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MBA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MBA论文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22-01-09     浏览数:998     【 字体: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冯志轩 李帮喜 龙治铭 张 晨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理解中国近年来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过程 文章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有关地区不平衡发展的两类理论: 生产的框架和交换的框架,并利用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循环理论将二者统一在一起,说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可以通过价值生产价值实现和资本积累三个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来加以说明 这一框架既能够在静态上解释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能够在动态上解释地区间发展差距先升后降的趋势 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价值生产能力的差距 并且在本文分析期间内,由于市场逻辑和政府行为的共同塑造,中国存在偏向落后地区的积累过程 这使得减小地区差异的效应在 年前后超过了地区间的 极化效应,缩小了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关键词: 价值生产 价值转移 资本积累 不平衡发展冯志轩,南开大学 经 济 学 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邮 政 编 码: ,电 子 信 箱:; 李帮喜( 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龙治铭,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 张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领军人才支持专项( ) 的资助 本文系第十九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入选论文,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一引 言中国区域间的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呈现了复杂的动态 在世纪初以前,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中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而在那个时间段以后,这种趋势则出现了减缓乃至逆转的势头 不同的学者可能对于拐点的具体位置判断不一,但是对于这种先升后降趋势大体是认同的( 冯长春等, ; 胡鞍钢等, ; 陆铭等, ) 中国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变化趋势事关重大,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是否能够惠及全国整体,乃至我们是否正在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也正因如此,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对中国区域间发展和收入水平差异的解释,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 尽管这一理论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许多有益的见解,但其理论框架的基本逻辑是市场经济会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区域间的差异主要来自市场的不完全和对市场的人为扭曲( 蔡昉等, ; 林毅夫和刘培林, ; 陆铭等, ; 汪晨等, ) 这一框架对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问题上正面作用的过分强调,使其规避了一些与这一作用相反的逻辑链条,从而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内在的不平衡性如果转向政治经济学,会发现政治经济学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上,理论内容则丰富得多 如何理解区域间不平衡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发展最充分和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 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导致利润和工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资在区域之间的平均化,但是其分析并不会止步于此 大量研究将包括资本积累不平等交换地租和垄断等因素引入到分析中,这些因素包含了各种同化和分化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力量 方向相反的各种力量的强弱变化和相互影响能够共同刻画地区间发展的复杂动态 但是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理论工具,缺少统一的理论基础将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统一起来 也正因如此,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缺少完整的经验研究框架和针对中国的经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也体现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 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利用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循环理论将基于生产和交换的政治经济学不平衡发展理论统一起来,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在经验研究方面,根据上述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将说明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及其动态趋势,并在这个过程中验证本文理论框架的解释力余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的分析 第三四部分是经验研究,分别解释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原因和这种差距的动态变化趋势 第五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启示二理论基础: 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两种框架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去分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研究纷繁复杂,但是根据( ) 的观点,这些研究所使用的理论逻辑归结起来可以分为生产和交换两类,分别来自不同的理论源头( ) 生产的框架顾名思义,这个框架强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来自生产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来自包括哈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 , , ; ) 这一框架的基本逻辑在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其生产的规模和生产的效率,这种生产上的差异来自于资本积累过程( ; ) 而高水平的资本积累则需要较高的利润率作为前提条件 能够为多数生产提供较高利润率的地区将会成为资本投资的重点,进而形成积累中心 资本积累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进步,从而给一个地区带来繁荣和发展( )但是,资本积累本身是自我设限的 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由于产业后备军逐渐耗竭,工资不断上涨; 地租也随着积累不断提高;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在加速一部分资本周转的同时,也会拖慢整个地区的资本周转速度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则可能在旧积累中心利润率变低的时候成为新的积累中心,资本从旧的中心流向新的中心,从而形成地区间不平衡的发展这种强调生产和资本积累的框架总的来说有别于新古典的趋同理论,因为这个过程中资本积累在区域间的转换最终会带来区域间发展的此消彼长,而不是趋近于同一水平 但是这种地区间繁荣和衰落的交替也暗示了落后地区达到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可能性,发达与不发达的标签可能在地区间发生转移,从 而 使 这 种 不 平 衡 发 展 成为一种有别于后面将要提到的极 化的趋势( ) 交换的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相比基于生产的框架更加强调交换过程对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最早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第二国际时期的理论家 ( ) ( ) 的相关分析 而其最主要的理论工具则来自 世 纪 年 代 至 年代发展起来的 不 发 达 理 论 ( ) ,尤其是其中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 ; )这一理论的逻辑在于,落后地区由于资本的匮乏和较低的工资,一般具有较低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较高的剩余价值率,因此落后地区产品的生产价格会低于价值,产生价值转出 而发达地区则相反,商品售价高于价值,产生价值转入 这种地区间的价值转移意味着交换过程中的再分配,使发年第 期达地区占有落后地区生产的一部分价值量,从而也在总的使用价值中可以分得更多的部分静态的再分配推广到动态上会进一步带来地区之间发展的极化 一方面,尽管利润率平均化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利润率相似,但是发达地区借此占据了落后地区的一部分利润量,从而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和更快的发展 而对于落后地区则相反,这种转移迟滞了本地区的资本积累和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价值转出使得本地的收入降低,一部分在本地创造的价值没有办法在本地实现,造成了本地市场的缩小,从而降低积累水平( ; )不仅如此,这一框架还强调积累过程中存在技术的自我选择效应 ( ) 的研究证明,工资越低的地区,企业采用劳动生产率低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技术就越有利( )如果将具体的地理因素引入,技术的自我选择效应可能进一步加剧 落后地区虽然存在工资成本的优势,但是也必然存在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劣势 只有工资成本的优势超过这些劣势,企业才会把资本投向这里 而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产业,其工资成本的比重就越高,工资优势大于其他劣势的可能性就越大,最终导致有机构成低的行业集中于落后地区( ; ; 冯志轩, )不仅技术选择存在自我强化的效应,收入分配也存在同样的效应 落后地区在低工资基础上所形成的分工一方面意味着工资成本是维系现有分工最重要的竞争力,使得本地区存在维持低工资的意愿; 另一方面低工资也意味着本地的消费需求不足,从而需要依赖投资或区域外的消费市场,这进一步强化了本地维持低工资的惯性( 张晨和冯志轩, )更进一步,资本积累会内生地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生垄断 发达地区技术水平更高生产规模更大,相比于落后地区就更可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势力 这可以让发达地区的产品将售价进一步提高到生产价格以上,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转入( ; ;, , ) 在动态过程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占据了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在技术研发教育投入人才吸引和行业标准制定上更具优势,因而以往居于垄断地位的地区可以有更多的资源将这种垄断地位再生产出来在基于交换的理论框架中,我们看到的是与基于生产的理论框架不同的图景 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 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仅不会趋同,反而会逐渐极化 这是与地区间发展水平的此消彼长完全不同的地区不平衡发展动态( ) 两种趋势的相互作用与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动态从前文可以看出,生产和交换两个框架看上去提供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和趋势,甚至二者还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上产生一定程度的争论( ; ) 但是本文认为,二者实际上可以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之中,而且正是这两种相反趋势的互相作用带来了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复杂动态要说明这种统一,我们可以首先从静态的地区收入差距入手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影响其收入的最关键因素是各个行业和各个企业内单位劳动时间所能够获得的增加值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这一增加值可以理解为本地区能够占有的价值量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一个地区能够占 有的价值量由两个因素决定: 价 值 生 产 和 实 现 ( 马 克 思, , ; 卫 兴 华, ;, , )对于价值生产来说,地区间不同生产者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生产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也就意味着不同地区的生产者单位劳动时间所对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所形成的价值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价值生产能力的差别( 马克思, ) 这是生产的框架在解释地区发展差距时所强调的因素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价值实现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凝结的价值量有多少能够被市场承认 就本文的分析而言,如果暂不考虑由于商品无法实现而灭失的价值,那么价值实现实际上就是已经在生产领域凝结的价值在企业行业和地区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也即价值转移 利润平均化所形成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势力所带来的垄断价格都意味着现实的市场价格会偏离价值,从而造成价值在行业和地区间的转移过程 这是交换的框架所强调的因素既然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价值生产与价值实现统一的过程,那么单位劳动时间内增加值的差异,自然需要价值生产和价值转移共同解释 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和交换两个框架也就是统一的当然,不论是生产还是交换的框架,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说明某一时间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差异,而是要解释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轨迹 上述两种理论为了解释动态过程,都引入了资本积累来完成对动态过程的刻画( )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动态过程的刻画都依赖资本积累与技术和分配的互动图 资本积累与地区发展的两种框架图 总结了两个框架下资本积累与技术和分配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到,在生产的框架下资本积累可以促进技术进步,而反过来地区的技术进步会提高这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带来超额剩余价值并进一步促进积累 因此在生产的框架下积累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并不会带来地区之间发展相对水平的此消彼长 资本积累的自限性依赖的是积累与分配的相互关系,因为积累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利润率的下降并最终降低积累水平,从而表现为一种积累和分配之间的负反馈关系在交换的框架下,积累与技术和分配之间都是正反馈过程 因为对于落后地区而言,低资本有机构成的技术条件和低工资,以及自身市场势力的低下都会带来价值的转出,从而通过降低积累来源和市场规模两个渠道迟滞资本积累 这种对资本积累的迟滞,一方面通过技术的自我选择和市场势力的薄弱固化了后发地区技术的落后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低工资体系下的需求体制维持了后发地区的低工资状态 而发达地区则逻辑刚好相反,所以表现为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各自劣势和优势的自我强化,最终产生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极化可以看到,对于资本积累与技术之间的互动,生产和交换的框架都表现为一种正反馈过程,只不过实现的渠道不同 真正使生产和交换框架产生差异的是积累与分配之间的互动 前者认为分配的改变会让发达地区的剩余在资本积累或者说投资过程中流入落后地区,而后者则认为分配条年第 期件会让落后地区生产的剩余在商品的交换或者说出售过程中流入发达地区 从资本循环的角度去认识,这种区别就非常明显了: 对于生产的框架而言,发达地区商品的价值在本地区已经实现了,是以货币的形式流入落后地区,发生在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阶段; 对于交换的框架而言,商品的价值转移则发生在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阶段,价值并没有在本地实现 落后地区在交换过程中价值转出在投资过程中接受以货币形式流入的价值这两种情况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投资过程的货币流入或流出,与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转入和转出共同构成了资本流通过程对资本积累的完整影响( 哈维, ) 一个地区的发展动态取决于投资过程中货币的净流入与交换过程中价值的净转出所造成的两种不同效应的对比通过上述理论,我们就能够将基于生产和交换的两个理论逻辑统一起来,并提供一个能够表述复杂动态的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的核心就在于将资本积累在生产和交换中的作用统一在一起,因为资本积累在两个理论逻辑下都是描述地区发展动态的核心 前面提到,两个理论逻辑分别对应了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二者从资本循环的角度又分别对应着资本的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马克思, ) 而资本积累过程则主要对应了从货币到商品的购买阶段 价值生产价值实现和积累过程连接在一起对应了整个资本循环过程 如果从资本循环的角度来看待上述理论,则能够很清楚地理解两个框架之间的关系图 展示了从资本循环理论角度对生产和交换两种理论逻辑的审视和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会存在两个理论框架的分歧,正在于生产的框架过于重视购买阶段与生产阶段的互相作用,并更强调分配过程带来的负反馈因素; 交换的框架则相反,更重视销售阶段与购买阶段的互相作用,并强调由分配和技术带来的正反馈作用 而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展至整个资本循环过程就能够很明显地发现二者的统一图 资本循环视角下的生产框架与交换框架( ) 政府的作用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包含价值生产价值转移和资本积累的理论框架来说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但这个框架是对市场经济内部基本经济过程的考察,没有包含政府的作用 实际上,政府会深刻地影响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因此,有必要将政府纳入分析政府对地区发展的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包含了相当多的理论议题,每个议题下又存在大量细节 就本文的主旨而言,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 但是,从本文的理论框架出发,仍然可以对政府在地区间不平衡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一个基础性理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具体制度细节是怎样的,政府影响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动态过程,都需要通过对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进行干预,从而改变价值生产实现和资本积累的环境,并由此影响这些过程间的关系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图 资本循环与政府的作用根据这一思路,可以将政府影响地区发展的行为分为三类: 第一类作用于生产阶段 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补贴资本,包括为企业提供低价的土地; 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提供免费或低价的优质基础设施; 通过政府教育和医疗政策补贴劳动力再生产; 抑或通过发展本地区的研发体系,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或实现廉价的技术转让等等 这些政策通过改善价值生产的环境 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改变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初次分配比重,来提高利润率,从而利用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本地区的资本积累水平和发展水平 第二类是作用于销售阶段,主要是扩大本地区的市场规模 如通过地区间的转移支付或者借债,扩大本地区的消费规模; 抑或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提高本地区有效需求 这些措施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本地区价值实现条件,从而利用价值实现与资本积累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本地区的发展水平 第三类则是作用于购买阶段,政府可以直接利用本地区财政收入或者以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手段利用其他区域的剩余,进行资本积累; 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投融资体制,让本地区市场主体更容易获得资本积累所需要的资金( ) 图 展示了政府的三类影响地区发展的行为与资本循环过程的关系现实中政府的政策往往是这三类政策的组合,例如国家层面或地区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实际上包含了相互配合的多种政策,这些政策会同时改变地区的价值生产 实现和资本积累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改变地区的发展轨迹 再如给予一些地区特殊地位的政策,如特区自贸区等等,实际上也可以视为将税收优惠等对生产过程的补贴与对积累过程进行直接干预的投融资政策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政府对于上述政策的运用出发点可能是不同的 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能目的在于维持本地区的优势,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则可能希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中央政府有可能在特定的阶段选择不平衡发展战略,将剩余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以期提高全国整体的增长水平,抑或扶持落后地区以实现平衡发展 但无论其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政策干预的逻辑都是类似的,都需要作用于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借助资本积累与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执行自己的政策目的( ; 奥康纳, )显然,政府通过上述手段影响地区发展需要相当程度的调控经济的能力 对生产过程的补贴和可持续的举债需要政府掌握足够的经济剩余; 调节收入分配和直接投资则需要政府有介入实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而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则需要政府能够有效管理直接生产过程以外的 劳动力再生产过程 政府的上述能力越强,政府干预地区发展过程的能力也就越强( ; 奥康纳,)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上述能力存在差异,但是整体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是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这些能力的( 逄锦聚等,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政府影响地区发展的政策尽管作用于三个阶段,但是政策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资本积累过程 对价值生产过程的补贴,是为了提高利润率,吸引资本流入或减少资本年第 期流出 对价值实现条件的改善也是为了能够扩大本地市场,实现资本积累与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这是因为资本积累本身是整个循环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是驱动整个不平衡发展过程的起点 正如哈维在资本的限度中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使用了不同类型的积累动态模式,这些模式体现了不同的分析重点,在第一卷中重点说明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中重点说明流通过程,而这实际上意味着资本积累这一核心概念体现了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高峰,)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后文中对动态过程进行分析时也将集中于市场规律和政府是如何共同塑造中国地区层面资本积累过程三地区不平衡发展的静态差距: 人均 差异的解释从本部分开始,我们将对中国不平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经验研究 本文的理论框架从静态上说明了价值生产和价值转移如何解释不同地区单位劳动时间内增加值的差异,而这一差异又是造成地区间人均 差异的关键因素 在本部分,我们计算地区间价值生产差异和价值转移量,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否能够有效地解释地区间人均 的差异( ) 人均 的分解人均 被广泛地用于度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王铮和葛昭攀, ; 林毅夫和刘培林,; 陈秀山和徐瑛, ; 潘文卿, ) 在政治经济学中这一指标不仅反映地区间生产能力的差别,也被认为反映了一个地区从分工和垄断中获益的能力,用本文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价值转移的程度 人均 所反映的这种价值生产和价值转移的统一可以从下述分解中体现出来:( )( ) 式中,是给定地区的净产品列向量 是单位产品市场价格行向量, 即为该地区的总量 是该地区的人口总量, 是该地区的人均 是该地区实际就业的劳动力数量, 即为劳动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就业水平 是给定地区总产品列向量 是直接劳动投入系数行向量 因此 是一个地区以时间表示的直接劳动投入总量 是每个劳动者平均的劳动时间 则是一个地区单位劳动时间内平均获得的增加值,正是理论部分所强调的包含了价值生产和价值转移双重作用的指标,也是解释地区间人均差异的关键因素对 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 ( )[ ]( )其中 是价值行向量,是个别价值行向量 ( ) 代表总市场价格与总价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 ) 则是价值转移与劳动投入总量的比值 ( ) 是价值与个别价值之间的差异 同理,( ) 是价值生产能力差距与劳动投入总量的比值 是以市场价格表示的给定地区的产品增加值率 是以个别劳动时间衡量的增加值率的倒数 二者主要是将总产出转化为净产出的系数 人均 可以最终表达为下式:( ) ( )[ ]( )这样就将人均 分解为价值生产能力价值转移量增加值率平均劳动时间和劳动者占比几个因素( ) 价值与个别价值的测量要计算价值生产水平差距和价值转移量,需要每个地区各个产业的个别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和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市场价格总量,进而分别求出每两组数值之间的差,再将每个地区所有产业的同类差值加总在一起 总产值在投入产出数据中能够直接获得,所以只需要计算个别价值量和价值量价值量的测算首先,关于价值量,根据 ( ) ( ) 的方法,一个国家不同行业的价值量由下式给出:( ) ( )其中 是中间投入矩阵,元素 代表行业生产 单位产品所需要行业产品的数量 是固定资本折旧矩阵,元素 代表行业生产 单位产品所需要行业生产的固定资本品的折旧量 是单位矩阵上述方法中 和 都是实物型的系数,现实当中仅有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因 此,本 文 参 考( ) 的方法,无偏误地得到一个行业每单位货币产出中所包含的价值量 ,对其乘以总产出就能够得到一个行业的总价值量接下来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某一行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将这一行业全国的总价值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地区,从而得到各个地区每个行业的价值总量( )个别价值的测算对于个别价值的计算,目前没有成熟的算法,已有的思路主要包括两类 一 类 是( ) ( ) 在讨论多技术条件下价值决定时的思路,这组研究实际上关心的是如何在给定代表个别劳动时间的不同技术条件下加总得到价值,但是隐含了对个别价值计算的规定性 另一类则是 ( ) 在计算国际间剥削时使用的方法 两类思路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需要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 ) 对个别价值进行估计 这一差异的核心是将其他地区的中间投入理解为竞争性的产品输入还是非竞争性的产品输入 本文采取了前者的估计思路,将其他地区的中间投入理解为竞争性的产品输入 原因在于: 首先,中国的各个地区,其内部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壁垒相对于国际之间要小得多,因此不同地区同一部门的产品是较为相似的; 其次,( ) ( ) 的思路与本文价值量的测算思路更为一致; 第三,相比于中国的省级 ,分省的投入产出表的估算更加成熟,所需的假设更少具体而言,我们的方法是将一个地区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系数固定资本折旧系数和直接劳动投入作为这个地区生产过程中技术的代表 以此估计得到的一个地区不同部门的总劳动时间即为这个地区各个部门的个别价值 也即:( ) ( )其中, 和 分别为 地区的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固定资本折旧系数矩阵和直接劳动投入行向量 为 地区的个别价值行向量 由于现实中只能获得价值型的地区投入产出表,需要按照与价值测算类似的方式加以处理,得到每个部门的个别价值总量这样就得到了不同地区每个部门的个别价值和价值 最后,为了使得这些变量能够互相比较,本文根据 ( ) 的经典方法将三组数据换算为统一的货币单位( ) 数据来源上述方法主要用到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信息 其中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和地区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可以直接在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省级投入产出表中获得 我国的投入产出表没有直接提供固定资本折旧系数矩阵 的相关数据 因此,我们将部门的固定资本折旧总量 ,根据投资向量中第个部门产品被用作投资品的数量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进行分解,得到第个部门使用第个部门生产的固定资本的折旧量 ,再除以第个部门的总产出得到估计的固定资本折旧系数对于每个部门的总劳动投入时间,我们首先利用投入产出表中全国和各个地区不同部门的劳年第 期动报酬总量除以当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给出的该行业平均劳动报酬,得到该行业的平均劳动者人数 然后再利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各行业劳动者周劳动时间估算得到该行业一年总的直接劳动投入小时数( ) 经验结果表 展示了 和 年三个年度单位劳动时间价值生产差距单位劳动时间价值转移量与人均 之间的相关系数 可以看到,单位劳动时间的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与人均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均在 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初步说明了价值生产差距价值转移与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之间的紧密联系表 价值生产差距价值转移量与人均 的相关系数人均 ( ) 人均 ( ) 人均 ( )单位劳动时间价值生产差距单位劳动时间价值转移量为了进一步说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对人均 差异的重要性,我们采取如下方法:通过假设价值生产差距或者价值转移量不存在,计算出理想状态的人均 ,将其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与现实的人均 的这些系数进行对比,从而说明价值生产量和价值转移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均 的差距表 现实人均 与假设条件下人均 的不平等水平变异系数现实的人均不存在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的人均不存在价值生产差距的人均不存在价值转移的人均基尼系数现实的人均不存在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的人均不存在价值生产差距的人均不存在价值转移的人均从表 中可以看到,相比于现实的人均 ,不存在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的人均 在三个年份当中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都有非常显著的下降 年和 年变异系数的下降幅度超过了 , 年降幅也接近三分之一 而基尼系数则下降到 以下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假设条件下,人均 不平等程度的下降趋势也明显减弱 这说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不仅在横截面上解释了差异的主要部分,而且其变动趋势也是人均 差异在时间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表 也提供了单独假设价值生产差距或价值转移不存在情况下人均 的不平等水平 可以看到,在不存在价值生产差距的情况下,人均 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相较于现实情况下降更多,也和假设价值转移与价值生产差距都不存在时的系数更加接近 相比之下,在只假设价值转移不存在的情况下,尽管两个系数也有明显下降,但是下降幅度相对来说小很多 因此,对人均地区差异的影响上,价值生产差距占据主要地位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四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动态过程上文我们已经利用劳动价值论对地区间的人均 差距进行了解释 本部分将进一步对地区间发展差异的动态过程加以说明 根据本文的理论,无论是市场自身的运动规律,还是政府对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积累过程 因此,动态分析的主要对象也是资本积累过程 本文的动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利用积累过程中的价值流动与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转移之间的对比,说明中国地区间发展差距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 接下来,本文将利用 积累方程,说明中国地区层面积累过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说明前述动态过程背后的机制( ) 积累过程中的价值流动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如前文所述,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趋势在 世纪初发生逆转,下面我们将试图利用第二部分的动态理论对这个过程进行解释如理论部分所述,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与生产和交换过程的互动所带来的正负反馈的相对关系 而这个关系又表现为积累过程中价值流动与交换过程中价值转移的对比 我们接下来将说明这一对比随时间的变化 为此,首先需要计算一个地区在积累阶段的价值流入 可以用下述恒等式来说明:( )( ) 式是资金流量恒等式,右侧是一个地区货币收入的来源,其中 是在本地销售的产品和服务获得的净收入, 是销往外地的商品和服务所获得的净收入,是从其他地区获得的货币转移量 而( ) 式的左侧是一个地区货币支出的去向, 是消费过程中购买本地区生产的消费品的支出,是投资过程中购买本地区生产的资本品支出, 是购买外地消费品的支出,是购买外地生产的资本品的支出, 是向其他地区进行货币转移的量 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地区货币的净流入,也即 显然,本地商品服务的购买必然等于本地商品服务的销售,因此那么 ,也即本地区货币的净流入就等于本地区商品服务的净流入( 路风和余永定, ) 一个地区商品服务的净流入数据可以从国家统计局获得 为了方便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作对比,也将地区商品服务净流入处理为单位劳动时间对应的商品服务净流入形式表 积累过程中的价值流入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之间的关系积累过程中价值流动年 年 年单位劳动时间价值生产差距单位劳动时间价值转移量表 展示了地区在积累过程中的价值流动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说,积累过程中货币和价值更倾向于流入价值生产能力更低和价值转出的地区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积累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倾向 正如理论部分所讨论的那样,地区之间的货币和资本流动弱化了地区发展过程中的正反馈现象表 的相关性并不完全显著,只能提供一个方向性的证据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过程,我们将积累过程中的价值流动与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转移直接比较,说明二者的相对大小,引入价值净输入这个概念,即交换中的价值净转入加上积累过程中的价值净流入 一个地区的价值净输入为正说明这个地区整体处在发展的有利地位 反之价值净输出的地区则处于不利地位 理论上,如果全国的价值净输入分布越分散,则地区之间差距分化的力量就越强,而如果分布越集中,则说明地年第 期区间分化的力量就越小,地区间平衡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图 展示了价值净输入核密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到 年至 年分布的右尾更偏右,左侧分布更加偏左,说明价值净输入水平在地区之间存在分化 而 年至 年分布右尾明显收缩,分布更集中在 周围 实际上,价值净输入的方差也同样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 根据这个结果可以推断,就全国整体而言,生产过程的负反馈正在超过交换过程的正反馈,预示着中国地区间发展差异的缩小将成为接下来的主要趋势, 年后地区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事实已经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陆铭等, )图 价值净输入的核密度分布( ) 积累过程与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动态过程下面,我们将说明形成这种积累过程的原因 分析将主要借助积累方程这个工具加以实现积累的影响因素影响地区资本积累的因素纷繁复杂,本文希望刻画的是积累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因此我们试图讨论影响积累的最主要因素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影响积累的因素主要是利润率 根据( ) 的经典分析框架和 ( ) 的后续拓展,可以将利润率进一步分解为利润份额产能利用率和潜在产出资本比三个因素其中利润份额是利润在增加值中的占比,在宏观上主要反映的是分配因素,如果考虑到地区层面,则利润份额也反映了一部分生产效率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取能力 对于落后地区,往往单位劳动时间工资更低,在分配上倾向于提高利润份额; 但是其单位劳动时间增加值也更低,这倾向于降低利润份额 发达地区则刚好相反 产能利用率主要反映的是实现因素对利润率的影响 由于交换过程的负面效果,落后地区的价值实现条件更差,所以产能利用率相比于发达地区应该更低 潜在产出资本比是在正常的产能利用率条件下产出与资本的比值,反映的是资本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其次,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者考虑到地理因素,认为一个地区资本份额占全国总资本的比重也是影响投资的因素 因为这一占比反映了地区之间投资机会的差别,体现了地理空间上的积累过程所具有的路径依赖和演化性质( ) 发达地区由于其先发地位,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份额相对于落后地区应该更高估计策略要考察利润率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资本份额对地区间积累过程的影响,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内生性问题,积累作为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动态的关键,有大量其他因素同样会对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我们很难保证这些影响因素和本文的四个核心解释变量之间没有联系,从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而可能产生遗漏变量问题 除此之外,资本积累本身会和解释变量存在双向因果问题 二是影响的时间结构问题 积累自身可能存在惯性; 解释变量的影响也可能不仅作用于当期; 政策对积累或投资的影响很大,而政策制定和实施存在时滞 意味着各个因素对积累的影响有可能存在长期效应针对上面两个问题,我们遵循 ( ) 的思路,采取如下估计策略: 首先采用动态面板的方法,这样做一是可以通过面板数据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的影响; 二是可以通过增加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捕捉积累过程的动态效应; 三是可以将被解释变量设定为前定变量或者内生变量,利用变量的差分项和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希望能够尽量控制估计过程中可能的内生性问题 其次是引入解释变量的一阶和二阶滞后项,利用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和解释变量及其一二阶滞后项的系数估计解释变量对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 ;)根据上述策略,写出如下的 积累方程:, , , , , , , ,, , , , , , ,其中,表示时间,表示省份,是被解释变量积累水平,为利润份额,是产能利用率,表示潜在产出资本比,是本地区资本占全国资本的比重,是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是随机扰动项 同样,根据 ( ) ,利用每个解释变量及其一二阶滞后项的和除以 来估计解释变量的长期效应 例如可以通过( ) ( ) 估计利润份额对积累水平的长期效应乘数 长期效应乘数的标准误,我们采用 方法加以估计对于估计方法,动态面板方法中系统 是更有效的估计策略,能够一定程度上处理被解释变量持续性更强的问题 这对于估计积累方程非常重要,因为积累过程通常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为了稳健起见我们也会报告差分 的结果 在一步法或两步法的选择上,同样遵循( ) 的思路,使用两步法进行估计 对于内外生变量的设定问题,我们认为上述四个主要被解释变量作为资本积累过程的基本影响因素,是外生变量的可能性很低,因此重点在于将其设定为前定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本文认为将解释变量视为内生是最稳妥的选择,因为其所需要的假设最弱不过,本文也仍然会报告将解释变量作为前定变量和外生变量的估计结果,来佐证主要回归结果的结论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我们使用资本形成总额来表示地区的积累水平,并将其除以本地区的固定资本总量来消除规模的影响 其中资本形成总额来自国家统计局,固定资本数据根据单豪杰( ) 的方法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相应年份的数据加以估算 利润份额利用地区营业盈余与 的比值来表示 各省营业盈余和 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产能利用率的数据来源于黄秀路等( ) 的估算,这一研究利用 模型给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 年至 年的产能利用率最后是地区资本占全国资本的比重,也是利用各省固定资本总量的估算数据计算得到由于黄秀路等的研究所提供的产能利用率数据的期限是 年至 年,本文的样本期间也是 年至 年 我们认为,这个时间跨度覆盖了前文投入产出分析的样本期间,能够较好地与前文的分析衔接,是较为适合的表 考察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之间的关系 由于价值生产和价值转移的度量只能在 年 年和 年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获得,二者与回归中的变量在时间上并不匹配 因此我们将某一年份的单位劳动时间价值生产差距或价值转移量视作一个地区的固定变量,考察整个样本期间各个回归所需的变量与它们的关系年第 期表 单位劳动时间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价值生产差距( )价值生产差距( )价值生产差距( )价值转移量( )价值转移量( )价值转移量( )从结果来看,这种相关关系呈现了比较强的显著性和稳定性 首先,积累水平或者说投资水平是与价值生产差距和价值转移量负相关的,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地区有更高的积累水平,这印证了本部分第一小节的结论 其次,发达地区的利润份额更高,这说明相对于分配效应,单位劳动时间增加值的差异占据了主导地位 产能利用率在发达地区更高,潜在产出资本比在落后地区更高,发达地区的资本在全国的份额更高,这些情况都与本文的理论相吻合,也是符合直觉的计量结果表 展示了主要估计结果,差分 和系统 都通过 检验,都在 的水平上不显著,且扰动项不存在二阶自相关,说明应用模型的前提成立 可以看到,不论是差分 还是系统 ,将解释变量设定为外生变量前定变量还是内生变量,主要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估计系数的方向大小和显著性水平都有较高一致性 甚至 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多数估计系数的方向和大小也都保持一致,说明结果高度稳健 并且除了假设变量外生的差分 和系统这两个相对不合理的方法外,因变量滞后项的 估计都在 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的区间之内,说明估计模型相对合理表 积累方程的估计结果变量( ) ( ) ( ) ( ) ( ) ( ) ( ) ( )双向差分( 外生)差分( 前定)差分( 内生)系统( 外生)系统( 前定)系统( 内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期效应乘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续表变量( ) ( ) ( ) ( ) ( ) ( ) ( ) ( )双向差分( 外生)差分( 前定)差分( 内生)系统( 外生)系统( 前定)系统( 内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表小括号内为标准误我们最关心的是解释变量全部内生的系统 估计,其次是解释变量设定为前定变量的系统 估计,再参考其他的 估计结果,我们发现,利润份额对积累水平存在着显著的短期效应,但长期效应不显著 这说明发达地区在利润份额上的优势尽管会给其带来短期内的投资,但是这种影响不会在长期中累积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利润份额对积累的促进体现在两个方面: 既是积累的动力,也是积累的来源 上述短期效应显著长期效应不显著的结果,一方面体现着利润份额确实能够影响投资,但影响的是当期值,投资主体对时间更久远的利润份额水平考虑较少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更多通过外源性融资获得资金,如银行信贷,较为落后的地区也能够正常获得外源性融资 因此,利润份额这种影响积累来源的长期效应没有显现产能利用率在短期存在负面的效应,在长期则存在相对微弱的正面效应 可以理解为投资对价值实现条件的反应相对缓慢 一个地区的产品无法实现时,企业不会立即减少投资,而是会随后缓慢地减少投资,并且也不会将短期内过度投资的产能在长期内完全撤出 这种对产能利用率的缓慢调整与对其他国家的估计存在明显的差别,在 ( ) ( ) 对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估计当中,投资对产能利用率都存在短期的效应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可能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关,相比于美国印度等国家,中国的制造业比重更高,而制造业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周期较长,所以调整速度相对较慢 另一方面,这可能也与中国的特殊投资体制有关,中国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业,这些投资都带有一定的政策性,并不会完全以市场变化为决策依据潜在产出资本比的影响也存在短期的负面效应,但长期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 从单纯的资本积累行为角度,可以认为短期内与一个地区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伴的是这个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升可以吸引更多投资,但是长期资本有机构成在利润率逐渐平均化后会带来利润率的下降,从而引起投资流出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还有另一种带有中国特点的解释,即落后地区的潜在产出资本比高说明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政府会更倾向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资本占全国的份额也是只存在短期的正面效应,但是长期不会累积 一方面说明短期内 投资机会确实会影响投资,但另一方面中国投资的地区路径依赖效应较小( ) 可能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投资决策主体的机制并不仅考虑盈利性; 二是落后地区政府可能通过政策创造投资机会和投资环境,弥补落后地区的投资机会劣势年第 期综上可以发现,利润份额和资本占全国的份额这两个因素短期内偏向于发达地区,但这种效应不能在长期中累积,而产能利用率的效应被其较慢的调整速度所抑制 潜在产出资本比尽管在短期内不利于落后地区,但是更明显的长期效应使积累偏向落后地区 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的积累最终产生了相对偏向落后地区的结果,促进了中国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从上述结果中很容易看到,中国地区层面的积累过程,其逻辑是市场规律和政府行为共同塑造的结果 在缺乏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发达地区整体利润份额更高,市场实现条件更好,投资机会更多,整体利润率水平也更高,短期内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那么,发达地区能够在更高的规模上进行积累,除了在交换过程中获得价值流入以外,也能更大程度上防止积累阶段的资本和价值外流 偏向落后地区的积累过程很难存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将持续扩大但中国政府在区域层面的政策重塑了积累过程 利润份额和资本占比这两个对发达地区有利的因素主要作用于短期,价值实现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这实际上一方面说明市场规律仍然对于投资决策起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积累与交换过程的正反馈作用被抑制了 偏向落后地区的融资模式地方政府对投资机会和投资环境的创造以及中国政府和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决策机制等因素,使得发达地区的优势不会在长期内积累,从而不会造成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轨迹的锁定和极化当然本文的计量结果更多是展示中国地区层面积累过程的影响因素,对于政府的影响更多是推测性的 中国政府行为影响地区发展的具体机制需要更细致的研究,这也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中国的地区间不平衡发展动态是受到政府行为深刻影响的; 这种政府行为的影响正是形成偏向落后地区的积累过程,并由此带来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关键原因五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旨在利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理解中国近年来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过程 文章总结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有关地区不平衡发展的两类理论: 生产的框架和交换的框架,并利用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循环理论将二者统一在一起,说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可以通过价值生产价值实现和资本积累三个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来加以说明 经验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框架在静态上可以解释地区间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差距 在动态上则能够说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地区间发展差距先升后降的趋势 具体而言,中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价值生产能力的差距 在动态过程中,由于存在偏向落后地区的积累过程,积累过程与生产过程互动所包含的减小地区差异的趋势在 年后超过了积累与交换过程互动所带来的 极化效应,缩小了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而这种偏向落后地区的积累过程是由市场自身逻辑和政府行为共同塑造的结果通过上述结论,我们也能得出一些政策启示:第一,落后地区要实现发展需要借助更高水平的资本积累或者投资 这些投资在短期内相比于发达地区的投资,可能会由于落后地区较低的价值生产能力和交换中价值实现的困难而表现得更低效 但这些投资却是落后地区打破落后的自我强化效应实现对发达地区追赶的关键 因此,要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积累过程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短期效应,而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第二,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如果从价值转移的角度去考虑,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落后地区存在着向发达地区的价值转移,这本身就是交换领域的一种分配过程,通过转移支付对地区之间的价值量进行再次分配是具有合理性的,也是落后地区摆脱价值转移自我强化过程的手段之一第三,落后地区引入外地资本的活动以及向其他地区借债的行为,可以促进本地区在积累过程中的价值流入,提高本地区资本积累水平或者改善本地区的价值实现条件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引入外地资本的行为必须是以能够实现价值净输入为前提的 如果引入的资本所获得的利润被持续抽取到外地,或者债务的积累最终带来了利息支付不断增加,又或者引入的资本主要是低端产业,造成交换中持续的价值转出,则会导致引入外地资本或者借款所带来的价值净输入减少,反而加剧了本地价值的输出,削弱落后地区的发展动力第四,中国近年来能够实现地区之间相对平衡的发展,源于中国特有的积累体制,这种积累体制又跟中国特殊的经济制度和体制是分不开的 金融体制弱化了落后地区的融资约束,政府和国企作为投资主体削弱了落后地区价值实现困难带来的恶性循环,也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对投资的长期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正是中国地区间平衡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参考文献奥康纳, : 国家的财政危机,中译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蔡昉王德文都阳, :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 期陈秀山徐瑛, : 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 期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 : 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地理研究第 期冯志轩, : 不平等交换的历史动态: 一个经验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第 期高峰, : 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 理论的和实证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哈维, : 马克思与资本论 ,中译本,中信出版集团胡鞍钢周绍杰鲁钰峰地力夏提 吾布力, :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从 版到 版,经济地理第 期黄秀路葛鹏飞武宵旭, : 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地区行业交叉特征与差异分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 期林毅夫刘培林, :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第 期路风余永定, : 双顺差 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中国社会科学第 期陆铭李鹏飞钟辉勇, : 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 新中国 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管理世界第 期马克思, : 资本论( 第一卷) ,中译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 : 资本论( 第二卷) ,中译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 : 资本论( 第三卷) ,中译本,人民出版社潘文卿,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社会科学第 期逄锦聚景维民何自力刘凤义周云波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单豪杰, : 中国资本存量 的再估算: 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 期汪晨万广华张勋, : 区域差异与结构变迁: 中国 ,管理世界第 期卫兴华, : 价值决定和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经济研究第 期王铮葛昭攀,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中国社会科学第 期张晨冯志轩, : 技术落后过度剥削与经济失衡,马克思主义研究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冯志轩等: 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 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 王利娜) ( 校对: 晓 鸥)年第 期

[返回]
上一篇:网络公共舆论与政府回应的互动逻辑
下一篇:空气污染与城镇人口迁移:来自家庭智能电表大数据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