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规律分析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09-12 浏览数:3895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孔繁玲[ 摘 要] 本文依据超循环系统方法论, 分析并论证了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关系的演化规律, 认为在这种演化中潜藏着一种特质运动规律:互为因果超循环。首先, 从微观层面分析, 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是构成其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基本单元, 其互为因果催化循环又是构成其互为因果超循环的“生成元”;其次, 从宏观层面分析, 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主要表现为三种互为因果超循环效应, 即互为因果超循环积累效应、互为因果超循环扩散效应和互为因果超循环回波效应;最后, 本文提出从建立法治环境、坚持自然理性、遵守实用逻辑三个方面来培育其互为因果超循环生长机制。[ 关键词] 制度创新;电子政府;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C93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6 -0863(2008)12 -0070-03 超循环理论是研究生物系统演化规律的一种基本理论。运用超循环系统方法论分析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内在规律, 既是对超循环系统观的一种丰富与发展, 更是对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观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笔者认为, 互为因果超循环是潜藏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作用机制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特质基因, 它具有引导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从局部性成熟向整体性成熟过渡的机理。一、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形成基础分析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基本构成, 发掘促进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生长因素, 对于研究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基础作用。(一)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基本单元:互为因果反应循环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中, 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 例如电子政务向制度领域的渗透将引发制度创新, 反过来, 制度创新作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过程, 也将引起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之间这种“因”和“果”的作用路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闭合回环, 因此将其称为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关系。超循环系统方法论认为, 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因果转化构成循环”。[ 1] “系统的演化发展采取了从低级循环到高级循环的发展形式, 从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到超循环的循环层次与一定的发展水平相联系” 。其中“反应循环是较低级的组织形式, 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多步骤的基本反应序列,是汲取外部催化剂实现循环的” 。[ 2] 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关系是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关系中, 如果政府进行相关协调(外来催化), 在社会实践中将产生一种反应序列, 那么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所形成的循环是一种互为因果反应循环。例如在政府改革中, 电子行政审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推动行政审批进一步摆脱落后的制度安排, 释放出更多的制度势能;而行政审批制度的电子政务化发展, 也将使电子政务开发与应用领域得以扩展, 产生更大的电子政务绩效, 与此同时将引发一系列相关的经济反响和社会反响, 从而形成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根据超循环系统方法论基本原理可以做出判断: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初级循环, 是构成其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基本单元。(二)互为因果超循环的“生成元” :互为因果催化循环超循环系统方法论认为, 催化循环是由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反应循环形成的二级交叉循环, 它是自催化、自复制反应循环的过程, 是一种较高级的组织形式。超循环系统方法论特别强调自催化、自复制, 这并非是对系统的简单重复或还原, 而是自催化、自复制的每个反应循环都携带着某种整体信息, 一旦系统结构受到破坏, 每个自催化、自复制的反应循环都将成为“生成元”, 即以再生的形式修复系统或重新选择新的载体。同理, 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进化成催化循环。例如, 当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扩散性将显著增强。此时, 原有的电子政务技术会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相当于自催化或自复制), 其自身将获得一定的发展(相当于再生能力);同时原有的制度创新电子政务2008年第12期 总第282期 71也会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普及(相当于自催化或自复制), 其自身也将得到一定的丰富(相当于再生能力)。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在持续的周而复始的自我催化、自我复制中, 将形成具有一定再生能力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如果由于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的自身因素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互为因果反应循环体因运演方式受干扰与影响而发生扭曲时, 那么被丰富与发展的电子政务技术因素、制度创新因素就有可能重组或再造其反应循环体, 并在新陈代谢中形成新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根据超循环系统方法论基本原理可以得出, 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反应循环基础上形成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 是构成其互为因果超循环的较高级组织形式, 它具有一定的自催化、自复制的再生动力, 是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生成元”。二、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演化规律分析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演化过程, 展示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微观运动规则, 可为研究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宏观规律提供一定的依据。(一)互为因果超循环形成的机理:互为因果催化循环间的耦合超循环系统方法论认为, 超循环是维持两个或多个催化循环的动态过程。超循环是由若干催化循环通过功能耦合形成的聚合体, 每个催化循环体都具有双重功能, 既要自我复制, 还要对下一催化循环体施加影响, 由此把若干自催化、自复制的催化循环体有序地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规模更大的、功能更强的循环圈即超循环, 从而使系统向更高级有序状态演化。由此推理, 若干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在相互交叉与相互感应中将迸发出一种功能耦合效应, 即若干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持续产生功能叠加, 不断地形成其规模较大、功能较强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 这些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又不断地被迭代成规模更大、功能更强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这些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的功能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 从而形成由二级或二级以上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构成的巨大循环网络, 即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形成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选择与进化。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催化循环的链锁反应是按等级分层次有序进行的, 其中循环层间的每一次进化, 位于较低层级的互为因果催化循环都要自我复制, 凡是违背互为因果催化循环进化规则的复制品都将被淘汰, 而符合其进化规则的复制品将被较高循环层选择。由于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实现持续向高级循环层进化的, 所以其内在组织更富有秩序性与稳定性、更富有抗干扰能力。二是裂变与整合。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催化循环的链锁反应中, 凡是具有选择价值的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只有发生裂变才能跃迁到较高循环层, 其功能才能得到延伸与放大并得到新的整合, 因此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内在组织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其外在功能更丰富、更完备。(二)互为因果超循环演化趋势:相反相成的演变按照超循环系统方法论基本原理分析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形成过程, 如果前一循环层运动规则与后一循环层运动规则之间相互协调, 前一循环层运动规则在后一循环层得到继承与延续, 而且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组与创新, 从而不断地合成、激发、凝聚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的因果力, 有效地化解或削弱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微观过程中存在的相互摩擦及其相互冲突因素, 使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之间形成持续性的相互协调与相互助长状态, 产生链锁式的良性反应, 催化着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在最初的“生成元”基础上, 朝着进化的方向演化, 使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微观轨迹螺旋式上升, 形成互为因果上升超循环。反之, 如果被选择的前一循环层运动规则与后一循环层运动规则相互矛盾, 前一循环层运动规则将束缚或抗拒向后一循环层进化, 致使后一循环层出现衰变与蜕化, 由此合成的因果力将不断地被弱化, 导致互为因果催化循环体之间相互掣肘与相互抵消的因素难以削弱或消除, 逐步形成相互抑制和相互冲突的混乱状态, 产生链锁式的恶性反应, 催化着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在最初的“生成元”基础上, 朝着衰退的方向演化, 使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微观轨迹呈现螺旋式下降, 形成互为因果下降超循环。值得说明的是, 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微观过程中, 其互为因果上升超循环与互为因果下降超循环不是绝对的, 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能相互转化。三、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宏观反应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生生不息的演化过程中, 将产生互为因果超循环效应, 由此迸发出一种张力, 把互为因果超循环的整体作用外化成一种宏观反应, 即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实践中产生效果。(一)互为因果超循环的外化表现:三种基本效应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其基本单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 使其“生成元”不断地交替进行分解与聚合。当这种分解与聚合达到一定程度时, 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进入临界状态, 将产生互为因果超循环效应, 它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互为因果超循环积累效应、因果超循环扩散效应和互为因果超循环回波效应。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作为互为因果超循环中的两个基本因子, 在互为因果超循环过程中连续地聚集能量, 当这种能量不断地被放大并达到一定阈值时, 将形成互为因果上升超循环积累过程, 产生互为因果超循环积累效应, 即形成与互为因果超循环进化方向一致的“正向张力”, 使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形成相互增益状态, 驱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电子政务 72 2008年第12期 总第282期新交叉发展从初级阶段持续向高级阶段进化。与此同时, 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中聚集的大量能量, 将对其他领域产生强劲的辐射和渗透作用, 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 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地得以放大,将产生因果超循环扩散效应, 即形成一种横向张力, 不断地加大电子政务向各个领域制度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渗透作用;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各个领域制度改革与创新加速向电子政务空间转移, 从而使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并惠及全社会。在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中, 由于种种原因, 其基本单元或“生长元”可能产生退化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及时得到抑制而不断蔓延, 就可能形成互为因果下降超循环积累, 将产生互为因果超循环回波效应, 即形成一种与互为因果超循环进化方向相反的“负向张力”, 使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形成相互削减状态, 导致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速度缓慢, 甚至倒退。(二)互为因果超循环生长机制的培育:三个基本条件培植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生长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为形成互为因果超循环积累效应和扩散效应创造条件, 助长其正向张力及其横向张力, 同时避免形成互为因果超循环回波效应, 防止其负向张力的滋生。一般而言, 培育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生长机制应从三个基本层面切入。一是建立法治环境。建立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法治环境, 需要充分体现法治精神。从应用电子政务提高制度创新效率与效果的角度, 不仅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技术, 更要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 确保制度创新在法治化的电子政务空间顺利进行。同时, 从利用制度创新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有序性的角度, 相关制度的创设、更替、转换、执行与实施过程都必须以法律为最高准绳, 提高制度创新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坚持自然理性。坚持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自然理性, 需要充分体现科学精神。根据电子政务为制度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需要, 在尊重电子政务技术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研究和制定有关电子政务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战略, 以此强化电子政务在制度创新中的载体作用。同时, 基于制度创新应用电子政务技术的需要, 研究制度创新向网络空间转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制度创新。三是遵守实用逻辑。遵守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实用逻辑, 需要充分体现务实精神。从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重点考察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的投入成本及其产出收益的合理性, 在这种过程中必须坚持实用逻辑:电子政务发展与制度创新所产生的收益必须大于其投入的成本。总之, 研究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互为因果超循环规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才能从中逐步地积累相关的科学认识, 从而为指导电子政务与制度创新交叉发展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 美] 詹奇.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M] .曾国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200-215.[ 1] Chomsky.ForeignNaturalSciencesPhilosophicalQuestions.Trans.byZengGuopingetal.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Press,1991.pp200 -215.[ 2] [ 德] 艾根, 舒斯特尔.超循环论[ M] .曾国屏, 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31 -55.[ 2] M.EigenandP.Schuster.TheHyper-cycle.Trans.byZeng Guopingand Shen Xiaofeng. Shanghai: ShanghaiTranslationPublishingHouse, 1990.pp31 -55.(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广州 510642)(责任编辑 林 娜)AnAnalysisofInter-causalityHyper-cycleLawofElectronicGovernmentAffair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KongFanling[ Abstract] Thispaperhasanalyzedaswellasdemonstratedtheinterrelationofinteractionmechanismofelectronicgovernmentaffair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SystemsMethodologyonthebasisofultracirculationprinciple.Theauthorfiguresthatthereisaspeciallawofmotionhidinginthiskindofinteractionmechanism:inter-causalityhypercycle.Lookingatthemicro-level, theinter-causalitycycleservesasagrowthfactoroftheinter-causalityhyper-cycle.Whileviewingatthemacro-level, theinter-causalityhyper-cycleofelectronicgovernmentaffair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manifestsmainlyinthreeeffects:thebuild-upeffectanddiffusioneffectarethepositiveeffectsofthecross-developmentofelectronicgovernmentaffair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 whereastheechoeffectisthenegativeeffectofit.Inordertofacilitateitspositiveeffectswhileavoidthenegativeones, legalenvironment, naturalreasonandpracticallogicshouldbetakenintoconsiderationtodevelopthegrowthmechanism fortheinter-causalityhyper-cycle.[ Keywords] institutionalinnovation, electronicgovernment, institutionaltransfer[ Author] KongFanlingisProfessorat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 SouthChinaAgricultureUniversity, Guangzhou510642__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