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MBA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MBA论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22-06-25     浏览数:675     【 字体: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第四届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综述石宝峰赵敏娟夏显力罗必良* 石宝峰、赵敏娟、夏显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邮政编码: 712100,电子信箱: shibaofeng@ nwsuafeducn;minjuanzhao@ nwsuafeducn; xnxxli@163com;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邮政编码: 510642,电子信箱:luobl@ scaueducn2020 年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后,我国将进入后减贫的新历程。从脱贫攻坚走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12 28—29 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国农业经济学界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一、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根据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和对应研究理论的变化,大体可分为建立对传统小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探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形成城乡融合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论四个阶段,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一阶段: 建立对传统小农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49—1957 ) 。新中国成立初期,迫切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彻底改造传统小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当时,个体私有小农经济劳动力生产率十分低下,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生产资料,与社会主义目的背道而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实践马列主义理论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即先组织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互助合作,后通过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1956 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二阶段: 探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经济理论( 1958—1977 ) 。受20 世纪50 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超前经济发展战略制约,我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国家成为农村生产要素的控制者,农村经济在生产、交换和产品分配等方面受到了全面管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支持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逐步暴露出来,经济中出现了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大起大落等严重问题,中国农村经济走向现代化也遇到了障碍。20 世纪50—70 年代,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只有2%。计划体制束缚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村改革应然而生。第三阶段: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1978—2001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农村地区迫切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束缚。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32021 年第5 期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开始,迅速扩大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村市场化改革被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农业农村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第四阶段: 形成城乡融合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论( 2002 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以多予、少取、放活、协调为指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减负增收等各项农业农村改革事业,进一步加大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度。在这一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助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对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新的认识( ) 从历史格局来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一直有着重农的传统。从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从农,天下之大业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铸就了重农的基因和底蕴,奠定了大国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缓解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之举,也是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必然之意。农业农村作为中国发展的蓄水池和缓冲器,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至关重要。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顺利推动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农业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加速了人口转移,为工业发展和城市进步带来充足且低成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有效保障粮食供给,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上四亿吨、五亿吨、六亿吨台阶,粮食生产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并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框架。三是为世界减贫作出巨大贡献。从最初的体制改革、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逐渐形成了特色扶贫道路,充实并发展了国际减贫理论,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地制宜实施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 从现实格局来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2020 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速了这一变局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在充满挑战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依旧劈波斩浪、平稳前行。2020 年,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十三五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事实告诉我们,农业农村稳固发展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石。应变局、于变局中开新局,需发挥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压舱石作用。重农固本,安民之基,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国家和人民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占比最大的职业群体,同时,我国低收入人口大多是农民,受文化水平或客观条件限制,农业是大多数低收入人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发展好、农村治理好对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维204石宝峰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持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当今国外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所松动,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撕裂或脱钩。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才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国家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厚植坚实基础。( ) 从未来格局来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大有作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农业领域中,为解决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等问题,我们一方面需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还需加大投资,整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使农产品实现优质增量供给,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得以提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巨大的农村市场成为我国特有的经济优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充分激发国内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一方面要抓住线上消费、新型消费等潜在市场机遇,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培育农村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依靠政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财税改革,促进农民稳步增收,释放农村消费需求,从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从供需双侧发力,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农村首当其冲。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三、第四届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概述为了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的理论进步,《经济研究》编辑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9 家单位联合发起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在前三届论坛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第四届论坛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主题于2020 11 1 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简称西北农大) 举行。开幕式由西北农大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夏显力主持,西北农大副校长罗军、论坛组委会秘书长罗必良、《经济研究》编辑部副主任谢谦,以及西北农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敏娟分别致辞。本届论坛收到征文145 篇。经匿名评审,确定60 篇论坛入选论文、27 篇论坛报告论文和8 篇优秀论文。受疫情影响,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全国38 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百余名线下专家和超过1200 名线上学者参加了论坛,围绕六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 农业提质与高质量发展农业生产率是农业经济提质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乔雪等考察了劳动力流动障碍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流动障碍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加速城乡融合。同时,吴比等发现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小农能够从机械化进程中受益,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农业税改革冲击后结论仍然成立。此外,龚斌磊利用扩展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剖析了资源禀赋、地理距离、行政管辖如何通过影响生产要素2052021 年第5 期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农业技术扩散与生产率收敛; 研究发现随着资源禀赋差异、地理距离和行政管辖范围的扩大,地区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相关性减弱,致使其技术创新和发展路径出现差异,从而减弱了农业技术扩散与生产率收敛。( )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农业围绕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论坛从环境政策、生态退耕、草原生态恢复等方面进行探讨。唐林等构建环境政策规制压力下的农户行为决策框架,为强化环境政策规制效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启示。侯孟阳等对生态退耕导致的耕地减少如何影响粮食生产进行研究,实证发现生态退耕对粮食产量有负向影响,但通过复种指数的中介效应能够部分抵消其抑制作用。史雨星等以牧区城镇化人口转移为主线,构建了牧区城镇化对草原生态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实证表明牧区城镇化能显著促进草原生态恢复,但牧业转移人口的流动性会对生态恢复产生轻微抑制。( ) 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张同龙等构建了人随地动理论模型,利用全国五省份固定样本多轮跟踪调查数据,得出征地主要取决于村庄特征,在农户层面征地具有外部性。李江一等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准自然实验方法,考察了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朱森林等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探析城市化水平对中国耕地利用强度的作用机制,得出城市化通过资源稀缺效应、要素短缺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影响了耕地利用强度。邹宝玲等基于农户的分类考察,试图回答谁在养活中国”; 发现生产性农户是粮食供给主体,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发挥农机补贴作用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 ) 城乡融合发展董杰等系统评估了农村卫生设施改善与12—16 岁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因果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参考。赵佳佳等分析了创业决策对个体心理与生理健康的影响,发现创业决策可显著提高个体心理健康,但对生理健康有明显抑制作用。程名望等分析了出生前农村公路开通及年数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指出农村公路通过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增加儿童早期健康投资促进了儿童健康。夏岩磊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主体协同程度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指出多元主体协同程度越深化,创新能力提升效果越明显,要素报酬溢价与主体协同程度同向变化。( ) 农村社会变革关于农村社会变革,论坛主要从农产品电商、扶贫移民搬迁、农机推广等维度进行探讨。王奇等利用准自然实验分析框架,研究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汪阳洁等通过构建农产品交易理论模型,从中间角色变化视角比较了四种农产品电商交易模式对农民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发现完全去中间化的线上直销模式能够避免信息不对称下中间商参与造成的福利流失,提高农民和消费者的福利。冯晓龙等探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对多维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发现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改变贫困户住房及公共服务条件,能够有效降低贫困户的返贫风险。高杨等构建了社会学习、农技推广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之间的动态分析框架,实证发现社会学习、农技推广方式在促进农户技术采纳中呈现互补作用,社会学习对中青年组、中等耕地规模及以上组的农户技术采纳边际提升作用更大。( ) 农村金融创新从金融素养、农业保险、农信社绩效等方面,会议对农村金融创新展开深入讨论。具体来说,王慧玲等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金融素养通过平滑效应、保障效应、增值效应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且影响效应存在组群差206石宝峰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异。易福金等通过构建农户跨期经营决策模型,探讨信贷约束对农业保险需求的作用,提出了测算农业保险真实需求的识别方法。张崇尚等利用地块层面数据和工具变量法分析农业保险政策的环境外部性,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政策能够减少农户农药、化肥等化学要素的投入,增加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的采纳概率。张珩等以产权改革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分析产权改革对农信社经营、支农双重绩效协调度的影响,发现产权改革会通过风险管理、交易成本和贷款行为影响农信社双重绩效的协调度。本届论坛紧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主线,围绕农业经济提质与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社会变革和农村金融创新六个主题,对农业农村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规范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总结成功经验,寻求解决策略。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凝炼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理论,为资源稀缺型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同时,论坛前瞻性地明确在当前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期,亟需创新农业经济理论,以适应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的客观需求。闭幕式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罗必良教授主持。分论坛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各专题研讨成果。论坛组委员会决定,2021 年第五届论坛由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承办。( 责任编辑: 王利娜) ( 校对: 王红梅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上接第202 )五、总结第三届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 2020) 的成功举办,是对中国制度经济学研究水平的又一次全面展示和检验,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关于新发展理念进行的制度经济学探索。与会学者们的深入交流切磋,必将助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上创新突破,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加强理论自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2020 10 17 日晚,姚洋教授宣布了本届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理事会达成的共识与决定: 第一,自2021 年起,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还将根据实际情况,每年举办若干专题论坛,以小规模的方式充分讨论相对重点领域的若干论文或话题,将侧重培养年轻学者; 第二,第四届中国制度经济学论坛( 2021) 将由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 恒学) ( 校对: 冀木)2072021 年第5

[返回]
上一篇:增长模式变迁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源泉
下一篇:中国影子银行的成因 结构及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