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博士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士论文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与学科发展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10-07     浏览数:3488     【 字体:

The Paradigm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Based on Periodical Data赵国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 510642)  基于核心期刊的数据对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进行考察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呈现“ 电子” “ 政务” 分离的现象指导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学科发展仍未成熟关键词 电子政务 研究范式 学科发展 期刊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09)08 -0045 -03  在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的小休时间会议主持人向我介绍一位同是研究电子政务的同行然而我们倾谈之间忽然发现同行之间似乎缺少同行的感觉这位同行属于某高校的信息科学学院而我则供职于公共管理学院这两类学院在我国均招收电子政务的本科生并开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们还谈到了这两类学院为电子政务专业开设的课程信息类学院的课程设计偏重于信息技术而公共管理学院的课程设计则侧重于行政管理理论这一次谈话不由引起我对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电子政务这一学科的发展是否已经成熟同行之间为何没有同行的感觉;.电子政务的研究是否已形成了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群体的研究工作要弄清这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深入考察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状况以加深对这个研究领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章采样的方法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政务为关键词检索所有核心期刊刊载的文章共得记录1 577 (1979 ~ 200722 :00 下同)。之前我们基于期刊数据的研究表明1:.1998 年以前竟无一篇以电子政务电子政府为关键词的文章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学术研究是在1999 ~ 2000 年开始起步之后迅速发展2003 ~ 2004 年达到一个高峰但在2005 年后却出现回落的趋势b.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人员大多数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深入度和专注度不足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的趋势基于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决定具体考察电子政务的有关文章在各核心期刊的分布情况发现这1 577篇文章分布在293 种核心期刊上但累计刊载30 篇以上电子政务文章的期刊仅11 15 篇以上的也只有26 种期刊共载电子政务文章771 (见表1)。175种期刊只刊载了~ 篇电子政务的文章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国大部分的核心期刊对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并未予以较多的支持有的甚至不予关注;二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学术研究在2005 年后便缺乏有价值的成果未达到核心期刊刊载的学术水平 刊载电子政务论文的主要核心期刊序号期刊名文章篇数序号期刊名文章篇数中国行政管理82 15 北京档案232 计算机工程60 16 图书情报知识213 情报杂志54 17 浙江档案214 情报科学40 18 经济师19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39 19 情报资料工作186 科技进步与对策38 20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77 兰台世界36 21 档案时空168 档案学通讯35 22 档案与建设169 计算机系统应用34 23 广播与电视技术1510 中国档案33 24 计算机应用1511 计算机应用研究32 25 经济论坛1512 档案学研究27 2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513 图书情报工作25 合计77114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528  2009                 JOURNAL OF INT ELLIGENCE             Vol .28 No .8Aug . 2009  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的有机融合, “政务是核心, “电子是工具这一点无人质疑然而从表1我们惊奇地发现26 种核心期刊以情报与档案类期刊居多共有14 53 .%;计算机与科技类期刊为34 .%;而管理类或综合类期刊却只有中国行政管理这初步表明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文档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理论则非电子政务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子政务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理念有一定的差距这自然引起一个有必要弄清楚的问题:电子政务研究者主要是些什么身份的人我们之前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所载文章的作者所属机构结果表明:高校人员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研究群体所占比例达80 %1这次我们将取样范围扩展到累计刊载30 篇以上电子政务文章的核心期刊即抽取表排名前11 位的期刊所载的483 篇论文作分析为尽可能减少分析结果的误差我们对这483 篇文章逐一阅读去掉书评类会议综述类讯息类及一些提及电子政务但相关性较小的文章后再去掉重复的文章尚余论文355 篇作为分析的样本分析这355 篇样本文章的作者(仅计算第一作者)的机构从属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大致相同:高校是电子政务最主要的研究和发文单位303 篇文章的作者从属于高校355 篇样本文章的85 .%。然而,正如我们之前的研究所指出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电子政务领域拥有稳定的研究群体1我们再具体统计从属于高校的文章作者所在的具体院系(见表2), 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属于信息技术类院系的作者多于管理类院系作者从属于信息技术类院系的文章有135 44 .%;从属于管理类院系的有111 36 .6%;其他类别57 18 .%。从作者所在院系的学术背景我们很容易理解我国电子政务研究重点略侧重于电子而非政务” 。 高校研究人员的具体所在院系高校人员所在院系发文篇数信息技术类院系135经济管理或公共管理类院系111图书档案类院系8人文社科学院7其他院系16无注明26合计303  诚然从作者所在的院系并不能直接论证现时电子政务的研究主题但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样本文章时却发现其所在的院系背景却是影响其文章主题的主要因素研读完样本文章后我们认为356 篇样本文章主要关注的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十类各主题的文章篇数排序如图所示    样本论文研究主题分布图如图所示电子政务技术方案框架主题的文章103 29 %, 居各种主题榜首;“信息资源管理主题的文章为74 20 .%, 排第二位这两大主题合起来刚好占据半壁江山若再加上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安全管理这一主题则这三个主题所占的比例更确切表明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层面。“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这一主题居第三位反映了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相配合的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只占文章总数的11 .%;而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的文章也只占.%。这两个主题所占比例之低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主题所占比例之高与表所示研究人员所在具体院系的情况基本相符更为重要的是这真实地反映出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侧重于电子而非政务” 。 “电子政务分离:我国电子政务学术研究的特征  很明显电子政务并非一个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综合领域至少横跨了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学科电子政务与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不同生物化学是由同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和化学两大学科重组而成的交叉学科;而电子政务则是分属于社会科学的公共管理和分属于自然科学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在发展的初期其学术研究者分别来自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尽管同意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相融合的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的研究视角和基础大都基于其之前的学· 46 ·                                        28 科知识结构他们对于另一领域的知识融合相对较为困难特别是从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渗透更为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分属另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虽有关注但不深入这必然导致电子政务这一学科的研究群体缺乏一种总体上的学术认同感同行之间难有同行的感觉由于电子政务起步较晚我国最早开设电子政务本科教育的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从2001 年才开始招生,因而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者基本都不是学电子政务专业的科班出身既通电子又懂政务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出身于电子领域和出身于政务领域的学者他们对电子政务理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从技术角度定义电子政务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等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是面向政府机关内部或其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信息系统2后者侧重从政府改革角度认识电子政务认为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活动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3凡是成熟的自成体系的学科总有其独特的话语生产控制系统在规范着特定的话语生产和运用从而通过同一律等逻辑规律来设定自身特定的学术界闭学科交叉既然不是胡乱的拼凑或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生成那么它更应使这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基本不同的话语系统融生为一也就是说它们之间首先应该建立共同的话语来进行内部沟通和交流的工作而不应有学术话语的障碍4从这一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这一学科发展尚未成熟来自两大领域的学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知识体系需要交流互补,以期将彼此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者仅仅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研究对进入对方的研究领域缺乏兴趣造成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出现电子政务分离的现象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与学科发展托马斯·库恩(Kuhn .)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提出,一个研究领域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导本领域中常规科学活动的范式(paradigm)5库恩指出,范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现时的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又留有很大的学术空间留下许许多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加入这一学科领域的人来研究和解决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库恩便称之为范式5上文已引用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并未能吸引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者,这说明库恩范式的第一个特征并未出现也就是说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学科发展尚未成熟回顾表所列的电子政务研究者所属的院系我们很难想象哪一个成熟的学科其研究者的院系分布会如此的宽泛正如库恩所言在学科建设的前期,“在一段确定的时间内一个科学共同体所信奉的信念之诸组成部分中总是有一种明显的随意因素其中包含着个人与历史的偶然事件在内5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者基本都不是学电子政务专业的科班出身其研究的主题大多或者基于其先前的学术背景和其他领域的经验或者基于他本人研究的偶然事件或特殊个案研究者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支持其理论的观察和实践因为并不存在一套每位作者都必须被迫使用的标准方法或被迫解释的标准现象换言之学界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也就变成了较为随机的活动只有清楚了解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现状我们才能明确电子政务未来的学科发展脉络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认为, “目前的电子政务研究还是一个学科集合” , 他说:“在大学里面如果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是学数学的或者学哲学的你马上能想象出来他大致学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是`读电子政务的' , 你能想象出他学的是哪些东西吗根本不能所以我认为电子政务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不适合进行本科教学。”6电子政务作为一门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决定了其知识体系构成的多元性耦合性与复杂性从事电子政务研究研究者若只具有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不仅其研究难有突破性的成果而且不利于各学科的融合难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电子政务这一学科的发展中山大学电子政务中心主任蔡立辉认为电子政务在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上,应当坚持多学科的研究取向和交叉研究7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横向延伸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纵向深入到自身的研究方向才能适应电子政务这个交叉学科高度综合的特性单一专业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知识结构不可能独立完成电子政务的理论建构电子政务学科的发展与成熟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打破现时学科间有意无意设立的藩篱加强学科知识的交融互补,(下转第56 )               赵国洪: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与学科发展· 47 ·心理犹豫满足用户的心理依赖和肯定度将信息内容付诸实践时用户会同时考虑信息的可行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所选取的信息既要具有可操作性关键还要能获益因为个性差异在信息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个人偏好会直接影响用户在应用环节中对信息的选取倾向比如风险爱好者很有可能选择收益性和风险度都较高的信息来进行实践;而风险畏惧者则主要会偏向于考虑信息内容转化为行动的安全性网络高度的动态性使得信息资源总是处于不断且无序的更新之中由信息转变为应用过程中的时滞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可能使原有选择策略失效用户会面临再选择的过程所以为确保实践中的收益用户还必须对已选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跟踪和查看以保证信息的新颖和可靠。 . 信息选择中的个体差异 除了以上分析的网络用户信息选择的普遍特点和影响因素外个体差异决定了信息选择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尽管如此对理性用户来说他们仍然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分析用户信息选择效用曲面图中的-平面,uu为两条等效用曲线即在该曲线上不同的网络资源和时间资源组合带给用户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为保持总效用不变一种资源的增加一般要以另一种资源的减少为条件因此网络用户拥有的资源投入总成本和资源优势不同其信息选择行为也就不一样时间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的用户(u2)曲线所示有更好的条件对信息进行甄别挑选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达到更高的效用满足另一方面网络条件差,资源不足的用户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效用状态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决定着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效用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在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个人需求不同要求不同选择的标准就必然会有差异按照歧视性原则生活经历网络环境的不同也致使用户接受信息以及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各有不同这样网络用户信息选择活动就会呈现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网络环境下信息庞杂繁多质量参差不齐信息选择已成为信息社会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决定人们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利用信息选择的效用曲面图分析了不同效用阶段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以为信息选择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但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并非时时理性有时候容易受情景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其中的静态因素角度研究了用户选择行为中的普遍规律如何引入动态因素,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进行更全面完整系统的研究正是将来要探讨和解决的重点参考文献 雷晓庆.信息服务中用户的信息选择及服务对策J] .生产力研究2002(4):115 -1162  张立彬王金翠.关于提高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问题的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 29(6):706 -7083   .基于Web 的信息选择原则与方法研究J] .情报杂志,2006(1):24 -25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邓灵斌 .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和策略研究J] .情报科学,2006 24(12):1828 -18316  何明升李一军.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03 17(1):10 -127  鞠英杰.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选择J] .现代情报2004(12):146 -1478  陈京莲.信息选择的初步探讨J] .情报科学2007 25(9):1314-13169   .信息选择———

[返回]
上一篇:中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综述
下一篇:土地市场管理电子政务网站用户初始接受与持续使用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