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与学科发展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10-07 浏览数:3617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The Paradigm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n China :Based on Periodical Data赵国洪(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 510642)摘 要 基于核心期刊的数据, 对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进行考察, 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呈现“ 电子” 与“ 政务” 分离的现象, 指导学科领域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 学科发展仍未成熟。关键词 电子政务 研究范式 学科发展 期刊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2009)08 -0045 -03 在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的小休时间, 会议主持人向我介绍一位同是研究电子政务的同行, 然而我们倾谈之间忽然发现, 同行之间似乎缺少同行的感觉。这位同行属于某高校的信息科学学院, 而我则供职于公共管理学院。这两类学院在我国均招收电子政务的本科生, 并开始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我们还谈到了这两类学院为电子政务专业开设的课程, 信息类学院的课程设计偏重于信息技术, 而公共管理学院的课程设计则侧重于行政管理理论。这一次谈话不由引起我对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 .电子政务这一学科的发展是否已经成熟, 同行之间为何没有同行的感觉;b .电子政务的研究是否已形成了共识性的研究范式以指导整个电子政务研究群体的研究工作。要弄清这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要深入考察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状况, 以加深对这个研究领域的理解, 从而进一步推动其发展。1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章。采样的方法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电子政务”为关键词, 检索所有“核心期刊”刊载的文章, 共得记录1 577 条(1979 ~ 2007年2 月7 日22 :00 时, 下同)。之前我们基于期刊数据的研究表明[ 1] :a .1998 年以前竟无一篇以“电子政务”或“电子政府”为关键词的文章, 可以说, 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学术研究是在1999 ~ 2000 年开始起步, 之后迅速发展, 到2003 ~ 2004 年达到一个高峰, 但在2005 年后却出现回落的趋势。b.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并未拥有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人员。大多数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深入度和专注度不足, 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仅是偶尔涉足。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呈下降的趋势。基于之前的研究结果, 我们决定具体考察电子政务的有关文章在各核心期刊的分布情况, 发现这1 577篇文章分布在293 种核心期刊上, 但累计刊载30 篇以上电子政务文章的期刊仅11 种, 15 篇以上的也只有26 种期刊, 共载电子政务文章771 篇(见表1)。有175种期刊只刊载了1 ~ 2 篇电子政务的文章。出现这样的结果, 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我国大部分的核心期刊对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并未予以较多的支持, 有的甚至不予关注;二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学术研究在2005 年后便缺乏有价值的成果, 未达到核心期刊刊载的学术水平。表1 刊载电子政务论文的主要核心期刊序号期刊名文章篇数序号期刊名文章篇数1 中国行政管理82 15 北京档案232 计算机工程60 16 图书情报知识213 情报杂志54 17 浙江档案214 情报科学40 18 经济师195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39 19 情报资料工作186 科技进步与对策38 20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77 兰台世界36 21 档案时空168 档案学通讯35 22 档案与建设169 计算机系统应用34 23 广播与电视技术1510 中国档案33 24 计算机应用1511 计算机应用研究32 25 经济论坛1512 档案学研究27 26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513 图书情报工作25 合计77114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5第28 卷 第8 期2009 年8 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 OF INT ELLIGENCE Vol .28 No .8Aug . 2009 电子政务是“电子”与“政务”的有机融合, “政务”是核心, “电子”是工具, 这一点无人质疑。然而从表1我们惊奇地发现, 这26 种核心期刊以情报与档案类期刊居多, 共有14 种, 占53 .8 %;计算机与科技类期刊为9 种, 占34 .6 %;而管理类或综合类期刊却只有《中国行政管理》1 种。这初步表明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文档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而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理论则非电子政务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子政务是“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理念有一定的差距。这自然引起一个有必要弄清楚的问题:电子政务研究者主要是些什么身份的人。我们之前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所载文章的作者所属机构, 结果表明:高校人员是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研究群体, 所占比例达80 %[ 1] 。这次我们将取样范围扩展到累计刊载30 篇以上电子政务文章的核心期刊, 即抽取表1 排名前11 位的期刊所载的483 篇论文作分析。为尽可能减少分析结果的误差, 我们对这483 篇文章逐一阅读, 去掉书评类、会议综述类、讯息类及一些提及电子政务但相关性较小的文章后, 再去掉重复的文章6 篇, 尚余论文355 篇作为分析的样本。分析这355 篇样本文章的作者(仅计算第一作者)的机构从属关系, 统计分析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大致相同:高校是电子政务最主要的研究和发文单位, 303 篇文章的作者从属于高校, 占355 篇样本文章的85 .4 %。然而,正如我们之前的研究所指出, 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电子政务领域拥有稳定的研究群体[ 1] 。我们再具体统计从属于高校的文章作者所在的具体院系(见表2), 可以清楚地看出, 从属于信息技术类院系的作者多于管理类院系。作者从属于信息技术类院系的文章有135 篇, 占44 .6 %;从属于管理类院系的有111 篇, 占36 .6%;其他类别57 篇, 占18 .8 %。从作者所在院系的学术背景, 我们很容易理解我国电子政务研究重点略侧重于“电子”而非“政务” 。表2 高校研究人员的具体所在院系高校人员所在院系发文篇数信息技术类院系135经济管理或公共管理类院系111图书档案类院系8人文社科学院/ 系7其他院系16无注明26合计303 诚然, 从作者所在的院系并不能直接论证现时电子政务的研究主题, 但当我们深入阅读这些样本文章时却发现, 其所在的院系背景却是影响其文章主题的主要因素。研读完样本文章后, 我们认为, 这356 篇样本文章主要关注的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十类, 各主题的文章篇数排序如图1 所示。 图1 样本论文研究主题分布图如图1 所示, 电子政务“技术方案、框架”主题的文章103 篇, 占29 %, 居各种主题榜首;“信息资源管理”主题的文章为74 篇, 占20 .8 %, 排第二位。这两大主题合起来刚好占据半壁江山。若再加上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安全管理这一主题, 则这三个主题所占的比例更确切表明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层面。“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这一主题居第三位, 反映了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改革相配合的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关注, 但只占文章总数的11 .3 %;而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的文章也只占4 .8 %。这两个主题所占比例之低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主题所占比例之高与表2 所示研究人员所在具体院系的情况基本相符, 更为重要的是, 这真实地反映出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侧重于“电子”而非“政务” 。2 “电子”与“政务”分离:我国电子政务学术研究的特征 很明显, 电子政务并非一个单一的学科, 而是一个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的综合领域, 至少横跨了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学科。电子政务与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不同, 生物化学是由同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生物和化学两大学科重组而成的交叉学科;而电子政务则是分属于社会科学的公共管理和分属于自然科学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 在发展的初期, 其学术研究者分别来自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 尽管同意电子政务是“电子”与“政务”相融合的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然而他们的研究视角和基础大都基于其之前的学· 46 · 情 报 杂 志 第28 卷科知识结构, 他们对于另一领域的知识融合相对较为困难, 特别是从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渗透更为艰难。更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对分属另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虽有关注但不深入, 这必然导致电子政务这一学科的研究群体缺乏一种总体上的学术认同感, 同行之间难有同行的感觉。由于电子政务起步较晚, 我国最早开设电子政务本科教育的中国人民大学也是从2001 年才开始招生,因而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者基本都不是学电子政务专业的“科班”出身, 既通“电子”又懂“政务”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出身于“电子”领域和出身于“政务”领域的学者, 他们对电子政务理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从技术角度定义电子政务, 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将其管理和服务等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 是面向政府机关内部或其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信息系统[ 2] 。后者侧重从政府改革角度认识电子政务, 认为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活动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 3] 。凡是成熟的、自成体系的学科总有其独特的话语生产控制系统在规范着特定的话语生产和运用, 从而通过同一律等逻辑规律来设定自身特定的学术界闭。学科交叉既然不是胡乱的拼凑或机械的相加, 而是有机的生成, 那么它更应使这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基本不同的话语系统融生为一, 也就是说, 它们之间首先应该建立共同的话语来进行内部沟通和交流的工作, 而不应有学术话语的障碍[ 4] 。从这一角度看, 我国电子政务这一学科发展尚未成熟。来自两大领域的学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知识体系需要交流互补,以期将彼此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者仅仅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研究, 对进入对方的研究领域缺乏兴趣, 造成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出现“电子”与“政务”分离的现象。3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与学科发展托马斯·库恩(Kuhn , T .)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中提出,一个研究领域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导本领域中常规科学活动的范式(paradigm)[ 5] 。库恩指出,范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现时的研究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 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又留有很大的学术空间, 留下许许多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让加入这一学科领域的人来研究和解决。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库恩便称之为“范式”[ 5] 。上文已引用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 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并未能吸引一批持续的、稳定的研究者,这说明库恩“范式”的第一个特征并未出现。也就是说, 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 学科发展尚未成熟。回顾表2 所列的电子政务研究者所属的院系, 我们很难想象哪一个成熟的学科, 其研究者的院系分布会如此的宽泛。正如库恩所言, 在学科建设的前期,“在一段确定的时间内, 一个科学共同体所信奉的信念之诸组成部分中, 总是有一种明显的随意因素, 其中包含着个人与历史的偶然事件在内”[ 5] 。现时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者基本都不是学电子政务专业的“科班”出身, 其研究的主题大多或者基于其先前的学术背景和其他领域的经验, 或者基于他本人研究的偶然事件或特殊个案。研究者在这样做的时候, 他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支持其理论的观察和实践, 因为并不存在一套每位作者都必须被迫使用的标准方法或被迫解释的标准现象。换言之, 学界对电子政务的研究, 也就变成了较为随机的活动。只有清楚了解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现状, 我们才能明确电子政务未来的学科发展脉络。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院长杨凤春认为, “目前的电子政务研究还是一个学科集合” , 他说:“在大学里面, 如果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是学数学的, 或者学哲学的, 你马上能想象出来他大致学的是什么。但如果一个学生告诉我, 他是`读电子政务的' , 你能想象出他学的是哪些东西吗? 根本不能。所以我认为电子政务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还不适合进行本科教学。”[ 6] 电子政务作为一门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决定了其知识体系构成的多元性、耦合性与复杂性。从事电子政务研究, 研究者若只具有单一学科领域的知识, 不仅其研究难有突破性的成果, 而且不利于各学科的融合, 难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电子政务这一学科的发展。中山大学电子政务中心主任蔡立辉认为, 电子政务“在研究方法和学科取向上,应当坚持多学科的研究取向和交叉研究”[ 7] 。也就是说, 研究者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研究领域, 横向延伸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纵向深入到自身的研究方向, 才能适应电子政务这个交叉学科高度综合的特性。单一专业、单一学科、单一领域的知识结构不可能独立完成电子政务的理论建构, 电子政务学科的发展与成熟要求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打破现时学科间有意无意设立的藩篱, 加强学科知识的交融互补,(下转第56 页)第8 期 赵国洪: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范式与学科发展· 47 ·心理犹豫, 满足用户的心理依赖和肯定度。将信息内容付诸实践时, 用户会同时考虑信息的可行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所选取的信息既要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还要能获益。因为个性差异, 在信息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 个人偏好会直接影响用户在应用环节中对信息的选取倾向。比如风险爱好者很有可能选择收益性和风险度都较高的信息来进行实践;而风险畏惧者则主要会偏向于考虑信息内容转化为行动的安全性。网络高度的动态性使得信息资源总是处于不断且无序的更新之中。由信息转变为应用过程中的时滞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可能使原有选择策略失效, 用户会面临再选择的过程。所以, 为确保实践中的收益, 用户还必须对已选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跟踪和查看, 以保证信息的新颖和可靠。 3 .3 信息选择中的个体差异 除了以上分析的网络用户信息选择的普遍特点和影响因素外, 个体差异决定了信息选择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尽管如此, 对理性用户来说, 他们仍然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分析用户信息选择效用曲面图中的X -T 平面。图1 中,u1 , u2 为两条等效用曲线, 即在该曲线上, 不同的网络资源和时间资源组合带给用户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为保持总效用不变, 一种资源的增加一般要以另一种资源的减少为条件。因此, 网络用户拥有的资源投入总成本和资源优势不同, 其信息选择行为也就不一样。时间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的用户(如u2)曲线所示, 有更好的条件对信息进行甄别挑选, 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达到更高的效用满足。另一方面, 网络条件差,资源不足的用户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效用状态。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决定着其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效用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在接受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 个人需求不同, 要求不同, 选择的标准就必然会有差异。按照“歧视性”原则, 生活经历、网络环境的不同也致使用户接受信息以及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各有不同。这样, 网络用户信息选择活动就会呈现鲜明的个性化特征。4 结 语网络环境下, 信息庞杂繁多, 质量参差不齐。信息选择已成为信息社会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决定人们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用户的信息选择行为, 利用信息选择的效用曲面图分析了不同效用阶段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以为信息选择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但是现实生活中, 人的行为并非时时理性, 有时候容易受情景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仅从其中的静态因素角度研究了用户选择行为中的普遍规律。如何引入动态因素,对网络用户信息行为进行更全面、完整、系统的研究正是将来要探讨和解决的重点。参考文献1 雷晓庆.信息服务中用户的信息选择及服务对策[ J] .生产力研究, 2002(4):115 -1162 张立彬, 王金翠.关于提高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问题的思考[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 29(6):706 -7083 谷 斌.基于Web 的信息选择原则与方法研究[ J] .情报杂志,2006(1):24 -25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5 邓灵斌, 东 方.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和策略研究[ J] .情报科学,2006 , 24(12):1828 -18316 何明升, 李一军.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与应用分析[ J] .管理工程学报, 2003 , 17(1):10 -127 鞠英杰.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选择[ J] .现代情报, 2004(12):146 -1478 陈京莲.信息选择的初步探讨[ J] .情报科学, 2007 , 25(9):1314-13169 齐 虹.信息选择———信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