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MBA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MBA论文
农业与工业化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23-01-17     浏览数:460     【 字体:

 Measures,Economic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Jul 50,Vol. 4,819838.Jorgenson,D. ,1961,TheDevelopment of aDual Economy,EconomicJournal,71,34309.Lewis,A. ,1954,EconomicDevelopment withUnlimitedSupply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22(2),139191.Lin,Y. . ,1992,Rural ReformsandAgricultural GrowthinChina,AmericanEconomicReview,82(1),3451.OECD,2010,OECDEconomicSurveysof China.Ranis,G. ,andFei,J. . . ,1961,ATheoryof EconomicDevelopment,AmericanEconomicReview,51,PP533565.Wen,GuanzhongJames,1993,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ChangeinChinasFarmingSector:1952-1989,EconomicDevelopment andCultural Change,Vol. 42,141.农业与工业化张建华  张建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邮政编码:430074,电子信箱:jhzhanghust@163. com。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提供食品及工业原料。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 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来源。 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如何认识农业的作用和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如何利用工业化促进农业发展,处理好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可以说,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是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成功转型的关键。1945年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张培刚,首先以《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Industrialization)为题完成博士论文。 该论文首次试图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以中国的工业化为中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探讨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种种问题,从历史文献、统计数据和经济理论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问题。 该文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1949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51年译成西班牙文,在墨西哥出版;1969年,英文版又在美国再版。 1984年中文版《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首次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此书后来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从而先生本人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张培刚率弟子再探农业与工业化,相继出版《新发展经济学》《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探》),为使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又提出并建立有特色的新型发0 2杨灿明等:《中国经济学手册》专题(三)展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农业与工业化》(上中下合卷阿拉伯文版)项目入选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一、农业与工业化问题初探张培刚(1949)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观点,那就是: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实行工业化。 这和当时我国国内有些人主张的单纯以农立国论或乡村建设论,是大不相同的。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自成系统的系列理论观点,其中许多方面都是他自己在国内外长期亲身从事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之后,首次提出来的。 主要观点和理论主张如下:一是完整阐述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最早提出了农业对工业化的五大贡献理论。 张培刚认为,虽则农业国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业之发展对工业化启动起着至为重要的关键作用。在第二章中,张培刚详细分析了农业对工业化的五大贡献:(1)农业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原料供给的来源;(3)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4)农民作为买者和卖者对于工业生产市场的扩大起着重要作用;(5)农业通过向国家纳税和输出农产品而形成的资金积累和外汇储备对于工业资本的积累而言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张培刚认为,农业对工业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基于此,他认为,农业是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五种贡献理论比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所提出的类似理论要早16年,比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则更要早些。二是提出并论证了独特而全面的工业化定义。 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里,张培刚从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的角度定义工业化。 与其他学者从工业产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过程来定义工业化不同,张培刚的定义既可表明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变化,又将制造业的工业化和农场经营的工业化都包括在内。 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这一定义,能够防止和克服通常那种把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单纯地发展制造工业,而忽视甚至牺牲农业的做法。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到20世纪80年代才纠正忽视农业而片面实现工业化的传统观点。 如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耶(Meier,1995)在其著作中纠正了关于工业化的观点,与张培刚几十年前的理论极为接近。三是提出并论证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的先导作用以及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 张培刚认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如交通运输、动力工业等,在工业化中起着先行官作用。 诸如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管理才能以及生产技术等因素,是工业化的发动因素;而资源、人口等因素在一定阶段则会成为工业化的限制因素。 至于社会制度,既可能为发动因素,也可能为限制因素,这取决于多种条件。四是系统阐述了工业化的程序、阶段和速度。 张培刚将演进的工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资本品工业的相对增加;第三,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平衡,而资本品工业渐占优势地位的趋势。 农业国工业化这一历史转变的基本标志就在于由消费品工业占优转变为资本品工业占优。 他还指出这种转变是逐渐达到的。 关于一国工业化的速度,张培刚认为,通常而言,较后阶段进入工业化进程、由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工业化进程中着重资本品生产、能利用外资的国家的工业化速度要分别快于较早阶段进入工业化进程、由私人发动的工业化、工业化初始着重消费品生产、只靠国内资金的国家的工业化速度。五是辩证分析了工业发展与农业调整的相互影响。 张培刚分析的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第一,工业发展与农业调整相互影响,但工业发展对农业调整影响更大,工业发展从技术和组织1 22022年第3期两方面成为农业改良的必要条件;第二,当工业化渐趋成熟时,市场规律下,必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如收入的提高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又进而引起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第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业总产量和单位产量会增加,但增加速度不及工业增长速度快,因为一方面土地供给趋于减少,同时农业受气候和生物学规律的制约。 关于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张培刚总结道,伴随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会继城乡手工业者之后转移到城市和其他行业。六是分析了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虽然相对于工业品,农产品总是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然而从工业国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却是农业国工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资本从工业国流动到农业国,对于借贷国双方都是有利的。 至于资本流动的因素,张培刚认为吸引外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借款国政治的稳定和工业发展的前景。 吸引外资应消除对于国家贸易和金融的障碍。 农业国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与工业国开展对外贸易,均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但为工业化之故,仍需从工业国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 这实际上提出了对外开放促进工业化的思想。 张培刚的这一理论后来还被西方经济学界进一步发展为中心外围论”“依附论等学说。 而在中国,1978年后逐渐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也证实了张培刚工业化理论的科学预见性和实践价值。二、再论农业与工业化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随之当代西方经济学说陆续而系统地被引入和介绍进来,人们对发展经济学也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一股学习和研究的热潮。然而此时的西方学术界,包括一些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却对这门学科的前景持悲观看法(Lal,1983)。 与这些西方学者的诊断相反,张培刚(1989,1992)不仅对发展经济学充满着信心,而且正确地指出了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在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工业化这一条主线,从论证工业化前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开始,紧接着谈到工业化的启动与制约因素,然后探讨工业化的各种条件,再论证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随后又分析了工业化的国际环境,最后还提出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以及调节的机制和方法。《新发展经济学》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根本利益出发,在借鉴和吸收以往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新型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包括四点主张:一是拓宽研究范围,以发展中大国为研究重点;二是改进研究方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面探根溯源,从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综合分析;三是把体制转轨纳入发展经济的分析视野;四是从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新发展经济学》自始至终体现了一个字,具体表现在:(1)突破了已有发展经济学的框框,把发展中大国作为研究重点,包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和新转向;(2)在研究方法上,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的研究,使分析深入而透彻;(3)研究结论得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有些问题是以往发展经济学没有涉及或论述不详的。《新发展经济学》是张培刚早年《农业与工业化》一书的继续,是他的经济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过去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的理论与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自己的经济理论。 该书较好地把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新发展和新问题以及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张培刚(1992)还提出了发展中大国的多元发展观,认为中国从东到西呈现多种生产力水平和2 2杨灿明等:《中国经济学手册》专题(三)多种经济社会形态的多元特征,因此区域发展十分复杂。 他以曾经在农村放牛的体验,将东部地区比喻为牛头,西部地区为牛尾,中部地区为牛肚子,认为中部地区发展不起来,整个国家也难以整体发展。 他的牛肚子理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经济理论。进入21世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超过20年,如何结合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实践,系统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经验教训,张培刚(2002)带领研究团队再次系统而深入地对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凡是取得了较为成功发展的农业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战略取向和道路选择方面,无一例外地实行了重大战略转向(张培刚和张建华,2009)。 这种战略转向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六点。 (1)由过分强调计划和国家干预转向更为重视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的基础性作用。(2)由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片面工业化转向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全面工业化。 (3)由强调采取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的内向型工业化转向重视外贸外资作用甚至主张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外向型工业化转变。 (4)由单纯重视资本积累和要素投入的原始增长型工业化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内生增长的工业化。 (5)由单纯追求经济本身的增长转向重视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增长。 (6)当代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一次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新型工业化浪潮。结果发现:中国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农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多元化经营让传统农业得到根本性改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反贫困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农业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不少问题。 例如,工业体系往往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微薄;工业化发展的资源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资源保障能力面临重大挑战,工业化过程中高排放、高污染问题相当突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技术开发能力弱,工业化关键技术大多依赖于国外。 此外,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任务艰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口产业结构以加工贸易和轻纺产业为主等。为克服上述障碍和瓶颈,农业国工业化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是要树立质量和效益优先的科学发展理念。 二是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要加速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五是要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针对前述问题,需要探讨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 目的在于建立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探寻依靠自主创新的新路径,结合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建立产业布局调整的动态分析系统,探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思路的三大导向(提升科技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另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处理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协调好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区域经济之间、开放条件下国内工业发展与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间的关系。三、农业与工业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形成是其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所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他所有学术成就都建立在对中国实际和实践的深切关怀上。 正因为如此,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思想对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3 22022年第3期一是关于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和动态调整的理论,为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最为明确的指导。 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中高级阶段,农业发展仍为短板。 现代工业如何帮助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已成为近年来最为热门和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并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在生产结构上的影响以及国家在农业政策上的倾斜,均反映了张培刚先农业支持工业,然后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二是关于工业化的科学认识,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工业化战略。 关于工业化的正确认识包括: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还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继城乡手工业者后终为工业部门所吸收,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起着先行官的作用,工业化演进中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般规律,消费品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至关重要,农业国应积极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以加快工业化进程,等等。 我们只有顺应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关于发展经济学理论中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张培刚理论体系中的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研究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二是强调企业家和劳动力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强调人口因素和人的素质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关于政府作用的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意义。 制度因素既可能是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也可能是限制因素。 要高度重视政府在农业国工业化中的作用。 有效的政府是经济获得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成功发展,因此,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显然离不开政府的积极领导和参与。 然而,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干预不宜过多,否则势必会抑制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窒息企业的经济活力,这样就会阻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要恰当地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把握的问题。 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的事情,政府不要直接插手;而市场机制力所不及的领域,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维护、宏观经济的调控和长远规划等,则属政府的职责范围。 这些思想对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武汉地方志办公室,2013:《张培刚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张培刚,1936:《清苑的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张培刚,1938:《广西粮食问题》,商务印书馆。张培刚,1940:《浙江省食粮之运销》,商务印书馆。张培刚,1949:《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andIndustrialization) ,英文版,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张培刚,1989:《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刍议》,《经济研究》第6期。张培刚,1991:《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张培刚,1992:《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张培刚,1994:《新发展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载《我的市场经济观》(下卷),江苏人民出版社。张培刚,1997:《张培刚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张培刚主编,1999:《新发展经济学(增订版)》,河南人民出版社。张培刚,2002:《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张培刚,2007:《发展经济学教程(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2009:《发展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Lal,Deepak,1983,ThePovertyof Development Economics,London:Instituteof EconomicAffairs.Meier,GeraldM. ,1995,LeadingIssuesinEconomicDevelopment,6thed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责任编辑:荆  岩)(校对:刘  阳)4 2杨灿明等:《中国经济学手册》专题(三)

[返回]
上一篇: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下一篇: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