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MBA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MBA论文
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22-11-07     浏览数:620     【 字体:

 《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摘要:国有企业能否挑得起重担、打得好头阵、当得好“链长”是我国现代产业链能否成功的关键。大型国有企业发挥链长职能的机制和具体路径是什么?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主导实现创新突破的成功案例,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发现:(1)“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和“产学研用协同”3个机制精准解决了“谁来负责”、“如何推进”、“与谁合作”3个核心问题,是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关键。(2)链长主导机制内部,链长占据创新网络结构洞,通过项目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制定标准体系、开展风险管控、为链上各方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是发挥链长职能的核心基石。(3)在科研—工程耦合机制内部,链长发挥网络中心作用,通过系统分解目标与要求、建立链长集约管控的工程组织体系、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持工程,是链长发挥职能的组织保障。(4)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内部,链长培育核心企业强化产业自主可控、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过程互动印证,形成了链长发挥职能的重要支撑。(53种机制互为循环、相互依存,链长主导在科研—工程耦合机制中发挥网络结构洞作用,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中明确各主体对于链长身份的合法性认知;科研—工程耦合为链长主导增强网络中心作用,优化了产学研用协同中过程逻辑;产学研用协同为链长主导创造了开放系统,强化了科研—工程耦合中各主体网络关系强度。关键词:特高压输电工程大型国有企业链长科研—工程耦合产学研用协同一、引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疫情蔓延对我国传统产业链产生双重冲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制造装备依赖进口,产业链关键环节“卡脖子”等瓶颈问题突显。重塑中国现代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现代产业链迫在眉睫。现代产业链本质上是一个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①,既包括各种新兴产业,也包括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和核心价值再造。现代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全方位协同、多元化联通、平台化运行是保障现代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链长”的引领和协调。链长是领飞的“头雁”,是带队奋进的“队长”,肩负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链长能否在现代产业链创新中发挥领头效应和战略支撑作用是现代产业链能否成功的关键。现代产业链链长需要具备产业掌控、创新引领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新时代使命感。大型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历练中积累了资源基础和产业经验,在人才储备、技术积累、资金实力、产业基础和现代化管理等各方面有比较优势,奠定了其作为现代产业链链长的基石。同时,大型国有企业是履行国家使命的核心功能载体,不仅承担着发展经济的使命,还肩负着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社会使命,双重使命赋予其勇挑现代产业链链长重担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2021)也提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事实上,*本文得到阐释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家培育的双螺旋驱动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VSJ0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跨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研究”(项目编号:71972178)、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XN1006)、国家电网“公司集团管控效能评价与管理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400-202157225A-0-0-00)的资助。付珂语为本文通讯作者。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基于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案例研究赵晶刘玉洁付珂语张勇李欣-221-我国已有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勇挑重担、勇当中坚,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其中,特高压输电工程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特高压输电工程是以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为基础,囊括基础研发、设备制造、建设运维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具有技术攻关难度大、工程优化平衡要求高、设备自主研制挑战大、工程管理统筹协调难度大等特点的国家重点整体性工程。不同于以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技术赶超路径,特高压输电工程是在国际上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背景下,立足本国需求,坚持链长主导,通过自主研发和设备国产化实现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当前学界与业界对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主导创新模式的研究尚不充分,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因此本研究将复盘特高压输电工程创新中的链长主导机制与路径全过程,为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提供实践启示和理论支撑。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产业链链长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起源于Moore 从企业视角将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Moore1993)。此后学者们分别聚焦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不同层次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演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Mercan Goktas2011)、Autio 等(2014)认为其内部是一个参与者共生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新主体共生模式和演化特征不同。一些学者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如Zahra Nambisan2011)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企业、供应商、分销商、产品与服务制造商、技术提供者等创新主体共同构成,主体企业为了完成技术创新活动,按照合作共赢、共同生存的原则实现协同目标。在系统构成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视角,Adner Kapoor2016)认为生态系统中客户、核心企业、上游组件和下游互补件供应商四大要素紧密协作形成互补性组织,共同构成复杂网络。Adner2016)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多边合作的集合,联盟的中心目标价值得以具体化展现,同时网络和沟通是影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学者研究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网络嵌入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Leten et al.2013Brusoni and Prencipe2013Davis2014)。还有一些学者将研究视角深入到中观产业内部,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发现。Gulati等(2012)提出“ 架构者(Architect)”概念,指能影响整个产业生态链构建、演进的核心组织。Jacobides 等(2016)基于1997~2007 年汽车行业的结构变化研究了影响产业架构演进的因素,认为“架构者”是产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典型特征(Jacobides et al.2018),“架构者”具有引领产业目标、整合产业上下游成员关系的作用,并使得产业生态系统成员目标一致协同演进(Adner2017Jacobides et al.2018)。“架构者”掌握核心资源,通过制度影响力和预见性(Jacobides and Tae2015)占据生态系统瓶颈位置,重塑产业生态架构(Jacobides et al.2016Hannah and Eisenhardt2018)。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和中国产业实践,学者们近年来围绕“产业链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综合来看“产业链”是指上下游企业或各个关联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逻辑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分工协作与网络关系,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4个维度(吴金明、邵昶,2006)。产业链内部企业相互依存,形成价值交换,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从要素协同的角度,马建堂等(2020)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的技术层次、附加值、自主可控性和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等方面。宋华和杨雨东(2022)基于“结构—流程—要素”(Structure-Process-Component)分析框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要实现其在网络结构、运营流程和价值要素3个构成维度上的高质量发展。还有学者从产业链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认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区分为终端需求驱动、要素供给驱动、区域产业布局驱动和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驱动四大基本动力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21)。谭劲松等(2021)学者从中观产业层次对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展开了案例研究,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对后续研究有启发意义。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产业链链长的概念,提出了一些观点性的结论,如“产业链主导企业主要通过契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22-《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约方式组建产业链合作联盟,通过优化联盟内协作机制提升产业链绩效,或者通过核心能力培育,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其他企业的影响力,构建动态的产业链合作关系”(盛朝迅,2019)。“国企是现代产业链链长的主体力量,通过强化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掌控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现代产业链链长的核心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钱勇、俞彬彬,2021)。综上,既有对产业链链长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和理念层面,缺乏深入的学理解释与实践印证,这也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复杂产品系统(Complex Product Systems,简称CoPS)是指高成本、工程及信息技术密集、含有大量子系统的用户定制类产品(Hobday1998Hansen and Rush1998),其创新具有多主体、非线性、动态性、集成性等特征(Sahal1985Hobday1998)。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涉及整个产业生态链的上游如基础研发、中游如设备制造以及下游建设运营等,牵动着产业链上成百上千的主体成员(包括政府、科研机构、制造企业、建设企业、用户等),构成环环相扣、协同演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研究,学者们从产业生态链上的微观企业主体到中观产业架构都进行了一定的讨论,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等。基于创新网络理论,学术界关注了复杂产品系统产业生态链上各微观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创新网络,发现网络中心度、结构洞、关系强度等特征影响了创新网络的合作行为、资源扩散和创新绩效(Stuart2000Hardstone2004Chiu2009)。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不止是个体创新,还依赖于创新网络上各组织间共同协作完成(Kash and Rycoft2000Sergeeva and Zanello2018),构建创新主体间完善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和知识共享的机制(Tsujimoto et al.2018),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效应。还有一些学者从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角度进行讨论,如HansenRush1998)指出,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具有系统网络结构形成与技术创新模式协同演化的特征,其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融合(陈劲等,2004)。另外一批学者研究了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复杂产品系统中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不同阶段“架构者”的动态变迁等(宋娟等,2019;曾赛星等,2019;谭劲松等,2021)。在对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的创新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基础上,部分学者重点关注了系统集成者的作用。复杂产品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不尽相同但相互关联,彼此执行独立的任务,需要一体化的知识并高度依赖系统集成者将其“集成”起来完成共同目标(路风,2019)。系统集成者在决策论证、设计建造、监管运营及利益相关者关系治理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盛昭瀚等,2020)。有学者研究了焦点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的作用,如Tatikonda Rosenthal2000)认为,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含量高、集成度高的特征,要求系统集成商不仅能承担企业内部管理的任务,还要能够承担起创新网络组织内外部协调的任务。Hardstone2004)认为,作为创新网络中的焦点企业,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商往往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获得更好的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关系强度,继而影响整个网络结构及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行为(Yen et al.2008),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构建和演化。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政府发挥系统集成者的作用,如吕铁和贺俊(2019)揭示了政府行政干预和集中组织对于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有效性,由此形成了总成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相合作的全产业链技术能力。上述研究成果或是关注了作为系统集成商的焦点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网络作用,或是注意到了政府的影响,但鲜有将研究聚焦到中国国有企业作为系统集成者以及产业链“链长”的视角。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链链长、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等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鲜有从产业链“链长”的视角探究中国国有企业作为系统集成者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发挥集成作用的独特机制。这也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国有企业以产业链“链长”身份进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对现代产业链创新及国有企业创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背后是有待我们通过案例研究打开的黑箱。-223-三、案例背景与研究设计(一)案例背景1. 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总体介绍特高压输电工程启动前,中国电网整体发展落后,面临跨区电网和配电网“两头薄弱”的难题。电网投资不足,网架结构薄弱,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500 千伏,跨区跨省联网薄弱,远距离输电能力不足;装备水平较低,老旧设备多,存在电网“卡脖子”、低电压问题;安全形势严峻,供需紧张,电网事故与全国性“电荒”层出不穷。为解决上述问题,2004 年底国家进行战略部署,决定全力以赴开发特高压输电技术。2005 2 1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开展百万伏级交流、±80 万伏级直流输电技术前期研究工作的通知》部署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前期研究工作。2005 3 21 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阅〔200521 号文印发会议纪要,明确同意发展特高压并将其纳入国家重大装备规划。2006 年,我国将发展特高压输电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 年,将其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 年,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电压成为国际标准电压;2009 年,首条特高压交流输电试验示范工程投运;2011 年,我国把发展特高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2 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技术科学进步特等奖②;2014 年,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并开工建设一大批特高压西电东送重点项目;2016 年,我国把发展特高压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 年,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20 年,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打造特高压电力枢纽;2021 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其中强调了要加快建设特高压主网架,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详见图1。目前,我国电网的总体格局是以东北、西北、西南为送端,华北、华东、华中区域为受端,主网架为特高压和500750)千伏电网,区域电网间交直流混联。截至2021 12 月,我国共建成31 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在运在建工程线路长度达到4.8万公里。图1 特高压发展历程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24-《管理世界》2022年第52. 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的构成及特点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主要由上游的基础研发、中游的特高压设备制造、下游的工程建设与运维构成。其中,基础研发是产业链的开端,包括科研攻关、工程设计两个主要部分。特高压设备制造是特高压工程的主体,可进一步分为交/直流特高压设备,电源控制端、绝缘器件、输送端缆架、电器检测、智能电网等设备。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建设运维包括配网设备、输电网建设和运营维护环节(见图2)。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技术攻关难度大。作为世界级的创新工程,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均为首次研制,从规划设计、设备研制、建设安装、调试试验到运行维护的全套技术需要系统开发,并要通过工程运行检验,挑战和风险巨大。第二,工程优化平衡要求高。特高压输电代表了国际高压输电技术、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的最高水平,研究开发工作在时间维上涉及基础研究、规划设计、设备研制、施工安装、调试试验、运行维护全过程,在逻辑维上涉及问题提出、方案设计、模型化和最优化、方案决策、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全流程,在知识维上涉及电、磁、热、力等自然科学和项目管理、技术经济等管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三,设备自主研制挑战大。基于我国相对薄弱的基础工业水平,在世界上率先自主研究开发一个全新的、最高电压等级所需的全套技术和设备,实现从模仿者、追赶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对国内研发能力、试验能力、生产水平、制造工艺等都是极大的考验,极具挑战和风险。第四,工程管理统筹协调难度大。特高压示范工程覆盖链条长,参与主体多,组织管理和协调难度高。以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为例,工程涉及500多家建设单位、200多家设备厂商,累计10多万人参加工程建设。此外,特高压示范工程横跨多个省市、输电线路长,施工难度和配合要求远远超过常规500kV输电工程,工程的质量、进度控制和统筹协调难度大。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的上述特点意味着,传统产业链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产业链创新成为必然。3. 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链长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一方面,特高压输电工程的酝酿与启动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链长企业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具备的技术、人才与物质基础为产业链创新提供了保障。图2 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225-第三,链长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决心也为特高压输电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动力支撑。(1)解决“不能买”也“买不来”的难题。2005年初,国务院在听取国家电网公司汇报后,指出“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在国际上没有商业运行业绩,我国必须走自主开发研制和设备国产化的发展道路”。当时,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面临既“不能买”也“买不来”的难题,从规划设计、设备研制、建设安装、调试试验到运行维护的全套技术需要系统开发,并要通过工程运行检验,实现全产业链的联通。为什么特高压输电技术“不能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中央将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了前所未有的关键位置。在电力技术和电工装备制造领域,我国长期被动跟随西方发达国家。特高压启动之初,国内500kV工程设备及关键原材料、组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的路线,产业基础薄弱、创新水平低下导致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为电气、机械、运输等行业的装备技术升级提供了工程依托和市场需求,可带动材料、控制、电子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可提高相关行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实验和施工水平。因此,特高压工程承担着提升国内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任,必须要实现从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调试试验到运行维护的全产业链升级,补足产业链上的短板,解决产业链上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为什么特高压输电技术“买不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日本、苏联、意大利等国开展了一系列特高压输电基础研究和设备制造,为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有限、技术缺陷等因素,在成套技术和工程的实践上走的不远,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成熟经验,更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以供参考。其中,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日本经济危机等导致其用电需求增长放缓,对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需求减弱,进而导致特高压输电工程暂时搁置、延期或降压运行;而美国、意大利等国发展特高压技术更多出于技术储备的考量而不是实际负荷的驱动,因而工程也难以落地。因此,中国决定建立特高压输电工程时,面临的是国际上已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鲜少的实践经验,同时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而特高压输电工程特别强调因地制宜,中国闯入了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的无人区,开启了从无到有、自主创新之路。从基础研发、设备制造、到工程建设与运维,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囊括的环节比较多、比较复杂,产业链上涉及的企业比较多,技术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其具有技术攻关难度大、工程优化平衡要求高、设备自主研制挑战大、工程管理统筹协调难度大等特点。如何在产业链上聚集各类优质企业?如何组织、协调链上核心企业建立平等的沟通对话机制?如何促进现代产业链上下游围绕目标协同开展工作?如何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这些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新问题,但是当时必需解决的现实问题。(2)“西电东送”国家战略要求。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76%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绝大部分的风能和太阳能集中在西部和北部,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然而,我国的用电负荷相对集中,70%以上集中在中东部,与能源富集区相距800~3000公里,呈现出能源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特征。在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之前,我国电力发展主要采取分省就地平衡的模式,即哪里缺电就在哪里建电厂。结果,就地平衡模式一方面导致了中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大气环境恶化,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另一方面导致了能源输送过度依赖输煤,铁路运力时常出现紧张局面。在电力分省就地平衡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西电东送”作为联结东西部能源经济的桥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下应运而生。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布局“西电东送”战略,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已经初具雏形(周小谦,2003)。2001年初,我国初步规划形成了至2020年“西电东送”格局,总规模约为110GW左右。然而,在跨省电力输送过程中,500kV交直流输电技术虽然线路造价低且输电较为稳定,但是其消耗功率较多,不能满足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的需求,因此对于西电东送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而特高压输电具有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少等特点,可连接西北部资源产区与中东部用电中心,有利于集约开发西北部能源、缓解土地和环保压力,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加快推动特高压输电创新并推广应用,是实现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途径。(3)国家电网公司成为特高压产业链链长的基础和优势。20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26-《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展,电力工业在市场化道路上探索前行。1997年成立国家电力公司,200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拉开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二五四”11家单位,包含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2 家电网企业、中国华能集团等5 家发电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等4 家辅业企业。由于发电企业不具备建设输配电网的能力和资源,组织、实施特高压工程的重担就落到了电网企业身上。与南方电网公司相比,国家电网公司覆盖地理范围更广,横跨省份更多。南方电网公司,负责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的电网建设及运营。国家电网公司负责除南方电网管理区域以及陕西榆林和内蒙古8市外的全国26个省(市、区)的供电服务。自2002年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以来,完成了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华北等5家区域电网的组建工作,为更大范围内电力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为实施特高压工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从技术和人才方面来看,国家电网公司拥有更强的实力。这些技术和人才的积累要归功于国家在特高压领域的战略决策。我国1986年立项研究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将其列入国家“七五”、“八五”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1996年,我国第一条200米特高压试验研究线段由武汉高压所建成,后武高所成为国家电网直属科技型企业。到2004年,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特高压关键技术的研究上有了一定进展,确定了特高压交流和直流的主要参数,在重污秽、高海拔、重覆冰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国家及国家电网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院士,奠定了特高压工作进一步展开的基础。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拥有大局意识、责任与使命担当,甘于奉献,敢为人先,后被大家称为“特高压精神”。特高压工程的决策论证过程中,评审会成为了特高压支持者和反对者争辩的平台。由于特高压工程的投入巨大,其在论证过程中按照“交换、反复、比较”的思想举行了多次讨论会。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认为,发展特高压的方案不一定经济可行,在必要性和安全性上未有定论。对此,国家电网高屋建瓴,统大局,看长远,委托中国工程院27位院士和7位专家组成了特高压咨询课题组,对特高压论证过程中存在的质疑声音进行科学回应,并在课题报告中客观地对特高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能源规划不确定性、技术、环境影响、设备国产化等方面的风险进行预警。2006年,在国家电网举办的国际特高压研讨会上,国际大电网秘书长科瓦尔强调,“发展特高压,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方面的问题”。我国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表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最具挑战性的电网工程”。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特高压做出了合法性背书,也为国网公司争取专家学者的投票奠定了基础。随着一个一个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成功应用,专家质疑的声音在公开场合逐渐减弱,一步步走向共识,中国政府也决定开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二)研究设计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特高压工程产业链创新中链长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机制,基于如下原因:第一,案例研究适合回答“什么”(What)以及“如何”(How)此类过程和机理性问题(Eisenhardt1989),能够深入探寻现象背后的理论规律,而本文旨在探究特高压输电工程产业链创新中链长发挥作用的路径是“什么”并解答该路径背后的机制“如何”运行。第二,由于链长发挥作用的过程存在复杂性特点,采用单案例研究能够更好地从“过程”视角厘清链长的行为机制、不同机制的互动路径,进行逻辑上的推理与复盘,达到理论建构的目的。2. 案例选择在案例选择方面,按照理论抽样的方法,遵循典型性和特殊性原则(Pettigrew1990Eisenhardt1989)。本文关注国有企业在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链长作用的路径和机制,特高压输电工程及其链长企业是本文典型的研究样本。链长企业我们以国家电网公司来做研究样本,是基于如下考虑: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建成投运31条特高压输电工程,在运在建工程线路长度达到4.6万公里。两家国有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227-别参与了这些项目,其中国家电网公司是主要力量。国家电网公司共建成投运“1513直”共28项特高压工程,南方电网共建成投运3条特高压输电工程。我国第一条特高压项目——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也是由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的,从2006 8 月开工建设到2009 1 月投运,历时28 个月。综合来看,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工程中的参与度更广,介入时点更早,影响力更大,因此从研究层面来看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同于以往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技术赶超路径,特高压输电工程缺乏先验经验指导,是完全立足中国国情实现的自主创新。其中链长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输电工程中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展现了国有企业的使命和担当。因此,本文选择特高压输电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其复杂性和创新性有助于为我国国有企业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提供经验启示。在案例数据完整性方面,本文作者有国家电网公司的员工,他们就是特高压输电工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有长期跟踪、研究特高压输电工程并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相关科技项目的课题研究者。在承担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课题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反复深入地实地调研、考察,对该案例研究问题涉及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又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多轮线下与线上访谈,更进一步深化了对案例研究问题的理解,因此本研究案例具备信息可信度和信息充裕度。3. 数据收集本研究数据收集设置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89~20209月,在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研究课题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了解了我国京沪高铁、特高压输电、三峡工程、“运十”大飞机、汽车发动机产业及国外典型工程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提炼了重大工程的特点及管理难点,对特高压工程的决策、创新动力、风险防控及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与设计。对案例企业及案例研究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阶段为202010~202012月,研究人员对国家电网公司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调研访谈,访谈内容为国家电网在发挥链长职能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收集案例企业内部报告、档案资料。第三阶段为20211~20214月,研究人员结合已有资料,查阅公开文献、媒体报道等梳理特高压输电工程等重大工程创新的模式特点,对特高压输电工程自主创新特点和国家电网发挥链长作用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并明确了该阶段访谈主题聚焦国家电网链长身份,访谈对象重点选取了国网省公司领导、研究员,特高压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负责人。第四阶段为2021 9 ~2021 11 月,研究人员针对研究问题,就尚未掌握的数据资料拟定进一步访谈提纲,对国网总部、国网能源研究院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加深对于特高压输电工程自主创新模式特征和国家电网链长身份的理解,并不断就细节与相关专家咨询迭代,最终形成完整的案例信息。为了确保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通过对多种数据来源和多个访谈者“三角验证”的方法对研究数据交叉检验(Glaser and Strauss2017Yin2010),从而减少信息偏差。数据来源(见表2)主要有3种:(1)一手数据来自半结构化访谈,主要访谈对象有国网总部管理人员、工程师,国网特高压部专家,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工程师,国网省公司研究员,国网二级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国家能源局专家,中国电科院电力系统研究所专家,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见表1),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并与受访者确认文档信息;(2)内部二手数据包括国网内部相关报告、领导讲话与发展大事记等;(3)外部二手数据来自公开资料,如书籍、学术论文、政策文件、官方和权威媒体报道等。4. 数据分析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方法,对文本数据进行编码与归纳(Corbin and Strauss1990)。第一步,研究团队将访谈数据和二手资料进行整理,每位独立研究者达成统一的编码方案进行背对背编码,通读所有数据,对涉及到的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主导实践进行开放式编码,归纳出核心要义形成一级编码。之后,研究团队对编码进行讨论交流,删除重复编码,梳理出完备的一级编码条目。第二步,研究团队共同进行主轴编码,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28-《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将一级编码归纳为二级编码,并不断在数据、概念和文献中迭代,直到提炼出足够的二级概念,并与其他专家商讨关键概念达成一致。第三步,将二级编码归纳聚合为三级层面,最终提炼出理论框架,总结出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主导的路径和机制。四、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发挥职能的路径和机制(一)编码过程本文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数据(见表3),研究了特高压输电工程中链长遇到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此得出了特高压工程中链长发挥作用的3个核心要素(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产学研用协同)和模式特征(详见表4)。具体地,我们对每个核心要素的具体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解耦分析,并针对3个核心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二)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发挥作用的路径分析1. 链长主导(1)链长负责项目牵头。国家电网作为特高压输电工程的链长同时也是用户,负责项目牵头,打破了常规多主体、分阶段的输电工程管理模式。这是由特高压输电工程的特性和国家电网的实力决定的。发展特高压输电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创新工程,“2004年底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时,世界上没有商业运行的工程,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设备,也没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GW01)。特高压输电代表了国际高压输电技术、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的最高水平,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经济等复杂学科。“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决策涉及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国家能源战略、电力供需形势、科技发展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电网的形态和电源的布局”(NB02)。而国家电网最有能力承担起主导特高压输电创新的重任。“国内设备制造商、设计单位和科研单位均有抓住机遇参与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烈意愿,但受自身创新能力制约,难以独立完成这一艰巨的创新任务。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研发难度巨大的情况下,则普遍持观望态度”(NB01)。而国家电网公司此前组织实施一系列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等重大工程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运行经验,掌握了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维等关键资源,成为国内电力技术研发、工程建设和调度运行方面资源和实力最强的企业。按照国务院《听取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发展特高压电网工作汇报的会议纪要》(国阅〔20052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今明两年能源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0535 号)的精神和要求,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国表1 访谈基本信息汇总访谈时段201812~20209202010~20201220211~2021420219~202111月访谈次数3352次访谈对象国家电网总部管理人员(3人)、高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研究员/高级经济师(2人);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1人)、高级工程师(2人)国家电网特高压部专家(1人)、国网特高压建设公司专家(2人);中国电科院电力系统研究所主任(1人);国网二级公司(直属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4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科技部处长(1人)、研究员(1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展部研究员(2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人);国家能源局专家(1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2人);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2人)国家电网总部管理人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1人)、高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研究员/高级经济师(1人)访谈总人次108106人访谈总时长720分钟840分钟650分钟300分钟表2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访谈数据内部资料公开资料数据分类国家电网总部访谈国网直属单位访谈国网省公司访谈国电投访谈供应商等访谈《内部技术报告》、《工程报告》、《领导讲话》等《特高压输电论证过程报告》书籍:《特高压交直流电网》、《超越卓越:国家电网管理创新与实践》、《大国工程》、《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探索与实践》、《走进特高压》等学术论文:与中国电力系统、特高压工程建设相关的文献、报告等新闻报道:政府报告、政策文件、与特高压工程建设相关的媒体报道来源编码GW01GW02GW03GDT01GYS01NB01NB02BK01AP01NR01-229-维度(类属)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产学研用协同二阶编码链长负责项目牵头链长构建创新联合体链长制定标准体系链长开展风险管控链长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工程链长系统分解目标与要求链长建立集约管控的工程组织体系链长培育核心企业强化产业自主可控链长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链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过程互动印证一阶编码·提出特高压技术与工程需求·负责技术把关、引导研发方向·集合科研单位和顶尖企业等主力军·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展开联合创新·建立特高压交流标准·与其他企业沟通技术、管理和标准·严格把关设备质量·对创新节点采取多种监督方式·供应商看好并信任项目的市场预期·供应商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与资金·按照工程需求组织科研攻关·科研攻关成果经工程运行检验·制定各方面的总体目标·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成立特高压工程领导小组作为总负责机构·形成工程建设三级组织指挥体系·工程各环节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组建科研联合攻关团队·打破各主体间技术壁垒·鼓励设备国产制造·组织多次国际与国内调研·推动中外企业在关键设备研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协调统筹各方进度·通过不同方式促进互动印证证据举例(原始资料)“他(国家电网)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国家电网公司2020 年它的专利应该是全国企业最多的,比华为还多。包括我们好多控制技术,实际上也是国家电网公司提需求提方向,我们在帮忙实施,所以说他不光是链长,也是一个创新的源动力,相当于是一个指明方向,你要往哪去研发。”(GYS01)“国家电网公司主导,技术方向也是他在主导的,而且他自己本身就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在电力系统中的国家电网自己和中国电科院的科研实力是最强的。”(GDT01)“在特高压输送电方面,也有一圈的产业链,但是由于他(国家电网)特别特殊,这块产业链离不开他的制约,可以理解为整个产业链他几乎主导了。”(GYS01)“他(国家电网)既把技术也把需求,将来也是他自己用。”(GYS01)“国家的推动还是很重要的。国家电网基本集中了各方面的主力,像科研、设计、设备、工程等等,各行的顶尖企业。”(GW02)“国家电网本身直属的就有电科院、经研院直属科研单位,这些是核心,下面还有20 多个省的电科院,这就形成整个集团创新体系,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研究都有涉及。”(GW01)“国网公司建一条线路,后面可能就带动成百上千的企业来运转,这可不得了,这可能有几十万人在后面来支撑。”(GW03)“这些企业大都被动地围着国家电网公司在运作。国家电网公司有个想法的时候,我们更注重和国网前瞻性地思想和技术沟通。”(GYS01)“国外没有,我们没法参考。国家电网公司一开始建设示范工程的时候,就提出同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所以首先在世界上建立全面系统的特高压交流标准。”(GW01)“(国家电网)研究提出了全面的国家标准和能源行业标准,构成特高压交流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就涵盖了各方面像工程怎么设计、设备怎么制造、施工安装、后期调试运行等。”(GW01)“国网出标准出规范,比如开发技术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具体怎么实施那是你的事情。他们要出一个标准,可能得一年两年的。”(GYS01)“我们技术员跟他们一般是经常沟通的,相当于国网公司出标准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已经参与了。”(GYS01)“国家电网本身有很强的试验资源与能力,他就可以开展各种设备性能的监督检验,比如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大比例抽样试验等等,就是为了严格把关设备质量。”(NB02)“采用专家指导检查、第三方校核、设计监理、设备监造、试验监督、工程监理等方式,在全部的创新节点都加强监督。”(NB01)“没有承诺。220 千伏以上,尤其特高压这一块也就五六家来竞争这个市场,它属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市场预期,否则是不敢投这么大量的研发的。”(GYS01)“我们在零几年的时候……公司花了很多钱开始去欧洲学,投入特别大,后来回来没有竞争上……所以我们的钱就白花了,然后2010年以后,第二次特高压在上的时候,我们就竞争进去了,量上来了。”(GYS01)“像我们(某供应商)3000人,研发人员大概有六七百人,国家电网公司规定好设计的方向要干这块事情,大概什么样子,我们就瞄着不断研发,获得了很多专利,还有国家级的奖项。”(GYS01)“直接按照工程的需求去组织科技攻关、再用科技攻关的成果反过来支撑工程建设。”(NR01)“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是我们首次研发,关键设备也是国产化要求,必须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在整个环节从基础研发到设备制造、最后安装运行,全套的技术都要通过工程实际运行验证。”(AP01)“国家电网制定了目标,我们就以这个目标作为方向,包括各个方面的从技术、质量要求到环保要求。”(GYS01)“国家电网总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掌握1000kV 交流输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自主创新。创建国家优质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BK01)“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和国际上领先的科技成果。还有质量上、安全方面,包括环保都有相应的目标要求。”(GW01)“国家电网专门成立特高压工程领导小组,作为总负责机构,决定特高压输电重大事项。还有专家委员会,标准委员会等。”(GW01)“组建特高压建设部,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在相关省级电力公司有特高压工作机构、在工程现场成立指挥部,这样就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挥体系。”(GW01)“比如说像我们的设备供应商,就电网所有的设备系统、软件硬件都是我们来供的,除了这些设备供应商还有设计院,现在你做一个项目一定要有设计院设计图纸,除了设计院后边就是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如电建,原来每个省都有电建公司。”(GYS01)“联合攻关的机构有科研院所,中国电科院、武高院、电建院、南自院等,还有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其他高校。”(BK01)“在科研还有设备制造上都是集结了全国各单位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其他国际同行也有很多的交流合作。”(BK01)“设备制造有100多家企业都参与了,西电集团、特变电工、保定天威、平高电气、新东北电气……”(AP01)“原来没有做特高压的时候,我们做500 千伏直流常规控制保护和换流阀时,感觉非常难。但是做了特高压以后,再做常规产品时,感觉就是小菜一碟了。”(GYS01)“当时组织了6次集中的大规模国际特高压技术交流活动和30多次专题研讨会,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瑞典各个国家的专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键设备和系统方面的建议。”(GW01)“国内的调研也有很多,我们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30 多位院士专家联合进行调研,对国内这些厂家的技术情况、研发水平都有了全面的了解。”(GW01)“我们组织了ABB、西门子、东芝等公司与国内企业开展一对一交流,推动他们在开关设备等关键设备研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GW01)“三个方面要协调统一,科研攻关和工程应用,不同科研课题,还有承接同一个科研课题的不同单位。”(GW02)“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这中间也存在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都是需要我们去推进,要保证各方面的进程统一。”(GW01)“有时候同一个技术或者设备背后牵扯到很多个公司和单位,这个时候我们的作用就得发挥出来了,需要协调好各方的进度。”(GW01)“一般会通过制定科研课题、交换科研材料、召开例会、成果评审等方式推进各单位的工作。”(NB02)表3 分级编码表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30-《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家电网公司全面启动了特高压输电的前期研究。政府在科技立项、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均给与推力。研究开发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装备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发〔200717号);开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列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 号);建设特高压输变电与电力系统安全关键技术开发和试验设施列入《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77号)。面对特高压这种关系国家战略、创新性极强的任务,需要政府引导决策实行监督,国家电网作为强大的链长直接对项目成败负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避免因任务层层分解而失败(路风、何鹏宇,2021),为创新过程赋予强大动力。(2)链长构建创新联合体。链长主导构建创新联合体,是创新网络中心节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电网主导建立特高压输电工程创新联合体,集中了国内高压输电产业链各方面的主力军(百余家单位),在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运维等方面形成了密切协同的创新网络(图3)。在创新网络中,国家电网公司是“创新目标的提出者,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决策者,创新成果的首次应用及规模化应用的推动者”(NB01),是创新网络的中心节点,其他各主体在国家电网的主导之下,互相联系共同协作,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网络效应。链长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作为创新网络中心节点,国家电网公司本身具有强大的创新实力,发挥集团创新体系的引领作用。国家电网“建立了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等直属科研单位为核心,以20多个省属电科院为依托的集团创新体系,研究能力涵盖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NB02)。依靠集团创新体系力量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交、直流技术攻关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其中,在电力系统设计上,以国家电网公司科研机构为主,联合高等院校和设计单位,重点突破基础理论方面的难题;在设备研制上,由国家电网公司确定技术路线和主要参数,联合装备企业自主研制关键设备;在工程施工技术上,由国网公司统筹设计攻关。(3)链长制定标准体系。链长基于创新成果规模化应用的需要主导制定标准体系。国家电网公司在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伊始,提出“科研攻关、工程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的原则,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全面系统的特高压交流标准体系。在国家电网公司推动下,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在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成立标准化工作机构,设立“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由国家电网公司、中电联、中机联、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结合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展特高压输电工程标准化建设工作,重点协调了安全可靠性、技术先进性与国产化供货能力之间的关系,研图3 特高压输电工程创新网络表4 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机制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机制关键问题谁来负责?【身份问题】如何推进?【流程问题】与谁合作?【资源问题】主要机制链长主导(核心基石)科研—工程耦合(组织保障)产学研用协同(重要支撑)具体路径链长负责项目牵头链长构建创新联合体链长制定标准体系链长开展风险管控链长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工程链长系统分解目标与要求链长建立集约管控的工程组织体系链长培育核心企业强化产业自主可控链长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链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过程互动印证重要意义链长占据创新网络结构洞链长发挥网络中心作用增强创新网络各主体关系强度主要机制之间的互动关系(1)有利于在科研—工程耦合过程中发挥网络结构洞作用(2)为产学研用协同明确身份合法性(1)优化产学研用协同的过程逻辑(2)增强链长主导的网络中心作用(1)建立链长主导的开放系统(2)强化科研—工程耦合过程中的各主体网络关系强度-231-究提出了“七大类77项国家标准和能源行业标准构成的特高压交流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涵盖“系统集成、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调试试验和运行维护”等各方面内容(NB02)。200912月,工程被国标委授予以“工程实践与标准化的有效结合,科研、工程建设与标准化的同步发展”为内容的“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称号。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和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先后成立由我国主导的8个特高压工作组推动特高压交流标准国际化。我国的特高压交流标准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为中国电力技术和设备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为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4)链长开展风险管控。链长既是项目的管理主体,也是执行主体、投资主体,几乎承担了项目的所有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展风险管控,实行全节点监督。特高压示范工程建成后将投入商业化运行,需要在全电压、大功率下长时间可靠运行,尤其是应用初期,需要长时期的考验和完善以防止故障对大电网的冲击。这对特高压输电系统设计、工程建造、设备研制、施工维护等全过程均提出了较高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国家电网充分利用自身的试验资源与能力,全面多次进行设备各项性能的试验验证,采用严格的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标准与判据,开展真型试验和大比例抽样试验,严格把关设备质量。设备监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专家资源,汇集科研、工程等主体的意见及建议,对重大设备进行严格的监造管理。全面总结国际特高压交流前期研究及国内常规工程经验,系统开展风险分析,重视从源头控制风险,对于重大科研课题、重大技术原则和重大工程方案组织两方甚至多方进行背靠背研究。采用专家指导检查、第三方校核、设计监理、设备监造、试验监督、工程监理等方式强化创新全节点的监督。(5)链长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链长为产业链上各方主体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通过信任纽带发挥激励作用。国家电网对全产业链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既是特高压输电的提出方也是市场需求方,能够发现现有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潜在发展趋势、创造和引导市场走向,为产业链各单位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国家电网公司主导下的创新联合体各方均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先者,首先采用合同契约(有形契约)固化与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合同约定双方在特高压输电技术创新中取得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以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研制为例,“设备招标采购阶段,大幅提高预付款比例缓解厂家资金压力,合同划分为研制和工程供货两个阶段并以产品通过型式试验作为研制阶段成功标志,研制不成功合同终止、厂家返还除材料成本外的合同资金。同时在合同中明确了联合研制、知识产权共享原则”(NB01)。除了合同之外,链长提供的稳定的市场预期相当于一种心理契约(无形契约),使得链上企业形成一股合力,敢于投资,大胆研发。如设备供应商曾表示“没有承诺。220千伏以上,尤其特高压这一块也就五六家来竞争这个市场,它属于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能看到一定的市场预期,否则是不敢投这么大量的研发的。”“我们在零几年的时候……公司花了很多钱开始去欧洲学,投入特别大,后来回来没有竞争上……所以我们的钱就白花了,然后2010年以后,第二次特高压在上的时候,我们就竞争进去了,量上来了。”(GYS01)创新成功带来创新能力升级、影响力提升、改变与跨国公司竞争中的弱势局面、确立在特高压新市场位置等共同形成了正向激励;而创新不成功导致不利影响甚至危及已有市场地位的负激励,是激励创新联合体各方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2. 科研—工程耦合(1)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工程。国家电网打破先进行研发、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规模式,直接以工程需求为中心组织科技攻关、以科技攻关成果支撑工程建设。作为世界级的创新工程,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均为首次研制,从规划设计、设备研制、建设安装、调试试验到运行维护的全套技术需要系统开发,并要通过工程运行检验,风险和挑战巨大。国家电网组织实行科研与工程互为支撑,以多重目标取代单一目标,实现科研—工程一体化控制,共同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首先以工程的需求做研发,依托试验示范工程,识别出关键路径和重大里程碑,避免了科研人员和工程人员单打独斗,使技术研发与工程实施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效率增进质量。其次以科技攻关成果支撑工程建设,突破了传统的工程思路,构建起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工程管理更加科学化。在工程成功投运之后,取得原始创新的技术以工程的应用为基础,持续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引领相关领域进一步取得突破,持续提升装备设计、制造等能力,带动装备上下游及整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32-《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个行业的全面升级。(2)链长系统分解目标与要求。链长主导设立创新联合体的总体目标和细分目标。国家电网研究确立了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总体目标,即“全面掌握1000kV交流输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科研、规划、系统设计、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调试和运行维护的自主创新,建设‘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国际一流工程。创建国家优质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在工程总体目标指引下,进一步细分各维度的任务目标,明确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科技创新目标包括“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成果;自主研制1000kV变压器等特高压设备;形成设计、制造、施工调试、运行维护、建设管理等系列标准规范;技术革新取得新成果。”质量目标包括“工程质量符合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实现零缺陷移交;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变电土建和安装工程分项工程合格率、单位工程优良率,线路工程单元工程合格率、分部工程优良率均为100%。”环境保护目标包括“从设计、设备、施工、建设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和谐工程。”以及安全文明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等共同构成了工程目标体系(图4)。(3)链长建立集约管控的工程组织体系。链长通过充分赋权解决组织身份合法性、资源调度合法性的问题。合法性是指主体行为在社会建构起来的规范价值体系中是恰当的、合意的(Suchman1995),合法性既是权力的基础也可通过权力信息的展示得以巩固。国家电网成立“特高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工程总负责,决定特高压输电工程重大事项,审阅关键技术方案、检查重大专题研究成果,协调指挥工程建设等其他各项工作;在上述领导小组组织协同下,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专业化与标准化,集中特高压输电相关领域专家,把关重大技术原则和方案,保证决策科学性。专家委员会是平行于决策领导组的另一个重要的决策组织,深入参与关键节点、关键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工作,是保障技术领先、质量可靠的重要组织;成立“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以工程为依托建立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体系。国家电网公司是工程的项目法人,组建特高压建设部,行使项目法人职能,负责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在相关省级电力公司组建特高压工作机构、在工程现场成立指挥部,形成工程建设三级组织指挥体系、最大程度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在科研、设计、设备各环节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相关领域的集中攻关;各创新主体内部均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专门机构,直接组织特高压交流输电创新工作。坚持“科研为先图4 特高压输电工程目标体系-233-导、设计为龙头、设备为关键、建设为基础”的方针,集权与放权结合,形成了集约管控的组织体系(图5)。3. 产学研用协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特高压输电工程实现独立自主、技术突破的重要手段。在特高压输电工程自主创新管理体系的三大实践中,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解决了谁是特高压建设的主体以及如何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的问题,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则重点解决了两大问题:(1)如何塑造合作网络;以及(2)如何统筹协调网络中的各个主体,拆解并攻克重大工程复杂系统技术难题。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高校研发与企业需求“两张皮”,难以实现贯通式创新的问题。作为一项涉及各层次各领域技术与制造难题的系统性工程,国家电网通过协同组织国内电力、机械等相关行业的科研、设计、制造、施工、试验、运行单位和高等院校等主体,充分集合各主体资源、打破技术壁垒、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同时,产学研各主体各阶段之间的合作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互动印证、动态协调的过程。通过科研、工程资源的集中与交流,弥补了产学研用各主体分散进行研发所面临的资源有限、能力不足的困难。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输电工程研制过程中为推进我国重大工程产学研用相关实践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1)链长培育核心企业强化产业自主可控。在科研阶段,链长充分集合科研资源,注重培育核心企业强化产业自主可控。国家电网采用“国家电网公司主导、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打破了各科研单位之间的壁垒和行业壁垒,组织中国电科院、武高院、电建院、南自院等电力行业科研机构,西高院、沈变所、郑州机械研究所等机械行业科研机构,以及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挖掘我国在电力科技及电工装备研制领域的创新潜能,发挥全国各方面专家的聪明才智,高度重视与国际同行特别是苏联等国的交流合作,最大程度集中资源和力量,为突破特高压交流输电这一世界级难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设备制造阶段,链长打破用户与厂家、厂家与厂家之间的技术壁垒。国家电网公司主导组建由西电集团、特变电工、保定天威、平高电气、新东北电气等国内主力输变电设备制造厂、专家委员会和科研、设计、试验、建设、运行单位以及高校组成的常态设备研制工作体系,在每个设备类型、每类设备的主要技术方向上成立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为设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主创新总原则,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特高压交流设备除开关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研制生产外,其他设备均立足国内生产制造,并限定为内资控股企业。”这为设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新的路径,极大地鼓励了国内设备企业的参与。通过特高压示范工程的建设及投运,国内有100 多家企业参与了研制提供特高压设备: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由西电西变、特变电工和保定天威自主研制;断路器由西开电气、新东北电气和平高电气分别与国外企业联合研制、产权共享;保护控制系统由南瑞集团、许继集团等企业研制。特高压输电工程培育了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显著提高了中国电力装备制造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许继集团总裁李富生说,“原来没有做特高压的时候,我们做500千伏直流常规控制保护和换流阀时,感觉非常难。但是做了特高压以后,再做常规产品时,感觉就是小菜一碟了。”企业的技术能力、试验能力和制造能力都得到大图5 特高压输电工程组织体系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34-《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幅提高。(2)链长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链长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共享研究成果和开发经验。国家电网充分利用国内外合作,组织了对相关制造厂家的多次调研,推动共性技术协同攻关。2005330日至48日,国家电网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了30多名专家学者,全面调研了西安电机制造企业等国内主要输变电设备和系统制造商,系统了解了各特高压设备制造企业的科研、制造和测试能力等,识别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同时,在日本和俄罗斯组织特高压技术调研。通过实地考察,系统掌握了国外特高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沿资料。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技术交流。先后组织了6次大规模的国际特高压技术交流活动和30多次专题研讨会,邀请了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瑞典等国的近百名专家与国内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涵盖了变压器、高抗、开关、套管等关键设备和系统。组织“ABB、西门子、东芝、日立、韩国晓星、NGK”(NB02)等公司与国内企业开展一对一讨论,促进中外企业在开关设备等关键设备研发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内国际的调研与合作,滚动修订特高压技术标准,并与国内设备厂家技术方案迭代,确定了特高压交流设备的性能要求、关键参数和技术方案。国内设备厂家根据技术标准进一步深化、完善特高压设备的技术方案,研制工作迅速推进。(3)链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过程互动印证。链长促进产学研用各主体各阶段之间的合作过程互动印证、动态协调。根据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和现场建设需要,国家电网全过程跟踪、统筹协调科研进展,制定相关科研课题、相关工程环节之间的科研资料交换与成果需求进度计划。通过科研设计例会、专题技术交流研讨、成果评审机制等,促进科研攻关与工程应用的互动印证,促进不同科研课题之间的互动印证,促进相同科研课题的不同科研承担单位之间的互动印证,动态协调、及时优化调整科研方法和工程建设思路,有效解决了科研与工程各成果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迭代的难题,为在较短时间内高水平突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条件。五、结论与启示(一)主要结论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探寻大型国有企业在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链长职能的路径和机制(详见表4),本文得出如下发现。第一,“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和“产学研用协同”3个机制精准解决了“谁来负责”、“如何推进”、“与谁合作”3个核心问题,是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关键机制。第二,在链长主导机制内部,以链长为中心构建创新联合体,链长负责项目牵头、制定标准、开展风险管控以及提供稳定的市场预期;链长占据了创新网络结构洞,控制优质资源并连接各主体加强信任、交换信息,是链长发挥职能的核心基石。在科研—工程耦合机制内部,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工程。链长系统分解目标与要求,并建立链长集约管控的工程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链长网络中心作用,整合信息资源有效控制各主体行为,是链长发挥职能的组织保障;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内部,链长培育核心企业强化产业自主可控,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过程互动印证,增强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促进各主体信任、承诺、协调和互动,形成了链长发挥职能的重要支撑。第三,“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和“产学研用协同”3个机制互相依存、互相关联。链长主导在科研—工程耦合机制中发挥网络结构洞作用,并明确了产学研用各主体对于链长身份的共同认知,有利于链长拥有身份上的合法性统筹各方合作事务。科研—工程耦合为链长主导增强了网络中心作用,形成了链长集约管控的工程组织体系,同时优化了产学研用协同中的过程逻辑,明确了产学研用网络合作的目标。产学研用协同为链长主导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开放系统,强化了科研—工程耦合中的网络关系强度,有利于推进科研、工程-235-不同阶段创新(详见图6)。第四,大型国有企业在发挥链长职能,组织、协调产业链上企业间合作的过程中,与私营企业合作形成协同优势,提升了私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链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形成协同优势,提升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五,链长将技术标准制定放在与技术突破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制定标准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产业链创新。第六,链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和精神指引。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特高压输电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政府在科技立项、资金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强大推力,为创新赋能。忠诚报国、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和团结合作的“特高压精神”是突破重重难关的重要支撑。(二)理论贡献第一,本文提出了大型国有企业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机制和路径,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创新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可以通过“链长主导”解决身份合法性,通过“科研—工程耦合”的组织方式推进流程,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合作网络利用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这一研究结论为国有企业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提供具体路径。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展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对于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特征和主体间作用机制等提供了新的理论逻辑,填补了国企作为产业链链长的研究的空白。第二,本文丰富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研究视角,为国有企业参与重大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本文从产业链“链长”的独特视角探究大型国有企业作为系统集成者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中发挥集成作用的独特机制。研究发现,特高压输电工程的成功离不开链长的统筹和政府的支撑,这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面对存在重大技术障碍、关系国家战略的创新需要国家创造资源突破(路风、何鹏宇,2021),授权国企等具有资源与能力的链长负责,在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固链、强链上发挥领头效应和战略支撑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和链上的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三)实践启示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产学研用协同是大型国有企业发挥链长职能一次重要的管理实践创新探索。带来的创新成果不仅体现在工程实践上从无到有的巨大技术突破,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电力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本文认为,特高压工程自主创新的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与应用价值,对于芯片、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技术创新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对我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具有参考价值。1. 在政策制定层面第一,政府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要选拔、培养、评估一批国有企业链长,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链长地位和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国有企业履行国家使命的重要功能载体作用(戚聿东等,2021)。同时,政府协同链长,通过运用正向激励、负向激励、精神激励、图6 特高压输电工程链长发挥职能的主要机制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36-《管理世界》2022年第5期政策激励等方式,强化供应链上的交流互信,发挥链长在促进产业链利益协同中的主体作用。第二,政府在链长身份认同上提供政策支持和合法性保障。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层次上,政府应该配合链长提高各方对链长的身份认同,在链长的主导下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政府应该搭建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之间的转化桥梁,推进产学研用各主体间的深度融合。第三,政府要围绕核心技术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保障能力。同时,政府要加强建设国内大循环体系,通过强链、延链、补链,优化产业布局,更好地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2. 在国有企业发挥链长职能层面首先,国有企业需加大科研投入,在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固链、强链上发挥领头效应和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担当现代产业链的链长职责、打造原创技术的策源地,需要着力解决身份认知、推进流程、合作网络等问题。第二,国有企业要带动民营企业共同攻关,带动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在基础研究领域,国有企业应当发挥知识溢出作用,与私营企业形成协同优势,带动私营企业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国有企业要发挥重大工程的平台效应,充分协调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间的研发资源、人才和能力,带动产业链上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攻克技术自主化关卡。第三,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功能,打通科学研究向工程实践转化的链路。国有企业要通过共性技术的协同,对资源、技术、人力等投入需求高的项目展开集中攻关;并通过不同任务、不同课题、不同单位之间的动态印证,减少各主体各环节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另外,国有企业需要注重提升科技创新中的标准制定能力,树立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层面的国际权威和话语权。(作者单位:赵晶、刘玉洁、付珂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张勇、李欣,国网能源研究院)注释①详见“国有企业要勇挑现代产业链链长重担”,人民网,2021415日,网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415/c1004-32078886.html。②《特高压大事记2004-2014》,《国家电网》,2014年第12期。参考文献(1)陈劲、黄建樟、童亮:《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开发模式》,《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5期。(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马建堂、张军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管理世界》,2020年第1期。(3)路风、何鹏宇:《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4)路风:《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管理世界》,2019年第9期。(5)吕铁、贺俊:《政府干预何以有效:对中国高铁技术赶超的调查研究》,《管理世界》,2019年第9期。(6)戚聿东、杜博、温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21年第11期。(7)钱勇、俞彬彬:《国企要强化“链长”能力建设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参考报》,2010年。(8)盛朝迅:《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改革》,2019年第10期。(9)盛昭瀚、程书萍、李迁、李敬泉、陈永泰、徐峰:《重大工程决策治理的“中国之治”》,《管理世界》,2020年第6期。(10)宋华、杨雨东:《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11)宋娟、张莹莹、谭劲松:《创新生态系统下核心企业创新“盲点”识别及突破的案例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年第4期。(12)谭劲松、宋娟、陈晓红:《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进:“架构者”变迁及其战略行为演变》,《管理世界》,2021年第9期。(13)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4期。(1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15)曾赛星、陈宏权、金治州、苏权科:《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创新力提升》,《管理世界》,2019年第4期。(1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张其仔:《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路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2期。(17)周小谦:《我国“西电东送”的发展历史、规划和实施》,《电网技术》,2003年第5期。(18AdnerR.2016,“Navigating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581.19AdnerR. and KapoorR.2016,“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Re-examining Technology S-curv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74),pp.625~648.20AdnerR.2017,“Ecosystem as Structure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Journal of Management431),pp.39~58.-237-21AutioE.KenneyM.MustarP.SiegelD. and WrightM.2014,“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Research Policy437),pp.1097~1108.22BrusoniS. and PrencipeA.2013,“The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EcosystemsProblem FramingProblem Solvingand Patterns of Coupling”,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301),pp.167~194.23ChiuY. T. H.2009,“How Network Competence and Network Location Influen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241, pp.46~55.24CorbinJ. M. and StraussA.1990,“Grounded Theory ResearchProceduresCanonsand Evaluative Criteria”,Qualitative Sociology131),pp.3~21.25DavisJ. P.2013,“The Emergence and Coordination of Synchrony in Organizational Ecosystems”,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30pp.197~237.26EisenhardtK. M.1989,“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44),pp.532~550.27GlaserB. G. and StraussA. L.2017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New YorkRoutledge. 28GulatiR.PuranamP. and TushmanM.2012,“Meta-organization DesignRethinking Design in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Community Contex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36),pp.571~586.29HannahD. P. and EisenhardtK. M.2018,“How Firms Navigat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Nascent Ecosyste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9pp.3163~3192.30HansenK. L. and RushH.1998,“Hotspot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Emerging Issues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Technovation188~9),pp.555~590.31HardstoneG.2004,“Capabilities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Re-examinedIncumbent Firms and the Emergence of Complex Product SystemsCoPSin Mature Industries”,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62),pp.173~196.32HobdayM.1998,“Product Complexity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Organisation”,Research Policy266),pp.689~710.33JacobidesM. G.CennamoC. and GawerA.2018,“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98),pp.2255~2276.34JacobidesM. G.MacDuffieJ. P. and TaeC. J.2016,“AgencyStructureand the Dominance of OemsChange and Stability inthe Automotive Secto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79),pp.1942~1967.35JacobidesM. G. and TaeC. J.2015,“KingpinsBottlenecksand Value Dynamics Along a Sector”,Organization Science263),pp.889~907.36KashD. E. and RycoftR. W.2000,“Patterns of Innovating Complex Technologies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Network Strategies”,Research Policy297~8),pp.819~831.37LetenB.VanhaverbekeW.RoijakkersN.ClerixA. and Van HelleputteJ.2013,“IP Models to Orchest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sIMECa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Nano-electronic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554),pp.51~64.38MercanB. and GoktasD.2011,“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oss-country Study”,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of Finance and Economics7616),pp.102~112.39MooreJ. F.1993,“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713),pp.75~86.40PettigrewA. M.1990,“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 ChangeTheory and Practice”,Organization Science13),pp.267~292.41SahalD.1985,“Technological Guideposts and Innovation Avenues”,Research Policy142),pp.61~82.42SergeevaN. and ZanelloC.2018,“Championing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UK Megaproje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368),pp.1068~1081.43StuartT. E.2000,“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aHigh-technology Industr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18),pp.791~811.44SuchmanM. C.1995,“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3),pp.571~610.45TatikondaM. V. and RosenthalS. R.2000,“Technology NoveltyProject Complexity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Execution SuccessA Deeper Look at Task Uncertainty in Product Innov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471),pp.74~87.46TsujimotoM.KajikawaY.TomitaJ. and MatsumotoY.2018,“A Review of the Ecosystem ConceptTowards Coherent Ecosystem Desig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36pp.49~58.47YinR. K.2010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Ltd.48ZahraS. A. and NambisanS.2011,“Entrepreneurship in 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s”,AMS Review11),pp.4~17.The Path and Mechanism for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lay the Functionof Industry Chain Leader: A Case Study Based on UHV Transmission ProjectZhao Jinga, Liu Yujiea, Fu Keyua, Zhang Yongb and Li Xinb(a. Business Schoo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Abstract: Wheth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n take up the heavy burdenplay the leading role and act as the "chain leader" is thekey to the success of modern Industry chain in China. What is the mechanism and specific path for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lay大型国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的路径与机制管理科学与工程-238-《管理世界》2022年第5the role of chain leader? The successful case of the chain leader of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project leading to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has answered this question well. Through the case study, this paper finds that: (1)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Industry chain leaderdominating",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precisely solve the three coreproblems of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how to promote" and "whom to cooperate with", which are the keys to the function of the chainleader. (2) Within the industry chain leader dominating mechanism, the chain leader occupies th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hole, leading through projects, building innovation consortia, developing standard systems, carrying out risk control and providing stable market expectations for all parties in the chain, which is the core cornerston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hain leader. (3) Within the coupling mechanismof scientific research-engineering, the chain leader plays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center, and the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chain leader's function is to decompose the goals and requirement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 the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system with intensive control, drive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engineering, and support engineer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4) Within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the chain leader cultivates core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autonomy and controllability,carries ou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common technologies, promotes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whole-process interaction, and forms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hain leader to perform its function. (5) The three mechanisms are cyclic and interdependent. The chain leader plays the role of network structure hole in the mechanism of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and clarifies the legitimacy cognition ofeach subject to the identity of the chain leader in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the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enhances the network center role for the chain leader, and optimizes the process logic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creates an open system for the chain leader tolead, and strengthens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each subject in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Keywords: UHV transmission project;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dustry chain leader;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上接第220页)(52ZhaoY.HuangH.ChenX.ZhangB.ZhangY.JinY.ZhangQ.ChengL. and ChenY.2019,“Charging Load AllocationStrategy of EV Charging Station Considering Charging Mode”,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vol.102),pp.47.53ZhaoY.WangZ.ShenZ. and SunF.2021,“Assessment of Battery Utiliz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Large-scaleDevelopment of Urban Electric Vehicl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vol.11817),pp.e2017318118.54ZhengY.NiuS.ShangY.ShaoZ. and JianL.2019,“Integrating 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Into Power Grids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Power Interaction ModeScheduling Methodology and Mathematical Foundation”,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vol.112pp.424~439.55ZhuX.XiaM. and ChiangH. D.2018,“Coordinated Sectional Droop Charging Control for EV Aggregator Enhancing Frequency Stability of Microgrid with High Penet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Applied Energyvol.210pp.936~943.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ystems:Utilising Renewable Energy through a Vehicle-to-Grid ModelMa Shaochaoa and Fan Yingb(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nergy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low-carbonenergy production and utilisation technologies is rapidly increasing. Two prime examples are electric vehicles (EVs) replacing petrol vehicles and renewable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replacing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The power system that performs the critical task of energytransformation faces the dual challenges of large-scale random EV charging demand and fluctuating renewable power supply. However,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 charging times that can be scheduled and the available battery energy storage capacity,the possibility exists to solv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energy transformation by adopting a vehicle-togrid(V2G)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of V2G,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tential of V2G in China, and pointsout that the key to promoting V2G i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guiding policy.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policy evolution process ofthe EV industry, the paper present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gradually shift the mechanism of the EV industry to market-driven.Keywords: energy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electric vehicles; renewable energy; vehicle-to-grid (V2G); policy implications������������������������������������������������������������������������������������������������������������������-239-The Path and Mechanism for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lay theFunction of Industry Chain Leader: A Case StudyBased on UHV Transmission ProjectZhao Jinga, Liu Yujiea, Fu Keyua, Zhang Yongb and Li Xinb(a. Business Schoo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Summary: Wheth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n take up the heavy burden, play the leading role and act as the"chain leader"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modern industrial chain in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specific path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lay the chain leader function,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UHV transmission project, this paper finds that: (1)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industry chain leader dominating",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precisely solve the three core problemsof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how to promote" and "who to cooperate with", which are the keys for large stateownedenterprises to play the function of the chain leader. (2) Within the industry chain leader dominating mechanism, the chain leader occupies the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hole, leading through projects, building innovationconsortia, developing standard systems, carrying out risk control and providing stable market expectations for all parties in the chain, which is the core cornerston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hain leader. (3) Withi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engineering, the chain leader plays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center, and the organizationalguarantee for the chain leader's function is to decompose the goals and requirement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 the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system with intensive control, drive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engineering, and support engineer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4) Within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thechain leader cultivates core enterprises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autonomy and controllability, carries out collaborativeresearch on common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s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whole-process interaction, whichform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hain leader to perform its functions. (5) The three mechanisms are cyclic and interdependent. The chain leader plays the role of network structure hole in the mechanism of research-engineeringcoupling, and clarifies the legitimacy cognition of each subject to the identity of the chain leader in the mechanism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the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enhances the network center role for the chain leader, and optimizes the process logic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creates an open system for the chain leader to lead,and strengthens the network relationship of each subject in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his paper expands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fills up the research results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the chain leader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t enriches the research on complex productsystem innovation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major innovation. In terms of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industry chain leader dominating,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and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 are important management practice innovation exploration for stateownedenterprises to play the function of chain leader. They have strong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andhave high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fields of chip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lifescience. In terms of policy formul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lect, train and evaluate the chain leaders from agroup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ovide policy support and legitimacy guarantee on the identity of the chain leader,and improve the integrity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patial layout.Keywords: UHV transmission project;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dustry chain leader; research-engineering coupl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end users collaborationJEL Classification: M10

[返回]
上一篇: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探究
下一篇:大数据情境下的数据完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