和发展绩效进行评价,并提供对奇点云身份塑造的外部感知。3 . 参与式观察除二手数据和深度访谈外,研究者4 次到访奇点云位于杭州梦想小镇的总部,并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多次参与奇点云召开的数智科技大会,实地观察奇点云创业成长,并于现场收集资料,将访谈内容与实际情境建立关联。需要指出的是,奇点云每年召开的数智科技大会是奇点云面向合作伙伴、潜在客户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新品发布、战略调整和明确价值主张的重要活动。在数智科技大会上,奇点云的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Officer ,以下简称CEO )及高管会对外发布全新的战略思路、企业定位和新产品,并且对于自身的战略选择作出解释。研究者于2020~ 2022年间,通过参与数智科技大会,获取会议视频共计5 个小时,以及相关的文本资料,如CEO 演讲报告、产品发布报告、典型标杆案例介绍等10余份。相关资料有助于强化二手数据和一手数据中关于奇点云创业各个阶段的身份塑造的理解。通过上述多层次、多数据源的资料收集方法,形成三角验证,以提供给所研究主题更丰富、更可靠的解释,增强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详细资料获取方式和各类数据优势如表4所示。(四)数据分析本文采用了三步走、持续迭代的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文献、涌现构念和理论之间来回穿梭(艾森哈特,1989),以揭示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第一步,数据清洗和大事记整理。研究团队梳理了案例企业在描述自身定位、新产品发布、技术推广、与平台主及生态内部其他参与者的互动、与平台生态外部主体的互动等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具体内容、方式和采取的行动,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筛查。具体而言,首先把二手数据和访谈数据等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对,在与被访人员确认后,剔除存在明显误差的数据,形成可靠的原始数据文本。而后,我们按照企业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把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基础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对奇点云的创业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识别各阶段出现的活动、事件以及所处的情境。第二步,构念的涌现。初始编码以理论探索的开放性为原则,尽可能贴近数据,形成PDEs动态身份塑造相关的数据结构图,如图2 所示。通过初始编码,使庞杂的原始数据逐步变得清晰,便于浏览和比较(乔亚等,2013;毛基业,2020;肖静华等,2021)。 初始编码形成了“理解平台业务理念”“ 认可平台技术背景”等相关一阶概念。进一步,将一阶概念与文献进行对比,赋予不同的主题,形成如“表明对平台一手资料访谈对象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合伙人兼副总裁销售总监外部观察者外部专家(当地负责对接奇点云的政府人员)企业客户访谈内容奇点云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平台生态内外开展的关键性活动、目的和绩效;不同时期身份转换的动机等奇点云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奇点云外部合作典型案例等奇点云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不同时期身份转换的动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方式和结果对奇点云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发展战略、发展绩效评估对奇点云产品、技术、发展绩效评估、身份塑造的外部感知等次数3 1 2 2 2 次时间2021.62021.82022.52021.62021.82022.42021.102022.62021.112022.3时长400 分钟90分钟180 分钟150 分钟180 分钟代码INT 1INT 2INT 3INT 4INT 53 访谈信息表数据类型二手数据一手资料参与式观察具体来源企业官网新闻报道、公众号原创推文、权威新闻媒体报道、外部咨询机构研究报告、政府相关推文报道、投资人评价以及高管团队的文字和视频采访奇点云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合伙人兼副总裁;销售总监;外部观察者,包括奇点云所在区域的政府人员以及企业客户奇点云数智科技大会、实地参观调研优势创业框架研究的关键数据来源,具有较好的时间连续性,且覆盖面广,能够提供创业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的完整数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形成对研究问题的深刻见解,便于因果推断强化真实性,形成对访谈内容准确性的情境认知;对二手数据和一手资料进行补充表4 本文采取的3 种数据来源汇总- - 6《管理世界》价值的认同”“ 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等二阶主题。编码构念部分来自现有文献,部分来自访谈数据。再次,在二阶主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二阶主题的理论类属,使松散的数据分析结果变得更加连贯。在这一阶段,研究团队进一步思考编码的深层次内涵,将构念抽象为具有理论内涵的主题,最终形成聚合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信度和效度,编码过程采用双盲形式,研究团队两名成员先分别进行独立编码,而后两名成员就不一致的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结论。第三步,为形成连贯、有逻辑关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团队采用理论编码方法,在上述三阶段编码基础上,构建主要类属之间的理论关联。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团队增加了现有理论、现有编码和新增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基于此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不断进行“数据→关系→框架”之间的迭代,并通过不同数据来源之间的相互印证,强化对重要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形成与现有理论的对话。四、案例分析与发现立足案例企业实践,借鉴国外学者范埃文霍芬等(2011)、桑托斯和艾森哈特(2009)及国内学者苏芳等(2016)和周翔等(2018)对创业过程的界定,本文将案例企业的创业过程划分为3 个阶段:机会识别、机会开发和机会拓展,其中“AI 驱动的数据中台”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机会识别阶段结束,开始进入机会开发阶段;数据中台战略趋于稳定,“新一代云原生数据中台”战略的更新则意味着进入机会拓展阶段。本文以案例企业每个阶段面临的困境为起点,以此开启案例企业动态身份塑造策略选择和过程机制的分析。(一)机会识别阶段:双向身份探索201612月,依托阿里云平台的云服务和基础资源模块,奇点云开发出智能零售产品,正式开启创业活动。对资源匮乏的创业企业而言,嵌入数字平台生态开展创业活动是克服资源劣势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字平台的核心资源在于提供与产品开发相关的数据、算法和平台边界资源(切卡尼奥利等,2012;岑纳莫等,2018),主要为各类企业开发特定行业的细分应用赋能。因此,尽管奇点云得以借助阿里云平台开发智能零售产品,仍然面临严峻的市场机会识别和用户搜寻的挑战。鉴于此,在该阶段,奇点云采取“双向身份探索”策略:一方面,通过塑造平台跟随身份,寻求平台生态内部机会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塑造自主身份,探索平台生态外部主体的关注和支持。为此,奇点云的框架重点一方面向受众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并通过具体化产品定位强化受众对其双向身份塑造的感知。与此同时,奇点云通过链接平台社群网络和聚焦技术积累两方面的补充行动,保障双向身份的有效塑造。表5 展现了奇点云双向身份探索阶段创业框架的典型引用语举例及编码结果。聚合维度外向网络行动    • 理解平台业务理念• 认可平台技术背景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 赞赏平台技术能力• 肯定平台生态战略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 提出跨云的必要性• 对云原生内涵进行重新解读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框架重点• 说明产品融入自研的新技术• 展示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强调产品的创新性• 说明产品互有需要• 强调共同服务客户强调产品的互补性• 突出超前的产品理念• 展示产品性能优势强调产品的领先性• 以数据说明产品特征和功能• 明确宣告面向的目标客户具体化产品定位• 清晰说明产品的构成和优势• 详细讲解服务内容和过程具体化价值主张框架形式一阶编码 二阶编码 聚合维度• 参加平台激励性竞赛• 为平台生态活动站台链接平台社群网络• 成为平台认证的合作伙伴• 与平台联合攻关嵌入平台服务网络• 推出生态建设计划• 开发多种市场渠道构建自我中心网络补充行动• 集成平台技术模块• 跟进平台技术趋势同步技术路径• 开展技术攻关• 购买基础服务聚焦技术积累创新技术体系• 产品更新换代• 技术要素布局表明与平台的关系特征     强调产品的独特之处     内向技术行动  一阶编码 二阶编码• 以能力维度解释产品内涵• 采用比喻阐述业务抽象化业务逻辑图2 数据结构图- - 71 . 框架重点: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和强调产品的创新性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指的是PDEs向外界传达对平台的功能、作用、理念等方面的认可和赞同,突出PDEs平台跟随身份塑造的意图;强调产品的创新性指的是PDEs向外界展示自身产品的差异性和特色,凸显PDEs试图塑造独立自主形象的目的。创业机会识别阶段,为了能够最大范围进行机会和资源的搜寻,奇点云尝试通过创业框架同时塑造“平台生态跟随者”和“独立自主创业者”两种身份。此时,框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产品的创新性,通过两个维度的框架重点达到双向身份塑造的平衡。具体来看,(1)就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而言,首先,奇点云向外界阐述对平台业务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新零售”“ 实体商家智能化”等平台主的关键业务领域,认为上述平台业务符合当前零售商家的现实需求,并表示自身新零售相关的创业想法正是基于前期在平台企业从事相关业务时的沉淀和理解。其次,奇点云向外界表明对阿里云平台技术背景的认可。奇点云高管提出,阿里云平台目前所致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据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此外,在该阶段,奇点云对外宣发的新闻结尾处均带有对创始团队的介绍,重点突出创始人在阿里云平台工作时取得的技术成就,如创始人是阿里集团第一个数据仓库的建立者,通过上述关联以表明对阿里云平台技术背景的认可。(2)就强调产品的创新性而言,奇点云一方面向外界强调自身产品融入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包括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图像识别等,并且已经创新性地建立起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及数据智能技术;另一方面,奇点云着重向外界展示与市场同类产品的性能差异,试图以差异化产品获取受众关注。例如,奇点云高管向外界表示:“体验过市面上所有无人店,目前市面上能做到刷脸购物,并且真正24小时无人营业的店还没有,但奇点云做到了。”2 . 框架形式:具体化产品定位具体化产品定位指的是PDEs采用直接清晰的语言向外界阐述产品形态和目标用户(麦克唐纳、高,2019),力求快速与平台生态内外部受众产生情感联结。研究发现,创业机会识别阶段,奇点云一表5 双向身份探索阶段创业框架典型引用语举例及编码结果聚合概念框架重点框架形式补充行动二阶主题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具体化产品定位链接平台社群网络聚焦技术积累一阶概念理解平台业务理念认可平台技术背景说明产品融入自研的新技术展示与同类产品的差异以数据说明产品特征和功能明确宣告面向的目标客户参加平台激励性竞赛为平台生态活动站台开展技术攻关购买基础服务典型引用语举例首先说一下实体商家为什么要智能化,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提出新零售?就是15% 85% 都有各自的焦虑,电商发展到今天占整个零售15% ,其实更大的零售还是发生在线下。(TMT 1 XW)还在阿里数加时期,接触各行各业后,奇点云创始人和团队就已初步得出了一个经验:零售和政府会率先践行大数据的落地。这两个行业也是创始人最熟悉的。(TMT 1 XW)奇点云创始人曾在阿里云就职,多年钻研大数据,担任过阿里云大数据事业部总监,建立了阿里集团第一个数据仓库,拥有身份映射等20多项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专利。经过多年的研究与钻研,他看到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性,这也将是未来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TMT 2 GW)奇点云已经创新性地建立了企业级互联网架构及数据智能技术,包含有统一用户中心、支付中心、库存中心、门店中心……为实体企业的数据化运用,建立全方位统一的互联网架构体系。(TMT 1 XW)奇点云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行为识别、图像识别技术,让每个用户可以刷脸生成面容身份,实现无感支付,比扫码支付普适性更强,适合老人与小孩用户;而且可以实现24小时值守以及可控的货损率……(TMT 1 XW)体验过市面上所有无人店,奇点云高管最终得到的结论是:目前市面上能做到刷脸购物,并且真正24小时无人营业的店还没有,但奇点云做到了。(TMT 2 GZH )相较于市场上现有的无人店,奇点云高管把奇点云的技术定义为第三代技术,成本较低,并且未来依托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大面积推广,技术成本还将呈现递减趋势。(TMT 2 XW)奇点魔盒面积在4 平方米左右,主要应用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等技术,顾客刷脸入店,通过视觉技术对商品进行识别,关门后自动结算,成本只需几万块。商品数量较多时则可通过串联多个魔盒来达成。(XWINT 1)经过测算,10秒内即可完成快捷购物及无感支付。“即拿即走”的体验过程,实现得非常干净顺畅。(GZH XW)奇点云将依托自身独有的技术,以快消品行业为基础……帮助100 万实体商家实现运用数据化的能力,助力传统企业实现转型,让商业走向智能时代。(GZH )奇点云是要帮助商家打通线上与线下。奇点云的定位和当初的阿里很相似,都是赋能商家,只不过阿里当初是要帮助商家实现电商化,而奇点云今天是要帮助商家实现新零售化。(TMT 1 XW20179 22日,阿里巴巴诸神之战全球创客大赛浙江赛区总决赛即将开启。奇点云进入了阿里巴巴诸神之战总决赛,和来自浙江赛区的其他20支参赛队伍一起蓄势待发,期待投资大咖点评,争夺4.1 亿创业福利。(GZH )在云栖大会下午场的阿里校友创业专场上,奇点云CEO 张金银(花名“行在”)做了《让商业更智能》的主题演讲。(GZH )奇点云成立的2016年底,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行业内诞生了旷视、商汤这样的独角兽玩家。所以很多当时以及后来诞生的零售技术服务商都避其锋芒,选择直接调用第三方人脸识别算法,但奇点云创始人却毅然选择走那条少有人走的坎坷道路——自研。(XW)在业务需求的倒逼下,奇点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为了提升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的识别率,奇点云做了许多算法优化,并衍生出了许多论文。(XWGZH )我们购买了阿里云平台的云存储、云计算等底层架构服务。(INT 1 INT 3- - 8《管理世界》方面以数据形式清晰具体地向受众介绍产品的特征和功能,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可见度,如针对奇点云的智能零售产品,奇点云高管介绍道:“奇点魔盒面积4 平方米左右,主要应用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等技术,顾客刷脸入店,通过视觉技术对商品进行识别,关门后自动结算,成本只需几万块……”另一方面,奇点云明确宣告其面向的目标客户是传统零售企业,目的是帮助传统零售商向新零售升级。基于清晰具体的产品形态和目标客户,受众得以明确奇点云是做什么的,建立起对奇点云独立自主的形象感知。3 . 补充行动:链接平台社群网络和聚焦技术积累链接平台社群网络指的是PDEs加入由平台主主导的,以数字平台为基础,推动相关群体在利益或兴趣驱使下形成价值共创、共享共赢的松散联结的网络组织(雅各比德斯等,2018;胡国栋、王晓杰,2019)。 聚焦技术积累指的是PDEs开展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积累活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创新性。创业机会识别阶段,为实现双向身份探索,奇点云主要采取链接平台社群网络和聚焦技术积累两方面的补充行动。具体而言,奇点云积极参与平台主举办的激励性竞赛、合作伙伴大会等社群活动,并通过在平台生态大会提供展示性产品、作为宣讲嘉宾等方式为平台社群构建贡献力量,以满足平台跟随身份塑造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保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奇点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仅应用阿里云平台的云存储、云计算等底层基础服务。奇点云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坚持开展技术攻关活动,通过技术积累保证产品开发的创新性和技术的主导权。4 . 作用结果在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共同作用下,奇点云顺利进入平台市场,并获得了生态外部投资人的关注和支持。首先,奇点云顺利进驻阿里云平台商城,通过阿里云平台对接了部分客户,并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荣誉合伙人以及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的个人投资。其次,基于具有创新性的面向传统零售行业的数据智能产品,奇点云获得了平台生态外部投资人和零售行业客户的关注,为后续奇点云打开零售行业数据服务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在该阶段,奇点云共获得3 轮总计1 亿元的创业投资,IDG 资本创业投资团队副总裁作为奇点云早期投资人,对奇点云的描述是:“奇点云团队是我们见过最懂大数据同时又最懂新零售的团队。我们期待奇点云成为新零售大数据领域里的排头兵。”(二)机会开发阶段:跟随身份聚焦20194 月,奇点云发布名为《2019,数据中台元年》的推文,明确提出要成为“AI 驱动的数据中台创导者”,专注为企业提供“两云一端”(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智能门店)的产品和服务,标志着奇点云进入机会开发阶段。彼时数据首次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被国家正式提出⑥,数据中台概念爆发。各大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字节跳动等开始布局数据中台,用友、浪潮等老牌企业软件服务商陆续发布中台产品,国内首个“数字化中台联盟”成立⑦,数据中台成为市场和投资圈追逐的热点话题。但奇点云作为创业企业,想要快速获取用户,打开数据中台市场并非易事,而阿里云平台作为我国数据中台的提出者,掌握数据中台的技术和架构话语权,在数据中台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和用户基础。此时,如果奇点云继续实施“双向身份探索”策略,极有可能面临被平台隔离用户的风险。鉴于此,为获取新兴数据中台领域的技术资源,以及规避被平台隔离用户的风险,奇点云决定采取“跟随身份聚焦”策略,通过深度塑造“平台生态跟随者”身份,以最大程度撬动平台生态内部机会和资源,实现价值创造。为此,奇点云的框架重点调整为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以及强调产品的互补性。相应地,其框架形式转变为抽象化业务逻辑。与此同时,奇点云通过嵌入平台服务网络以及同步技术路径两方面的补充行动,保障平台跟随身份的有效塑造。表6 展现了奇点云跟随身份聚焦阶段创业框架的典型引用语举例及编码结果。1 . 框架重点: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和强调产品的互补性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指的是PDEs向外界传达对平台的功能、作用、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和追随,突出PDEs平台跟随身份塑造的意图;强调产品的互补性指的是PDEs向外界传达自身产品与平台产品的互补关系,进一步凸显PDEs塑造平台跟随身份的目的。机会开发阶段,鉴于平台主在关键机会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力,奇点云决定通过创业框架塑造“平台生态跟随者”身份。此时,奇点云的框架重点一方面是向受众表明- - 9对平台价值的拥护,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自身产品对阿里云平台的互补性,通过两个维度的框架重点实现平台跟随身份塑造效果的叠加。具体来看,(1)就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而言,奇点云公开表示对平台技术能力的赞赏,提出阿里云平台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业内最好的,对于阿里云平台构建的技术生态表示出高度信任。此外,奇点云对于阿里云平台的生态战略给予肯定,并提出加入阿里云平台生态将会获得培养和支持,实现创业增长。奇点云创始人在公开采访中说道:“阿里云原生它会像当年淘宝一样,它可能只是个淘宝,但是它孵化了一群生态,培养了很多很多的企业……”(2)就强调产品的互补性而言,奇点云强调自身的数据中台业务建立在阿里云平台基础之上,双方互有需要。奇点云CEO 和首席运营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以下简称COO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强调:“我们的数据中台概念是从阿里出来的。我们会基于阿里云平台共同服务客户。阿里云提供底层的平台,我们提供上面的能力,我们一起去服务我们的客户。”2 . 框架形式:抽象化业务逻辑抽象化业务逻辑指的是PDEs采用模糊抽象的语言向外界阐述产品的内涵和价值(麦克唐纳、高,2019),以弱化受众对其自主性的感知。机会开发阶段,为深度塑造平台跟随身份,奇点云的框架形式转变为抽象化业务逻辑。具体而言,一方面,奇点云不再具体展示产品特征和功能,而是以能力维度解读产品内涵。奇点云COO 提出:“AI 驱动的数据中台是基于行业应用所沉淀下来,在云上原生的行业能力。它包含了业务的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的缩写,平台即服务)和数据智能,等于是用人工智能去替代经验公式……”在访谈中,奇点云合伙人也告知本文研究者:“在该阶段,我们不能太具体,也不敢太具体。一个是我们数据中台产品刚出来,我们不够强大,不适合传播。另外,当时我们数据中台业务也不具备单打独斗的能力,我们还是要和平台联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奇点云高管常常采用比喻方式阐述自身业务,其CEO 多次将数据中台业务比作“土地”,强调奇点云的目标是帮助客户长出“苹果树”。抽象化业务逻辑使得外界对于奇点云的认知变得间接且模糊,对于该阶段平台跟随身份的塑造具有积极影响。3 . 补充行动:嵌入平台服务网络和同步技术路径嵌入平台服务网络指的是 PDEs以正式成员身份,加入由平台主及其合作伙伴构成的,共同向平台用户提供服务的关联网络。相较于平台社群网络的松散联结,平台服务网络内聚合概念框架重点框架形式补充行动二阶主题表明对平台价值的拥护强调产品的互补性抽象化业务逻辑嵌入平台服务网络同步技术路径一阶概念赞赏平台技术能力肯定平台生态战略说明产品互有需要强调共同服务客户以能力维度解释产品内涵采用比喻阐述业务成为平台认证的合作伙伴与平台联合攻关集成平台技术模块跟进平台技术趋势典型引用语举例阿里云是很早就开始做公共云计算的企业,它的整个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业内都是最好的。阿里云在淘系双11这类大场景下历练出了处理千亿级别大数据的能力,并且在这种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生态,都是我们非常仰慕的。(TMT 1 XW)所以阿里云原生它会像当年淘宝一样,它可能只是个淘宝,但是它孵化了一群生态,培养了很多很多的企业;阿里云也一样,它会在云技术的生态上培养很多很多的企业,那么它专注于在底层的最高精尖需要有很大资本投入的这样的技术研发上,然后被集成,对于扩大它的生态系统是有很大好处的。(TMT 1 XW)奇点云和阿里是双方互有需要,阿里云需要我们这样的产品,我们也需要阿里云底层的基础设施层。(TMT 1 XW)奇点云“AI 驱动的数据中台”的产品定位建立在阿里云数据中台业务的基础之上。阿里云提供底层的平台,我们提供上面的能力。(TMT 2 XW)奇点云与阿里云合作为全球某头部服饰品牌企业打造数据中台。奇点云承担了整体业务调研、需求沟通、项目开发工作。(GZH )我们的数据中台概念是从阿里出来……,阿里越来越开放,今年阿里云提出被集成,真的能够抱团去共同服务客户。(TMT 1 XW)“AI 驱动的数据中台”是基于行业应用所沉淀下来,在云上原生的行业能力。它包含了就是说业务的PaaS 和数据智能,等于是用人工智能去替代经验公式。(TMT 2 XW)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自主耕耘数据中台这片土地,但奇点云可以协力完成,让土地适宜种植,让种子发芽,让花朵结成果实。(TMT 1)借用奇点云创始人最喜欢打的比方,如果把数据中台的底层平台比作土地,奇点云不仅要帮助客户把这片土地耕耘得更加肥沃,还要在土地上种出苹果树(数据应用),结出苹果,也就是让客户看到实际的业务价值。(TMT 2 GZH 2020阿里云新零售合作伙伴峰会在杭州举行。会上,奇点云被授予新零售合作计划核心伙伴称号,这是继奇点云成为阿里云飞天生态合作伙伴联盟、阿里云数据中台年度优秀生态合作伙伴、阿里云合作伙伴授权金牌级认证经销商等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合作。(GZH XW2019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与奇点云联合发布了第三代零售超级视觉计算平台—奇点识客3.0 。(GZH 20197 25日下午,在阿里云峰会上海站,奇点云入选阿里云首批联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并联合发布了“综合体数字化转型与数据创新解决方案”,共同探索综合体的数据智能服务。(GZH )如果阿里云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就是把最新的技术作为一个底层服务能力推出,我们都会把它集成到我们这个行业的解决方案里面来。(INT 1 TMT 2)我们会有团队经常性跟进阿里云平台的技术趋势,去了解阿里云平台新的一些技术应用。(INT 1 INT 3)表6 跟随身份聚焦阶段创业框架典型引用语举例及编码结果- - 10《管理世界》部参与者与平台主的关系更加正式且紧密,面临的平台控制程度也更高。同步技术路径指的是平台参与者根据平台的技术战略和方向,对自身技术战略和产品发布进行规划和调整(奥马霍尼、卡普,2022),以强化对平台的互补性。机会开发阶段,为确保平台跟随身份塑造的效果,奇点云一方面嵌入平台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集成和技术跟进保持与平台技术路径同步。具体而言,奇点云频繁申请平台各类资质认证,先后获得包括阿里云平台新零售合作计划核心伙伴、阿里云飞天生态合作伙伴、阿里云数据中台年度优秀生态合作伙伴等一系列合作伙伴认证,上述合作伙伴认证标志着奇点云进入阿里云平台的供应商库,获得与平台共同服务客户的资格。与此同时,奇点云积极响应阿里云平台的战略主张,与平台联合攻关开发标杆性产品,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此外,奇点云经常性地对平台技术趋势进行扫描,并通过集成平台的技术模块同步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奇点云不仅深度调用阿里云平台的各种技术模块,如视频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同时基于阿里云平台的产品持续推出互补性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平台的互补。4 . 作用结果在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共同作用下,奇点云深度撬动阿里云平台技术和用户资源,业绩方面得到较大提升,同时获得了不少平台大客户的青睐。具体而言,通过突出对平台价值的拥护以及产品的互补性,奇点云有效塑造了“平台生态跟随者”身份。在此基础上,奇点云积极嵌入平台服务网络,并通过技术趋势跟进和技术模块集成,开发符合平台战略目标的互补性产品,共同服务于平台客户。奇点云坚实的“平台生态跟随者”身份获得了平台主的高度认同,分包了平台主的部分业务,并在获客过程中得到平台主的推荐和背书等形式的支持,这对奇点云业绩提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借助平台声誉,奇点云得以接触零售行业的大客户,积累大客户案例,为奇点云后续独立开展业务奠定基础。该阶段不断攀升的业绩以及数据中台市场大客户案例的积累也间接撬动了投资人的关注和支持。(三)机会拓展阶段:自主身份构建2021年,奇点云数据中台战略趋于稳定,更新提出跨平台、云原生、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云原生数据中台”战略,标志着其进入机会拓展阶段。由于前一阶段平台跟随身份的塑造,奇点云获得了平台生态内部的关键机会和资源支持,自身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恰逢数据中台市场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发展期,国家从政策层面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⑧,用户对于数据中台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对数据安全和确权的要求不断提升,如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数据中台能够实现“跨云多域”,不再被特定的云厂商所绑定。此时,继续深度跟随平台不仅与数据中台用户需求不相符,也使得奇点云面临被单一平台生态锁定的风险,陷入与平台生态内部其他数据中台服务商的同质化竞争。鉴于此,为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并实现价值最大化,奇点云决定再次调整身份塑造策略,以“独立自主创业者”身份探索平台生态外部机会和资源。为此,奇点云的框架重点调整为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以及强调产品的领先性。相应地,框架形式转变为具体化价值主张。与此同时,奇点云通过积极构建自我中心网络以及创新技术体系,保障自主身份有效塑造。表7 展现了奇点云自主身份构建阶段创业框架的典型引用语举例及编码结果。1 . 框架重点: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和强调产品的领先性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指的是 PDEs不再继续推崇主导平台的功能、作用和理念,而是对外阐述具有独立思考的策略和观点,突出PDEs独立自主创业者身份塑造的意图,强调产品的领先性指的是PDEs向外界传达自身产品的前沿性和领先地位,进一步凸显PDEs自主身份塑造的目的。进入机会拓展阶段,平台生态内部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影响奇点云的价值获取。正值数据中台领域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奇点云决定塑造“独立自主创业者”身份,以探索平台生态外部的机会和资源。此时,奇点云的框架重点一方面是向外界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产品的领先性,通过两个维度的框架重点实现自主身份塑造效果的叠加。具体来看,(1)就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而言,主要表现为奇点云提出跨云的必要性以及对云原生内涵的重新解读两方面。奇点云强调数据中台产品底层应该跨平台,不再聚焦于某个特定的云基础设施。奇点- - 11CEO 在公开场合表示,奇点云数据中台产品的开发将同时建构在阿里云、华为云、京东云等一系列基础云平台之上。此外,奇点云认为,当前数据中台领域的云原生是云厂商(如阿里云)定义的云原生,不是客户需要的云原生,而奇点云要提供客户所需的云原生,与客户站在一起。(2)就强调产品的领先性而言,奇点云不再沿袭阿里云平台提出的数据中台产品的运作理念,而是向外界阐述自身对于数据中台产品的超前理解。奇点云CEO 提出:“阿里巴巴的数据智能技术领先行业10年,能让1 万台机器当作一台服务器使用,可有几个客户需要这种能力?他们(客户)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场景价值,才是我们真正的服务目标。”此外,奇点云通过呈现客户数量、成功率、效率等方面的数据,不断向外界展示其数据中台产品的性能优势,以突出市场影响力和地位。2 . 框架形式:具体化价值主张具体化价值主张指的是PDEs向外界提出清晰界定的、容易理解的产品和服务策略,并将其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向外界输出(佐特等,2011),以强化受众对其自主性的感知。机会拓展阶段,为实现自主身份塑造,奇点云的框架形式调整为具体化价值主张。具体而言,一方面,针对核心产品矩阵,奇点云以数字列举的方式,清晰说明产品构成要素和优势,如“奇点云数据云平台囊括了云原生数据中台 7 大必备技术要素,集结8 大优势”,并且采用图解形式对每个产品的技术构成、核心功能进行说明,且定期发布产品相关的科普帖。另一方面,奇点云以客户容易理解的方式介绍解决方案,描述产品服务过程。奇点云高管在采访中,常常通过步骤拆解的方式,说明奇点云如何帮助客户进行价值提升。具体化价值主张有助于平台生态外部客户和投资人快速理解奇点云如何为客户解决问题,结合当前成熟的产品形态,塑造完整独立的创业企业形象。3 . 补充行动:构建自我中心网络和创新技术体系构建自我中心网络指的是以PDEs为焦点企业,与外部其他组织构成的各类合作关系的集合(刘雪梅,2012)。 创新技术体系指的是PDEs更新和升级原有的技术路径和技术架构。机会拓展阶段,为确保自主身份塑造的效果,奇点云主要采取两类补充行动,分别是构建自我中心网络和创新技术体系。具体而言,奇点云构建自我中心网络涵盖两方面行动策略,其一推出生态建设计划,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数据中台领域的相关企业加入奇点云生态,孵化行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共同服务于数据中台市场;其二是开发多种市场渠道,如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联合竞争性平台,以扩大自身数据中台产品的技术适表7 自主身份构建阶段创业框架典型引用语举例及编码结果聚合概念框架重点框架形式补充行动二阶主题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强调产品的领先性具体化价值主张构建自我中心网络创新技术体系一阶概念提出跨云的必要性对云原生内涵进行重新解读突出超前的产品理念展示产品性能优势清晰说明产品的构成和优势详细讲解服务内容和过程推出生态建设计划开发多种市场渠道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要素布局典型引用语举例企业的数据通常需要分布在不同的云上,而跨云多域可以帮助企业更方便地去统一管理不同平台上的数据。奇点云数据云平台3.0 目前已实现跨云多域数据治理,支持海内外主流云厂商,包括亚马逊云、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京东云等等,实现统一账号、权限、审计等多工作区的兼容管理。(GZH TMT 1)这些技术要素在云厂商提供的云原生产品中都是必备的,而且不断提供更精巧、更聪明的“语法糖”,让客户觉得更好用。但那是云厂商的云原生,不是客户的云原生。(TMT 1 XW)数据中台的中不仅是中间的中,更是中立的中,客户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例如美国云数仓公司“雪花”(即Snowflake 公司)有近70% 的客户来自亚马逊,即使亚马逊云提供类似的产品,客户依然选择“雪花”公司,因为它是独立第三方的云原生数据仓库。(TMT 1)一款能用起来的数据中台应该包含两部分:一个通用的数据中台底座,加上在平台上长出来的个性化的应用。(GZH )不要技术自嗨,不要说自己有多牛,阿里巴巴的数据智能技术领先行业10年,能让1 万台机器当做一台服务器使用,可有几个客户需要这种能力?他们(客户)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场景价值,才是我们真正的服务目标。(TMT 1 XW)自20215 月发布以来的一年时间,在奇点云数据云平台上开设的工作区数增长了33倍。一家产品全球下载量超10亿、出海业务占大头的互联网企业表示,奇点云“跨云多域”的能力解决了困扰他们8 年的问题,现在可以使用统一的权限和账号体系来管理部署在全球的多个云平台数据,云原生特性也助其存储成本降低至原来的1/ 3 以下。(GZH )奇点云数据云平台3.0 囊括了云原生数据中台7 大必备技术要,集结多云多引擎自主可控、全域数据集成、成熟规范建模工具、高效实时计算等8大优势,是首席数据官的最佳选择。(GZH )首先,进行活动目标人群查找与确定。接着,对目标人群的基本特征与营销行为进行人群剖析。最后,运用奇点云消费者运营平台的客户数据模块进行人群圈选……(GZH TMT 2)未来3 年,奇点云将与100 家愿意抢先推开数智科技时代大门、领跑数智未来的企业(标杆客户)深度合作,孵化行业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赋能更多企业拥抱数智化转型。奇点云特别设立了3 千万元共创基金,专项用于客户成功计划(S100 计划)。( GZH INT 1)借助于青云云市场完善的渠道建设、强大的生态聚合力,以及营销、运营等能力增持,双方将为更多的企业搭建数据中台,实现数据价值的高水平应用,用数据推动业务创新。(XW20215 20日的数智科技大会,奇点云对数据云平台3.0 做了公开发布,奇点云创始人颇有底气地说:“这个版本的迭代,源自我们选择和客户站在一起。”(GZH )奇点云首席技术官正式完成了数据云平台产品的排兵布阵:微服务对象体系、容器化、元数据管理、存算分离等云原生技术要素,由不同的产品经理分别把守,构筑起坚实的云原生技术结界。(GZH - - 12《管理世界》用范围,满足平台生态外部市场客户的需求。除构建自我中心网络,从奇点云官方网站和公众号频繁出现的数据中台相关技术推文可以看出,该阶段奇点云对原有的技术体系进行了创新。奇点云不仅对当前的产品进行迭代和升级,推出更符合独立自主内涵的数据中台产品,同时积极布局前沿技术要素,力求打造具有原生性和自主性的技术架构,构建新的竞争维度,以独立自主的创业企业身份开拓市场。4 . 作用结果在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共同作用下,奇点云品牌声誉得以提升,并进一步拓展了平台生态外部市场。具体而言,尽管自主身份塑造使得奇点云失去了阿里云平台的业务支持,双方成为相对单纯的交易关系,即奇点云购买阿里云平台底层的云计算服务。然而,也正是由于自主身份塑造,为奇点云打开和扩大其他竞争性平台市场渠道创造了机会。与此同时,自主身份塑造对于奇点云承接原有客户,拓展新市场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经过数据中台概念的高速发展期,客户从原先对行业一无所知到逐渐理解,奇点云独立自主的信号契合当前市场对数据中台的认知和需求。此外,自我中心网络构建和技术体系创新两方面的补充行动,为奇点云以“独立自主创业者”身份向平台生态外部市场提供领先的数据中台产品保驾护航。尽管该阶段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变得谨慎,平台生态外部市场的拓展和品牌声誉的不断积累,间接撬动投资人的关注和支持,助推奇点云成为赛道内首批获得C 轮融资的创业企业。五、结果讨论本文以奇点云为对象,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探究PDEs如何进行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研究发现,PDEs在创业过程中,为了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经历了“双向身份探索”“ 跟随身份聚焦”和“自主身份构建”3 种不同的身份塑造策略,这些策略是通过差异化的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设计来实现的。本文分析结果模型如图3 所示。图3 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模型- - 13(一)PDEs 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第一,动态身份塑造是PDEs持续获取数字平台生态内外部机会和资源,应对双元身份困境的关键。对于数字时代的创业企业而言,借助外部平台建立新业务是至关重要的创业途径。通过跟随平台脚步,撬动平台生态内部的创业机会和资源,已然成为众多数字创业企业的首选(斯里尼瓦桑、文卡特拉曼,2018;埃克哈特等,2018)。 那么,PDEs为何需要动态塑造身份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事实上,平台跟随策略所带来的机会和资源禀赋并不会一直存在。原因在于,随着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不断演化,平台参与者数量激增,平台策略变得愈发聚焦。此时,一味跟随平台策略将使得PDEs面临严峻的平台控制、市场竞争,甚至是“价值掠夺”等问题(奥利科夫斯基、斯科特,2014;朱、刘,2018),制约PDEs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PDEs需要通过动态身份塑造,在不同发展阶段获取特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支持,避免由于长期跟随平台而陷入价值获取难,甚至是“无效竞争”的困境。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PDEs创业过程经历了“双向身份探索”“ 跟随身份聚焦”和“自主身份构建”3 种不同的身份塑造策略,以持续获取平台生态内外部的机会和资源。创业初期,由于数字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提供PDEs产品开发和创新相关的技术资源(切卡尼奥利等,2012;岑纳莫等,2018),PDEs进入平台生态系统后,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创业机会识别和市场搜寻的挑战。为此,PDEs采取“双向身份探索”策略,同时搜寻平台生态内外部的机会和资源。随着关键机会逐步明晰,鉴于平台主在关键机会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力,PDEs采取“跟随身份聚焦”策略,通过塑造“平台生态跟随者”身份,力求最大程度撬动平台生态内部的机会和资源,实现价值创造。机会拓展阶段,由于平台生态内部资源不断被瓜分,同质化竞争加剧,导致PDEs价值获取压力增大(卡特洛、肯尼,2021)。 恰逢市场需求发生转变,PDEs再次调整身份塑造策略,通过塑造“独立自主创业者”身份,挖掘平台生态外部的机会和资源,构建独特竞争优势。第二,创业框架为PDEs动态身份塑造提供实现机制,其中框架重点是PDEs身份塑造的核心,框架形式强化受众对PDEs自主性强弱的感知,补充行动则有助于减轻仅仅是框架内容传达而产生的意外偏差的影响,保障身份塑造的效果。首先,PDEs通过突出“与平台的关系特征”和“产品的独特之处”两个维度获取受众认知焦点,进行身份塑造。“与平台的关系特征”聚焦向受众展示PDEs对平台价值主张的认同程度,是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PDEs身份塑造的特有维度;“产品的独特之处”则是PDEs围绕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显著特征,进行意义构建(古尔塞斯、奥兹坎,2015;斯尼胡尔等,2022)。 上述两个维度的组合使用,对于PDEs实现双向身份塑造的平衡和单向身份塑造效果的叠加至关重要。其次,PDEs采用具体型框架和抽象型框架两种形式,进一步影响受众对其自主性程度的感知。具体型框架可区分为具体化产品定位和具体化价值主张两种表现形式,抽象型框架则呈现抽象化业务逻辑这一表现形式。具体化产品定位有助于平台生态外部主体直接清晰地了解PDEs的产品形态和目标客户,快速与PDEs产生情感联系;具体化价值主张进一步明确PDEs如何帮助客户提升价值,有助于塑造更为完整独立的创业企业形象。抽象化业务逻辑弱化PDEs自身产品的独特性,同时为后续身份调整留有余地(麦克唐纳、高,2019)。 最后,在“说”的基础上,PDEs通过外向网络行动和内向技术行动以保障身份塑造的效果,其中网络行动负责把握与平台生态内外部主体的互动关系,技术行动支撑PDEs在特定身份塑造策略下进行产品开发。(二)PDEs 创业框架的理论审视相较于一般市场情境下创业企业身份塑造的创业框架,本文提出的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创业框架在适用情境、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详见表8 。第一,在适用情境方面,现有创业框架大多作用于特定单一场域的身份塑造,如已有大量在位企业的规制型市场(古尔塞斯、奥兹坎,2015)或是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兴市场(安萨里等,要素比较情境假设框架重点框架形式补充行动代表文献一般新创企业身份塑造的创业框架单一场域的身份塑造强调创业企业自身特征具体的、抽象的外向行动:网络化洪和惠廷顿(2011);李等(2018PDEs身份塑造的创业框架数字平台生态内外多场域的身份塑造既强调创业企业自身特征,同时展示与平台的关系特征以具体型框架强化自主性,抽象型框架弱化自主性外向网络行动:根据与平台主的关系,调整网络联结的主体和深度;内向技术行动:根据身份塑造的自主性强弱,调整技术战略本文表8 新创企业身份塑造的创业框架比较- - 14《管理世界》2016)。 与之相比,本文提出的创业框架有助于应对不断变化的数字平台生态内外部场域对PDEs身份塑造的要求,并考量了PDEs与平台主、竞争性平台、平台生态外部客户等多方互动的复杂性,对于那些面临着独特关联系统架构的创业企业的身份塑造具有理论适用性。第二,在框架重点方面,PDEs动态身份塑造与其所在的主导环境密切相关,并寻求主导环境相关群体的共鸣(李等,2018)。 尤其是在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由于平台主在技术、市场和声誉等方面具有极大影响力(卡利尼科斯等,2013;南比桑,2017;埃利亚等,2020),因此,除展示产品的独特之处以获取关注之外(麦基特、齐茨玛,2018;斯尼胡尔等,2018),无论是平台跟随身份塑造,还是自主身份塑造,PDEs均有意识地向受众传达与平台主之间的关系特征。该维度的提出为创业企业身份塑造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第三,在框架形式方面,PDEs框架形式不再单独发挥作用(曼宁、贝哈拉诺,2017),而是结合框架重点,在不同阶段分别对产品定位、价值主张进行具体化阐述,对业务逻辑进行抽象化表达。具体型框架有助于强化关键利益相关者对PDEs身份自主性的感知;而抽象型框架则弱化PDEs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但是允许甚至可能鼓励关键利益相关者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对于PDEs塑造跟随身份具有积极影响。第四,在补充行动方面,外向网络行动体现PDEs作为创业企业进行资源获取的本质属性(董保宝,2013;韩炜、杨婉毓,2015;凯琴等,2007;斯里尼瓦桑、文卡特拉曼,2018)。 通过调整网络联结的主体和深度,PDEs得以把握与平台生态系统内外部主体的互动关系。除此之外,内向技术行动的涌现是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的独特表现。原因在于,平台主与PDEs之间可以被视为技术上相互关联的行动主体(蒂瓦纳等,2010;加维尔,2014;岑纳莫等,2018),因此,PDEs 的技术行动对于开发特定产品,以满足平台生态内外部主体对其身份塑造的期望至关重要。六、贡献与启示(一)理论贡献(1)对PDEs双元身份困境研究的贡献:第一,贡献了微观行为的新视角。已有关于PDEs双元身份困境的研究聚焦于宏观关系治理(王节祥等,2021;陈威如、王节祥,2021),实质上是对平台参与者与平台主之间依赖关系的解构(南比桑、巴伦,2013),导致难为PDEs应对双元身份困境提供更微观的行为启示。本文研究发现,PDEs创业过程中通过动态身份塑造,得以在机会识别阶段获取平台生态系统内外部的认知和关注;机会开发阶段深度撬动平台主资源支持,实现价值创造;机会拓展阶段获取平台生态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支持,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研究结果弥合了现有PDEs双元身份困境研究中微观行为基础不足的缺陷。第二,揭示了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本文研究发现,通过“与平台的关系特征”和“产品的独特之处”两个维度框架重点的组合,PDEs得以实现3 种不同身份的塑造。通过实施具体型和抽象型框架形式,PDEs可进一步把控受众对其自主性强弱的感知。外向网络行动和内向技术行动与框架重点的两个维度相呼应,保障PDEs身份塑造的效果。研究结果明确了框架重点、框架形式和补充行动在PDEs动态身份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切实构建了基于“说”和“做”的动态身份塑造的行动指南,响应了当前学术界对于创业框架完整性的呼吁(麦克唐纳、高,2019;斯尼胡尔等,2022)。(2)在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深化了创业框架理论:第一,识别了“与平台的关系特征”这一框架重点,拓展了框架重点的维度和边界。PDEs创业活动建构在数字平台资源基础之上,这就要求PDEs进行身份塑造时关注与平台之间的互动过程。但已有创业框架研究往往围绕组织的突出特征进行意义建构,如产品新颖性、技术领先性等(约克等,2016;克拉克等,2019),较少考量创业企业与特定关联主体的互动性对其身份塑造的影响,导致难以对PDEs如何塑造平台跟随身份或自主身份,以获取平台生态内外部主体的关注和支持做出充分解释。本文提出的创业框架识别了“与平台的关系特征”这一框架重点,揭示了PDEs对平台价值的认同程度在PDEs身份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呼应了古尔塞斯和奥兹坎(2015)研究中提出的,创业企业情境化地利用创业框架这一观点,也为后续研究者们进行框架重点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第二,从内向和外向两个- - 15层面提炼了补充行动,弥补了现有创业框架研究补充行动关注不足的缺陷。已有关于补充行动的研究聚焦框架内容的实施过程(李等,2018),有关麦克唐纳和高(2019)所呼吁的与框架重点匹配的补充行动的讨论并不多见。本文发现,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外向网络行动和内向技术行动分别与框架重点的两个维度相呼应,确保PDEs得以切实向利益相关者传达与平台的关系特征以及产品的独特之处,从实际行动层面满足平台生态内外部主体对PDEs身份塑造的期望。研究结果拓展了补充行动的维度,对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情境下PDEs身份塑造效果亦具有启示意义。(二)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1PDEs应对双元身份困境需注重培养高管团队的“二元平衡观”,既利用好平台,又不依赖于平台,以规避被平台主导、被规则限制的困境,失去市场主动权。在我国鼓励平台企业更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的政策背景下,“平台跟随”成为PDEs至关重要的创业途径。但是,一味跟随平台脚步忽视独立自主性,可能导致PDEs面临残酷竞争。因此,PDEs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实践“二元平衡观”:一是搭建平台生态内外部机会和资源的动态监测体系,把握平台生态的战略导向和生态外部市场变化,适时依托平台生态的资源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并不断进行自我审查,随时采取修正策略,做好“放弃”部分平台资源的准备。二是重视战略性资源的积累,打造动态身份塑造的能力。动态身份塑造是PDEs持续探索机会和资源,构建独特竞争优势的关键。但是,动态身份塑造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承载了利益相关者对于PDEs技术、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尤其是当PDEs并未具备“独立闭环”所需的资源和能力时,贸然提出自主身份塑造将使其面临同时失去平台生态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支持的双重风险。因此,PDEs可考虑将近端目标转换为远端目标,尽早为下一阶段身份塑造需求开展战略性资源的积累,从而实现多元身份的柔性切换。(2PDEs动态身份塑造需要“能说会道巧做”,内容、形式和行动“三管齐下”,以便更好地获取生态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支持。为获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认同,PDEs不仅需要以恰当方式展示企业自身的独特之处,更需要向受众表明对平台价值的认同程度。当PDEs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是平台主时,PDEs应着重阐述对平台产品的互补性以及对平台价值的认同,而当PDEs面对平台生态外部利益相关者,必要时PDEs可以通过表明与平台价值的解绑,并展示自身产品的独特性和领先性以获取支持。与此同时,PDEs可以在“说”的基础上,通过切实的“做”,即外向网络行动和内向技术行动,保障身份塑造的效果。外向网络行动方面,PDEs跟随身份塑造时需注重“大客户”积累,自主身份塑造时应关注“小生态”构建;内向技术行动方面,PDEs应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跟随身份塑造时通过同步技术路径,打造符合平台主预期的互补产品;自主身份塑造时通过创新技术体系,向生态外部市场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优质产品。(3)从PDEs动态身份塑造以持续探索机会和资源的实践来看,平台企业需更加重视数以万计的PDEs的发展需求,推行“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生态模式,与“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政策合力,充分释放大平台创新活力、激发PDEs创新潜力。奇点云的实践表明,PDEs虽然借助平台而生,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性的创业主体,PDEs演化过程中会基于生态内外部多因素的考量,寻求各类创新机会和资源。由此,平台企业应避免仅关注自身平台生态规模和经济效益,利用数据、流量、技术、市场、资本优势,限制其他平台和应用独立运行⑨,这样做不仅会抑制PDEs的创新活力,失去PDEs的信任,也会影响平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策层面,可考虑从两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完善平台生态“进入”和“扶持”机制,鼓励平台企业设计灵活柔性的资源使用通道,尤其是针对云计算等数字资源,以“按需使用”方式进行柔性开放;在资源扶持策略上,鼓励平台企业突破“流量思维”,对注重技术投入、具有创新潜力的PDEs进行资源倾斜,通过创新协作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另一方面,推进平台互联互通是在中央政府深化反垄断背景下的一个重大措施,也是PDEs能否安全开展创新活动的症结所在。针对同类型技术创新型平台,加速开展平台间局部系统迁移和互联互通标准试点,鼓励平台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平台工具,降低PDEs的系统转换成本。此外,可考虑将平台互联互通行为纳入平台税收考量范围,对开展互联互通的平台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构建更加兼容开放的平台生态圈,促进PDEs在平台间有序流动,释放创新活力。- - 16《管理世界》(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尽管本文对PDEs如何通过动态身份塑造以应对双元身份困境进行了深入讨论,但仍有值得未来研究深化之处:首先,本文引入创业框架理论,围绕产品以及PDEs与平台的互动构建意义,实现身份塑造;事实上,有关身份塑造和意义构建还可以从创业者个体或者创业团队出发,围绕叙事技巧、语法甚至是神态等角度进行分析(马腾斯等,2007;科内利森等,2012)。 未来研究可以延续微观行为视角,从创业者个体或创业团队层面考察PDEs的动态身份塑造。其次,本文案例企业立足于云计算平台生态系统,对于创新导向的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内的PDEs创业成长,更具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交易导向和混合形态的平台生态系统内目前存在大量PDEs,未来学者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平台生态系统内的PDEs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更加完整的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最后,本文研究重点是通过单案例探索 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过程机制,未来研究者可以增加案例数量,进一步对PDEs在何种因素和条件的驱动下进行身份调整做出探究,深入挖掘PDEs动态身份塑造的演进机制⑩。(作者单位:梅景瑶,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王节祥,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注释①来源:阿里云《看见科技创新力量洞见时代创业精神》,报告https //sme.aliyun.com/customer-case 。②来源:i 黑马《抖音价格战,“烧到”小县城》,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1766216028188572846&wfr=spider&for=pc。③来源:奇点云官网《喜讯| 奇点云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http //www.startdt.com/aboutus/new/ 31。④来源:奇点云官方账号《奇点云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 1745386301761333044&wfr=spider&for=pc 。⑤来源:奇点云官方账号《坚持自主可控奇点云获评中国信科信息自主潜在独角兽企业》,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46655753053847171&wfr=spider&for=pc。⑥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s //www.gov.cn/zhengce/ 2019- 11/ 05/content_ 5449023.htm?ivk_sa= 1024320u 。⑦来源: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承办首届数栖大会》,https //www.zjskw.gov.cn/art/2019/ 8/ 13/art_ 1229506397_19098.html。⑧来源: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63492307485200819&wfr=spider&for=pc。⑨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s //www.ndrc.gov.cn/xxgk/zcfb/tz/ 202201/t 20220119_1312326.html。⑩中外文人名(机构名)对照:卡特洛(Cutolo);肯尼(Kenney );章(Tschang);南比桑(Nambisan );巴伦(Baron);塞纳莫(Cenamor);布雷亚(Brea );加鲁德(Garud);斯尼胡尔(Snihur);古尔塞斯(Gurses);奥兹坎(Ozcan);康(Kang);苏亚雷斯(Suarez);阿德纳(Adner);雅各比德斯(Jacobides );佩特科娃(Petkova);罗维特(Wry);安萨里(Ansari);麦基特(McKnight);齐茨玛(Zietsma);麦克唐纳(McDon ald);高(Gao);李(Lee);克拉克(Clarke);艾利森(Allison );曼宁(Manning);贝哈拉诺(Bejarano);查希尔(Zaheer );文卡特拉曼(Venkatraman );索莱曼诺夫(Soleimanof);苏达比(Suddaby);西格尔科夫(Siggelkow );艾森哈特(Eisenhardt);纳维斯(Navis);格林(Glynn);李(Rhee);菲斯(Fiss);伦斯伯里(Lounsbury);希亚特(Hiatt );乔亚(Gioia);范埃文霍芬(Vanevenhoven);桑托斯(Santos);切卡尼奥利(Ceccagnoli);岑纳莫(Cennamo);奥马霍尼(O Mahony);卡普(Karp );佐特(Zott);斯里尼瓦桑(Srinivasan);文卡特拉曼(Venkatraman);埃克哈特(Eckhardt);奥利科夫斯基(Orlikowski);斯科特(Scott );朱(Zhu);刘(Liu);洪(Hung);惠廷顿(Whittington);卡利尼科斯(Kallinikos );埃利亚(Elia);凯琴(Ketchen);蒂瓦纳(Tiwana );加维尔(Gawer);约克(York );马腾斯(Martens);科内利森(Cornelissen)。参考文献(1)陈威如、王节祥:《依附式升级:平台生态系统中参与者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管理世界》,2021年第10期。(2)董保宝:《创业网络演进阶段整合模型构建与研究启示探析》,《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9 期。(3)韩炜、杨婉毓:《创业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与新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 管理评论》,2015年第12期。(4)胡国栋、王晓杰:《平台型企业的演化逻辑及自组织机制—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 中国软科学》,2019年第3 期。(5)刘雪梅:《联盟组合:价值创造与治理机制》,《 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6 期。(6)毛基业:《运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做严谨的质性研究——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9)综述》,《 管理世界》,2020年第3 期。(7)彭长桂、吕源:《组织正当性的话语构建:谷歌和苹果框架策略的案例分析》,《 管理世界》,2014年第2 期。(8)苏芳、毛基业、谢卫红:《资源贫乏企业应对环境剧变的拼凑过程研究》,《 管理世界》,2016年第8 期。(9)王凤彬、张雪:《用纵向案例研究讲好中国故事:过程研究范式、过程理论化与中西对话前景》,《 管理世界》,2022年第6 期。(10)王节祥、陈威如、江诗松、刘双:《平台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战略:互补与依赖关系的解耦》,《 管理世界》,2021年第2 期。(11)吴剑峰、丁沂昕、雷震、刘佳:《存续企业如何实现组织身份变革?——基于海油发展的纵向案例研究》,《 管理世界》,2022年第7 期。- - 1712)肖静华、吴小龙、谢康、吴瑶:《信息技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美的智能制造跨越式战略变革纵向案例研究》,《 管理世界》,2021年第3 期。(13)谢洪明、章俨、刘洋、程聪:《新兴经济体企业连续跨国并购中的价值创造:均胜集团的案例》,《 管理世界》,2019年第5 期。(14)张慧玉、杨俊:《组织话语研究述评及展望》,《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7 期。(15)周翔、罗顺均、吴能全、李芬香:《核心能力快速丧失企业的公司创业——基于海印商业运营的公司创业纵向案例研究》,《 管理世界》,2018年第6 期。(16AdnerR. 2017,“Ecosystem as Structure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431),pp.39~ 58.17Allison T. H.McKenny A. F. and ShortJ. C. 2013,“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Rhetoric on Microlending Investm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Warm-glow Effect”,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86),pp.690~ 707.18AnsariS. GarudR. and Kumaraswamy A. 2016,“The Disruptor s Dilemma TiVo and the US Television Ecosystem”,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379),pp.1829~ 1853.19Brea E. 2023,“A Framework for Mapping Actor Roles and Their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Digital Ecosystems”,Technovation125 DOI 10.1016/j.technovation.2023.102783.20CeccagnoliM.Forman C. HuangP. and WuD. J. 2012,“Cocreation of Value in a Platform EcosystemThe Case of EnterpriseSoftware”,MIS Quarterly361),pp.263~ 290.21CenamorJ. 2021,“Complementor Competitive Advantage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Decis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223),pp.335~ 343.22Cennamo C. OzalpH. and Kretschmer T. 2018,“Platform Architecture and Quality Trade-offs of Multihoming Complements ”,In 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92),pp.461~ 478.23Clarke J. S. 2011,“Revitalizing EentrepreneurshipHow Visual Symbols are Used in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s”,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486),pp.1365~ 1391.24Clarke J. S. Cornelissen J. P. and Healey M. P.2019,“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How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Gesturing in Entrepreneurial Pitches Influences Investment Judgme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622),pp.335~ 360.25Cornelissen J. P. Clarke J. S. and Cienki A. 2012,“Sensegiving in Entrepreneurial ContextsThe Use of Metaphors in Speech andGesture to Gain and Sustain Support for Novel Business Ventures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Researching Entrepreneurship303),pp.213~ 241.26CutoloD. and KenneyM.2021,“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Power Asymmetries Risksand Strategies in the PlatformEconomy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354),pp.584~ 605.27Eckhardt J. T. CiuchtaM. P. and CarpenterM.2018,“Open Innovation Inform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Platform Ecosystems”,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123),pp.369~ 391.28EisenhardtK. M.1989,“Making Fast Strategic Decisions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23),pp.543~ 576.29Elia G. MargheritaA. and Passiante G. 2020,“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How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Collective Intel ligence are Reshaping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50 119791.30GarudR. Kumaraswamy A. RobertsA. and XuL. 2022,“Liminal Movement by Digital Platform-based Sharing Economy Ventures The Case of Uber Technolog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433),pp.447~ 475.31GawerA. 2014,“Bridging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Research Policy437),pp.1239~ 1249.32GioiaD. A.CorleyK. G. and HamiltonA. L.2013,“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 Inductive Research Notes on the Gioia Method ology”,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161),pp.15~ 31.33Gurses K. and Ozcan P. 2015,“Entrepreneurship in Regulated MarketsFraming Cont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to Introduce PayTV in the U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86),pp.1709~ 1739.34Hiatt S. R.Grundy J. B. and Lee B. H.2015,“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Public and Private Politics An Analysis of ClimateChange Activists and U.S. Oil and Gas Firms”,Organization Science266),pp.1769~ 1786.35HungS. C. and Whittington R. 2011,“Agency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ofessional ization of Taiwanese IT ”,Research Policy404),pp.526~ 538.36Jacobides M. G.Cennamo C. and Gawer A. 2018,“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98),pp.2255~ 2276.37KallinikosJ. AaltonenA. and Marton A. 2013,“The Ambivalent Ontology of Digital Artifact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Quarterly 372),pp.357~ 370.38KangH. Y. and SuarezF. F.2023,“Platform Owner Entry Into Complementor Spaces Under Different Governance Modes ”,Jour nal of Management 495),pp.1766~ 1800.39Ketchen JrD. J. Ireland R. D. and SnowC. C.2007,“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Wealth Creation”,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13~ 4),pp.371~ 385.40LeeM.Ramus T. and VaccaroA. 2018,“From Protest to Product Strategic Frame Brokerage in a Commercial Social Movement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616),pp.2130~ 2158.- - 18《管理世界》(41LounsburyM. and GlynnM. A.2001,“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Stories Legitimacyand the Acquisition of Resources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26~ 7),pp.545~ 564.42ManningS. and Bejarano T. A.2017,“Convincing the CrowdEntrepreneurial Storytelling in Crowdfunding Campaigns”,StrategicOrganization152),pp.194~ 219.43MartensM. L.Jennings J. E. and Jennings P. D.2007,“Do the Stories They Tell Get Them the Money They Need The Role of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s in Resource Acquisi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05),pp.1107~ 1132.44McDonaldR. and Gao C. 2019,“Pivoting isn t Enough Managing Strategic Reorientation in New Ventures ”,Organization Sci ence 306),pp.1289~ 1318.45McKnight B. and ZietsmaC. 2018,“Finding the Threshold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to Optimal Distinctiveness ”,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334),pp.493~ 512.46Nambisan S. 2017,“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 ry and Practice416),pp.1029~ 1055.47Nambisan S. and Baron R. A.2013,“Entrepreneurship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Entrepreneurs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Their Implications for New Venture Succes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75),pp.1071~ 1097.48Nambisan S. and BaronR. A.2021,“On the Costs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Role ConflictStressand Venture Performance inDigital Platform-based Ecosystem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25 pp.520~ 532.49NavisC. and GlynnM. A.2010,“How New Market Categories EmergeTemporal Dynamocs of LegitimacyIdentity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atellite Radio 1990- 2005”,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53),pp.439~ 471.50O MahonyS. and Karp R. 2022,“From Proprietary to Collective GovernanceHow do Platform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Evolv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433),pp.530~ 562.51OrlikowskiW. J. and ScottS. V.2014,“What Happens When Evaluation Goes OnlineExploring Apparatuses of Valuation in theTravel Sector”,Organization Science253),pp.868~ 891.52PetkovaA. P.RindovaV. P. and Gupta A. K.2013,“No News is Bad NewsSensegiving Activities Media Attentionand Ven ture Capital Funding of New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Organization Science243),pp.865~ 888.53RheeE. Y. and FissP. C.2014,“Framing Controversial ActionsRegulatory FocusSource Credibilityand Stock Market Reactionto Poison Pill Adop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76),pp.1734~ 1758.54Santos F. M. and EisenhardtK. M.2009,“Constructing Markets and Shaping BoundariesEntrepreneurial Power in NascentField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24),pp.643~ 671.55Siggelkow N. 2007,“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01),pp.20~ 24.56Snihur Y. ThomasL. D. W. and BurgelmanR. A.2018,“An Ecosystem-Level Process Model of Business Model DisruptionTheDisruptor s Gambit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557),pp.1278~ 1316.57Snihur Y. ThomasL. D. W. and GarudR. 2022,“Entrepreneurial Framing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463),pp.578~ 606.58SoleimanofS. SinghK. and Holt D. T.2019,“Micro-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Family FirmsAn Institution-based Perspectiv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432),pp.274~ 281.59SrinivasanA. and VenkatramanN. 2018,“Entrepreneurship in Digital PlatformsA Network-Centric View”,Strategic Entrepreneur ship Journal 121),pp.54~ 71.60SuddabyR. CoraiolaD. Harvey C. and FosterW.2020,“History and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413),pp.530~ 556.61Tiwana A. KonsynskiB. and BushA. A.2010,“Research Commentary Platform EvolutionCoevolution of Platform Architectur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14),pp.675~ 687.62TschangF. T.2021,“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Participants in an Expanding Universe of Platforms?”,Academy of Man agement Perspectives354),pp.696~ 701.63Vanevenhoven J. Winkel D. MalewickiD. Dougan W. L. and BronsonJ. 2011,“Varieties of Bricolage and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142),pp.53~ 66.64WryT. LounsburyM. and JenningsP. D.2014,“Hybrid VigorSecuring Venture Capital by Spanning Categories in Nanotechnolo 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75),pp.1309~ 1333.65York J. G. HargraveT. J. and PachecoD. F.2016,“Converging WindsLogic Hybridization in the Colorado Wind Energy Field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92),pp.579~ 610.66Zaheer A. and VenkatramanN. 1995,“Relational Governance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y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ole ofTrust in Economic Exchan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65),pp.373~ 392.67Zhu F. and LiuQ. 2018,“Competing with Complementors An Empirical Look at Amazon.co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910),pp.2618~ 2642.68Zott C. Amit R. and MassaL. 2011,“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74),pp.1019~ 1042.- - 19How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Dual Identity:A Case Study of StartDTMei Jingyaoaand Wang Jiexiangb(a.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Abstract:The growth of platform- dependent entrepreneurs faces a unique dual identity dilemma.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ap proac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an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micro-behavioral research on coping with the dilemma ofdual identity. Through the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StartDT, a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 with a rapidly growing of Aliyun platform eco system, this paper finds that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achieve dynamic identity shaping through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entrepreneurial framing, which is the key to coping with the dilemma of dual identity. Specifically, they can dynamically implement identityshaping strategies such as "two-way identity exploration", "following identity focus", and "independ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a combi nation of framing focus, framing mode and complementary actions. By highlighting the framing focus of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platform" and "uniqueness of the product",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initiate a targeted identity-shaping effort. The utilization of ei ther an abstract or concrete framing mode further affects stakeholders' perception of their specific identity. On this basis, outward network ac tions and inward technical actions are integrate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identity-shaping process. This paper provides a micro be havioral perspective to address the dual identity dilemma, reveals the process mechanism of dynamic identity shaping for platform-dependententrepreneurs, and extends the theoretical boundaries and dimension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framing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latformecosystems.Keywords: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dual identity dilemma; dynamic identity shaping; entrepreneurial framing- - 20《管理世界》How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Overcome the Dilemma of Dual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StartDTMei Jingyaoaand Wang Jiexiangb(a.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Summary: As digital platform ecosystems rapidly expand, a surge of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abbreviated as PDEs) is emerging, utilizing platform resources to launch new ventures. Nonetheless, these PDEs, while thriving in the rich soil of digital platforms, often grapple with a unique "dual identity dilemma" inherent in the platformecosystem. On the one hand, PDEs must align with the objectives, vision, and architecture set by the platform ownerin order to gain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within the ecosystem. This necessitates them to become the "ecosystemfollowers" and start their businesses within the established framework. On the other hand, PDEs also need to shapethe image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 in a timely manner to acces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This requires them to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the platform while maintaining a connection that avoids being locked into asingle ecosystem. By solely following the platform's lead, PDEs a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intense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thereby hindering their ability to capture long-term value. Therefore, it's essential for PDEs to navigate thisdual identity dilemma to ensure their sustainable growth, otherwise they may only be the "fleeting beauty", disappearing as quickly as it appeared. While existing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macro-level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of PDEs'growth strategies, there is limited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micro-level behaviors.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digitalplatform ecosystems and drawing on the entrepreneurial framing theo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PDEs can dynamically shape their identities to address the dual identity dilemma and achieve entrepreneurial growth.We conducted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method, and selected StartD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artD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star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relying on the Aliyun platform ecosystem, realizing entrepreneurial growth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ynamic identity shaping strategy.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we find thatPDEs effectively shape their identities in a dynamic manner through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framing, which is the key to addressing the dual identity dilemma. Specifically, PDEs can dynamically implement identity shaping strategies such as "two-way identity exploration", "following identity focus" and "independent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framing focus, framing mode, and complementary actions. By highlighting the framing focus of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platform" and "uniqueness of the product", PDEs initiate a targeted identity-shaping effort. The utilization of either an abstract or concrete framing mode further affectsstakeholders' perception of PDEs' specific identity. On this basis, outward network actions and inward technical actions are integrated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identity-shaping process.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twofold. First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rocess mechanism modelof PDEs' dynamic identity shaping for continuously acquiring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of platform ecosystems. This provides a micro-behavioral perspective for PDEs to address the dual identity dilemma. Secondly,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framing focus of th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platform", expanding the dimensions and boundaries of framing focus. It also extracts complementary actions from both outwardand inward perspectives, addressing the current research gap in entrepreneurial framing regarding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complementary actions. This deepens the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framing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latformecosystems.Keywords: platform-dependent entrepreneurs; dual identity dilemma; dynamic identity shaping; entrepreneurialframingJEL Classificati on: L 86, M 10- - 21

[返回]

下一篇:社会舆论预测利用融合动力学方程和基于 LLM 的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