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传播机制及其控制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09-11 浏览数:3599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摘要] 电子政务信息流是电子政务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基础流,作者从电子政务信息流的定义和形成途径入手,论述了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传播机制,重点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流的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 信息源的控制;(2) 信息内容的控制;(3) 信息传递者的控制;(4) 信息传播途径的控制;(5) 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的控制;(6) 信息接受者的控制。[中图分类号] G2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5-8214(2009)01-0058-03政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在电子政务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必须通过电子政务网络获取其决策和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它又通过电子政务网络不断地向社会输出各种政府决策信息、服务信息等,所有这些电子政务信息的网上传递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流动,这股强大的电子政务信息流,按其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和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是由社会流向政府,由于其内容庞杂,来源不一,难免鱼龙混杂,其中有一些信息对政府决策和管理确实有用,也有一些对政府决策无用甚至有害。因此,要对这些信息认真地加以选择和控制,使之有序化。对于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也必须根据其传送的信息的密级来控制它传播的范围,既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信息用户对电子政务信息的需求,又能保障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的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电子政务信息流是电子政务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基础流;没有信息流,电子政务将无法实施。因此,对电子政务信息流的理论研究迫在眉睫,本文试对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传播机制及其控制进行探讨。1 电子政务信息流的涵义及其形成途径电子政务信息流是指电子政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途径进行传输的运动过程,是对政府工作状态的直接反映,是对政务活动的直接反映。它包括电子政务信息的产生、收集、传播、运用与反馈的过程。概括地说,电子政务信息流是指政务信息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运动过程。政务信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必须满足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同时它也必须满足社会公众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电子政务信息流的形成有以下几条途径:(1) 政府信息管理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去收集各种与政府决策和管理有关的信息,这就使电子政务信息在网络上从其他地方流向政府,形成电子政务信息流。(2) 政府产生和形成的决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全社会发布和传播,使电子政务信息从政府流向社会,形成电子政务信息流;反过来,社会对政府的这些决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产生反馈,形成反馈信息流。(3) 社会公众利用电子政务网站提供的各种服务,产生的信息必将通过计算机网络传向政府,同时政府也会将反馈信息传向公众;另外,电子政务活动中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形成了电子政务信息流。总之,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信息交流导致了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产生,电子政务信息流是电子政务运行过程的直接反映,是电子政务活动中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众的关系状态的反映。[1]2 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传播机制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可将电子政务信息流划分为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和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两类。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就是指流入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包括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以及公众利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反馈给政府的信息等;而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则是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发布的决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形象信息等,以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传播机制及其控制●尹爱兰(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0)信息管理与信息学·58·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 (1)及反馈给公众的有关信息。[2] 在两种电子政务信息流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中,政府扮演的是信宿的角色,信息从其他地方流向政府;而在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中,政府扮演的则是信源的角色,信息从政府流向其他地方。即政府既从外界接收各种信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其决策和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和保障;同时它又不断产生大量的决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向外界传播,为社会服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电子政务信息流的传播机制是一种“集中—发散”机制。[3] 根据这一机制,在电子政务信息流的集中阶段,政府只要通过恰当地选择信息源和信息传播途径,就可以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流的控制;在电子政务信息流的发散阶段,政府可以通过控制信息内容,优选传播途径,达到此目的。3 电子政务信息流的控制措施3.1 信息源的控制一般说来,信息源按其受控制的程度可分为公开信息源和非公开信息源。从性质上看,来自公开信息源的信息,可靠性较高,但时间的滞后性较大,而且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东西,若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则政府难以获得时间优势,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佳决策。而来自非公开信息源的信息,可靠性较差,且不易得到;但如果能以第一时间得到,且能从其他途径证实其正确性,则对政府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大大加速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政府应根据公开信息源和非公开信息源的特点,合理选择不同的信息源。在信息经济时代的今天,物质、信息、能源成为世界的三大要素,各国的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信息的竞争。现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原因之一就是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快速获取政府决策和管理所需的战略信息,以便作出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决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3.2 信息内容的控制电子政务信息流的内容繁多,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互联网上所有电子信息全部收集进来。因此,政府应根据自身决策和管理的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选择与政府决策、管理、服务关系较为密切的网络信息加以收集。鉴于政府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与综合化,政府应注意优化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满足电子政务运行对信息的需求。在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工作人员要与政府行政决策人员团结合作,搞好信息筛选工作,实现对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的内容控制,使有利于政府决策和管理的信息流入政府,满足政府决策和管理的信息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3.3 信息传递者的控制电子政务信息的传递者包括政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发布中心和该中心的信息工作者。信息传递中传递者所施加的控制行为,在传播学中被称为“守门人”理论,即在一次信息传递中,信息总是通过某些关口传递的,在信息源和受众之间有着决定信息中转或终止信息传递的“守门人”。信息传递者取舍信息的决断行为就是一种守门行为。在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传递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守门行为。对于电子政务信息的传递者来说,是出于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权利来为信息接受者选择和鉴别信息。为了加强这一控制的规范性,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应该依据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定自己的基本方针和工作要求,作为政府电子政务信息中心的信息工作人员,应该遵守并执行这些方针和要求,这是实现守门人控制的基本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该发布和传递的信息公之于众,将应该保密的信息控制在一定范围。3.4 信息传播途径的控制在电子政务系统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传播和网络传播,它们各有其特点。电视、广播传播是由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媒介,向非特定的公众传播信息。利用电视广播传播媒介,可以使电子政务信息迅速广泛地被受传者接受。但电视广播传播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即反馈无力,无法迅速地获得受众的反馈信息。因而无法控制传播效果,同时政府也不能及时地根据公众的反馈意见纠正自己的行为,作出代表公众意见的决策。网络传播是在各种类型的通信网络上传播信息,是一种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可以利用它进行内向型电子政务信息的收集和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的传播。我们在选择信息传播途径时,要根据信息传播的目的、范围、时效等灵活选择。例如,政府在发布新闻信息、服务信息、政府形象信息以及向社会公布有关事实和数据时,可选择广播电视传播媒介;若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同时又想及时获得公众对政府的反馈信息,则应该采用网络传播的方式。当然,电子政务信息的传播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式,但电子政务信息的网络传播将是其主信息管理与信息学·59·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 (1)[关键词] 学位论文服务系统;信息服务模式;信息资源建设[摘要] 建设学位论文数字资源保障体系是信息资源建设战略的需要,对促进学术成果交流与共享,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国内外学位论文数据库服务的模式,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了学位论文数据库资源建设中论文收集、加工、服务及版权问题的处理模式。[中图分类号] G250.74;G2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5-8214(2009)01-0060-041 引言高校学位论文属“灰色文献”,它是“通过常规出版物的流通途径无法得到或颇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文献资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用户需求。* 本文系西北五省(区) 图书馆第九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雒虹,魏青山(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710049)学位论文数据库信息服务与资源建设模式要的传播方式。[5]3.5 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的控制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是从政府流向外界,由于不是所有的电子政务信息都可以毫无保留地传向外界,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控制。在对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进行控制时,要特别注意对关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保密事项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电子政务信息的绝对安全和保密,以免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当然,我们的控制目的并不是不加分析和区别地将外向型电子政务信息流封闭,而是将电子政务信息在最大限度上加以利用,使各种电子政务信息能够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得到利用。3.6 信息接受者的控制电子政务信息的接受者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主角之一,他们应该也必须得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反馈、前馈控制来实现。反馈是接受信息后的反映和对传递者下一步调整传递行为的要求;前馈则是在传递活动之前就提出要求, 即政府在传递信息之前,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信息接收者的有关信息,包括他们需要哪些信息,对各种信息的接收状况、理解能力等,从而选择和确定准确的信息、信息的表达方式及信息传输的具体途径,增强信息传输效果。反馈、前馈既是反映信息接受者要求的方法,也是对传递内容和方式实施控制的方法。信息传递的目的,是让广大信息利用者准确、及时地获取所需信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噪音”,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现象,因此,政府信息部门要对向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随时了解所传播的信息对信宿的影响,不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信息传播策略,不断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参考文献][1] 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2002 (6):10-13.[2] 陈波,等.各国电子政务的实践与意义[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2 (3):91-93.[3] 尹淑兰.论政府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技巧[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1):75-77.[4] 王疆.建设政府办公业务网工作流和信息流的设想[J].信息化建设,2002 (1):32.[5] 张天俊.信息流的类型及流通模型[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 (3):94-97.[作者简介] 尹爱兰(1975-) 女,馆员,图书馆学硕士,已发表论文12 篇[收稿日期] 2008-03-08 [责任编辑] 陈永平信息管理与信息学!!!!!!!!!!!!!!!!!!!!!!!!!!!!!!!!!!!!!!!!!!!!!!!!!!!!!!!·60·__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