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博士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士论文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3-07-30     浏览数:4072     【 字体:

                              摘 要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以“知识”和“文化”为主的“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个性服务”和“消费经济”特征日益凸显,依托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获得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此产生并随之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以思想为动力,通过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不断开发和广泛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从产业的涵盖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既包括体现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馆、文化文物、艺术表演、书刊出版、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制品等文化领域,同时也包括体现现代创意方面的信息服务、文体娱乐、电影、知识产权和新媒体等新兴领域。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创新、创造、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国际上来看,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为本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采取大量的有效手段来积极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集群水平不断提升。因为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度的知识溢出效应相得益彰,在产业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显著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支持其快速扩张、集群发展,特别是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确立文化产业在 2020 年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预见,伴随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下一阶II段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力军,以集群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对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理论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不少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角度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从集群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综合分析的成果还较少。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注重探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久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成长,乃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理论研究上的不足和现实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综述已有国内外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总结并提炼出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介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现状,分析了集群效应。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客观评价了基于集群的现实竞争力水平,发现了竞争力影响因素,同时对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找到效率改进的空间。最后,我们还对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分析,从资金和人才两大方面深入探讨并提出融资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政策选择。
  全文共分为 8 章,具体内容为:
  第 1 章是绪论。首先,本章介绍了全文的选题背景、问题提出的依据与研究意义。随后,对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因素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然后,介绍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描绘了全文的研究脉络。本章第 4 节介绍了全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 2 章是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从内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造为核心、以思想为动力,利用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通过知识产权的合理开III发和广泛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从特点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集聚性、价值增值性、深度融合性、与时俱进性四个特点。从作用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作用:一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国家综合竞争优势;二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三是促进三次产业增长,提升行业之间融合发展水平。随后,确定了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理论。
  第 3 章是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由于英国是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并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大力扶持的国家,因此本章首先选取了英国作为分析对象。此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引导,这两个国家也是本文的分析对象。本章随后介绍了全国及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外的发展经验总结提炼出对我国的启示。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来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四点启示:一是政府应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应大力扶持创意企业,积极建立领军式企业;三是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是着力培养创意专业人才。
  第 4 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涵、分类以及特点,从内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就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成的产业组织,它包括了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从分类来看,按照集群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文化式集群和区位式集群;按照集群的结构可以分为轮轴式集群和大饼式集群。从特点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区位性和根植性,二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产具有关联性和科技性,三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造具有创新性和风险性。随后我们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动力机制和发展条件两个方面展开。从形成机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主要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动力机制、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机制、扩大资本存量的动力机制。从发展条件来看,文化创意IV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资源、支撑产业和环境因素四个方面。第 3 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章最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有高度知识密集、高度产业融合等鲜明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三个效应,即外部经济效应、协同发展效应和网络创新效应。
  第 5 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集中度、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 指数等常用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并利用区位熵和 EG 指数测度了我国及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从区位熵来看,北京、上海和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位于全国前 3名,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而西藏、宁夏、青海和海南等省份的集聚水平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相对滞缓;从 EG 指数来看,2006-2010 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2010 年呈现出初步的集聚现象,但距离显著集聚还有一定距离。随后我们利用相应的测算结果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人均 GDP 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将会推动人均 GDP 增长 2.2%,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
  第 6 章是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本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就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其他竞争主体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文化底蕴、创意设计、信息传输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水平。随后以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为原则,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状况,构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决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文化产出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广电普及程度和电子制品产量。2010 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地区差异较大,广东、浙江、北京等东部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较强,湖南和四川分V别引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青海、海南和宁夏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综合考虑竞争力和集群因素之后,各省的排名有小幅变化,但综合实力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表现稳定,不论是竞争力还是集聚指数都排在全国前五位,而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水平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本章最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得到结论表明,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显著的高相关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是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重要产业组织形式。
  第 7 章是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本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效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效率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能够带来最大产出的情况。随后确定了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效率的方法,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对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各省市表现优劣的原因,探索了改进提升的空间。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发展态势较好。分地区来看,北京、吉林、上海、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13 个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均表现出高效率。其余的 13 个省市的效率均值也较高,但山西和内蒙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较低,远低于平均值。此外,河北、黑龙江、安徽、福建、河南和陕西的效率值也低于平均水平,同属效率较低的省份。从投入的冗余和产出的亏空来看,山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处于无效率的投入,而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出亏空率较高,产出规模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黑龙江、福建、河南、海南和陕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存在着类似于山西的问题,即投入存在较大的冗余,而产出存在较大的亏空。从被参考次数来看,湖南居 26 个省市首位,表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是 26 个被评价省份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此外,吉林、上海、广东和四川的被参考次数均为 6 次,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投入产出效率较高。VI
  第 8 章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本章首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展开分析,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探究以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出发,从资金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然后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创意人才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我国创意人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构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从资金支撑体系来看,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培育专业担保机构,构建信用融资担保体系;二是创立民间参与投资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借助股息分红、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其长期投资;三是鼓励贯通文化创意全产业链条的投资活动。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高校应建立起对文化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二是企业应注重经验训练与专业训练的结合;三是政府应注重氛围营造与职业培养的结合。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

XV

目 录

第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5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22

1.4 研究方法...................................................................................... 26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7

第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30

2.1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30

2.2 理论基础...................................................................................... 39

第 章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55

3.1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55

3.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64

3.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72

第 章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75

4.1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 75

4.2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分析 ......................................... 79

4.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 ......................................... 83

4.4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效应分析 ......................................... 90

第 章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93

5.1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 93

5.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 97XVI

5.3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100

第 章 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 102

6.1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 ....................................... 102

6.2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03

6.3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 105

第 章 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120

7.1 文化创意产业效率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120

7.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 121

第 章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 133

8.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分析 ............... 133

8.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析 ............... 140

结 论 ............................................................................................... 144

参考文献 ............................................................................................... 147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70

致 谢 ............................................................................................... 173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近些年来,以“知识”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不断涌现,“个性化服务”和“消费型经济”特征不断显现,依托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获得了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此环境下随之产生并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最早产生于英国,也常常被称之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或文化创意经济(CreativeEconomy),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逐渐成为欧洲、北美、澳洲、东亚等地区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1998 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1998》(《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1998》)问世,在该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文件中指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individualcreativity)、技能(skill)和才华(talent),能够通过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巨大财富以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潜力”;同年,《出口:我们隐藏的潜力》(《Exports: Our Hidden Potential》)出版,重点研究了创意产业的出口政策与行为;1999 年,《区域层面》(《The Regional Dimension》)发布,重点关注了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2000 年,《未来十年》(《The Next 10Years》)发布,提出要从教育培训、扶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三个方面来帮助公民发展并享受创意;2001 年,在 1998 年文件的基础上,英国又发布了《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2001》(《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 2001》),该文件是基于 1998 年的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2004 年,《创意产业经济估计》(《Creative Industries Economics Estimates》)中公布了创意产业的产出、出口、就业等统计数据,对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了介绍。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以及出2版物的问世,英国的创意产业逐渐步入更加合理的发展轨道,并给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以创新、创造、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英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为自身发展的支柱产业,并通过采取大量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积极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提升。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大都将集群发展作为其主要模式,不仅是因为从已有其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集群能够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且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点来看,其具有的高度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协调发展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近年来,世界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迹象。纽约、东京、伦敦等发达城市早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心。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是,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规模仍不大,地区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2011 年 10 月 15 日至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重点调整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深化了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出要切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次会议是十七大以来,中央第一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主要议题,这预示着文化产业将沐浴春风,迎来国家战略的新境界。2012 年 7 月 31 日,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这不仅能够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特点,而且还能够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信息,这表明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并注重提升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2012 年 11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文化产业在十八大报告中被3提到了新的高度,确立在 2020 年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报告特别强调,要发展现代的新型文化业态,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以及专业化水平,同时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实现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可以预见,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力军,而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将更加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创意是 21 世纪世界社会和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伴随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创新和知识驱动经济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决定基础,文化决定未来”的时代,可以预见,文化创意产业将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我国而言,以集群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对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1.2 研究意义
  相对于已有的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相对较新的领域,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总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各种理论尚在形成过程中。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的特殊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获得持续性发展和竞争优势等问题促使学者们的研究不断深入。因此,基于集群视角来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从理论视角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正在发生着研究视角、研究视野和研究范畴的变革。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研究不仅具有产业经济学的一般性,同时具有其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基于集群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有益于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经济学基础。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4看,虽然不少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研究结论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不少学者的研究视角集中在文化产业层面,而从经济学层面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尚不多见,且由于关注重点的不同,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是本文在理论研究上的一个探索。第二,有利于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视角。尽管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逐渐增多,但从集群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点、产业组织模式、知识溢出效应、融资模式选择和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研究的成果还较为少见。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不仅能够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也能促进产业的持久发展。因此,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是本文在理论研究上的又一个尝试。
   (2)现实意义从集群视角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深入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久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探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途径,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对于未来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集群视角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特征,不仅能够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掌握其发展规律和演进路径,而且能够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提供依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国家竞争力。第二,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机理,对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关系到一个区域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竞争力的强弱。此外,我国文化创意资源丰富,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产业化,将我国悠久文化和先进思想结合的产物展示给世界人民,将会对5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在军事和经济以外的文化层面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国外学者首先关注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在国外大量的著作和论文中,从我们所收集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未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统一的定义与称谓。例如,英国称文化创意产业为“创意产业”,而美国、西班牙和日本则分别将相关的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文化休闲产业”和“内容产业”。虽然各个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有所不同,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概念和叫法在内涵与外延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1947 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中,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Adono)和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mier)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书中指出,“文化产业”是通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依靠大规模地复制而形成的娱乐产业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商品化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为主体。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两位学者对文化产业和大众文化持有比较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此之后,马尔库塞(Marcuse)、本雅明(Benjamin)、哈贝马斯(Habermas)等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相继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和延伸,最终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产业”理论。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发展背景、思想意识等主客观因素制约,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没有得到延续。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提出“创意产业”之后,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才真正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 世纪末,英国发布了《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1998》(《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Documents 1998》,下简称《路径文件 1998》),在该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并明确地给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文件指出,创意产业就是“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的技能和才华,能够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创造财富的潜力6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行业的集合”。在《路径文件 1998》中,规定了“创意产业”的涵盖范围,主要包括 13 个行业和领域:广告(Adverstising)、建筑(Architecture)、艺术和古董市场(Art and Antiques Market)、手工艺品(Crafts)、设计(Design)、时装设计(Fashion Design)、电影与音像(Film and Video)、互动休闲软件(InteractiveLesisure Software)、音乐(Music)、表演艺术(Performing Arts)、出版(Publishing)、软件和计算机服务(Software and Computer services)、电视广播(Television andRadio)。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其在《创意经济》一书中,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把创意产业所生产的产品范围界定为:创意产业的相关产品及服务均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生产这种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部门的组合就是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知识产权法的每一种分类形式,都是有相应的庞大的工业与其相对应的,这四种工业相结合所形成的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就是创意产业。可以说,霍金斯针对创意产业给出的定义不仅扩展了产业本身的内涵,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创意活动中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互分离的问题。
  David Throsby(2001)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概括为,在文化生产过程中涉及创意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而在这其中嵌入了某种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达符号意义的产业。Oakley(2006)指出,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当涉及到更加宽泛和更加广阔的文化范围和领域时,“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是具有相同含义的,而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看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除了上述专家学者以外,部分国际机构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给予了关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指出,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以思维创意和知识资本的不断投入为基础,以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经济活动为核心,进行产品与服务的创作、生产和销售的循环过程。具体来看,这一循环过程主要是生产具有创意内容、经济价值与市场目标的智力或艺术服务。通过国外学者及部分机构对创意产业定义的归纳和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创7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在更广领域和更大范围上的一个延伸,国外学者所提出的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基本保持一致。除了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理论研究外,国外学者也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政策、与其他经济领域关系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Allen J. Scott(1997)指出,创意产业包括以下内容:音乐和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广告和营销;软件开发和互动内容;写作、出版和印刷媒体;建筑,设计和视觉艺术。作者认为创意产品的价值链是指创造部分所涉及的业务单位,它不包括后续的增值过程及创作环节下游的活动。创意产业经济的就业可以从行业及职业的视角来研究,在创意产业经济中一个更广泛的就业估计可以包括专业创意、创意产业的支持工人及嵌入在其他行业创意。创意产业的各种特性,比传统产业更加难以衡量。Scott 指出,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各个过程中,思维创意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专业人才的创造力和转化想象力已经与销售货物和提供劳务一样成为充满活力的和具有价值的群体经济活动。
  Diane Perrons(2003)探讨了新媒体行业如何在某个特定地区(Brighton andHove)体现性别差异性,研究了其对不同性别所产生的机会和风险,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如何实现平衡所起到的作用。作者试图通过对在布莱顿和霍夫(Brighton and Hove)新媒体行业上班的男性及女性的工作经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布莱顿和霍夫为新媒体行业提供了一个小规模的实证的方式——某些新经济具体方面的实践,该项研究是基于 55 个来自新兴的和不同的部门面试的结果。作者指出,这些数据基础尚不稳定,在任何明确的报表可以做出提供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之前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Burama K. Sagnia(2005)认为,创造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资产,适用于所有国家。其有效的培育和开发能够有助于创造就业、创造收益和扶持贫困。这些机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未实现的原因很多,包括扩大技术前沿的信息社会。创意产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做出显著的贡献。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继续成为边缘球员,即使他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如此,他们从创意经济中获得的好8处的潜力是巨大的,比如印度和尼日利亚的电影产业的案例,以及在塞内加尔、南非、印度和巴西获得成功的手工业的案例。作者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文化能力发达并可以加强文化机构、组织和网络,那么创意产业和文化资源的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完成。
  Greg Richards 和 Julie Wilson(2006)指出,随着文化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手段,文化旅游市场正成为新的关注焦点。然而,很多消费者都已经厌倦了文化在不同目的地的复制再现。新兴消费正在兴起,文化资本也正逐渐成为目前当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精神基础,可以看到创造性程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市场正在替代传统的旅游。两位学者通过开发新产品时需要的创造力及如何应对持续再生产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创意旅游项目的案例对文化旅游的传统模式进行研究和对比,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研究了创意空间,指出了创意旅游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Avril Joffe 和 Monica Newton(2007)指出,虽然创意产业在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公认的对一国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积极因素,但长期以来创意产业在南非一直都是被忽视的,主流贸易和产业政策都很少涉及创意产业。从广义来看,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年增长率超过服务行业的两倍以上,超过制造行业的四倍以上,则被称之为创意产业经济。据估计,创意产业经济正以每年 5%的速度增长,而且极有可能在 2020 年达到全球规模的 3 倍(Howkins,2001)。即使采用更狭义的定义,创意产业的增长趋势也同样明显。例如,在英国,在 1997-2003 年期间,作为衡量增加值输出的创意产业,每年增长 6%,相比之下,其他经济的增长率为每年 3%,同时就业增长率为每年 3%,整体经济增长率为 1%。两位学者指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中,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特别是贸易和工业部门之间,艺术和文化产业战略之间。通过研究,两位学者提出了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四个主要目标,即:创造意识内的政府和文化产业的增长潜力;设定雄心勃勃而又切合文化产业实际的发展目标;鼓励产业培养并具有文化产业的自我意识;安排“创意南非”如何实施。
  Dieter Puchta, Friedrich Schneider, Stefan Haigner, Florian Wakolbinger, Stefan9Jenewein(2010)在《柏林创意产业:未来重点产业的实证分析》一书中,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理论、国际研究、柏林创意产业概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述和探讨。他们认为,已有的文献中对创意产业的概念使用较多,但尚没有可以普遍和广泛接受的定义。几位作者详细介绍了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论点和话题,并对来自英国的重大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也对德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
  Stuart Cunningham(2011)针对保罗·斯通曼(Paul Stoneman)的软创新(Softinnovation)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作者从经济学、产品美学及创意产业三大领域出发,细致研究了三者的关系。作者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学识、政策等方面协同发挥力量,其中公共政策对创新影响较大。对于创意产业来说,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被认为是创意产业拓宽发展范围的开端。
  Stefan Seidel(2011)以创意产业,特别是电影和视觉特效(VFX)制作的经验证据为对象,针对创意密集管理程序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创意在商业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得到结论认为,创意密集型流程的特点是高度不确定性,创意组织追求创意和操作流程的性能,同时也降低了创造性和操作的风险。
  Antonio García-Tabuenca, José Luis Crespo-Espert 和 Juan R. Cuadrado-Roura(2011)研究了西班牙的创业、创意产业和区域动态发展。几位学者一致认为,创业率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对供给和需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Irma Booyens(2012)以开普敦的实际情况为例,研究了创意产业在不平等和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与挑战。作者指出,创意产业常常被视为市区建设、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创意产业的增长常常与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t)的城市经济转型相联系,因此导致城市的经济基础已经远离了制造业,而是走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创意产业能够加剧现有的不平等,并使得工人阶级居民逐渐边缘化,而且基于创意产业的城市建设也并不能够惠及到贫困社区。综合来看,开普敦在围绕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面临不小的挑战,具体细节应参照周边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0Paul Stoneman(2012)对贾森·波茨(Jason Potts,2011)的著作《创意产业和经济的演变》进行了评价,作者指出,波茨所进行的分析都是基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而且在谈到经济学发展和演变时,非常重视人力资本、创意和技术所起到的作用,而且特别关注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所承担的角色。同时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演进,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正在吸纳具有变革和演进性的观点,因此他们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Roberta Piergiovanni, Martin A. Carree 和 Enrico Santarelli(2012)利用 2001年至 2006 年意大利 103 个地区的数据,研究了创意、知识产权、新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投入等一系列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从业人数的增加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大学里面如果设置了相关专业,则会导致更少的就业增长,而对商标、专利、文化设施和工业区的发展则没有明显的效果。增加值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就业增长,但对生产率的提高没有额外的影响。
  Cinzia Colapinto 和 Colin Porlezza(2012)基于从四螺旋模型到系统理论的视角对创意产业的创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作者认为,知识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一直都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自 21 世纪初以来,创意产业及其相关领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并对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强和积极的影响。当前,全球化快速发展,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创新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因为这意味着将从供应方转向需求方,即消费驱动经济发展。两位学者专注于来自管理和媒体的理论方法,以解释创新和知识产出方面使用的三重螺旋模型,以澳大利亚创意企业为案例,对理论方法进行了透析。
  Mutlu Binark 和 Günseli Bayraktutan(2012)以游戏工作室和价值链生产为例,研究了土耳其的新型创意产业。两位学者详细分析了数字游戏产业在土耳其的发展历史及分布区位,并对产业结构、出版和授权、分销和营销、劳动力、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方面都进行了阐述。
  Christian Barrère(2013)以体验行业(taste industries)为例,研究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遗产作为其发展的创造动力所发挥效用的具体过程。作者认11为,体验行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但是,与科学和技术生产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基础并不依靠累积的知识,而是依靠想法、图纸、配方、商品以及服务的创造,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些创造便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基于文化遗产的创造性工作,就是积累创造力。通过研究得到结论认为,文化遗产具有双刃剑效应,即文化遗产所赋予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沿着既定路径发展并促成一种创意,而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也可能会形成锁定效应,在发展的道路上制造障碍。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到,目前虽然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称谓尚未统一,但其内涵却有共通之处,且国外学者还十分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并高度重视创意的渗透作用和社会效益。这些成果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从国内研究来看,近些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展开了大量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角度不断拓展,研究层次不断深入。(1)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概念的研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虽然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完整和准确的定义,很多学者就此展开研究,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研究意义、价值链构成等基本要素进行了相关探讨。
  姚东旭(2007)认为,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现阶段对于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作者通过研究,对创意、文化创意产业等概念进行了更为清晰的界定,并指出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创意存在于所有的产业之中,只有产业中关于文化方面的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熊澄宇(2008)认为,在国际化、数字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东西方文化一个新的交互点。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内容、科技、资本和服务四个核心要素,具备原创、差异和不可替代属性的内容产品能够引发社会的需求,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产品的形态,资本实力能够决定市场的规模,12服务水平能够决定事业的成败。熊澄宇特别指出,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新媒体在中国正蓬勃发展,其与创意艺术的结合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
  刑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各环节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有机整体是由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增值环节所构成的,其内部结构表现为两种形式,分别是网状价值链和线性价值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价值链的整合。由于文化内涵、创意内容、数字技术以及版权交易等方面各具特色,特征不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并不相同。通过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政策的有效引导,对于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至于实现我国文化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蒋三庚(2010)基于产业链的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手段、核心价值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手段有三个,分别是创作、创造以及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是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交易特征是知识产权消费。综合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且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行业。
  周哲(2010)认为,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增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努力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大力培养创意型人才、积极践行产学研一体化。
  赵静超和司若(2010)认为,现阶段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并未引发传统媒体的衰落。相反,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行业壁垒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业务交叉与合作也愈发频繁、广泛和深入。两位学者指出,媒介融合、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三大特征使得受众需求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从而使各种资源获得了更大限度和更广范围的整合与利用,最终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拓展和完善,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开辟了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
  张世君(201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和智力进行创作、生产和销13售,并有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开展经营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和边缘层。从我国现有的立法情况来看,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制度上,都还远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制定统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法,也包括具体部门法,同时要大力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准入、市场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等方面,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努力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覃京燕、刘新和张盈盈(201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涉及到创造力、文化底蕴和知识产权等,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性和强融合性,是资源节约生态型的产业。覃京燕等学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期望和要求。(2)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地区发展的研究相比于汽车等制造业来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并不算晚,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都针对自身特色力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我国正处在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在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地区层面的研究成果颇丰。
  徐循华和臧正美(2006)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而衍生的一个新兴的、智慧与科技融合的经济形态。作者指出,应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前提下,通过综合借助行政领域、法律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各种手段,着力推动江苏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抢占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制高点,进而加快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最终保持并推动江苏在全国的经济强省以及文化大省的地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2006)认为,“十一五”期间,北京果断地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使之发展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该课题组通过研究指出,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北京必须要具有大局观,要放眼全球,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从而获得14更大、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国际化水平仍然不高。该课题组(2007)通过进一步研究指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紧密结合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创新型城市和首善之区等多维度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同时要通过文化资本的转化与再生以及智慧资本的创新与运作,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建构,加大经济资本的集聚与重组,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打造具有首都优势、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
  王鹏(200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香港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经验,对于我国内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王如忠(2007)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分析出发,通过对国内部分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深入思考和分析了未来几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王宇红和张晓玲(2009)总结了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并分析了其不足和缺漏,从政府、行业协会、创意企业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构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刘飒和王强(2009)采用模糊数学的实证分析方法,针对北京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管理能力、生产能力、需求能力和智力能力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测算得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检验分析和政策梳理。
  王振如和钱静(2009)认为,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无论从经济价值来看,还是从美学价值来讲,亦或是从生态价值来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优15势,即三者之间能够互为一体、互相提升、互相渗透。依据北京市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政府可以合理开发多区域、多景区、多类型的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和开发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实现融合,共同繁荣
  。徐信贵和陈伯礼(2010)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提高经济总量的重要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国家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的政策推动与法制构造经验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
  彭坚和敖琴(2010)通过分析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给出了江西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经济方面的对策建议。
  辜胜阻(2011)认为,文化创意能够延伸出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新市场以及众多的财富创造新机遇,这种十分宝贵的机遇和全新的创意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长的动力源泉。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北京实现大发展,即产业升级、生态改善、结构优化、城市和谐。作者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二者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两个重要车轮。在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应充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技术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辜胜阻认为要想解决融资难问题,就需要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踏踏实实构建完备的股权投资链,同时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理顺相关的投资机制,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从而培育并壮大文化创意阶层,促进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作者特别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靠金融创新,另一方面要靠创意阶层的崛起,只有两方面要素能够有机融合,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会健康、持久发展。
  杜继勇(2011)对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和当前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存在长远和整体规划缺乏、创意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随后作者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的建16议。(3)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产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一种竞合并存的能够实现优胜劣汰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大规模兴起及其所带来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宋泓明(200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从整体层面上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即现实发展飞快,理论研究相比滞后,而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瓶颈。作者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朝阳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创意产业集聚区合理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现实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李蕾蕾(2009)认为,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相关园区,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会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中,我们必须要拓展视野、开拓思路,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及与之相关的园区视为由艺术家和创意团体、文化艺术公司、项目生产公司以及公民消费者等各方面参与主体融合为一体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社会关系网络、创意环境、知识、信息和创新机制是系统稳定运转的润滑剂。这种多主体融合的观念,有利于设计出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集群发展的政策架构,也有利于相关理论的研究开展和不断丰富。
  卜希霆和李伟(2009)认为,孵化器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能够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以及经营的场地,在这一空间中能够使各参与主体共享通讯、网络与办公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孵化器能够提供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咨询服务,在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文化创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具有多种17功能,包括创业、孵化、试验、提醒、培训、展示、研发、引导、交易、示范、辐射、规划等。总的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是一种能够成功培养创意企业、创意产业形态和创意产业从业者的文化经济组织,这一组织是加快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和区域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主要载体。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应充分利用高校内人才、技术、知识等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孵化的有利条件和巨大的潜力优势,努力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创意资源支持和服务创意经济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所蕴含的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功能。
  路光前(2009)以西安高新区为例,采取了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园区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者基于对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的深刻剖析,提出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项目紧密结合的意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应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扶持基金,建立文化创意产业联盟,有效开展并实施人才培育和中介机构引进战略。
  朱慧和王垚鑫(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作者通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阐释和验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影响集聚的四大主要因素分别为需求因素、人力因素、政策因素和文化因素。同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重庆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苏卉(2010)围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是否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应该采取哪些行为以及如何评价政府行为恰当等问题,展开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作者基于市场不完全性理论、制度经济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对政府介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为,给出了理论上的合理性解释。随后,作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为进行了详细和具体的分析。最后,针对政府参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18效果问题,作者给出了评价方法。
  钟德友(2010)认为重庆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聚集力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创意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以及创意人才十分短缺等。作者指出,要想有效化解上述这些问题,就需要全方位进行改革与提升,如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激励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金融支持和人才开发与储备等。
  张振鹏和马力(2011)通过研究指出,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持久、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两位学者通过对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和美国迪斯尼公司的产业集群案例进行了详细解析,得到结论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优越的市场环境、全功能的带动作用和文化的根植性三大共性特征。作者从竞争、资本积累和交易成本节约三个角度,给出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内生机理,并据此建议,政府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辅以相应的配套制度,将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为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保驾护航。
  华正伟(2011)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区域经济空间是一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地理共同性以及资源或经济结构的相似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正是这种内在经济关系的外在组织形式表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模式,同时也是目前资源配置的最佳组织模式,具有规模经济、成本节约、创新连锁、区位品牌、竞合以及互补等六大空间经济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这六大效应,对区域经济产出和增长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顾乃华和陈丰哲(2011)认为,较之于一般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些特殊特征,其高端化、高辐射、高集聚的特点成为区别其他产业的鲜明标志。作者指出,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样不仅改变了服务本身及其相关内容,使顾客切身感受到超过预期的服务价值,而且显著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和价值,如人力、知识等资本传送器的功能,进而重新组合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推动企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两位学者利用全球 110 个城市的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果表明,发展文19化创意产业能够显著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4)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绩效、指数、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能够走盲目扩张的老路,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会浪费较多的资源,而且会错失在某些领域快速成长并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宝贵机遇,这在当前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绩效研究,也成为了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
  张洁(2011)指出,“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随之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许多地方省市也都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等以文化产业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很多省份。作者通过测算认为,相当多的东部省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距离既定目标的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作者通过构建衡量文化创意产业绩效的评价框架体系,得到结论认为,虽然东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大,但产业效率较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想象中的集中于东部地区并不相符。创意指数是衡量“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性、创新性、成长性和竞争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指数,能够相对客观、科学和准确地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地区、城市乃至行业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从内涵及作用来看,创意指数主要是通过分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评价其产业竞争力的高低。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指数既能够客观评价发展现状,又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竞争力水平,因此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肖永亮和姜振宇(2010)对创意城市和创意指数进行了深入研究,两位学者从创意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出发,通过探讨创意城市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类型,总结出评价创意城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点,构建城市创意指数指标体系,并介绍了该体系的应用,同时提供了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史征(2010)认为,文化创意指数是一个定量描述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创意指数源于欧洲,随后我国的香港和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创20意指数,该项研究对文化产业的合理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给出的“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专业市场为依托、针对文化产业而构建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从内容上来看,该指数集合了价格、竞争力和创意三大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义乌文化小商品生产、流通和创意水平的现状,并能够及时反映其变动情况。“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的推出,对于促进义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提升义乌文化小商品专业市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李新安(2010)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出东部和中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通过研究得到结论认为,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发展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来促进产业成长,推动地区经济增长。(5)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人才等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才的创意。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关于创意资金、创意人才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增多。
  李艳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当前有利的环境下得以迅速成长。目前,创意产业面临的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匮乏,最好的创意,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通过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金融支持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缺乏金融支持的深层次原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增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力度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康芸(2010)通过研究风险投资的制度安排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特征发现,二者存在深层的内在契合性。风险投资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不仅体现了资本、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力量,而且必将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看到,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风险资本的21融合还不够深入,发展模式也尚未步入正轨,这就导致大多数从事文化创意相关工作的企业还较难获得风险投资家的关注。作者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分析了风险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不仅发现了当前风险投资与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结合的主要障碍和关键原因,而且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风险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选择和实现流程,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模式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厉无畏(2011)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比较高的市场风险,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需要针对特定风险采取一些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加以扶持,与此同时也需要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从而更好地支持创意产业实现持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在收益是比较大的,但其面临的风险也比较高。作者通过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风险特征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要想科学、合理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创新金融方式对其进行扶持,鼓励、支持和引导文化创意企业进行合理的投资和有效的融资。作者强调,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快速和健康发展,政府的有效支持和自身的风险控制非常关键。
  王宏远(Hongyuan Wang,2013)研究了信息技术推动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作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有关,从更深层次的战略视角即商业模式角度来看,技术优势更为关键。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的阶段,关于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研究越来越广泛。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在整合和利用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有研究来分析创意产业的特点。在这些前提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商业模式整合的情况,进而探索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之路。(6)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逐渐受到重视,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对于无法用固定资产衡量价22值的创意经济来说,知识产权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尤为密切。
  邵培樟(2010)认为,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虽然浙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通过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来推动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选择正确的路径之外,还应构建体系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机制和采取若干具体的措施。
  王海燕(2011)认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范围界定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主线保持一致。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线,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比较全面的保护,据此来看,武汉城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众多创意企业,这些参与主体应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上述已有国内外文献可以看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从集群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点、价值链,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发展模式、空间效应,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其对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和人才支撑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研究。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主要内容全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综述已有国内外文献,阐述理论基础。随后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总结并指出我国可借鉴的经验,然后介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现状,分析集群效应,并对基于集群的现实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提炼竞争力影响因素,同时对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找到效率改进的空间,最后对影响产业未来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分析,从资金和人才两大方面深入探23讨并提出融资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政策选择。全文共分为 8 章,具体内容为:
  第 1 章是绪论。首先,本章介绍了全文的选题背景、问题提出的依据与研究意义;随后,对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然后,介绍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描绘了全文的研究脉络;最后,介绍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第 2 章是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作用。由于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从集群角度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本文还重点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并据此找到影响因素,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因此产业竞争力理论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 3 章是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由于英国是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并制定相应政策进行大力扶持的国家,因此本章首先选取了英国作为分析对象。此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以进行引导,这两个国家也是本文的分析对象。本章随后介绍了全国及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外的发展经验指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第 4 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以及特点,随后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动力机制和发展条件两个方面展开。第 3 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析,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章最后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集群的三个效应,即外部经济效应、协同发展效应和网络创新效应。
  第 5 章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集中度、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EG 指数等常用的产业集聚测度方法,随后利用区位熵和 EG 指数对我国及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相应的测算结果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关系。24
  第 6 章是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本章首先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随后以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为原则,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状况,构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本文分析的核心内容,因此本章着重将竞争力评价结果与集群测度结果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分析。
  第 7 章是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本章首先给出了文化创意产业效率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以客观评价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为目的选取了实证研究方法,以重点关注产业集群为核心要素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对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各省市表现优劣的原因及改进提升的空间。
  第 8 章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本章首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展开分析,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探究以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出发,从资金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然后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创意人才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我国创意人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构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全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1.3.2 研究框架全文的研究总体框架如图 1.1 所示。25图
  1.1 本文研究框架
  1.3.3 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
  第一,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并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二,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探寻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研究集群视角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并分析集群形成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分析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分析理论基础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实证分析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内涵发展模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我国形成机制空间效应集聚水平测度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资金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结论与对策建议26制、发展模式以及空间效应;
  第四,测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第五,客观评价基于集群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并分析影响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探求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第六,客观评价基于集群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分析表现较好省份的优势及表现稍差省份的不足,探求产生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
  第七,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从资金支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两方面探寻支持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持久健康发展的对策。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主要涉及到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考虑到本文研究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交叉性,因此研究的同时高度重视吸收艺术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成果。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文献研究法。已有研究成果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首要的基础性工作便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本文注重运用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概念、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结合已有优秀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第二,案例分析法。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国外,因此这些先行国家的发展方式、政策制定和模式选择等方面都对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先进地区的发展路径进行概括和总结,找到他们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来源,并结合我国及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概括出值得借鉴的启示;27
  第三,实证分析法。一是通过计算集中度指数等,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并通过构建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效果。二是通过选取相关指标并重点关注集群这一重要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模型,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同时发现当前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因素。三是通过非参数的 DEA 效率评价,选取投入产出指标,评价我国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效率水平,分析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出现差异的原因,探求提升效率的对策。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力求客观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探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程度,找到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以期能够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健康和持久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视角的拓展。从现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都局限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及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某一方面,基本上是以说理分析为主,即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较少。本文突破现有分析框架,在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发展现状等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产业竞争力、投入产出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数理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结果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给予综合判断,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合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研究方法的优化。在现有为数不多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量分析中,不少成果都是采用较为简单的数据处理,对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竞争力水平及影响因素、投入产出效率等,分析的深度和效果比较有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集聚水平测度、竞争力评价以及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等问题28上综合运用了多个行之有效的指标和方法,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外在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内在效率水平及提升改进空间进行了深入剖析。综合运用区位熵和 EG 指数测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水平,运用因子分析评价了全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并发现其影响因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全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好地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且易于理解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三,研究范围的突破。较之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研究视角的拓展以及研究方法的优化,而且体现在两者相互融合所带来的研究范围的突破。首先,本文开拓视野,给出了更加贴近现实以及更具指导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更加强调创意、创造、创新以及集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测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时,由于 EG 指数对数据要求较高,计算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国内研究较少采用,而本文克服了困难,创新采用 EG 指数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得到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水平,这在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中并不多见;再次,在评价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时,指标体系中不仅考虑了电影、知识版权和新媒体等方面,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还特别给出了基于集群的竞争力水平,这也是在现有研究中较为少见的;
  最后,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时,本文创造性地将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为基础测算的产业集聚指数纳入到投入指标中,从而测算出基于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出集群在文化创意产业从投入到产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资料获取的难度大,导致某些刻画文化创意产业的指标无法采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的历史并不长,相对于其他产业来看,当下主流经济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并不多,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搜寻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资料是一项难度非常高29的工作。国家统计局在 2012 年才给出了文化产业的分类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及其统计流程,因此本文所获取到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一方面是根据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了解,从公开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国家部委科研机构的报告中抽取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各地区对本省文化创意产业及园区的统计,因此很多指标难以进行量化和统一,有些更好的指标也不得不在文章中放弃使用。这也是本文的遗憾。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正是下一步改进完善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会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争取以实地调研来尽量弥补公开统计数据的不足,从而为探求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对策参考。

[返回]
上一篇:民营企业员工社会责任的战略定位及实施绩效研究
下一篇:融合支持向量机的水电机组混合智能故障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