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EI期刊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EI期刊论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问题探析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06-21     浏览数:3052     【 字体:

  要] 产业聚集发展因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率含义,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要解决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从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完善配套产业发展、 推进生产要素聚集、 深化项目开发开放合作、 建立区内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利益协调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是引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 “龙头” 对于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重大意义。产业聚集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空间竞争形式, 其在专业分工协作、 外部交易成本节约、 创新效应等方面已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率含义。如何有效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发展, 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整体发展的基础和资源优势

产业聚集是指 “众多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 并形成强劲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 是由于某地技术外溢造成同一产业的企业聚集于某地区的现象”[1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地域上集中、 企业数量较多且有分工协作关系, 区内生产资源流动性大, 具备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发展, 从相关理论来看, 成本降低、 获得更大收益是根本动因;同时, 规模、 需求供给、 生产性资源流动、 专业化分工、 技术创新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经济区产业聚集的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面积 5 12 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 30 65% 集中了全省总人口的4418%2011 年, 该区 GDP 达到 6805 48 亿元, 创造了全省经济总量的 58 8%。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值分别达到 4916 49 亿元、 215 84 亿美元, 占全省规模的 56 1% 68 4%。经济区相对于全省, 综合实力较强, 发展潜力巨大。从先行探索看, 江西在全国率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在方向确立、 政策配套、 项目跟进、统筹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部署, 构筑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形成了推进主导产业聚集发展的强大合力, 实现了承接产业转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有机融合,具有先行优势。从产业基础看, 经济区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 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 光伏产业、 中成药和生物制造、 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 食品工业、 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成为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部分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 若干产业和技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就全省来看, 光伏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销售规模均列全国第二位, 稀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了百亿元大关, 并有望超过包头列全国首位, 且经济区拥有江铜、 新钢、 江铃、 赛维 LDK、方大特钢、 昌河汽车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骨干企业。从全省的资源条件看, 钽、 铷、 铀、 钍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铜、 钨、 银、 锂、 镐、 铯、 碲的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铋、 金、 铌、 钪的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锂矿资源占全国的 24% 全球的 12% 且赣州享有“世界钨都 “稀土王国” 的称誉。

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存在的主要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中了全省经济发展最好和经济实力最弱的地方, 各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迫切愿望, 各地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式为产业聚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与发达地区比较而言, 产业聚集的外部性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并未充分显现。

1 企业集而不聚, 生产性资源流动不足。企业地理空间上的简单集中形成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 与产业聚集理论的内涵有质的区别, 形成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竞争力不完全是一回事。真正意义上的聚集经济是要突破园区边界、 行政边界, 各成员之间有着较强的互动关系和产业关联度。目前区内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招商引资来培育和形成各自的产业集群。各地这种“筑巢引凤” 式的招商引资力度都非常大, 但往往仅限于此, 不少地方造成了脆弱的 “分厂经济” 。园区内的企业之间、 经济区各地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分工合作和纵向的产品配套, 生产性资源流动并不活跃, 许多外商投资的企业多为其外地总部的一个生产基地, 业务往来也多为总部或其原有的业务企业。如近几年渐热的照明产业, 鹰潭、 景德镇、 武宁等地都将其列为重点招商产业, 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 大多是为外地总部或市场提供半成品或加工材料, 区内各地、 各企业在技术、 生产, 尤其是整灯等高端产品生产上都缺乏合作, 形式上的“集” 实则内容上的“散” 任其长久发展, 产业聚集本应具备的外部规模效应经济难以形成, 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2 规模较小, 关联性差, 配套服务业滞后。经济区内 88%以上为注册资本 500 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自有资金十分有限, 绝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投资小、 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 对于资金密集、 技术密集的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涉足不多, 一些产业缺少对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从工农业看, 江西农业资源丰富, 但由于产品的深加工度不够, 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尚未真正形成, 农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从工业内部看, 一是由于以采掘业、 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 与轻工业关联度不高;二是产业相对零散, 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大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 中小企业向“专、 精、 特、新” 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 参与资源深度开发、科技研发及市场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 无法扩展和延伸产业链, 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此外, 江西产业聚集的态势正在形成中, 尚未达到有规模的块状区和特色产业带, 聚集效应不明显,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还没有出现, 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配套要求;同时, 江西大型物流企业多是贸易服务企业, 新型物流业态发展明显滞后, 难以满足产业链延伸、 产业聚集及扩大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要, 影响了省外资本大量流入江西。

3 外来投资嵌入型产业聚集存在竞争优势刚性。当前经济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 资金相对缺乏,人们创业意识相对较差, 各地往往通过优惠政策和当地相对低廉的各种生产要素成本来吸引外来投资。毋庸置疑, 这种区域外投资型方式可以形成产业聚集现象, 但这种政府引导和外来投资形成的外来投资嵌入型产业聚集 “若政策持续性不强、 市场化激励不足, 在后期发展中难免会出现竞争优势刚性的问题”[2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迁徙和技术创新问题。外来投资企业主要是受当地政府更为优惠的政策和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的吸引, 一旦其他地区政策更“诱人” 商务环境更好, 配套条件更完善, 他们在比较收益和转移成本后, 逐利的本性会驱使他们转移投资, 或把主要业务转移到条件更好的地区, 导致本地产业聚集的“空心化” 或衰退。近些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制定了更多优惠政策, 这对经济区吸引和留住外来资金以及打造优势高新产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 企业的技术与知识存在外溢性, 大多外来投资嵌入型企业倾向于“搭便车” 形成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惰性。加上科研市场化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创新能力的不足, 必然极大削弱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 使聚集效应难以显现。

4 产业聚集的市场形成机制待继续完善。区域内的市场需求是企业或产业聚集的诱发因子, 而产业聚集的核心是产业之间、 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各地受 GDP 考核和传统政绩观念影响, 推进产业聚集主要通过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各类优惠政策所体现出的“地方让利” 来引导, 忽视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问题, 资本、技术、 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推进力度较弱, 市场的力量未得到充分挖掘和调动, 以至于出现了主导产业不突出, 产业结构雷同, 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如光伏产业, 新余的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 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 九江、 景德镇、 上饶、 鹰潭等市都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甚至将光伏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打造, 其他各地所谓的支柱工业无非是一些基本雷同的行业。这些雷同的工业结构违背了需求供给原理, 不利于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科学调配, 很难形成 “一致对外” 的整体优势。

三、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 时期,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竞争格局正发生着较大变化, 面对新形势、 新情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聚集发展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发挥资源优势, 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1 加强产业聚集的政策引导及规划布局。在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初级阶段, 企业获得的聚集利润可能并不太高, 同时, 企业还要承担一定数量的迁移成本, 因此, 政策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首先, 要以工业园区、 开发新区为平台推进产业聚集。针对主导产业重复分散的现象, 应实施“错位发展, 差异性竞争” 的发展策略, 规避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 产品趋同, 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在招商和产业布局上, 研究筛选具备产业关联效应的项目进入园区, 加强工业园区之间的联动机制, 并有计划地在园区之间实行产业转移, 实现工业园区之间协同发展, 尤其是在产业链互补合作、 研发和培训、 共同招商、 园区管理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其次, 政策引导应向重点产业倾斜和重点区域倾斜并举。优惠政策和措施能使聚集区内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低关税、 较低的信息收集与传输、 技术扩散与转移、 咨询和服务等交易成本, 从而获得政府干预的产业内壁垒性垄断收益。针对经济区区域范围, 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工业的转移支付资金和财税支持力度, 结合本地优势, 制定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或者设立综合服务机构等措施, 引导企业聚集;针对重点产业, 应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尤其是关联度大、 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在区域优惠政策基础上应实施财政补贴、 就业补贴、 融资支持等政策, 实现产业转移聚集。

2 有效推进配套产业发展, 刺激区域内市场需求。在有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推进产业聚集过程中, 配套基础产业的协作能力对交易成本的节约非常关键。经济区内各项指标相对于全省来讲虽然比重偏大, 而且逐年提高, 但是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讲, 经济基础依然相对薄弱, 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差。所以, 要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区位优势、 产业特征, 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 发展与支柱产业聚集相配套的生产及市场服务产业和促进产业聚集的信息服务业, 并对商贸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等传统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和信息化提升。在商贸物流业方面, 在经济区内要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大型配送基地和物流中心, 依托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 充分发挥长江和鄱阳湖水系航运作用, 加快南昌中心物流枢纽和九江、 鹰潭等地区域物流基地的建设, 提高区域内物流的组织化、 集约化程度;同时, 要打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界限, 加快发展新型商业形态, 创新经营手段。在金融业方面,要在金融业服务网络一体化的基础上, 鼓励以经济区域为导向, 积极争取外资和外地金融、 投资、 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业务。在计算机服务及信息传输方面, 扎实推进“鄱湖云” 产业支撑工程, 以云计算技术建设全省集中的鄱湖云平台, 配合园区政府向企业统一提供设施租赁、 数据灾备等公共服务。此外, 要大力发展及科学规范广告、 律师、 会计、产权交易、 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 推动经济区内生产要素聚集, 提升竞争力。产业聚集归根结底是为生产要素的聚集。生产要素配置是否合理, 决定着产业聚集效益的高低。面对经济区资金相对缺乏、 技术创新不足、 人力资源不足等制约瓶颈, 应大力吸引外地资本、 技术、 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经济区流动, 并有效调动区内资源, 推进要素市场化。首先, 大力引导资本向经济区流动。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区内的资本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 不断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而现有的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区的建设及发展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区域性资本市场欠缺。因此, 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 应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争取更多资本的流入, 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 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重组;同时, 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或成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基金, 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激发本地社会资本投资经济区建设的积极性, 逐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其次, 完善人才和科技创新机制。一方面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加快探索经济区内高层次人才、 高技术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鼓励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 提供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 完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的研发成果实施技术入股、 股权、 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施展舞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企业尤其是本地企业创业创新, 在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群的联动聚集中形成创新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并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引导资金、 技术与管理向平台、 基地集中,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加大项目建设, 深化开放合作, 推进整体结构优化。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大企业网络创新能力强, 创新者的利益能更好地实现, 而且创新能够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所以由大型企业网络带动的现代产业集群比传统产业集群更具有竞争优势。一要围绕延伸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产业招商项目库, 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打造大型核心企业集团, 努力将产业聚集区打造成管理规范、 机制灵活、 技术先进、 配套齐全、 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国内一流产业园区。二要整合省内外资源, 加强与国内外重点企业的对接,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合作推进会;扩大与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合作, 鼓励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投资兴业;鼓励省内企业、 研究机构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江西技术示范应用项目。三要围绕经济区主导产业, 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 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突出加强与中央企业、 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 500 强企业、沿海企业、 民营企业的四个对接, 鼓励外资企业到江西设立合作基地和产业园区。

5 加大政府投入, 建立经济区内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 调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 有效发挥其乘数效应。在整合各类资金的基础上, 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逐年递增,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带动强、 技术含量高、 市场前景好的产业聚集重点项目,使政府引导资金形成“投入—增值—退出—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交易成本。应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放在国家战略高度, 积极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通过中央转移支付或其他途径, 重点建设公路、 铁路、 航运、 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 降低经济区的交通运输成本, 激发企业投资意愿, 为经济区产业聚集和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此外, 在推进产业聚集过程中, 会涉及到区域内企业的转移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选资问题, 地方政府及官员追求任期内经济数字的提高而拒绝产业统筹协调转移或引进高耗能、 高污染企业的问题依旧存在。由于 “利益共享是调动生态经济区内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机制”[3 因此, 需建立常态的地方政府间联席和对话机制平台, 建立区域信息共享机制、 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和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等长效机制,有效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信息, 提供一体化的政策、 制度和管理。通过利益共享机制, 实现各方互惠多赢。

参考文献: 1 谢作渺, 赵西亮. 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 经济师, 2004 (7):13 14.[ 2 程家健. 对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中竞争优势刚性的思考[ J 求实, 2007 (9):P48 50.[ 3 朱再昱, 曹建华, 陈美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作机制创新研究[ J 求实, 2009 (7):56 59.责

[返回]
上一篇:发布2015年6月3日的最新EI期刊目录
下一篇:高压气井环空压力预测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