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首都经济圈覆盖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产品供求结构互不相同,资源禀赋各有所长,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之间相互支持作用较大,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山西省在首都经济圈中具有一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但是一个“经济小省”。山西省要通过建立首都经济圈沟通协商机制,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等途径搭建首都经济圈经贸互动平台,进一步推进首都经济圈的合作,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 山西省; 区域经济合作
Deepe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and Leap - forward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Abstract: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includes Beijing Municipality,Tianjin Municipality,Hebei Province,Shanxi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overing eastern,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It plays an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becaus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supply and demandof products and the resource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circle. Shanxi Province has its own relative advan-tages in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but it is backward in the circle. Shanxi Province should set up negotiation andcooperation mechanism,build up the platform for economic and trade interaction an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amongthe members in the circle,by which Shanxi Province can promote its transformation and leap - forwar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Capital Economic Circle; Shanxi Province; coop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一、对首都经济圈的理解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如何界定首都经济圈,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
( 一) 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经济圈和经济区有许多共性特征,有人将两者视为同一用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即经济圈的形成多以特定的城市为中心,而经济区不一定以特定的城市为中心。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设“山东半岛兰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当谈到这些经济区时,我们并不一定清楚这些经济区包括哪些城市,也不一定清楚这些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哪些,但当我们谈到经济圈时,必定有一个中心城市。因此,不能将经济圈理解为经济区,一字之差,内涵有所不同。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
( 二) 首都经济圈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作用“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而不是打造“北京”经济圈。在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时,“十二五”规划多以区域或城市来命名区域经济的名称,如合肥经济圈、沈阳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山东半岛兰色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一反惯例,用“首都”一词代替“北京”,提出首都经济圈,有其特定的含义。首都经济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更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的中心,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都经济圈不仅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而且在和谐社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三) 首都经济圈的覆盖范围包括京津冀晋蒙经济圈的覆盖范围有一定的伸缩性,“大”可以包括几个不同的经济或行政区域,“小”可以由几个邻近的城市组成。关于首都经济圈的覆盖范围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将首都经济圈等同于京津冀经济圈,2013 年第 4 期功能过小,应有的经济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支撑力不强。以河北省支撑和满足两个直辖市的弱势产业和产品需求,支撑力不强,互补性有限。四是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京津冀都处于我国的东部地区,河北省 2011 年人均 GDP 在全国排第 14 位,不属于经济落后省份,因此,把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定位为京津冀,不利于推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互动,不利于带动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平衡整体区域经济布局。根据北京市周边省市区的情况及其经济发展特点,把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首都经济圈,经济实力比较大,经济互补性比较强,相互支撑力比较大,布局相对合理,有利于建设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有利于推动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经济互动,有利于平衡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在首都经济圈中,北京是中心,天津和河北是内核或内层,山西和内蒙古是外延或外层。
( 四) 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合作的关键时期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十二五”规划刚刚提出,但其建设进程早已起步。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的常住人口由 1953 年的 276. 8 万人增长到 2011年的 2018. 6 万人,增长 6. 3 倍; 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 108. 8 亿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16251. 9 亿元,33 年期间增长了 148 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 1257 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81658 元,②增长了 64 倍; 北京市本身的行政区划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有东城区、西城区两个首都功能核心区,有朝阳区、丰台区等 4 个城市功能拓展区,有房山区、大兴区等 5 个城市发展新区,有门头沟区、怀柔区等5 个生态涵养发展区; 北京与天津港、唐山港的合作已进入深化和贸易便利化阶段,京津冀经济合作正在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北京与山西、内蒙古的能源战略合作已有多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指出,北京市已进入“从注重功能集聚为主向集聚、疏解与辐射并重转变”③的发展阶段。因此,首都经济圈的建设有较好的基础,如果分工合作有序推进,发展潜力巨大,近几年将进入实质性合作的关键时期。
( 五)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将由松散型逐步转变为紧密合作型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从合作的紧密程度来看,有松散型、分工协作型、紧密合作型、一体化型等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松散型区域经济合作没有常设办事机构,只是在区域经济内不同省市区之间开展一些贸易活动,层次比较低; 分工协作和紧密合作型区域经济不一定设置办事机构,但在开展贸易活动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开始相互渗透,相互之间分工和合作逐步增多; 一体化型区域经济则在分工协作和紧密合作型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设置有必要的办事机构,制定必要的经济发展及合作规划等。由于首都经济圈在“十二五”规划中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体制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使经济圈内不同省市区之间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但随着“外力”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内力”各省市区自身发展的需要,首都经济圈必然提高合作的层次,由目前的松散型区域合作逐步转变为紧密合作型。
首都经济圈发展状况分析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人口共 1. 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2. 4%,面积 155. 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6. 2%。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四大板块布局,京津冀晋蒙横跨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为东部地区,山西为中部地区,内蒙古属于西部地区。首都经济圈五省市区中有全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还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区位资源优势。
( 一) 首都经济圈的基本经济发展状况2011 年,京津冀晋蒙 GDP 合计 77672 亿元,占全国 GDP 的 19. 3%。北京人均 GDP 排位居全国第3 位,天津为第 1 位,河北为第 14 位,山西为第 18位,内蒙古为第 6 位。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人均GDP 46542 元,比全国人均 GDP 35181 元多 11361元,这表明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表 1 首都经济圈的基本情况( 2011 年)北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合计人口( 万人) 2019 1355 7241 3593 2482 16689GDP( 亿元) 16252 11307 24516 11238 14360 77673人均 GDP( 元) 81658 85213 33969 31357 57974 46542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第 57、59 页和相关省市区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城镇化水平高低不等,差距较大。2011 年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86. 2%和80. 5%,大大高于全国51. 3%的城镇 赵满华: 推进首都经济圈合作 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化水平,内蒙古的城镇化率为 56. 6%,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山西省为 49. 7%,略低于全国水平。河北省城镇化率在五省市区中最低,只有 45. 5%。
( 二) 首都经济圈的基本民生状况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看,2011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21810 元,首都经济圈五省市区中,北京和天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 32903 元和26921 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1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6977 元,首都经济圈中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和内蒙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低,只有 5601 元,是北京的 38%。表 2 2011 年全国及首都经济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元)全 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城镇居民 21810 32903 26921 18292 18124 20408农村居民 6977 14736 12321 7120 5601 6642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第 354、367 页。从 2011 年生活消费水平来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 15161 元,首都经济圈中的北京、天津、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1984 元、18424 元和15878 元,河北和山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最低,只有 11354元,与北京相差近 1 倍。就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说,基本格局与城镇居民大致相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221 元,北京、天津、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最高,为 11078 元,河北和山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最低,为 4587 元,只是北京的 41. 4%。表 3 2011 年全国及首都经济圈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元)全 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城镇居民 15161 21984 18424 11609 11354 15878农村居民 5221 11078 6725 4711 4587 5508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第 355、370 页。
首都经济圈经济互补性分析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中既有经济发达地区,又有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产品供求结构互不相同,资源禀赋各有所长,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彼此相互支持作用比较大,合作的必要性非常明显。
( 一) 产业结构各具特色,经济互补性比较强从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来看,北京是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 到75. 7%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不到 1% 。天津是第二、三产业并重,第一产业所占比仅 为1. 4% 。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都达到 50% 以上,第三产业占 1/3 左右,第一产业占 10% 左右。因此,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各自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突出,差异性比较大,其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合作空间极具潜力。表 4 2011 年京津冀晋蒙一、二、三产业的构成(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全国第一产业 0. 9 1. 4 12. 0 5. 8 9. 2 10. 1第二产业 23. 4 52. 5 54. 1 59. 2 56. 8 46. 8第三产业 75. 7 46. 1 33. 9 35. 0 34. 0 43. 1资料来源: 相关省市区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二) 工农业产品供求结构互不相同,相互支撑的作用比较大由于产业格局、分工及功能特点不同,京津冀晋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互不相同的工农业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各具优势,相互弥补,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例如,电力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能源形式,也是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2011 年北京市发电量 262. 8 亿千瓦时,而电力消费量为 821. 7 亿千瓦时,供给与需求相差 558. 9 亿千瓦时,缺口巨大; 天津市也是发电量满足不了自身需要,供不应求; 河北省发电量与电力消费量相差 703. 6 亿千瓦时,缺口大于北京,也是严重供不应求。而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发电量远远大于年电力消费量,若将两个省区的发电量与电力消费量进行比较,其发电量余额 1800 亿千瓦时,完全有能力满足京津冀的电力需求量。表 5 2011 年京津冀晋蒙电力消费量及发电量( 亿千瓦时)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电力消费量 821. 7 695. 2 2984. 9 1650. 4 1864. 1发电量 262. 8 619. 1 2281. 3 2344. 3 2970. 5差额 ﹣ 558. 9 ﹣ 76. 1 ﹣ 703. 6 ﹢ 693. 9 ﹢ 1106. 4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第 282 页及相关省市区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来看,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相互弥补,相互支撑。例如,2011 年全国人均肉类产品约 59 公斤,而北京市和天津市按照自己生产的肉类产量来平均,人均只有 22 公斤和 31. 7 公斤,达不到全国人均量的水平,而内蒙古自治区自己生产的肉类产品,人均 95. 7 公斤,大大超出全国的人均量,是北京的 4 倍多,天津的 3 倍多。再如,按照2011 年各自生产的干鲜水果来计算,北京市人均43. 5 公斤,天津市人均 45. 5 公斤,而山西省人均1002013 年第 4 期154. 5 公斤,是北京和天津的 3 倍多。
( 三) 资源禀赋各有千秋,相互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资源禀赋各有千秋,相互合作的空间非常大。例如,京津冀晋蒙都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有所不同。北京是全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 天津有独特的滨海新区游; 河北的“五色”旅游④美不胜收; 山西省地上古建筑资源全国独一无二,晋商大院游独具特色; 内蒙古草原风情魅力无穷。若强强联合,统筹规划五省市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可以由点联结成片,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做大做强五省市区的旅游产业。再比如,五省市区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河北次之,山西一个省的煤炭资源完全可以弥补京津煤炭资源的不足。表 6 2011 年京津冀晋蒙煤炭储量( 亿吨)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合 计 占全国的比重3. 76 2. 97 38. 41 834. 59 368. 89 1248. 62 57. 9%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第 410 页。( 四) 生产力要素聚集程度差异明显,有必要取长补短京津冀晋蒙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差异明显,各省市区必须取长补短,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北京和天津在全国名列前茅,科技人员和机构多,科技实力强,科研水平高,而内蒙古和山西科技发展比较落后。在吸引外资方面,2011 年北京外商投资总额 1344 亿美元,天津1148 亿美元,而河北、山西、内蒙古分别为 457 亿美元、319 亿美元和 255 亿美元,三个省区的总量还不如北京或天津一个市。从进出口总额来看,2011 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 3895. 6 亿美元,而山西和内蒙古分别只有 100 多亿美元,相差悬殊。表 7 2011 年京津冀晋蒙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总计 占全国的比重3895. 6 1033. 8 536. 0 147. 4 119. 3 5732. 1 15. 7%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第 251 页。
推进首都经济圈合作,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省是首都经济圈的五个省市区之一,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山西省纳入首都经济圈,有利于增强首都经济圈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促进首都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山西省的转型跨越发展。
( 一) 山西省在首都经济圈的定位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山西省在首都经济圈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中有一定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如山西省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煤焦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等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现代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特色食品、小杂粮、干鲜果蔬等地域特色非常突出,这些都是山西省在首都经济圈开展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但不足之处非常明显。经济发展方面,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规模在首都经济圈中最小,山西省人均 GDP 最低,只是北京的 38. 4%、天津的 36. 8%; 在民生方面,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在首都经济圈五省市区中最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最低。所有这些“之最”表明,山西省在首都经济圈是一个经济“小省”,基本处于劣势地位,通过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山西省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表 8 山西省经济发展指标在首都经济圈五省市区中的排位经济总量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 5 4 5 5 5 5资料来源: 表 1、表 2、表 3、表 7。
( 二) 积极推进首都经济圈合作,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推进首都经济圈的建设。首都经济圈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的发展处于不同的平台,经济互补性大,合作的空间范围广泛,特别是对山西省,产生的拉力作用更强,受益更多。因此,山西省各级政府和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首都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和建设问题,认识到位,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出台有效措施,积极参与首都经济圈的合作,大力推进首都经济圈的发展,以首都经济圈的建设促进山西省的转型跨越发展。
2. 建立首都经济圈沟通协商机制,为区域合作创造条件。一是建立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区高层领导( 主管经济的副省长) 定期沟通协商机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协商会议,商定首都经济圈的重大合作事宜。二是建立京津冀晋蒙对口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各省市区的商务厅和相关部门要定期召开经贸合作协调工作会议,解决协调各种具体问题,推动重大经贸项目的合作。三是启动首都经济圈投资贸易博览会机制,为五省市区企业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活动赵满华: 推进首都经济圈合作 促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搭建平台,并形成稳定的机制,定期举办。四是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合作到总体合作的发展思路,逐步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
3. 以“走出去”建立山西与京津冀蒙的合作机制。山西省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京津冀蒙,特别是到北京和天津,建立山西与京津冀蒙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一是积极参加京津冀蒙举办的各种投资贸易洽谈会,如中国( 北京) 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京交会”) 、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科博会”) 、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 天津) 旅游产业节、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二是在举办“山西商品大集”北京展销活动、办好“山西名优特产品北京展示中心”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在京津冀蒙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山西投资招商会、山西特色产品展销会、山西大型企业投资招商会等,建立山西与京津冀蒙的合作机制,让山西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走出“娘子关”,让山西的特色农产品等“地方特产”畅销京津冀蒙。
4. 以“请进来”搭建山西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的平台。山西省应尽快筹备举办首届首都经济圈山西投资贸易博览会,并形成长期机制,每年定期举办一次,逐步扩大规模,把首都经济圈山西投资贸易博览会作为山西与京津冀蒙进行合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山西引进资金的重要途径,作为山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作为提升山西科技水平的重要窗口,扩大山西经济的开放度,促进山西传统产业的升级,推动山西涉煤产业的转型,加快山西优势产业的发展。要把首都经济圈山西投资贸易博览会办成山西省最高层次的会展之一,努力办出成效。
5. 借助首都经济圈,振兴山西旅游产业。利用山西与京津冀蒙在交通、地缘、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京晋高速铁路“公交化”、晋冀革命老区成片、内蒙古草原与晋北石窟佛教游联为一体的便利,开辟“京晋一线游”、“冀晋红色旅游”、“蒙晋三日游”等新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加强山西省旅游产业与京津冀蒙的合作,在建设首都经济圈的基础上构建首都旅游产业经济圈,实现京津冀晋蒙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促进山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扩大山西旅游市场规模,延伸山西旅游市场,振兴山西旅游产业,实现京津冀晋蒙旅游产业“多赢”的格局。
6. 以京津蒙为桥梁,扩大山西的对外贸易。山西省劳动力充足,资源优势明显,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许多外贸出口产品在山西加工生产,有比较好的条件发展对外贸易,但近年来山西省对外贸易规模一直较小。山西省要充分利用天津港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贸易以及北京外贸企业云集的优势条件,加强与京津外贸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展山西的外贸渠道,扩大山西的对外贸易规模,优化山西的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山西的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