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EI期刊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EI期刊论文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差异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05-16     浏览数:3171     【 字体:

 摘   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 探讨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 构建了两系统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基于1 9 9 3 — 2 0 1 1年中国3 1个省( 市、 区) 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 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在空间上保持了较强的同步性; 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地域差异十分显著, 三大地带自西向东呈现“ 梯度递增” , 南北地区呈现“ 南强北弱” 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旅游产业;经济;时空差异;耦合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 已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 全国已有2 7个省( 市、 区) 将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 [1 ] .当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它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仅能够带动餐饮、 住宿、 交通、 文娱、 商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而且对于扩大内需, 提升社会就业水平, 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带动经济增长等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区域经济在为旅游产业提供快速发展经济支撑的同时, 也为区域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旅游产业发展进程 . 因此, 促进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 .
     国外学者 G h a l i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旅游业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 [2 ] ;K h a n 、 L e e等运用协整理论和方法, 发现新加坡和韩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 [3 - 4 ] ;B a l a g u e r和C a n t a v e l l a - J o r d a 、 D r i t s a k i s 分别对西班牙和希腊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旅游业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 [5 - 6 ], 但O h 以韩国为例, 对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 得出两者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 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单向推动作用 [7 ] .国内学者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上 [8 - 1 3 ] , 仅有少量学者从两者的互动关系视角进行研究 [1 4 - 1 7 ] , 且多囿于小尺度空间范围的单一省( 市、 区) . 鉴于此,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评价模型, 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 构建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 1 9 9 3 — 2 0 1 1 年中国大陆3 1省( 市、 区) 面板数据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规律进行实证研究.
    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 对区域经济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 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两者互为背景、 彼此作用、 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 发展旅游业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有利于增加地方经济收入. 旅游活动需要旅游目的地多个旅游企业和部门提供多项产品和服务才能开展, 旅游企业和部门在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 其收益当中的一部分也将会投入到地方其他相关行业, 进而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多的间接经济收入 . 
    其次,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旅游业对于扩大外汇收入、 弥补外贸逆 差以 及 平衡 国 际 收 支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用 [1 8 ] . 旅游创汇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货物贸易外汇收入具有换汇成本低、 创汇率高和不受各国关税壁垒限制等优点. 
    再者, 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缓解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 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综合服务行业, 能够提供许多就业机会; 尤其是旅游业就业门槛低, 在需要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同时, 也为文化水平不高且不具专业所长的低层次务工人员提供广于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 . 
    第四,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产业, 其发展在依赖于关联产业的同时, 也有利于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不仅可以带动住宿业、 餐饮业、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而且也能够间接带动工农业、 邮电通讯业、 教育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 
最后, 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开放程度 . 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人员流动的同时, 也引来了资金流、 信息流、 物质流和文化流, 增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进而促进区域开放程度的提升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
    首先,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激发民众旅游需求 . 旅游活动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不仅为旅游需求的形成提供了作为旅游外部条件的经济能力和自由时间的支持 [1 9 ] , 也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 . 其次, 区域经济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 旅游业具有前期投入量大、 后期收益期长的特点, 在其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景区开发、 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而资金支持力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再者,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旅游产业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 旅游产业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之一, 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 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这为旅游产业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第四, 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旅游信息化进程, 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科技手段作为支撑, 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区域地方科技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这无形之中也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扩大旅游服务范围、 节约社会资源, 促进旅游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形象 .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旅游目的地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 也为旅游业储备了大量高层次后备人才, 接受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更容易使旅游者感受到目的地良好的形象, 进而对区域整体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 旅游产业主要通过增加地方收入、 扩大外汇储备、 缓解就业压力、 带动关联产业、 提升开放程度等为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产生驱动作用; 而旅游目的地经济通过激发民众旅游需求、 建设基础与服务设施、 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 提升区域整体形象等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反馈性客观响应. 两者在同一时空序列中彼此协调发展, 其最高形态就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 共同构成一个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系统( 图 1 ) .图 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模型F i g . 1 T h e  c o u p l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m o d e l  o ft o u r i s m  i n d u s t r y   a n d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耦合” 一词源自于物理学概念, 指的是两个( 或两个以上) 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2 0 ] . 当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之间配合得当, 彼此间能够达到相互促进时, 称之为良性耦合; 反之, 则为不良耦合. 通常采用一个系统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改变来作为判断系统间存在耦合关系的标准. 耦合度是描述系统内部要素间或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程度, 主要反映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 不存在利弊之分; 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间或系统内部要素间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主要反映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 [2 1 ] . 随着学科之间研究成果的交叉应用, 耦合理论也逐渐被应用到旅游研究中.
    2. 1耦合评价模型
    2. 1. 1  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是两个不同而又彼此影响的子系统, 在确定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之前, 应先确定各自综合评价值. 针对某一年度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值, 可以运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分别进行测算.公式为U i =∑mj =1ωi jui j, ∑mj =1ωi j=1. ( 1 )式(1 ) 中, U i 为第 i 个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ui j表示 i系统中的第 j 项指标对其功效贡献大小, wi j为其权重.其中,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wi j采用较为客观的改进熵值法 [2 2 - 2 3 ] ; 功效系数 ui j的确定采用功效函数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 公式为ui j=[xi j-m i n ( xi j) ] / [ m a x (xi j) -m i n (xi j) ] ,     ui j为正向指标;[ m a x (xi j) - xi j] / [ m a x (xi j) -m i n (xi j) ] ,     ui j为负向指标烅烄烆.(2 )式(2 ) 中, xi j为 i 系统中的第 j 项指标值( i =1 , 2 ;j=1 , 2 , …, m ) , m a x ( xi j) 、 m i n (xi j) 分别为该指标值xi 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2. 1. 2  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在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时, 可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 [2 4 - 2 5 ] , 得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间的耦合度评价模型. 公式为C =(U 1 × U 2 ) / ( U 1 + U 2 )槡2 .(3 )在计算两者耦合度时, 由于某一年度各省( 区、市)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会出现两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都较低,而计算出耦合度却较高的假象. 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 在此, 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 其主要目的是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旅游目的地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公式为D = C × 槡 T , T = a 1 U 1 + a 2 U 2 .(4 )式( 4 ) 中,D 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 T 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主要反映两个子系统各自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程度,a 1 、 a 2 为待定系数. 在两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旅游产业发展一定能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旅游业不是唯一驱动力, 因此, 在对2 0位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将 a 1 、 a 2 值分别赋值为0. 4 、 0. 6.根据公式(4 ) 可知, t 时间段内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为D =1t ∑tk =1 Dk .(5 )
    2.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旅游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是两个非线性复杂巨系统, 应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衡量. 在借鉴已有评价指标 [1 4 - 1 6 , 2 6 ] 的基础上, 文中旅游产业系统指标体系包括: 入境游客人数( 人次) 、 国内游客人数( 万人次) 、 国际旅游( 外汇) 收入( 万美元) 、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 旅游从业人数、 星级饭店数和旅行社数等 7 项; 区域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包括: 区域财政收入( 亿元) 、 区域财政支出( 亿元) 、 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区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亿元) 、 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货物进口总额( 万美元) 、 区域人均 G D P ( 元/人) 和 区 域 居 民 消 费 水 平 ( 元) 等7项.2. 3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1 9 9 4 — 2 0 1 2年《 中国统计年鉴》 、《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和《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 并以各省( 市、 区) 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作为补充( 数据不包括台湾地区、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 对于少量缺失数据, 依据历年平均增长率进行推算后予以赋值.
    3结果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 1 9 9 3 — 2 0 1 1 年各省( 市、 区)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均值珡U 1 、珡U 2 ,以 及 1 9 9 3 — 1 9 9 9 年、 2 0 0 0 — 2 0 0 5 年 和2 0 0 6 — 2 0 1 1 年 3 个时段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 D 1 、 D 2 、 D 3 , 通过 S P S S 1 7. 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定各省( 市、 区) 所属的等级( 表 1 ) , 绘制出 3 个时段两者耦合协调度地域结构图( 图 2 )
    3. 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比分析1 9 9 3 — 2 0 1 1年各省( 市、 区)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两者综合函数评价平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 9 4 7 , 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存在耦合互动发展关系.从时间变化情况来看, 旅游产业综合函数评价值除京、 津和沪三市以外均呈现快速波动增长的态势 . 其中, 均值最大的是广东, 最小的是宁夏, 综合函数评价值增长最快的是山西, 较 1 9 9 3 年增长了 5. 6倍; 京、 津、 沪三市相较于全国其余省( 市、 区) 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较 1 9 9 3 年 分 别 下 降 了 4 0% 、9% 和3 0% , 究其原因是三市旅游产业系统各项评价指标值虽然每年均增长, 但增速较其余省( 市、 区) 相对缓慢,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着由传统单一热点旅游省( 市) 向其余地区扩散的演变过程, 呈现全面“ 开花” 的局面; 经济综合函数评价值除黑、 琼、 滇和新4省( 区) 以外均呈现较快波动上升的态势 . 其中, 均值最大的仍然是广东, 最小的是西藏, 综 合函 数评 价 值增 长最 快 的 是内蒙 古, 较1 9 9 3年增长了1. 6倍; 黑、 琼、 滇、 藏4省( 区) 虽然经济系统各项评价指标值每年也都呈现增长态势,但是较其余省( 市、 区) 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 表现在综合函数评价值上则是波动下降的态势, 此 4 省( 区) 较1 9 9 3年分别下降了1 9% 、 4 3% 、 2 2%和6%.从空间差异情况来看, 全国各省( 市、 区) 旅游产业与经济各自平均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极化态势.其中, 广东在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均为最高,两者综合函数评价平均值分别为 0. 9 4 3 和 0. 8 3 7 ,宁夏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上最低, 综合函数评价平均值仅为 0. 0 1 4 , 西藏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最低, 综合函数评价平均值仅为0. 0 1 2 , 旅游产业与经济综合函数评价均值差距分别达6 7倍和7 2倍, 这说明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各省( 市、 区) 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地域发展极不平衡. 根据两者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可将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展同步型和非同步型区域两个类型. 在同步型发展区域中, 粤不论是旅游产业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为全国最高, 发展最为成熟, 两者均处在极显著水平;京、 沪、 苏、 浙、 鲁 5 省( 市) 两者发展水平次之, 处在全国很显著水平的 Ⅱ 类区域; 辽、 冀、 豫、 鄂、 湘、 川、闽7省两者发展水平处在全国中游水平, 居于 Ⅲ 类区域; 皖、 陕、 赣、 晋、 渝、 吉、 蒙、 新 8 省( 区) 两者发展水平都不高, 处在全国不显著水平的 Ⅳ 类区域; 青、藏、 宁3省( 区) 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停留在全国极不显著的 Ⅴ 类区域 . 在非同步型发展区域中, 滇、 桂2省( 区)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产业发展处在较显著水平的 Ⅲ 类区域, 而经济发展处在不显著水平的 Ⅳ 类区域, 黑、 津 2 省( 市) 与其发展刚好相反, 经济发展处在较显著水平的 Ⅲ 类区域, 旅游产业发展则处在不显著水平的 Ⅳ类区域; 甘、 琼、 贵 3 省与其发展相似, 但发展水平较低, 旅游产业发展处在不显著水平的 Ⅳ 类区域, 经济发展则处在极不显著水平的 Ⅴ 类区域.
    3. 2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差异
    3. 2. 1  省际差异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和旅游大省, 不论在经济发展规模和大型口岸数量上, 还是在旅游业发展水平上均位居各省( 市、 区) 前列, 受区位条件、 规模效应、 等级水平、 产业要素完善程度、 市场开放程度和基础服务设施完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正向促进作用, 在研究的3个时段内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保持极其显著水平, 始终处在 Ⅰ 类区域.京、 沪、 苏、 辽、 鲁、 浙 6 省( 市) 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最终保持在很显著水平, 处于 Ⅱ 类区域. 其中, 前3者始终处于 Ⅱ 类区域, 后3者由前期的 Ⅲ 类区域迈入到 Ⅱ 类区域, 受京、 沪两市的“ 引领效应” ,辽、 鲁和苏、 浙 4 省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伴随时间的发展有持续向更高等级良性发展的趋势.津、 冀、 晋、 蒙、 黑、 皖、 闽、 豫、 鄂、 湘、 川、 滇、 陕1 3省( 市、 区) 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始终保持在较显著水平, 处于 Ⅲ 类区域. 其中, 津、 黑、 冀、 豫、 鄂、闽、 川、 滇8省( 市) 在3个时间段内始终处在 Ⅲ 类区域, 湘由第 2 时段起从 Ⅳ 类区域迈入到 Ⅲ 类区域,晋、 蒙、 皖、 陕4省( 区) 由第3时间段起从 Ⅳ 类区域迈入到 Ⅲ 类区域, 这说明该类型区域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前一研究时段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 呈现逐步强化的态势 .吉、 赣、 桂、 琼、 渝、 贵、 甘、 新8省( 市、 区) 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均处于不显著的水平, 其中, 吉、赣、 渝、 桂4省( 市、 区) 虽始终处于 Ⅳ 类区域, 但在第3 时间段都接近或超过 0. 2 5 , 呈现逐步强化的态势,随时间的推移有继续提升的可能性 .青、 藏、 宁 3 省( 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变化幅度不大, 始终处于极不显著水平, 该类型区域作为中国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的“ 后发” 地区, 未来时间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要向更高水平提升,还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发展之路 .
     3. 2. 2  三大地带差异三大地带的划分是参考国家发改委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东中西部的解释, 属于政策上的划分而非地理概念上的划分或行政区划.东部地带是指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 包括京、 津、 冀、辽、 沪、 苏、 浙、 闽、 鲁、 粤、 琼 1 1 个省( 市) ; 中部地带是指经济次发达地区, 包括黑、 吉、 晋、 豫、 皖、 鄂、 湘、赣8个省; 西部是指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包括蒙、 川、 渝、 贵、 滇、 藏、 桂、 陕、 甘、 青、 宁、 新1 2个省( 市、 区) .3个时间段中 Ⅰ 类区域( 粤) 、Ⅱ 类区域( 京、 沪、苏、 辽、 鲁、 浙) 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带, 该地带市场开放程度高、 经济发达、 入境口岸分布数量众多,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 不仅直接说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和经济原始禀赋关系密切, 而且也客观证实了区位条件因素对于两者耦合协调程度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3个时间段中 Ⅲ 类区域在东中西部地带数量比分别为6∶3∶2 、 4∶4∶2 、 3∶6∶4 , 前两个时间段以东部地带为主, 中部和西部地带为辅, 第3时间段以中部地带为主, 东部和西部地带为辅. 其中, 东部地带中的津、 冀、 闽始终处于该类型( Ⅲ ) 区域, 暴露出此3省( 市) 在东部地带整体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性; 中部地带中的黑、 豫、 鄂和西部地带中的川、 滇始终处于该类型区域, 体现了此5省在中西部地带的领先优势已逐渐趋于稳定.3个时间段中 Ⅳ 类区域在东中西部地带数量比分别为1∶5∶7 、 1∶4∶7 、 1∶2∶5 , 以西部地带为主, 东部和中部地带为辅. 其中, 东部地带中的琼始终处于该类型区域, 虽在全国排名不算靠后, 但却居于东部地带的末位, 整体发展方向明显相悖与其余东部省份; 中部地带中的吉、 赣始终处于该类型区域, 表征此两省在中部地带中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增长幅度不及晋、 皖两省明显, 可能长期处于该类型区域之中; 西部地带中的桂、 渝、 贵、 甘、 新始终处于该类型区域, 表明此5省( 市、 区) 在西部地带的相对领先优势, 且已逐渐趋于稳定.3个时间段中 Ⅴ 类区域始终位于西部地带, 这也表明西部地带在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相较于中、 东部地带处于劣势地位 .通过对三大地带中各类型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可知,两者耦合协调程度自西向东依次呈现“ 梯度递增” 的空间格局 . 3 个时间段中, Ⅰ 类、 Ⅱ 类区域均处于东部地带, 整体优势明显大于其余两个地带, Ⅲ 类区域以中部地带所占比重较大, 地带内各省( 市、 区) 耦合协调程度差异相对较小, Ⅳ 类、Ⅴ 类区域多数位于西部地带, 地带内各省( 市、 区) 耦合协调程度两极分化现象相对显著 .
    3. 2. 3  南北地区差异南北地区以秦岭 - 淮河一线为界进行划分, 北方地区包括: 京、 津、 冀、 晋、 蒙、 辽、吉、 黑、 鲁、 豫、 陕、 甘、 青、 宁、 新1 5个省 ( 市、 区) ; 南方地区包括: 沪、 苏、 浙、 皖、 闽、 赣、 鄂、 湘、 粤、 桂、 琼、川、 渝、 贵、 滇、 藏1 6个省( 市、 区) .3个时间段中 Ⅰ 类、 Ⅱ 类区域在南北地区数量比分别为 3∶1 、 4∶2 、 4∶3. 其中, 南方地区中的粤、沪、 苏和北方地区中的京始终处在 Ⅰ 或 Ⅱ 类型区域,表明此 4 省( 市) 已成长为中国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质区域; 南方地区的浙从第2时间段起由 Ⅲ 类区域上升至 Ⅱ 类区域, 北方地区的鲁、 辽两省分别从第2 、3时间段由 Ⅲ 类区域上升至 Ⅱ 类区域, 从空间格局来看, 全部位于中国三大经济中心区域( 环渤海区、 长三角区和珠三角区) , 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原始禀赋水平对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效果十分显著.3 个时间段中 Ⅲ 类区域在南北地区数量比分别为5∶6 、 5∶5 、6∶7. 其中, 南方地区中的鄂、 闽、 川、滇和北方地区中的津、 冀、 黑、 豫始终位于此类型区域, 该类型区域在两区占比相同, 表明南北地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在此类型区域的空间分布均衡, 较高层次的梯度结构已基本趋于稳定; 南方地区中的皖和北方地区中的晋、 蒙、 陕均从第3时间段由Ⅳ 类区域上升至 Ⅲ 类区域, 说明北方地区中的该类型区域在数量上的增速要明显强于南方地区.3 个时间段中 Ⅳ 类区域在南北地区数量比分别为7∶6 、 6∶6 、5∶3. 其中, 南方地区中的赣、 桂、 琼、渝、 贵和北方地区中的吉、 甘、 新始终位于此类型区域, 表明南方地区在此类型区域的数量变化稳定程度强于北方地区 .3个时间段中的 Ⅴ 类区域在南北地区数量比均为1∶2 , 表明南方地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水平较北方地区相对较高, 且在未来发展中将长期保持此态势.通过对南北地区中各类型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可知,两者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呈现“ 南强北弱” 的态势 . Ⅰ类、 Ⅱ 类和 Ⅲ 类区域在前两个时间段, 两者协调程度南方地区略高于北方地区, 在第 3 时间段, 南北地区的所占份额比重相同, Ⅳ 类、Ⅴ 类区域在南北地区份额占比上呈现交替变化的态势.
    4 结论
    第一,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互动发展特征 . 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彼此作用, 并通过不断组织和演化, 促使两系统向更高级别的良性耦合方向发展.第二,1 9 9 3 — 2 0 1 1年各省( 市、 区) 旅游产业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除个别年份受危机事件影响出现回落外, 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两者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保持较强的同步性, 且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省域差异程度较经济水平差异更为显著.第三, 受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 区位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资源禀赋、 区域市场开放程度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中国不同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地域差异十分显著. 从整体情况来看, 三大地带自西向东呈现“ 梯度递增” , 南北地区呈现“ 南强北弱” 的空间格局.其中, 东部地带整体优势明显大于中、 西部地带, 西部地带区域间差异极化趋势较中部地带显著; 南方地区整体水平高于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区域间差异极化趋势较南方地区显著. 从各地区情况上来看, 两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中, 粤、京、 沪、 苏、 辽、 鲁、 浙7省( 市)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最终保持在很显著水平以上,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其余地区虽未达到很显著水平, 但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是各系统内部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两者耦合协调程度所属的等级在一段时间周期内存在稳定性和惯性, 因此不同时间段的研究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内两者之间协调程度. 但囿于时间和数据所限, 本文未从更长时间段对两者耦合协调度进行演化研究,也未过多涉及城市范围的差异性研究, 还有待于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 调发展 研 究: 以西安市为例 [ J ] . 旅 游 学 刊,2 0 1 3 , 2 8 ( 1 ) : 6 2 - 6 8.[ 2 ] G h a l i  M A. T o u r i s m  a n d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 A n  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 J ] .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C u l t u r a l  C h a n g e,1 9 7 6 , 2 4 ( 3 ) : 5 2 7 - 5 3 8.[ 3 ] K h a n  H , P h a n g   S , T o h  R. T h e  m u l t i p l i e r  e f f e c t : S i n g a -p o r e ′ s  h o s p i t a l i t y   i n d u s t r y [ J ] . T h e  C o r n e l l  H o t e l  a n dR e s t a u r a n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Q u a r t e r l y , 1 9 9 5 , 3 6 : 6 4 - 6 9.[ 4 ] L e e  C , Kw o n  K.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s e c o n d a r y   i m p a c t  o f  f o r -e i g n  t o u r i s m  r e c e i p t s  o n  t h e  S o u t h  K o r e a n  e c o n o m y [ J ]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v e l  R e s e a r c h , 1 9 9 5 , 3 4 : 5 0 - 5 4.[ 5 ] B a l a g u e r  J , C a n t a v e l l a- J o r d a  M. T o u r i s m  a s  a  l o n g - r u n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 T h e  S p a n i s h  c a s e [ J ] .A p p l i e dE c o n o m i c s , 2 0 0 2 , 3 4 ( 6 ) : 8 7 7 - 8 8 4.[ 6 ] D r i t s a k i s  N. T o u r i s m  a s  a  l o n g - r u n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 A n  e m p i r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f o r  G r e e c e  u s i n g   c a u s a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 J ] . T o u r i s m  E c o n o m i c s , 2 0 0 4 , 1 0 ( 3 ) :3 0 5 - 3 1 6.[ 7 ] O h  C  O.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o u r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i n  t h e  K o r e a n  e c o n o m y [ J ] . T o u r i s mM a n a g e m e n t , 2 0 0 5 , 2 6 ( 1 ) : 3 9 - 4 4.[ 8 ]申葆嘉 . 关于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J ] . 旅游学刊, 2 0 0 3 ,1 8 ( 6 ) : 2 1 - 2 4.[ 9 ]李兴绪, 牟怡楠 . 旅游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J ] . 城市问题,2 0 0 4 ( 3 ) : 4 6 - 4 5 , 4 9.[ 1 0 ]魏卫, 陈雪钧 .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 以湖北省为例[ J ] . 经济地理,2 0 0 6 , 2 6 ( 2 ) : 3 3 1 - 3 3 4 , 3 5 2.[ 1 1 ]刘长生, 简玉峰 .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不同省份的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 J ] . 旅游科学, 2 0 0 8 ,2 2 ( 5 ) : 2 3 - 3 2.究进展[ J ] . 果蔬加工,2 0 0 6 ( 4 ) : 4 1 - 4 3.[ 7 ]梁治齐.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M ]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 9 9 9 :1 0 6 - 1 7 0.[ 8 ] A n j a n i  K , K a i l a s a p a t h y   K , P h i l i p s  M. M i c r o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o f  e n z y m e s  f o r  p o t e n t i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i n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o fc h e e s e  r i p e n i n g [ 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a i r y   J o u r n a l, 2 0 0 7( 1 7 ) :7 9 - 8 6.[ 9 ] H i d e k i  I , M a s a h i r o  A , Y o s h i n o b u  F. D e s i g n  o f  m i c r o c a p -s u l e s  w i t h  h y d r o g e l  a s  a  m e m b r a n e  c o m p o n e n t  a n d  t h e i rp r e p a r a t i o n  b y   a  s p o u t e d  b e d [ J ] . P o w d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3 , 1 3 0 : 1 8 9 - 1 9 2.[ 1 0 ] M i n f e n g   J , M i c h a e l  D , S v e t l a n a  Z .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c o r n  z e i nm i c r o p a r t i c l e s  w i t h  l o a d e d  l y s o z y m e  d i r e c t l y   e x t r a c t e d  f r o mh e n  e g g   w h i t e  u s i n g s p r a y   d r y i n g: E x t r a c t i o n  s t u d i e s [ J ] .F o o d  C h e m i s t r y , 2 0 0 9 , 1 1 5 ( 2 ) : 5 0 9 - 5 1 4 .[ 1 1 ] S a w a d a  K , U r a k a w a  H.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p h o t o s e n s i t i v ec o l o r - p r o d u c i n g   m i c r o c a p s u l e s  u t i l i z i n g   i n  s i t u  p o l y m e r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 [ J ] .D y e s  a n d  P i g m e n t s , 2 0 0 5 , 6 5 :4 5 - 4 9.[ 1 2 ]邢锋, 石开勇, 倪卓, 等. 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J ] . 深圳大学学报: 理工版,2 0 0 9 , 2 6 ( 2 ) : 1 5 1 - 1 5 7.[ 1 3 ]朱小乔, 刘通讯. 调配型豆乳稳定性的研究[ J ] . 食品工业科技, 2 0 0 2 ,2 3 ( 3 ) : 5 3 - 5 4.[ 1 4 ]袁惠新, 陆振曦, 吕季章. 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 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 0 0 :4 9 6 - 4 9 8.[ 1 5 ]王永涛, 张桂, 赵国群 . 洋葱皮黄酮微胶囊技术[ J ] . 食品工业科技, 2 0 1 0 ,3 1 ( 1 ) : 2 9 1 - 2 9 3.[ 1 6 ]黄晓丹, 张晓鸣, 董志俭, 等 . 复凝聚法制备肉桂醛微胶囊的研究[ J ] . 食品工业科技,2 0 0 8 , 2 9 ( 3 ) : 6 3 - 6 6.[ 1 7 ] B ANG  S , R e i n e c c i u s  G.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s e l e c t e dm a t e r i a l s  f o r  L e m  o n  o i l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  b y   s p r a y   d r y i n g[ J ] . J o u r n a l  o f  F o o d  S c i e n c e ,1 9 9 0 , 5 5 ( 5 ) : 1 3 5 6 - 1 3 5 8.
 
[返回]
上一篇:河北省粮食单产区域差异特征演变
下一篇:好消息!JCIS2015年1-4期全部EI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