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博士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士论文
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6-12-31     浏览数:5187     【 字体:

 39卷  计  算  机  学  报  Vol.39 2016 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Online Publishing No.174 ———————————————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61133016, U14012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 6150208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 ZYGX2014J066)资助.  刘峤(通讯作者),男,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CCF会员(E200013531G,  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与推荐系统. E-mail: qliu@uestc.edu.cn.  韩明皓,男,1992年生,硕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E-mail: 635622954@qq.com.  江浏祎,女,1990年生,硕士,CCF会员(E200044279G,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E-mail: harperliuyi@gmail.com.  刘瑶,女,1978年生,博士,讲师,CCF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机器学习算法、社会网络分析. E-mail: liuyao@uestc.edu.cn.  耿技,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CCF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 E-mail: jgeng@uestc.edu.cn. 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刘峤  韩明皓      江浏祎  刘瑶  耿技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成都  610054)  摘  要  关系推理是知识库构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关系预测和实体链接等。关系推理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推理得到新的知识。当前主流知识库采用的推理模型包括潜在因子模型和随机游走模型。前者通过将实体和关系映射到一个低维实数向量空间,通过向量相似度计算实现推理。后者基于一阶谓词逻辑进行实体间的关系推理,通过随机算法降低算法复杂度。比较而言,前者由于需要进行大规模矩阵运算而计算复杂度较高,后者则因为难以完全利用知识库中已有信息而召回率较低。通过研究现有随机游走模型基本假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项新的推理建模假设。首先,以PRA 为代表的随机游走模型采用关系单向性假设,将知识库中的实体关系三元组视为一阶Horn子句,将关系处理为主语和宾语间的偏序关系,本文提出实体间的关系具有语义双向性的假设,允许关系推理算法利用从宾语到主语的逆向关系语义进行知识推理;其次,PRA算法采用一阶谓词逻辑进行推理,并通过随机采样的方式避免穷举搜索,本文认为这是导致该算法无法完全利用知识库中已有信息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同种关系两侧的实体间具有关系传递性的新假设。为验证上述假设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策略的关系推理新算法,在WN18FB15KFB40K等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基于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模型的准确性和召回率,性能显著优于当前主流的基于潜在因子模型的关系推理算法。  关键词  关系推理;统计关系学习;知识库扩容;随机游走;路径排序算法 中图法分类号  TP391   论文引用格式 刘峤,韩明皓,江浏祎,刘瑶,耿技,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2016Vol.39:在线出版号  No.174 LIU  Qiao,HAN  Ming-Hao,JIANG  Liu-Yi,LIU  Yao,GENG  JiTwo-tier  Random  Walk  Based  Relation  Inference  Algorithm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16, Vol.39: Online Publishing No.174 Two-tier Random Walk Based Relation Inference Algorithm LIU Qiao   HAN Ming-Hao   JIANG Liu-Yi    LIU Yao    GENG Ji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Abstract  Relational  inference  is  one  of  the  crucial  techniques  for  knowledge  base  population  tasks,  typ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include  relationship  prediction  and  entity  linking.  The  challenging  problem  of  relational inference is how to infer new relations between entities from the facts existed in the knowledge bases.  The reasoning models adopted in current mainstream knowledge ba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latent factor models and the random walk models. The latent factor models realize the reasoning by mapping the entities and relations  into  a  low  dimensional  real-valued  vector  space,  also  known  as  the  embedding  representation,  and  then computing  with  corresponding  vector  similarity  measures.  The  random  walk  models,  however,  are  based  on  the first-order predicate logic to deduce the reasoning between the entities and reduce the algorithm complexity through stochastic algorithm. In comparis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latent factor models usually suffer from their computationa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5 23:15:06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1826.TP.20161125.2315.004.html2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complexity  caused  by  large-scale  matrix  computation operations, especially  when  the  knowledge  base  gets  larger. While  the  random  walk  models  usually  suffer  from  their  low  recall  rates,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utilize all of the available structur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knowledge bases with any random sampling design.  This work studie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basic assumptions adopted by the existing random walk models, and two  new  inference  modeling  hypotheses  are  proposed  thereby.  Firstly,  the  random  walk  models  represented  by  the Path Ranking Algorithm (PRA) adopt the unidimensionality assum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in between the entities. In typical  random  walk  models,  the  entity-relation-entity  tuples  that  existed  in  the  knowledge  base  are  regarded  as first-order Horn clauses,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s are treated as partial order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subjects and the objects. Our hypothesis is that although the relation between two entities is literally, syntactically directional,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this  relation  is  equally  shared  between  the  connected  entities  on  both  side,  thus  all  of  the relations  are  semantically  bidirectional,  which  allows  the  relational  reasoning  algorithm  to  use  the  inverse  relation semantics  from  the  object  to  the  subject  for  reasoning.  Secondly,  the  PRA  algorithm  makes  uses  of  the  first-order predicate  logic  for  relational  reasoning, it  also  introduces a  random  sampling  scheme in  order  to  avoid  exhaustive search in the path space and to speed up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However, we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this maybe one of the major reason that explains why the PRA and alike algorithms can not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in the knowledge base for relational inference tasks, and then we propose an alternative assumption for remedy, which claims that the topology structures of the relation-specific sub-graphs in knowledge bases can be exploit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andom-walk based relational inference algorithms. Based on the above conjectures, we propose a novel relational inference algorithm based on a two-tier random walk strategy. Informative numerical results on benchmark datasets include WN18, FB15K and FB40K, are presented with detailed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above  hypotheses  and  algorith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be very effective in promoting the accuracy and recall rate of the random walk models.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lso outperforms other prevalent latent factor models on each data sets.  Key  words  Relation inference;  Statistical rel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base  population;  Random  walk; Path ranking algorithm   1   引言 关系推理是统计关系学习方法学研究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知识图谱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知识图谱是图状结构的知识库,其中的知识(事实)以“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的形式表达和存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知识图谱上的关系推理问题,非图结构知识库的关系推理不在讨论范围内,文中提到的知识库均特指图结构的知识库,即知识图谱。关系推理的任务目标是利用知识图谱中已有的知识,采用统计机器学习方法推理实体间可能存在的关系[1,2]。 受现阶段信息抽取技术水平的限制,知识的不完备性是制约知识图谱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3]。据统计,仅在Freebase知识库的人物资料部分,就有约71%的人缺少“出生地”信息,约97%的人缺少“双亲”信息[4]。信息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各种知识库应用的性能。然而研究表明,知识库缺失的信息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已有知识推理得到[5]。例如,已知拜登在奥巴马政府中任职副总统,且已知奥巴马是民主党人,则可以通过推理得到拜登是民主党人。 与通过开放域信息抽取获得知识的方式相比,基于知识库的关系推理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知识,且不存在实体歧义和共指等问题,因此业界和学术界均十分重视对关系推理算法的研究。随着算法研究近期不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越来越多的主流知识库产品中取得成功应用,该研究方向也逐渐成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近期共同关注的热点[2]。 当前主流的关系推理方法按照其基本理论模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潜在因子模型和随机游走模型[1]。这两类模型都已成功应用在主流的知识库产品中。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发布的NELL知识库采用了随机游走模型构建系统的关系推理模块,谷歌公司的Knowledge Vault项目则采用了潜在因子与随机游走模型相结合的混合模型用于知识评估[6,7,8]。然而,这两类模型各自存在一些局限性:与潜在因子模型相比,随机游走模型的计算效率更高,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好,但算法准确性和召回率则显著低于前者。为解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3  决随机游走模型准确性和召回率低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并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1)首次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两类模型中的代表性算法进行性能比对,并深入分析了性能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到了现有随机游走模型假设的不合理性,并据此提出了两项新的关系推理建模假设。 (2)提出了一种新型关系推理算法,称为双层随机游走算法(Two-tier  Random  Walk AlgorithmTRWA),该算法采用新的特征模式建模思路,将图中节点链接模式特征区分为全局(跨关系)模式和局部(关系内)模式,分别采用随机游走方式进行特征建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关系推理算法原型,并通过公开基准数据集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与当前主流算法进行性能比较,TRWA算法在关系推理准确性和召回率等关键指标上优于相关工作。 2   相关工作 在统计关系学习方法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的关系推理方法是基于一阶谓词逻辑规则进行推理[9,10],代表性工作是Richardson 等提出的马尔科夫逻辑网络(Markov Logic Networks, MLN)模型[11],该模型将马尔科夫随机场与一阶谓词逻辑规则结合起来,通过构建逻辑网络实现对实体间关系的建模和推理。其主要优点是关系推理准确性高,缺点是需依赖专家构建一阶谓词逻辑规则,而且模型计算复杂度高,难以适应大规模复杂知识库上的关系推理任务要求。 近年来,随着开放域信息抽取技术的兴起,知识库扩容相关技术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开始致力于研究更加准确、高效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关系推理方法,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方法模型是以RESCAL算法[12]为代表的潜在因子模型和以PRAPath Ranking Algorithm)算法[13]为代表的随机游走模型。 2.1   潜在因子模型 潜在因子模型(Latent Factor Model)的基本思想是将知识库中的实体及其关系映射到特定维度的向量空间中,得到实体与关系的潜在因子表达式,并按照一定规则计算出任意实体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可能性[14]。按照映射方式的不同,潜在因子模型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张量分解模型(Tensor Factorization Model)和嵌入式模型(Embedding Model)。 张量分解模型的代表性的工作是Nickel等人提出的RESCAL模型[12],该模型采用三维张量对知识图谱进行建模,推理模型如公式(1)所示: ( , )Trr f h t =h M t                     1) 其中,( , )rf h t表示三元组(h,  r,  t)中首实体h和尾实体t 之间存在关系r的可能性。黑体符号表示二阶张量,其中ht表示三元组中的实体投影到k维向量空间得到的向量,Mr表示k×k矩阵,对知识图谱中的每种关系r,均有唯一的Mr与之相对应。 受张量分解模型的启发,Bordes等提出了一种新的潜在因子模型,称为结构化嵌入式(Structured EmbeddingSE)模型[15]。其基本假设是:若实体ht 之间存在关系r,则这两个实体映射到潜在因子空间后(通过关系r 做线性变换实现),二者的欧氏距离应趋近于零。其推理模型如公式(2)所示: 2( , )r rh rtf h t =-M h M t          2) 其中,矩阵MrhMrt 分别用于实现关系三元组两侧实体关于关系r的线性变换。由于该模型涉及对实体关系的两次分解,因此计算复杂度较高,Bordes等进一步提出了更为简化的TransE模型[16]。与SE模型的区别在于,TransE模型不再将关系视为对实体的线性变换,而是将关系与实体视为同一类对象,共同映射到相同维度的潜在因子空间中,并假设:h+r tTransE的推理模型如公式(3)所示: 2( , )rf h t = + - h r t            3) 研究表明,TransE模型在处理反身关系和复杂关系时的性能表现不佳[17]Lin等人认为实体和关系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象,将两者映射到同一向量空间的假设并不合理,并据此提出了TransR混合模型[18]TransR模型将实体和关系分别投影到不同的向量空间中。TransR的推理模型如公式(4)所示: 2( , )r r rf h t = + - M h r M t         4) 从公式(4)可以看出,TransR是对TransESE模型的融合,实验表明TransR模型在处理复杂知识库推理任务时的性能优于另外两者[18]。 潜在因子模型的主要缺是建模时需要对全局知识库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实体和关系的潜在因子表达式,对于知识更新频繁的大规模知识库而言,采用该模型的计算代价较高。另一个缺点是模型的可解释性差,潜在因子空间的维度和因子的含义均难以确定,对预测结果难以提供有效解释。上述问题限制了潜在因子模型在大规模知识图谱中的推广应用,而随机游走模型则在近年来吸引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4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2.2   随机游走模型 将随机游走用于关系推理的思路主要受FOILFirst Order Inductive Learner)算法的启发[19]。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每种关系类型在知识图谱上进行穷举搜索,获取指定长度的Horn子句集合作为预测该关系存在的特征模式,并通过机器学习得到关系判别模型。该算法在小规模数据集上获得了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表明知识图谱中的“实体-关系”关联模式可用于关系推理建模。然而由于穷举搜索的计算开销过大,使得该算法难以胜任大规模关系推理任务。 为解决大规模知识库关系推理的效率问题,Lao等在FOIL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PRAPath  Ranking Algorithm)算法  [13]。与FOIL算法的区别在于,PRA算法采用抽象的实体间关系路径取代了具象的Horn子句作为关系推理的依据,并采用随机游走的方式替代FOIL算法采用的穷举搜索策略以提高计算效率。实验表明,PRA算法不仅保持了FOIL算法的关系推理准确性,而且大幅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20,21]PRA算法为解决大规模知识库的复杂关系推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很快被应用于NELLKnowledge Vault等大型知识库项目中[6,7,8]。但由于该算法与当前性能表现最好的潜在因子模型(如TransE)相比,在关系推理准确率和召回率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术界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对PRA算法的改进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思路是通过改进特征建模方法提高算法性能,主要的手段是设计新的机器学习算法或特征选择方法[22]。例如,Gardner等发现路径特征的稀疏性是影响PRA算法性能的原因之一,因此考虑采用关系合并的方式进行特征降维,即首先将知识库中的关系投影到连续的潜在因子空间中,然后通过对关系向量进行相似度计算实现关系合并,从而降低路径特征的维度。实验表明,通过特征降维能够显著提升PRA算法的性能[23]。 另一种思路是利用随机游走模型与潜在因子模型在性能上的互补性,设计新的混合模型。例如,Nickel等通过实验发现,当知识图谱中包含大量强连通分量时,PRA算法的召回率会受到负面影响。据此提出了一个混合模型,针对知识库中  PRA不能很好建模的部分关系,采用基于张量分解的RESCAL模型做补充推理,由此既保留了PRA算法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算法整体关系推理性能[24]2.3   本文工作与相关工作的关系 本文提出的TRWA算法采用随机游走模型进行推理建模,目标是解决PRA算法在实际关系推理任务中准确性和召回率低的问题。与其他基于随机游走模型的相关工作相比,本文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思路,即从PRA算法基本假设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出发对算法进行改造。最终得到的算法模型与PRA算法相比,不仅在准确性和召回率指标上有了显著提高,而且保持了PRA算法的计算效率,使之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知识库的复杂关系推理任务。TRWA算法与PRA 算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下两方面。首先,TRWA算法将知识库中的关系视为双向联系,采用无向图来表达知识图谱,区别于PRA算法采用有向图的建模方式,从而增加了实体间关系路径特征模式(以下简称路径特征模式)的数量,从而提高了算法召回率。其次,TRWA算法将路径特征模式区分为全局模式和局部模式,引入双层随机游走机制对路径特征进行评估,进一步提高了算法的准确性和召回率。 在对TRWA算法的性能进行实验评估时,除了基于随机游走的PRA算法外,本文还选择了潜在因子模型中三种代表性算法进行性能对比。原因是潜在因子模型在社会网络分析和推荐系统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调研表明,这两种模型的研究工作很少进行相互比较。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潜在因子模型在中小型数据集上的综合性能表现显著优于现有的随机游走模型。因此本文将其放在一起比较,希望通过实验证明:随机游走模型不仅在计算效率上优于计算密集型的潜在因子模型,而且可以在关系预测的准确率和召回率等指标上取得优势。 3   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首先介绍本文的符号体系。知识图谱中的知识元素以“实体-关系-实体”三元组的形式存储,以符号G表示知识图谱,nG中包含的三元组个数,即图G中的边数;E表示知识图谱中包含的实体集合,mE中包含的实体个数,即图G中的顶点总数;R表示知识图谱中包含的关系种类集合,' nR中包含的关系种类个数;ri 表示R中的第i 个关系,Gi 表示满足第i 个关系的实体关系三元组所构成的子图。 本文以(hrt)的形式表示图G中的实体关系三元组,其中r为关系,h,tÎE为关系两侧的实体,分别称为head实体和tail 实体。知识图谱中可以包含多种关系,如配偶关系,隶属关系等,因此对于任意关系ir ÎR,可以定义两组均值:平均头尾比(hpti)和平均尾头比(tphi),如公式(5)所示: 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5  ##;. ##ii iiiituple tuplehpt tphtail head==      (5) 其中,#tuplei 表示Gi 中包含的实体关系三元组个数,#headi #taili 分别表示Gi 中包含的head实体和tail 实体的总数。根据公式(5),可以进一步将知识图谱中的所有关系归纳为四种类型:一对一类型(1:1),一对多类型(1:M),多对一类型(M:1)和多对多类型(M:M)。如公式(6)所示: 1 : 11 : MM : 1M : Miiiiiiiihpt tphhpt tphhpt tphhpt tphdddddddd< < Þ< ³ Þ³ < Þ³ ³ Þìïíïïî且且且且    (6) 其中,参数δ的取值范围是(1, +∞),研究者通常将其取为1.5[13,14,15]。为了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本文也采用δ=1.5作为关系类型划分标准。 3.1   算法设计思想概述 TRWA算法的设计思想源于FOIL算法和PRA算法。具体说来,是将知识库中的实体关系三元组视为一阶Horn子句,然后基于一阶谓词逻辑进行实体间的关系推理[9,18]。例如,对于如下的两组实体关系三元组:(图灵,出生地,伦敦),(伦敦,位于,英国),则如下的一阶谓词逻辑推理规则成立: ÙÞ(图灵,出生地,伦敦)(伦敦,位于,英国)(图灵,国籍,英国)         (7) 基于谓词逻辑规则的推理方法是知识推理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经典常规方法,其有效性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在大规模知识图谱领域也有成功的应用案例,例如YAGOStanford Elementary等知识库均采用基于谓词逻辑规则的方法进行推理。然而,对于面向开放域的知识库而言,由于关系种类繁多且复杂,依靠人工编写逻辑规则或采用穷举搜索实现规则提取都是不可行的。因此PRA算法提出采用随机游走的方式进行规则采样,从而将规则构造问题转化为路径特征模式的搜索问题,并且通过NELL项目的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19]TRWA算法继承了PRA算法的路径特征建模思想,但是建模方法上提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假设,分别介绍如下。 首先,PRA算法的基本假设是知识库中关系的有向性,即依据知识图谱中实体间的有向关系进行关系推理。例如,在图1(a)中,从节点“图灵”出发,可以根据关系路径“出生地→位于”推理出在“图灵”与“英国”之间可能存在“国籍”关系。该假设的合理性在于,实体关系三元组从语法角度可以视为“主谓宾”关系,按照关系的方向进行推理,某种程度上顺应了语义的连贯性,是有效的谓词逻辑推理规则。 然而,该假设的局限性在于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和语法的复杂性。例如图1(b)中的两条实线关系,对于“国籍”关系的推理而言,是比图1(a)中的实线关系更强的证据。然而在有向图假设下,模型只能沿着有向边进行推理,由于图1(b)中不存在从“英国”到“伦敦”的有向边,因此PRA无法通过图1(b)得到从“图灵”到“英国”之间的路径特征模式,因而无法形成对两个实体之间存在“国籍”关系的直接推理。 由此可见,实体关系三元组中的关系虽然具有语法上的方向性(定义了两侧实体间的一种偏序关系),然而它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对于关系两侧的实体而言是双向的。例如在图1(b)中,(英国,首都,伦敦)从语法上可解读为“英国的首都是伦敦”,显然其中的实体之间存在严格的偏序关系,即“英国”和“伦敦”之间的顺序不可交换。然而从该事实所包含的语义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直接从中获得如下的信息“伦敦是英国的首都”。  这种情况可以推广到其他任意的关系类型,例如“夫妻(CoupleOf)”关系两侧的实体本身就是对等的,因此关系本身并不包含偏序关系;而“父子(SonOf)”关系两侧的实体虽不对等(不能互换),但包含的语义关系对双方而言是等同的。因此,如果生硬地将实体间的关系规定为有向边,也就意味着在推理时放弃了逆向关系包含的有用信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随机游走模型能够发现的特征路径数量,降低了模型的预测性能。 因此本文认为,尽管关系在语法上是有向的,但从实体关系三元组包含的语义信息来看,该信息对于关系两侧的实体而言是对等的,对于关系推理任务而图灵伦敦英国“出生地” “位于”“国籍”图灵伦敦英国“出生地” “首都”“国籍”(a) ( b) 1. 关系推理的简单案例  武侠 情感 哲学 动作英雄 剑雨 叶问 七剑(a) 1:M类型泰囧心花路放催眠大师徐峥 黄渤(b) M:M类型 图2. 两种典型的关系类型示例 6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言,逆向的关系也包含着不应被忽视的信息。如果将关系视为无向边,则相当于放宽了PRA对随机漫步者的采样约束,由此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系路径特征模式(即逻辑推理规则),提高“有效模式”的发现率。 据此提出TRWA算法的第一项假设如下:关系具有语义双向性,可以采用无向图来表达知识图谱,并依据路径特征模式进行关系推理。 需要说明的是,TRWA算法的设计思想是基于无向图假设的(即不区分关系的方向性)。然而,在描述和实现算法时,本文采用的方法是为知识图谱中的每个关系ir增加一个逆向关系1ir-。这样处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与人们对于关系的直觉(偏序性)保持一致,便于阐述和分析算法的设计原理;二是对图G中每条有向边增加相应的逆向边后,对随机游走模型而言,从逻辑上仍是将图G作为无向图看待的。 除了有向图假设的缺陷外,我们还发现了PRA算法基本假设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对一对一(11),一对多(1M),多对一(M1),多对多(MM)四种类型的关系均采用同一方式建模,忽视了不同关系类型中所包含的信息。通过实验发现,PRA算法不擅长处理1:MM:M类型的关系推理任务。表1给出了PRA算法和TransE算法在FB15k数据集中四种关系类型上的推理结果命中率情况(hit@10的意思是正确的结果出现在推理结果列表前10名的百分比,有关实验细节详见本文第3节)。可见与潜在因子模型TransE相比,PRA算法在1:MM:M类型关系上的推理性能处于明显劣势。 通过对PRA算法进行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该问题与算法的随机游走策略有关。为了避免特征空间维度过高导致算法性能恶化,PRA算法限制了路径模式特征的长度最大值为3(与FOIL算法限制Horn子句的长度情况类似),同时不允许路径模式中出现环路。如果对四种类型的关系均采用同样的随机游走策略,上述限制将造成算法对关系密集型网络(特别是M:M类型)的关系路径特征模式的采样不充分,从而导致算法对关系密集型网络的推理性能不良。 以图2为例,其中图2(a)仅包含“参演”关系,为一对多类型,图2(b)仅包含“电影类型”关系,为多对多类型。将其分别表示为二部图,位于上层的是head实体,下层节点为tail 实体。可以看出这两种类型的关系本身均包含可用于推理的信息量。例如从图2(a)的“徐峥”出发,经三跳之后,有较大的可能性推导出(徐峥,参演,心花路放)的结论,该结果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类似地,从图2(b)的“剑雨”出发,也易于推导出(剑雨,类型,动作)这样的合理结果。以上这两种情况均可以抽象为形如“1i i ir r r-®®”的路径特征模式(其中1ir-表示关系ir的逆)。虽然在采用无向图假设进行建模后,使用PRA算法同样可以发现这样的路径模式,但受其随机游走策略中关于跳数和环路的限制,PRA算法并不能充分利用这种关系模式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推理。在本文4.3小节将结合实验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TRWA算法的第二项假设:某些类型的关系本身具有良好的可推理性,关系两侧的实体间具有关系传递性。通过对此类关系构成的局部子图进行推理建模,可以改善PRA模型对于一对多(1M)和多对多(MM)类型关系的推理能力。 表1. PRATransE算法在FB15k数据集上的hit@10 算法\关系类型  1:1  1: M  M:1  M:M TransE  71.5%  49.0%  85.0%  72.9% PRA  63.3%  20.4%  81.4%  32.6%  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7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TRWA算法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将知识库中所有的关系三元组表示为一张无向图G,图中节点为知识库中的实体对象,边为实体间的各种关系对象,称为全局实体关系图(简称全局图,如图3(b)所示),并基于PRA算法采用的随机游走策略对其进行特征提取和关系推理建模。 然后,逐一提取每种关系的子图Gi(如图3(c)所示的“类型”关系),并根据Gi  中节点的拓扑关系构造邻接矩阵Ai(如图3(d)所示)。Ai  的行对应于Gi  中的head节点,列对应于Gi  中的tail 节点。对Gi  采用k步随机游走算法,可以得到Gi  head节点到的tail 节点的k阶转移概率,以此作为评判节点间是否存在关系ir的辅助判据。 最后,对通过上述两种关系推理模型得到的结果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关系推理结果。 综上,TRWA算法由三个子算法模块组成,分别是:全局关系推理算法模块、局部关系推理算法模块和推理结果融合模块(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接下来分别对这三个模块所采用的算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3.2   全局关系推理算法 TRWA算法采用的全局关系推理算法与PRA算法类似。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TRWA算法在全局关系推理时采用无向图假设,即认为关系具有自反性,因此二者得到的路径特征模式有较大区别。另一个区别在于TRWA所采用的全局随机游走策略比PRA更为自由(仅限制随机漫步者每一步均不能在原地停留,且设定最大跳数为3)。算法实现细节描述如下。 TRWA的全局算法是一个有监督学习算法,其基本设计思想是:针对知识图谱中包含的每种关系,采用随机游走策略在全局图上提取关系的路径特征,然后利用得到的路径特征建立每种关系的推理模型,并利用已知的关系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特征参数。 以关系ir ÎR的建模为例,首先采集知识库中所有包含关系ir的关系三元组构造实体对集合PiPi  中的元素为实体对(hj,  tj),表示实体hj tj 之间存在关系ir。对于Gi  中的每个head实体hj,从Gi  中选出所有以hj head节点的关系三元组,以其中的tail节点构成集合Tj。 然后,采用随机游走的方式在全局图G上搜索识别关系ir的路径特征模式。方法是对于Pi 中的每个实体对,派遣随机漫步者从实体hj 出发沿着关系构成的路径进行漫游,若该随机漫步者在3跳之内落到  Tj中的任意实体节点上,则认为识别出一个可行的关系路径特征模式(记为p),将其记录到关系ir  的路径特征集合中。在随机游走过程结束后,以路径特征集合中的元素为特征构造关于关系ir的特征向量iP,以符号| |iP表示iP的元素总数,则元素k ip P Î(1, 2,... | |ik=P)表示在图G上出现的某种关于关系ir的关系路径模式。 据此,可以如下所示基于图G以及特征向量集合iP建立关系ir的推理模型。对于给定的实体对( 卧虎藏龙,类型,哲学)( 卧虎藏龙,类型,武侠)( 卧虎藏龙,类型,情感)( 卧虎藏龙,导演,李安)( 杨紫琼,参演,剑雨)( 剑雨,导演,苏照彬)( 剑雨,类型,武侠)( 绣春刀,类型,武侠)( 绣春刀,类型,动作)( 绣春刀,类型,情感)(a) 知识库 (b) 实体关系图 (c) 特定关系子图 (d) 关系子图的邻接矩阵卧虎藏龙武侠情感哲学 剑雨绣春刀动作“类型”“类型”“类型”“类型”“类型”“类型”“类型”“导演”“类型”“导演”“参演”“类型”“类型”“类型”“类型”“类型” “参演”“类型”李安哲学卧虎藏龙情感杨紫琼苏照彬动作武侠剑雨绣春刀0 1 0 01 1 1 00 1 1 1éù êú êú êú ëû 哲 武 情 动剑卧绣   图3. TRWA算法的数据建模示意图 关系推理结果知识库构建全局实体关系图结果融合提取关系路径特征 构造实体邻接矩阵建立全局关系推理模型 计算节点间转移概率提取特定关系子图 全局关系推理局部关系推理 图4. TRWA算法流程图 8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 , ) ht,以符号x表示( , ) ht关于iP的特征值向量,kx Îx表示从图G上的节点h出发,经过关系路径kp到达节点t 的概率。注意到kp是关系路径,因此对于给定的实体对( , ) ht,满足条件kp的实体节点构成的实际路径可能有多条,所以将kx定义为所有满足条件的节点路径的概率值之和。其中,每条节点路径的概率值定义为路径中经过的实体节点的度的乘积的倒数。设路径特征向量iP对应的权重向量为i kq ÎRR表示实数域),以符号( , ) ,if h t r表示实体对( , ) ht之间存在关系ir的可能性,全局关系推理的数学模型如公式(8)所示: ||1( , , ) xT ii i k kkf h r t x q q=P==å       (8) 本文采用逻辑斯蒂回归算法对模型参数iq进行估计,首先利用sigmoid函数将模型预测结果映射到(0,1]区间,以0.5作为决策边界,如公式(9)所示: x1/ (1 )Tipeq -=+                    (9) 设训练样本的容量为N{0,1}sy =表示样本sx的属性值,1sy =表示sx对应的实体对( , )ssht之间存在关系ir,否则0sy =。则模型(8)在训练集上预测结果正确程度的对数似然函数L(x, ) q可表示为: ( )0ln (1 )ln(1 ) L(x, )Nss s s sy p y p q=+ - - =å(10) 由此可以定义优化目标函数为: ( )1 1 2 2arg max || || || || L(x)ql q l q --  (11) 其中1|| || q和2|| || q分别表示对模型复杂度的L1-范数和L2-范数约束条件,其中,L1-范数约束用于实现对路径模式特征的特征选择;L2-范数约束用于控制模型参数q的向量长度。综合采用这两种模型复杂度约束条件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模型的过拟合现象[19]10 l ³和20 l ³为相应的模型复杂度惩罚因子,用于控制L1-范数和L2-范数对模型的影响程度。 在构造训练样本时,采用知识库中已有知识作为正样本,负样本的构造则采用封闭世界假设[1],即针对给定关系ir  的正样本( , ) ht,采用随机替换头尾实体的方式构造候选负样本集合,去除其中已知的正样本,得到关于关系ir  的一组负样本集合。 3.3   局部关系推理算法 局部关系推理针对知识图谱中给定关系所对应的子图Gi(如图3(c)所示),推理的基本思路是借助Gi 上的随机游走过程,估计图中实体对之间的转移概率,据此评估实体对之间存在关系ir的可能性。 考虑到关系在语法上的有向性,建模时将Gi 视为二部图,上层节点为Gi 中的head实体,下层为tail实体。在计算节点对之间的转移概率时,不考虑同层节点间的组合情况,即仅采用奇数跳数的随机漫步策略进行节点间的转移概率估计。 由于Gi 的规模通常远小于全局图G的规模,因此可以采用邻接矩阵相乘的方法直接计算转移概率。为此,首先按照图3(d)所示的方式构造图Gi 的邻接矩阵Ai,其中每一行对应于二部图上层的一个head实体,每一列对应于二部图下层的一个tail 实体。对角矩阵Dh的维度与Ai 的行数一致,对角元素为与Ai的行相对应的head实体在Gi 中的度。类似地可以定义tail 实体的度对角矩阵Dt。计算图Gi 中上下层节点间的K步转移概率矩阵Qi 的公式如下: 11 1 12Q (D A D A ) (D A )KTi h i t i h i-- - -=      (12) 考虑到计算开销,并且与PRA算法的全局随机游走步长保持一致,本文步长取K=3。相应地,Qi中的元素Qi[a,b]表示随机漫步者从图Gi 中的节点ah出发,经过三步转移之后,到达节点bt的概率。以符号( , ) ,a i bg h t r表示实体对( , )ab ht之间存在关系ir的可能性,局部关系推理的数学模型如公式(13)所示: Q [ , ] ( , ) ,i aibab g h t r =                (133.4   推理结果融合算法 经过以上两个建模过程,在知识图谱G上对于任意给定的关系r和节点对( , ) ht,可以依据公式(8)和公式(13)分别求出( , , ) f h r t( , , ) g h r t的值。根据公式(8)可知,( , , ) f h r t是一组概率值的线性组合,因此( , , ) f h r t( , , ) g h r t的值具有可加性,可以采用如下公式对上述两类关系推理结果进行融合: ( , , ) ( , , ) ( , , ) score h r t f h r t g h r t a = + ×  (14) 其中( , , ) score h r tTRWA 算法对于三元组( , , ) h r t给出的推理评分,( , , ) score h r t的值越大,表明在实体ht 之间存在关系r的可能性越大。0 a³为局部推理结果( , , ) g h r t在整个评分体系中的权重。 然而,采用上述方式进行结果融合不利于定量评估局部关系推理算法对于算法整体性能的影响,且a值的可解释性不好。因此本文将全局推理的结果视为一个整体,将其映射到( , , ) g h r t的取值范围[0, 1]区间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9  上,然后再对二者进行融合,计算公式如下: ( )-1( , , )( , , ) ( , , ) 1f h r tscore h r t g h r t e a-= + × +(15) 其中0 a³仍然为权重因子,但其含义更为明确,/ (1 ) aa+表示局部关系推理结果在整个推理模型中的相对重要性。此外,透过a值的变化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对a的取值将在本文的实验部分进行详细讨论。 3.5   算法复杂度分析 由公式(15)可以看出,TRWA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计算( , , ) f h r t所需的时间开销,二是计算( , , ) g h r t所需的时间开销。设知识库中的实体总数为n,关系总数为m,三元组总数为e。 为求解全局关系推理模型( , , ) f h r t,由于TRWA采用了受限的随机游走策略(限制随机漫步者的步长为3),根据3.2小节给出的算法流程可知,在模型特征发现阶段,对全部三元组进行路径特征采样的计算复杂度为O(e×n),后续的模型训练阶段的计算复杂度为O(e),因此求解( , , ) f h r t的复杂度为O(e×n)。 为求解局部关系推理模型( , , ) g h r t,需要对每种关系构成的局部子图进行矩阵乘法,由于Dh为对角矩阵,且限制随机游走步长K=3,设最大的局部子图中包含的实体个数为p×n0p1),因此对m种关系求( , , ) g h r t的计算复杂度上界为O(m×p3×n3)。 综上,TRWA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上界为O(e×n + m×p3×n3),从理论上看,算法复杂度取决于( , , ) g h r t的计算复杂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关系子图通常十分稀疏,因此计算开销主要由该关系对应的事实数量决定,本文对算法复杂度上界值的估计偏高。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TRWA算法对上述两个部分的计算时间开销基本相当。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TRWA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下界,以进一步提高算法计算效率。在空间复杂度方面,由于算法需对全局知识图谱执行随机游走操作,因此需将整张图G读入内存,算法空间复杂度为O(n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数据 为验证基于双重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关系推理研究领域近期研究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三个公开数据集进行测试,学术界将其分别称为WN18、  FB15kFB40k数据集。WN18数据集是Wordnet知识库的子集,其中包含18 种关系(例如词汇的上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等)。FB15k FB40k数据集是Freebase知识库的子集,其中FB15k数据集包含1345种关系,FB40k数据集包含1318种关系,但其中所包含的实体数约为FB15k2.5倍。 WN181和FB15k2数据集均由发布者分割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于模型训练、参数验证和性能评估。由于WN18包含的关系种类较少,因此本文对于四种关系类型对算法性能影响的讨论主要围绕FB15k 数据集展开。FB15k的数据来源于真实的Freebase知识库,其中的知识范围覆盖现实世界中的多个方面,关系类型的分布以及实体关系三元组之间的关联方式均接近真实知识库的情况。FB40k数据集同样采集自Freebase知识库,与FB15k的区别在于它是由不同的                                                                 1  https://everest.hds.utc.fr/doku.php?id=en:transe 2  https://github.com/Mrlyk423/Relation_Extraction 2. 基准数据集的统计信息 数据集名称  WN18  FB15k  FB40k 实体总数  40,943  14,951  37,561 关系种类个数  18  1,345  1,318 训练集三元组数  141,442  483,142  235,350 验证集三元组数  5,000  50,000  50,000 测试集三元组数  5,000  59,071  50,000  3.   FB15k数据集的关系类型分布 关系类型  1:1  1: M  M:1  M:M 训练集  27.36%  22.97%  29.29%  20.38% 测试集  25.50%  23.27%  28.92%  22.31%  4.   FB15k数据集的四种关系类型三元组数量分布 关系类型  1:1  1: M  M:1  M:M 训练集  1.57%  15.88%  9.48%  73.07% 测试集  1.51%  15.26%  9.49%  73.74%  5.   FB40k数据集的关系类型分布 关系类型  1:1  1:M  M:1  M:M 训练集  56.22%  20.03%  16.31%  7.44% 测试集  56.22%  20.03%  16.31%  7.44%  6.   FB40k数据集的四种关系类型三元组数量分布 关系类型  1:1  1:M  M:1  M:M 训练集  6.46%  33.83%  39.72%  7.44% 测试集  6.45%  32.06%  39.85%  7.44%    10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学者使用不同的采样策略构造的,因此二者不仅内容完全不同,而且数据呈现出不同的统计特征。本文将其随机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三个部分,该数据集主要用于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以上三种测试数据集的统计信息如表2所示。 经统计,FB15k数据集的1345种关系中,平均每种关系拥有的三元组数量均值约为440个,中位数为21个,表明大量的关系仅出现于少数三元组中,而少量关系则拥有大量的三元组,三元组个数关于关系的分布呈幂律分布。按照本文第二节公式(6)介绍的分类方法对FB15k数据集中的关系进行划分(取δ=1.5),得到FB15k数据集的关系类型划分情况如表3所示。从表3可见,FB15k数据集的1345种关系平均分布在四种类型中。表4进一步给出了每种关系类型所包含的三元组数量,可以看出在FB15k数据集中,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的三元组在整个知识库中合计占比接近90%,因此关系推理算法在这两类关系上的性能表现,对算法的整体性能影响极大。 表5和表6给出了FB40k数据集中1318种关系的类型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该数据集的关系类型分布与FB15k 数据集存在较大差异。首先,FB40k的关系类型分布不如FB15k均衡(表5),表明这两个数据集所采用的采样策略有本质区别,对两者分别进行实验,有助于全面评估算法在真实的Freebase知识库上的实际性能;其次,FB40k中四种类型的关系所拥有的实例(三元组)数量的分布与FB15k相比有显著差异,突出表现在该数据集拥有大量的一对多和多对一关系实例,通过比较算法在这两个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可以更完整地揭示出算法的特点。 4.2   实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为客观评价TRWA算法的性能,本文选取近期发表的相关工作进行实验比较,包括随机游走模型中的代表性模型PRA算法[19],和另外三个在WN18FB15k数据集上性能表现突出的潜在因子模型,分别为:Nickel等人在2011年提出的RESCAL算法[13]Bordes等人在2013年提出的TransE算法[15],以及Lin等人在2015年提出的TransR算法[17]。 对算法性能的测试采用通行的干扰列表法。方法是对于测试集中给出的每个实体关系三元组( , , ) h r t构造一个干扰列表L,列表中的元素为一对实体,但是除给定的( , ) ht之外,其余实体对之间的关系r 并不成立,因此称为干扰列表。算法测试的目标就是对包括( , ) ht在内的干扰列表中的每个实体对计算出一个置信度,然后据此对表中元素进行降序排序,通过查看正确的实体对( , ) ht在干扰列表中出现的位置来评估算法的性能。干扰列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构造,本文使用的方式与参与比较的相关工作保持一致,即对于给定的三元组( , , ) h r t,枚举知识库中的实体,分别置换三元组中的headtail 实体,得到两个的备选三元组集合,去掉其中曾经出现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部分,得到两个干扰列表(一组的head实体为htail 实体为干扰项;另一组的tail 实体为thead实体为干扰项)。当推理算法完成对干扰列表的排序后,取正确的( , ) ht在两张排序表中的位置求平均,作为算法对该三元组的预测结果(排名)。 本文采用的算法性能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倒数排序指标(Mean Reciprocal RankMRR)和前N命中率指标(hit@N),这两个指标也是相关研究工作用于算法性能评估的首选指标[15,21]。 以符号C表示测试集,|C|表示测试集中的实体关系三元组个数,() rank c表示三元组c 在相应的干扰列表中的排名,MRR指标的计算公式定义为: C11 MRR| | ( ) cCrank c Î= å                (16) 表7.  WN18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算法\指标  MRR  hit@1  hit@10 TRWA  0.691  79.1%  90.8% Baseline  0.667  65.4%  67.9% PRA  0.458  42.2%  48.1% Rescal  0.431  10.2%  52.8% TransE  0.495  11.3%  89.2% TransR  0.605  33.5%  91.7%  8.    FB15k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算法\指标  MRR  hit@1  hit@10 TRWA  0.603  54.7%  70.3% Baseline  0.515  49.7%  54.3% PRA  0.336  30.3%  39.2% Rescal  0.354  23.5%  44.1% TransE  0.463  29.7%  73.4% TransR  0.346  21.8%  65.5%  9.   FB40k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 算法\指标  MRR  hit@1  hit@10 TRWA  0.539  51.6%  58.1% Baseline  0.514  49.9%  54.0% PRA  0.362  33.8%  40.2% TransE  0.514  40.65%  70.4%  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11  hit@N指标(NZ+Î)的计算公式定义为: ( ) ( )C100Hit@N||() %cCInd rank c NÎ= £ å  (17) 其中() Ind g为指示函数,定义式如下: ( )1 ( )()0 ( )rank c NInd rank c Nrank c N=££>ìíî当:当:  (18MRR指标和hit@N指标的取值范围均为[0,1]MRR指标值反映的是关系推理算法在给定测试集上对所有测试样本给出的排序值的倒数的均值,MRR值越大,说明正确结果在关系推理结果列表中出现的平均位置越靠前,表明相应的关系推理算法对该数据集的推理结果适用性越好。hit@N指标的含义是对测试集中的每个测试样本,取排序后的干扰列表中的前N个元素,查看该测试样本是否命中。对全体测试样本的命中情况求均值,就得到hit@N指标值。显然, hit@N指标值越大,说明算法在采用前N个元素进行结果推荐时的关系推理召回率越高。通常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关注的是hit@1hit@10指标,原因是hit@1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推理算法的准确性,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第一个推理结果;而hit@10值则反映了在可接受的推荐数量范围内关系推理算法的召回率,即算法的有效性(在N选一的情况下,通常人们可接受的推荐列表长度不超过10)。 4.3   算法性能综合测评 TRWA算法包含四个实验参数,分别为模型复杂度惩罚因子1l和2l,关系推理时的随机游走步长限制因子K,以及推理结果融合算法中的权重因子a。 通过在WN18FB15kFB40k等数据集的验证集上进行参数选择实验,我们发现当1l和2l的取值范围在(0.0005,  0.002)区间变化时,TRWA算法的性能表现较好且受这两个参数变化的影响不大。由于PRA及其后续工作也大多提供WN18FB15k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为便于参照和比较本文实验与相关工作所报道的实验结果,本文选择与之相同的实验参数设置,即120.001 ll= =。 同时,限制随机游走的步长为K=3,一方面与PRA算法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符合逻辑上的直觉。以图3(c)给出的电影类型关系为例,设某个随机漫步者从某部电影出发沿关系路径进行漫游,经一跳后到达一种特定“类型”,两跳后回到电影名称的集合中,三跳后再次到达“类型”集合,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有推理价值的关系路径模式“1i i ir r r-®®”。 推理结果融合算法中的参数a用于控制和调节全局推理与局部推理结果对最终推理结果的贡献,本文的实验取0.5 a=。由于该参数对算法性能影响较大,在4.4小节将专门对a的取值结合实验进行讨论。 表7和表8给出了TRWA算法在WN18FB15k两组数据集上与相关工作的性能对比情况。其中,PRA 算法是随机游走模型的代表性工作[13]RESCALTransETransR等三个算法则代表了近期潜在因子模型的前沿水平[12,16,18]。为了更好地评估本文提出的两项假设的有效性,采用TRWA算法的全局关系推理子模块作为Baseline,以模拟PRA算法在无向图假设下的实验性能。 为进一步验证TRWA算法提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同时客观评估算法的实际性能,表9给出了TRWA算法在FB40k数据集上与相关工作的性能对比情况。根据相关工作在FB15k数据集上的表现,选择在Freebase知识库上性能表现最好的TransE算法作为性能比较的参照对象,同时选择PRA Baseline作为验证模型基本假设的参照对象。 首先观察TRWA算法与四种相关算法间的性能对比情况。与同样采用随机游在游走机制,能够有效提高随机游走模型的关系推理性能,与PRA相比,TRWA算法给出的正确结果排名更为靠前,算法的适用性更强。从hit@1指标来看,TRWA算法对测试集中的每个三元组给出的第一项推理结果的正确性在WN18测试集上高达79.1%,在FB15kFB40k测试集上也达到了54.7%51.6%,远高于相关算法,这意味着用户能够分别以79.1%54.7%51.6%的信心接受TRWA算法的第一项推理结果。与之相比,PRA 算法给出的第一项的推理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较差。hit@10指标反映了算法的召回率,从数据对比情况看,TRWA算法在排名前10的推理结果中命中给定事实的概率比PRA算法有大幅提高,特别是该算法在接近真实知识库情况的FB15k 数据集上取得了高达70%以上的hit@10命中率,表明TRWA算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观察表7,表8和表9中三种潜在因子模型的性能表现,可以看出TransR 算法在语法型知识库(WN18)上的性能表现较好,而TransE算法在FB15kFB40k这样的事实型知识库上的性能表现较好。与TRWA算法相比,二者在hit@10指标上的表现略优于前者(差异小于5%4.4小节将做进一步讨论),但在MRRhit@1等指标上,TRWA算法则显著占优。该结果表明,TRWA算法的召回率与性能最好的潜在因子算法相当,但推理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接下来观察TRWAPRABaseline这三种算12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法的性能差异。实验表明Baseline算法在三组测试集上的三个性能指标值均显著优于PRA算法,在WN18测试集上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45.63%54.98%41.16%;在FB15k 测试集上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53.27%64.03%38.52%;在FB40k测试集上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15.2%47.63%34.33%。 同时,TRWA算法在WN18FB15k两个数据集上的综合性能显著优于Baseline算法,其中,在WN18测试集上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3.60%20.95%33.73%,在FB15k 测试集上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17.09%10.06%29.47%。由于Baseline算法可以看作是PRA算法的无向图版本,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采用无向图假设能够有效提高PRA算法的性能,但仅有该假设是不够的,通过引入局部关系推理机制对全局推理结果进行修正,可以再度有效地提高算法性能。注意到Baseline算法与潜在因子模型相比,前者的MRRhit@1等指标显著占优,但后者在hit@10指标上的表现则显著优于前者。这说明全局的随机漫步模型对于跨关系的推理建模更为适用,而潜在因子模型则能够更好地处理同种关系的推理建模。 此外,注意到在FB40k测试集上,TRWA算法相对于Baseline算法的性能优势并不明显,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4.86%3.41%7.59%,仅在hit@10指标上取得显著优势。然而与PRA算法相比,TRWA算法的优势十分明显,三个指标分别提高了48.89%52.67%44.53%,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关系的语义双向性假设的合理性。 4.4   局部关系推理机制的影响分析 通过4.3小节对Baseline算法性能的讨论,确认 图5. TRWA算法在FB15k测试集上的三种性能指标随a的变化情况  图6. TRWA算法在FB15k测试集上四种关系类型上三种性能指标随a的变化情况 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13  了本文所采用的无向图假设的有效性。接下来重点讨论TRWA算法中局部关系推理算法模块对整体性能的影响,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第二项假设对于关系推理任务的有效性。由于WN18数据包含的关系数量较少,且FB15k的数据分布情况更接近于真实知识库,本小节选用FB15k数据集作为测试对象。 首先考查推理结果融合算法中的权重因子a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图5给出了a取值在[0, 12]区间变化时(a变化的步长为0.05),TRWA算法在FB15k测试集上的三种指标变化情况。图中虚线为Baseline算法的性能指标,相当于TRWA算法中=0 a的情况。可以看出图中的三条曲线均在=0.5 a处出现拐点,相应的MRRhit@1hit@10的值与Baseline相比分别提高了17.09%10.06%29.47%,表明TRWA算法在引入局部关系推理模块后性能有了显著提升,对正确推理结果在干扰列表中的排名有明显的提升效应,说明测试集中有大量的实体关系是可以通过同种关系两侧的实体间的K步转移概率辅助推理得到的。 三种指标均在=0.5 a时达到峰值后随a的增加而单调递减。其中,hit@1值的递减最为显著,当>10.7 a时,TRWA算法的hit@1指标甚至低于Baseline算法。相应地,MRR值也呈显著递减趋势。该结果表明,当局部推理结果的权重超过合理范围时,会导致算法整体性能下降,导致正确结果在干扰列表中的平均排名下降。同时注意到hit@10的比例高达70%且递减效应不明显,这看似与MRR值的快速递减形成“矛盾”,表明当a增大时,在其余约30%的干扰列表中,正确结果的排名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后退。 为进一步了解权重因子a的取值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以揭示出算法性能改进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对FB15k测试集按四种关系类型进行划分后,分别进行了关系推理实验。论文中使用的三个性能指标随a取值的变化情况如图6所示。 首先,TRWA算法在全部四种关系类型上的MRR指标值与Hits@1指标的值高度正相关,并且,两者在到达峰值后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这一现象表明,算法TRWA的推理准确率同时依赖全局推理和局部推理两个部分的推理结果。然而,Hits@10指标的值在全部四种关系类型上,相对于MRRHits@1而言,对权重参数a到达拐点后的取值变化并不敏感(多对一(M1)类型关系在>3.5 a之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Hits@10 指标的稳定性表明,算法TRWA两个推理过程(全局推理和局部推理)的推理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彼此一致的,而MRRHits@1指标值(以及Hits@10在多对一(M1)类型关系上的值)的变化反映出,全局推理与局部推理两个推理过程给出的结果列表仍会存在一些差异,表明这两个推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知识库中实体间关系的一般模式,可以通过对a值的调节取得更好的最终推理结果。该实验结果为支持TRWA算法的第二个假设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即利用特定关系的连通子结构能够提高关系推理结果的准确率。 其次,图6(b)和图6(d)中的实验曲线在0.5 a³时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增加局部推理过程的推理结果,对于一对多和多对多关系类型的推理准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可以得出结论,全局随机游走推理模型未能充分利用特定关系子图中的有效信息。图6(a)和图6(c)MRRHits@1指标值的变化表明,加入局部推理过程的推理结果会小幅度降低TRWA算法在一对一(11)和多对一(M1)关系类型上的推理准确率,对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ri -> ri-1 -> ri  ”形式的一阶Horn子句推理规则并不适用于一对一和多对一关系类型的推理。 第三,我们发现TRWA算法在一对一(11)和一对多(1M)关系类型上的MRRHits@1指标的值相对于其他两种关系类型对a的取值更不敏感,表明TRWA算法的全局推理和局部推理两个过程在一对一(11)和一对多(1M)关系类型上的推理结果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而其他两种关系类型则不然。因此我们认为,随机游走模型在一对一(11)和一对多(1M)关系类型上的预测能力主要来自于特定关系子图中的内部结构,该结构能够利用局部推理算法进行有效建模。然而,局部推理算法忽略了特定关系子图之间的联系,不能找到除“ri -> ri-1 -> ri  ”类型之外的推理规则,因此,全局推理算法对TRWA算法最终的推理过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从图6(b)和图6(c)中可以看出,算法TRWA在一对多和多对一类型关系上的推理性能随a取值的增加,呈现出不同的下降趋势,看起来关系的方向性对于推理的结果产生了影响,这似乎与TRWA算法的第一个假设(即语义双向性假设)相互矛盾。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假设的有效性性,同时为了深入理解随机游走模型推理能力产生的原因,我们将FB15k测试集中的四类关系分别与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实验。由于TRWA算法在MRRHits@1指标上显著地优表10. FB15k数据集上hit@10的实验结果 算法\关系类型  1:1  1: M  M:1  M:M TRWA  89.5%  60.5%  92.3%  70.6% Baseline  89.5%  60.0%  91.4%  45.8% PRA  63.3%  20.4%  81.4%  32.6% TransE  71.5%  49.0%  85.0%  72.9%  14                                                                                        计  算  机  学  报                                                                                  2016年  于其他相关工作,这里仅以Hits@10指标为例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结果如表10中所示。 从表10中可见,采用无向图假设的Baseline算法的性能较采用有向图假设的PRA算法在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等关系类型上的hit@10性能有较大提升,进一步增加局部推理机制后,性能改进不明显。这表明TRWA算法在这三类关系上相对于PRA算法的性能提升主要是由无向图假设带来的。特别是在一对多类型的关系上,采用无向图进行推理导致的性能提升高达近200%,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实体间关系在语义上具有自反性的断言。 通过观察TRWA算法在多对多关系类型上的性能表现,可以看到引入无向图假设后的Baseline算法的hit@10 值比PRA算法高40.49%Baseline  vs. PRA),进一步引入局部关系推理机制后,TRWA算法的hit@10值比Baseline算法再度提高了54.15%TRWA  vs.  Baseline),该实验结果可以有效证明TRWA算法第二个假设的有效性,即对于某些关系类型(多对多类型)而言,关系内部包含有价值的可推理信息,采用双层随机游走机制可以充分发掘并利用知识库的全局拓扑结构和同种关系内部的拓扑关系中包含的信息,得到更好的关系推理模型。 最后,对表10TRWATransE算法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TRWA算法在前三种关系类型上的hit@10 指标显著优于基于潜在因子模型的TransE算法,而在最后一项多对多类型关系上的表现略逊于后者(性能相差3.26%)。该结果表明,在处理关系密集型知识库的推理任务时,两种模型的性能相当,但在处理关系稀疏型数据的推理任务时,基于网络拓扑的随机游走模型具有优势。 5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知识图谱上的关系推理问题,发现了现有随机游走方法模型的基本假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项新的假设:关系的语义双向性假设和同种关系两侧的实体间具有关系可推理性假设,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随机游走机制的关系推理算法(TRWA算法)。实验表明,TRWA算法在WN18FB15kFB40k等公开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一致且显著地优于相关工作,实验证据有力地支持了本文提出的两项假设。 该项研究工作为研究和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实现大规模知识推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知识库扩容和推荐系统等相关领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在后续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的全局关系路径特征模式定义方法和随机游走策略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并尝试设计更为高效低耗的算法解决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Nickel M, Murphy K, Tresp V, et al. A review of relational machine learning for knowledge graphs: from multi-relational link prediction to automated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6, 104(1):1133 [2]  Wang Yuan-Zhuo, Jia Yan-Tao, Liu Da-Wei, et al. Open web knowledge aided information search and data mi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52(2):456-474(in Chinese)           (王元卓,  贾岩涛,  刘大伟,.  基于开放网络知识的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 52(2):456-474[3]  Choi E, Kwiatkowski T, Zettlemoyer L. Scalable semantic parsing with partial ontologies//Proceedings of the 5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7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Beijing, China, 2015: 1311-1320 [4]  West R, Gabrilovich E, Murphy K, et al. Knowledge base completion via search-based question answering//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Seoul, Korea, 2014: 515-526 [5]  Neelakantan A, Roth B, McCallum A. Compositional vector space models for knowledge base completion// Proceedings of the 5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7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of the Asian Feder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Beijing, China, 2015: 156-166 [6]  Carlson A, Betteridge J, Kisiel B, et al. Toward an architecture for never-ending language learning//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lanta, Georgia, USA, 2010: Vol. 5, p. 3 [7]  Mitchell T M, Cohen W W, Talukdar P P, et al. Never-ending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Nin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stin, Texas, USA, 2015: 2302-2310 [8]  Dong Xin, Gabrilovich E, Heitz G, et al. Knowledge vault: a web-scale approach to probabilistic knowledge fusion//Proceedings of the 20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New York, USA, 2014: 601-610 [9]  Zhong Xiu-Qin, Liu Zhong, Ding Pan-Ping.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base on hybrid reaso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2, 35(4):761-766(in Chinese)                                                             (钟秀琴,  刘忠,  丁盘苹.  基于混合推理的知识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计算机学报, 2012, 35(4):761-766)                                                      [10]  Gu Rong, Wang Fang-Fang, Yuan Chun-Feng, et al. YARM: efficient 论文在线出版号  No.174                                  刘峤等:基于双层随机游走的关系推理算法                                                                15  and scalable semantic reasoning engine based on mapreduc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5, 38(1):74-85(in Chinese)                                 (顾荣,  王芳芳,  袁春风,. YARM:基于MapReduce的高效可扩展的语义推理引擎.计算机学报, 2015, 38(1):74-85) [11]  Richardson M, Domingos P. Markov logic networks. Machine learning, 2006, 62(1-2): 107-136 [12]  Nickel M, Tresp V, Kriegel H P. A three-way model for collective learning on multi-relational data//Proceeding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Bellevue, Washington, USA, 2011: 809-816 [13]  Lao N, Cohen W W. Relational retrieval using a combination of path-constrained random walks. Machine learning, 2010, 81(1): 53-67 [14]  Lin Yan-Kai, Liu Zhi-Yuan, Luan Huan-Bo, et al. Modeling relation paths for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of knowledge bases// Proceedings of the 2015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Lisbon, Portugal, 2015: 705-714 [15]  Bordes A, Weston J, Collobert R, et al. Learning structured embeddings of knowledge bases//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f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2011:301-306 [16]  Bordes A, Usunier N, Garcia-Duran A, et al. Translating embeddings for modeling multi-relational data//Proceedings of the 27th 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Lake Tahoe, Nevada, USA, 2013: 2787-2795 [17]  Wang Zhen, Zhang Jian-Wen, Feng Jian-Lin, et al. Knowledge graph embedding by translating on hyperplanes//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Eigh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ebec City, Canada, 2014: 1112-1119 [18]  Lin Yan-Kai, Liu Zhi-Yuan, Sun Mao-Song, et al. Learning entity and relation embeddings for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Ninth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stin, Texas, USA, 2015: 2181-2187 [19]  Schoenmackers S, Etzioni O, Weld D S, et al. Learning first-order horn clauses from web text//Proceedings of the 2010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assachusetts, USA, 2010: 1088-1098 [20]  Lao Ni, Cohen W W. Fast query execution for retrieval models based on path-constrained random walks//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Washington, DC, USA, 2010: 881-888 [21]  Lao Ni, Mitchell T, Cohen W W. Random walk inference and learning in a large scale knowledge base//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dinburgh, UK, 2011: 529-539 [22]  Gardner M, Talukdar P P, Kisiel B, et al. Improving learning and inference in a large knowledge-base using latent syntactic cues//Proceedings of the 2013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ashington, USA, 2013: 833-838 [23]  Gardner M, Talukdar P P, Krishnamurthy J, et al. Incorporating vector space similarity in random walk inference over knowledge bases//Proceedings of the 2014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Doha, Qatar, 2014: 397-406 [24]  Nickel M, Jiang Xue-Yan, Tresp V. Reducing the rank in relational factorization models by including observable patterns//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Quebec City, Canada, 2014: 1179-1187   Liu  Qiao,  born    in    1974,  Ph.  D.  Associate professor.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expert system,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an Ming-Hao,  born  in  1992,  M.  S.  candidate.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Jiang Liu-Yi,  born  in  1990, M.  S.  candidate.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mining.   Liu  Yao, born  in  1978,  Ph.D.  Lecturer.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achine  learning, data  mining, and network measurement.  Geng Ji,  born  in  1963.  Ph.D,  Professor.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big data analysis, expert system,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mobile computing.            16  计  算  机  学  报  20??年  Backgrou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inference problem in knowledge bases (KBs).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open domai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many large-scale knowledge bases are booming rapidly, typical examples include the Freebase, Knowledge vault, DBpedia  and  YAGO.  Knowledge  bases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other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However,  in many practical cases, the available KBs are still suffer from information incompleteness. Relation inference techniques provid an efficient solution for knowledge base population tasks by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new facts from the exist knowledge. Many research efforts can be found in this research area in the past decade, among which two modeling approches are impressive to the whole community.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the embedding models, also called the latent factor models, is to represent the knowledges (entities  and  relations) with  real  value low-dimensional  vectors,  then  compute  with  it  for  relation inference tasks.  Another  one  is the random walk models, which tries to model the KBs with directed graphs, and perform inference on it with random walk algorithms. This research work starts from the problems we found in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the random walk model, based on experimental proofs, we propose two alternative assumptions for relation inference tasks. The first assumption we claim is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ities are reciprocal semantically. The second assumption is that we found the relations are transitive in between the entities on both side of  the  same  relation. Based  on  above  assumptions,  we  propose  a  novel  two-tier  random  walk  based  algorithm  for  relational  inferenc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of our assump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details,  which  show  that  our  approach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  other  prevalent  algorithms, meantime we also get solid proof for the validity of the above mentioned two modelling assumptions.         This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in part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1133016, U1401257, 61502087), and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ZYGX2014J). 

[返回]
上一篇:基于现代硬件的并行内存排序方法综述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形状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