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QQ:3949358033

工作时间:9:00-24:00
经济管理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论文
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 理论与实践体系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20-09-29     浏览数:1472     【 字体:

 《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不断加剧,两型工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已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类重要工程。本文以两型工程管理为核心,基于“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科学问题—应答方法”学理链,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创新构架,并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为典型案例,结合两型工程管理新模式,系统论述了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工程管理实践,率先在两型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上进行学术创新。关键词:两型工程 两型工程管理 理论体系 四维精控一、引言工程作为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动,在人类造物和用物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何继善等,2005)。 随着工业革命后经济社会前所未有高速发展,人类文明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原有的工程理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工程也被赋予了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创造推广新型能源、改善修复生态环境的重任。近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全球在如何协调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复杂深刻的改革,对传统工程管理创新亦提出了新的要求。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代生态经济和环境政策分析的核心理念(Becker 2014;陈晓红等,2016)。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在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工程管理模式逐渐革新,向节约、低碳和可循环方向发展。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汽车、碳储存和碳捕获等技术的运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两控区等环保政策的实施,为人类工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Tanaka 2015;宋弘等,2019Ren et al.2020)。作为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工程建设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不断加剧,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相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服务型企业的智慧运营管理(71991465)”、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的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研究(2019-ZD-38)”、中国工程院学部咨询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生态、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与重点地区示范研究(2020-XY-36)”的资助。李大元为本文通讯作者。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陈晓红 唐湘博 李大元 汪阳洁 胡东滨- -189DOI:10.19744/j.cnki.11-1235/f.2020.0078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实困境背景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两型”)工程应运而生,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一类重要工程。因此,两型工程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陈晓红等,2016),深化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两型工程活动,国内学者积极凝练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并将理论成果广泛应用于两型工程管理实践中(洪亮平、程望杰,2012;李飞、段西,2014;周国华等,2018;李卫兵、李翠,2018)。 尤其是,在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友好程度和对资源的节约程度越来越重要,专门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工程类型也日益增多(陈晓红等,2016),迫切需要根据工程活动的新特点探讨两型工程管理的内涵及理论与实践体系。此外,虽然一系列两型工程在学者和社会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其背后的两型工程管理理论支撑尚显不足,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与方法也缺乏系统总结。目前,对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更是十分迫切。本文的目的就是以两型工程管理为核心,构建可推广可检验的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文章基于“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科学问题—应答方法”学理链,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创新构架,并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为典型案例,结合两型工程管理新模式,系统论述了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工程管理实践。该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的工程管理理论,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全球两型工程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提升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文章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在界定两型工程核心概念、明晰基本原理及科学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两型工程管理新模式,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框架体系;第三节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为典型案例,对两型工程管理实践探索的先进经验进行系统论述;第四节总结全文,并讨论未来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二、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当前,我国两型工程管理实践十分活跃,实践面临的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所创造的经验也需要理论的升华。在新的形势下,吐故纳新、吸收优秀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结合我国两型工程管理的特点和环境,形成中国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使之更好地指导两型工程管理实践,是影响我国两型工程管理发展的关键。本文将根据“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科学问题—应答方法”学理链(盛昭瀚等,2019)。 构建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一)核心概念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础(Sheng2018),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包括:(1)两型工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工程(两型工程)是指,人类社会为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控制论原理,采用资源高效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组装,系统设计、规划、调控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反馈机制、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工程活动的总称,包括两型区域发展工程、两型产业发展工程、两型项目建设工程、两型产品开发工程等(Mitsch2012;陈晓红等,2016)。( 2)两型工程管理。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的定义,工程管理是“整合各种人员、方法和系统,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以实现规定的预算、时间和质量目标”。 我们认为,两型工程管理的内涵是指,由投资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创新、发展现有工程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并用其对两型工程活动及其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综合目标的管理体系。(3)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架构在“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科学问题—应答方法”学理链的基础上,包含知识、过程、要素三大维度,建立在管理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资源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对两型工程规划决策、设计实施、控制评价、运营维护等一系列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190《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过程进行管理,并涉及融资管理、风险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等要素(陈晓红等,2016)。(二)基本原理原理是在概念以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普遍性、最基本、可以作为其它规律基础的规律,是在对两型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现象的关联、因果等逻辑关系解释和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对两型工程管理活动实践经验的固化,以及对核心概念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科学知识表述(盛昭瀚等,2019)。 我们认为,两型工程管理遵行以下基本原理。1 . 系统复杂性原理两型工程不仅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多层次的目标需求,具备多个功能子系统,同时又在同一层次上涉及多个目标,且目标之间有兼容或冲突关系。两型工程往往规模大、范围广、现场分散,有的工程甚至跨行政区域、跨自然地域。因此,两型工程具备更为突出的环境敏感性、系统复杂性、形态多样性、过程动态性、结构异质性等特性;两型工程管理不仅要求众多机构共同协作,更要求在设计、建设、运营后能够实现多层次、多属性的目标。由于上述特点,两型工程在管理实践中需要运用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来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工程实施在精细化的质量、成本、进度约束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复杂多元目标,这使得两型工程管理的复杂、艰巨程度普遍超越了一般工程管理。因此,两型工程的成败更取决于科学适用的工程管理理论以及方法体系的创新和应用,而不只是传统工程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粗放式管理。2 . 功能多重性原理与一般工程相比,两型工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工程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功能,表现出强烈的功能多重性(Furuta & Shimatani2018)。 如工业废气综合利用工程,既是一类具有工业废气收集与处理功能的环保工程,同时也是一类具备余温、余压发电等功能的能源利用工程,具有鲜明的多重功能属性。两型工程由于其肩负的特殊使命和目的,其目标属性构成更为复杂,多目标间进行的取舍和决策更为困难。因此,两型工程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到此类工程的功能多重性和目标多属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平衡经济利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关系。3 . 评价多元性原理两型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两型工程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工程项目的评价维度将更为多元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传统的以经济产出作为主要目标的工程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两型工程产出效益评价时并不完全适用,需要根据两型工程的特点和目的,对传统的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加反映两型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指标,如生态资源贡献量、单位环境容量经济产出等。(三)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一定时期的认识主体在当时的实践水平以及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矛盾,包含事实基础、理论背景、求解目标、求解范围等要素。基于前面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与工程界、学术界、政府主管部门专业人士的研讨,我们初步提出两型工程管理的科学问题如下:1 . 两型工程管理的标准体系两型工程建设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需要科学设定相应的建设标准,以界定两型工程是否达到了两型要求,从而为工程决策提供方向指引,为工程管理提供监测、评估技术和管理决策支撑(陈晓红等,2012)。标准是对工程活动提出某种约束性要求的文件。标准既是工程建设自然规律、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通过在工程建设中制定、实施与水、土壤、大气、森林、矿产、海洋等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相关的标准,能够达到规范、促进和引导资源科学利用与环境高效保护,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建设技术、工艺、设备和建设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再生利用,使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191为此,需根据两型工程的理论内涵,及两型工程建设实践的具体要求,从经济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能力等方面系统构建两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陈晓红,2011)。 其中,经济和创新指标主要是对工程的经济效益及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资源和环境指标反映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状况,旨在通过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降低消耗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需针对两型区域发展工程、两型产业发展工程、两型项目建设工程、两型产品开发工程等专项工程研制相应的标准体系。我们认为,科学构建两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包括以下方面内容:理清两型工程标准建设相关理论;提出两型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以标准引领两型工程示范创建等。2 . 两型工程管理的过程机制虽然工程建设的结果是衡量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但是,由于工程建设的不可逆性,两型工程管理的过程亦不容忽视。我们认为,两型工程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必须从工程建设初期就贯彻绿色发展思想,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和改进。只有将工程建设的评价体系贯穿到整个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把绿色发展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才能通过建设过程的有效控制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建设。因此,实现两型工程规划决策科学化、工程设计实施控制运营规范化是我国两型工程管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两型工程规划决策是工程成败的起点和关键,是两型工程过程管理的首要步骤。纵观全球,既有诸多两型工程科学规划决策的成功经验,也不乏决策失误的失败教训。需在总结经验教训、应用先进理念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规划决策体系。要在工程决策的原有基础上,融入“两型”理念,在工程规划决策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采用资源高效开发与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组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以最小的环境投入和环境影响,带来最大的综合效益。在两型工程设计实施控制运营的过程中,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但由于过于强调经济利益,或是缺乏完善的管理技术和标准体系,或是过多强调计划而非执行,导致部分两型工程设计实施控制运营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与预期规划决策相背离的结果。因此,需强化以执行力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将工程规划和决策细化到设计实施控制的每个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两型工程设计实施控制运营体系并全面贯彻落实,以确保两型工程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Pioch et al. 2018)。3 . 两型工程管理的技术支撑两型工程管理需要两型工程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支撑。两型工程技术是人类根据两型工程实践和科学原理总结积累的服务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构成的动态系统。两型工程技术涉及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等。两型工程技术具有经济性、生态性、外部性特征(陈晓红等,2012)。 由于外部性,工程主体一般情况下可能不愿意开发和采用两型工程技术,造成了两型工程技术研发与推广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各方协同推进科学高效的技术管理,以激励相应工程主体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同时,两型工程管理还需要相关软硬技术尤其是新技术以及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数字新技术正推动技术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融合,引领着新一轮工程管理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思维方式、资源、工具3 个层面对两型工程管理起到颠覆性促进作用(陈晓红,2019)。夯实两型工程管理的技术支撑,不仅要关注两型工程的单项技术,更要关注相关的技术群、技术体系;不仅要关注工程硬技术,还要关注管理软技术;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还要关注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不仅要关注传统技术,更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变革。4 . 两型工程管理的协作机制两型工程建设还面临着参与主体之间在管理模式与管理目标上存在割裂、脱节的问题,以及实时信息不能及时、准确、高效交互与融合共享等问题,亟需包括信息协同和多主体协作在内的协同推进机制。信息协同的目的是实现实时信息的获取和集成,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同步,二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补。多主体协作的目的是实现两型工程管理的敏捷性与有效性统一,从过程来看,表现为协同一致的规划、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192《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决策、施工、控制和运营等。需从协同战略、协同运作和协同保障3 个层次制定多主体协同运作规划与实施方案,以保证两型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两型工程协作管理的实施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信息集成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等。动力机制是协作管理的动力所在,在综合内外部动力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信息集成机制、决策机制、控制机制的特点,分别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对协作管理的实现进行研究。协作管理是各个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如何落实机制,实现两型工程管理具体功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上述4 个科学问题揭示了两型工程管理的理论内涵,提升和拓展了传统工程管理问题体系。当然,上述科学问题仅仅表达了我们对两型工程管理理论架构的初步思考,一个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是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成熟而持续更新和完善的。(四)两型工程管理新模式针对前述两型工程管理的科学问题,需寻找应答方法,推动两型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根据两型工程管理实践,借助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通过对现象本质和深层次机制的探索,我们认为,两型工程管理的新模式包括树立以科学标准为引领的两型工程管理新理念,强化以规控并重/ 四维精控为核心的两型工程管理全过程,夯实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两型工程管理新基础,构建以协同推进为保障的两型工程管理新机制等方面。1 . 以科学标准为引领的两型工程管理新理念针对两型工程日渐增多,建设、管理中不断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新需求,却又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引问题,需要推行以标准引领两型工程建设的新理念。通过构建两型工程评价的框架体系、理论依据、主要原则、指标设置、评价方法、操作流程等规范,形成两型工程建设系列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解决两型工程建设中独具特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等评价维度的理论支撑、方法创新、工具研发的问题(陈晓红,2011)。需以充分贯彻两型理念、全面体现建设目标、系统描绘发展愿景、具体阐述两型路径为要求,构建规范、科学、适用的两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根据主体对象的不同,将建设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与建设目标进行量化、细化和类别化,有利于对比分析指标现状值和标准值,清晰认识两型工程建设的现状;有利于分析标准体系内相互的关系,研究变迁模式,探索新路子;有利于为两型工程建设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质量,带来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建设对象,研究构建两型产业、企业、园区、技术与产品、学校、医院、建筑等两型工程建设标准,以实现对不同类型的两型工程建设进行分类指导。这些标准涵盖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既划定两型工程建设中必须达到的底线,又提出要努力达到的发展方向。需在充分试点应用的基础上,探索出全国范围内可量化、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型工程建设规范和技术指南(陈晓红等,2012)。2 . 以规控并重/ 四维精控为核心的两型工程管理全过程针对我国很多工程因管理过程粗放和科学方法欠缺而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通过“规控并重”和“四维精控”来实现以资源高效绿色开发与环境保护为目标的两型工程建设。在两型工程建设当中,只有把两型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使工程设计规划符合两型标准的要求。“ 规控并重”是强调工程规划和实施控制的同等重要性,实现建设前规划和建设运营中控制的无缝对接,做到以两型为目标的宏微并举、多规合一、过程监控、制度保障。“四维精控”是指工程建设中问题特征精细分析、管理要素精确量化、决策资源精密集成、管理方案精准决策,其核心是通过全要素精细化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来实现两型工程管理目标。问题特征精细分析是从技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维度精细智能分析工程问题特征,管理要素精确量化指从目标、约束、情景、规则等多元素精确量化工程管理要素,决策资源精密集成指全工程链多方位精密集成模型、算法、数据、知识等工程决策资源,管理方案精准决策指分析制定决策方案,全程监控执行效果,及时修正决策参数,动态优化工程决策。在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从问题分析,到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过程管理,到效果评估和方案优化,都需要贯彻“规控并举”和“四维精控”理念,从而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933 . 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两型工程管理新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智能新技术与其他领域的紧密融合将颠覆传统领域的发展模式,为两型工程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机遇(陈晓红等,2019)。上述新兴智能技术可以全方位应用于两型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Kostecka 2019)。 如在两型工程数据采集方面,可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自动监测技术;在工程数据处理方面,可应用资源环境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和分类处理技术等;在工程决策方面,可应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决策与综合评价技术;在工程合同、过程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可应用区块链技术等。并可以研发基于这些技术的两型工程智能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以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在两型工程中的应用,从而实现更全面准确的工程数据采集,更精准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成因和变化规律分析,更有效的节能减排与治污效果评估,以及更科学的两型工程决策支持(Chen2019)。4 . 以协同推进为保障的两型工程管理新机制两型工程涉及范围广、部门多、协调难度大,需形成“工程流程协同、管理要素协同、地域边界协同、监管部门协同、企业社区协同”的“五协同”推进模式,将这5 个方面各组成部分之间利用一套有效的机制进行协调。协同保障机制以绿色工程标准为指引,以决策支持平台为依托,以大数据、物联网与互联网为手段,以管理协调机构和制度为保障,以此推进两型工程的顺利开展。两型工程管理的工程流程协同指工程的规划决策、设计施工控制运营监管等开发过程协同;管理要素协同包括业务、技术、人员、市场、资源、信息等要素协同;地域边界协同指跨地域的工程中,地域边界内外部协同;监管部门协同涵盖规划、环保、科技、财税、国土、农林、水利等多部门协同;企业社区协同指施工企业与项目周边社区的和谐共生。两型工程“五协同”模式为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保障,并为协同管理新模式在两型工程管理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三、案例:长株潭试验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工程实践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正式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展开了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在两型工程管理领域积累了重要经验。通过两型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两型标准体系构建、湘江流域污染治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生态绿心保护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实践,给长株潭国家试验区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民生福利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效率明显提升,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成效显著。2007~ 2017年,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成立的10年间地区GDP 增长了4 . 04倍,年均增长11. 8 % ,相应的湖南省单位GDP 能耗下降了42. 7 % ;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56. 1 % 提高到2018年的59. 8 % ,超过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长株潭试验区两型工程建设形成的经验与做法不仅对湖南,对中部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本文结合两型工程管理新模式,以长株潭试验区为典型案例分析国家两型工程管理实践。(一)两型工程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长株潭城市群以建设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率先在顶层规划、推进机制、共建共享机制、价费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了两型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推进了包括资源节约利用、生态保护治理、产业结构优化、土地管理等领域的十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1 . 创新规划体制机制,用科学规划引领两型社会探索实践一是建立高层谋划、多层细化、全方位覆盖的规划体系,从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综改总体方案和主体区域规划入手,制定出台了10个专项改革方案、14个专项规划、18个示范片区规划、87个市域规划,将两型社会建设的前瞻布局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二是将两型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念与各类规划编制相融合,进而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符合国家和地方实际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改革为重要抓手建立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方法,同时强化规划权威,通过规划协调统一各市的改革试验。三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凸显“两型”特色,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194《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以“两型标杆”定位规划的大河西先导区(湘江新区的前称)于2015年获批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四是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保障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一条例一决定”,《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 湘江保护条例》先后出台,通过区域规划和强化监管等手段构建了长株潭试验区空间规划的动态管理系统,为两型社会规划实施提供法制和技术保障。2 . 创新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全面统筹协调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是建立了以试验区工委和管委会为领导机构的高规格领导机制,遵循“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的原则,形成了部省合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包括政策支撑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标准体系的工作保障体系,实施原创性改革106 项,统筹引领两型社会改革建设。二是强化了部省共建合作机制,搭建了试验区改革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与39个国家部委和75家央企进行合作联合实施了五十余项改革创新试点,并在此基础上获批了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平台。三是建立了全民共建共享机制,实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机制,实现了城乡、部门、行业、地区间的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其中可盈利的经营性基础设施以市场化运作,较难市场化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则采取“分建分管”和“共建共管”的多元化机制,对于科教文卫领域的资源型基础设施,则建立规划、建设和社会化相统一的使用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3 . 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率先以价格杠杆为突破口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首先创新性地提出了资源性商品的定价与杠杆机制,实行了有差别的递阶电价,进一步改革完善了上网电价的定价机制,探索尝试了分质供水制度,建立工业、服务业用水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实行了居民生活用天然气阶梯气价管理。湖南省是我国最早全面推行居民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的省份。2005~ 2012年,湖南省单位GDP 能耗从1 . 40吨标准煤/ 万元降至0 . 84吨标准煤/ 万元,累计下降了40% 。李克强总理对此高度评价:“ 湖南从价格突破,而不只是管理,用市场的方式推进解决问题,抓住了关键”。 其次,全面实行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限定和规范划拨用地,严格把控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及协议出让。目前湖南省土地招拍挂出让比例达到90% 以上,2013年全省出让土地实现土地价款980 亿元。此外,制定了绿色建筑节能条例,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开展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试点,倡导绿色出行,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长株潭三市1000余台清洁能源的士和混合动力公交车投入运营,平均节油超过20% ,废弃排放减少60% 。长株潭试验区的两型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2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连续12期刊发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的做法和经验,5 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新华社内参第21期专题报道了长株潭一体化推动产业互补与协同创新。2014年初,中央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纷纷对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改革成效进行专题报道,予以高度评价。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改革试点工作和第三方评估中,居民用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企业用水电气差别价格改革等10项经验得到高度肯定,被国家发改委总结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模式”。长株潭国家试验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始终遵循两型工程管理的系统复杂性原理与功能多重性原理。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多层次的目标需求,具备多个功能子系统,在政府、产业、科技、资源和环境等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存在因果反馈联系。两型工程管理中面临的分散跨域性、复杂多样性、过程动态性、结构异质性等问题可以通过系统性体制机制创新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以政府为创新主体,居民和企业为响应主体,围绕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两个方面在产业与产品、资源与环境两个维度上进行创新,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和创新层次三要素之间有机作用形成一个三维系统,有效地指导了试验区的两型工程的管理与实践。(二)两型标准体系构建长株潭试验区以构建两型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目标,应用两型工程管理理论,率先全国建立了两型标准体系,并基于所提出的标准开展了两型认证与示范创建工作。该两型工程管理中逐步形成了两型导向突出、两型目标明确、覆盖范围全面、评价措施到位、考核机制健全、监管机制有力的两型社会建设规范和引领机制,为加快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促进和示范作- -195用。主要做法与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1 . 以标准体系建设践行两型工程管理新理念围绕两型经济发展、两型城乡建设、两型公共服务3 个关键领域,在全国率先制定了16项“两型”标准和18项节能减排标准,并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实施,部分已成为国家标准。一是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两型产业、企业、园区等经济领域的两型标准,其中两型企业标准涵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企业绩效、创新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研发经费占比”等18个二级指标(如图1 所示)。 二是实施了多层级的城乡两型建设标准,如按照县、乡(镇)、村三级辖区划分的建筑、交通建设标准,进而明确了不同层级辖区满足标准应具备的要素条件。三是制定和试行公共服务领域两型标准。制定了两型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家庭、旅游景区等分类细则和公共机关能耗标准。如制定了包括12个定量指标和8 个核心约束性指标的两型社区标准,使得居民的社会意识和低碳生活方式得到普及。2 . 以两型示范创建工程推进两型标准实施长株潭试验区在系统构建两型标准体系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节能减排与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程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严格限制了“两高一资”和投资过热的行业进入;开发了全国首个综合性节能减排监管平台,实现了机关、商场、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等公共机构每年减少综合能耗4 . 6 万吨标煤、节约用电2 . 4 亿千瓦时以上;培育并建设了“两型社会”协同创新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有效带动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以标准体系为依托积极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推进两型进机关、学校、企业、园区、小城镇、村庄、社区、农村合作社、市场门店、旅游景区、家庭等,促进了两型标准体系的具体化。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建立了70多项两型标准、规范、指南;认定了171 家企业的793 个产品为两型产品;培育了两型机关、学校、村庄、企业等示范创建单位(项目)1000多个,两型生活、消费方式不断深入人心。3 . 将两型社会建设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长株潭试验区在考核评价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联合研发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创新两型社会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企业两型审计制度;三是推进绿色GDP 核算研究与试点,积极探索将生态、资源效益纳入GDP 核算机制。4 . 两型标准体系构建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一是多次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其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高度评价“两型”学校标准建设中提出的“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辐射整个社会”理念;二是获得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高度评价,并将“两型”标准体系指定为2012年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2013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交流主题之一;三是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等主流媒体对两型标准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积极跟踪报道。2011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长篇报道《“ 两型”巨轮出湘江》,高度评价湖南构建起以“两型”标准为核心的绿色制度体系,护航绿色发展。2011~ 2012年,《人民日报》理论版连续刊发了陈晓红教授的署名文章《科学构建“两型社会”标准体系》和《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两型标准体系构建中充分体现了两型工程管理的评价多元性原理,围绕两型工程管理的标准体系的科学问题,在标准和评价指标设定中凸显两型工程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尊重两型工程 图1 两型企业建设标准体系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196《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的客观特点与科学规律,对传统的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加了反映两型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指标,如生态资源贡献量、单位环境容量经济产出等。根据两型工程的理论内涵,形成了“理论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示范创建”的两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为长株潭试验区的两型工程建设的标准化与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辐射和引领了全国范围的两型社会建设评价与两型工程示范创建工作。(三)湘江流域治理工程管理实践作为湖南省内最大河流的湘江,流经6 个城市,其流域聚集了全省60% 的人口和全省75% GDP ,同时也产生了全省超过60% 的污染和80% 的重金属污染。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湖南省乃至长江经济带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运用两型工程管理思维,才能切实有效开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湖南省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 . 湘江流域环境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构建借助智能水质自动监测和处理技术,采集分析了包括水质监测与污染源排放数据、地理与气候数据、水文数据、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环境相关舆情数据等十余年的近10亿条湘江流域相关大数据。针对现行单因素水质评价方法的不足(徐祖信,2005),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方法的区域综合水质评价方法(胡东滨等,2019);针对流域重金属污染成因复杂的特性,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的重金属污染分析方法;针对流域内不同城市污染相互影响的问题,利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进行了水质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基于Hadoop平台的湘江流域环境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实现了对已采集的环境大数据的管理、维护、标准化和可视化,进而分析了湘江流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聚类分析出了湘江流域主要污染源及重金属污染状况,探讨了流域经济发展对水质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预测了流域水质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湘江流域环境治理与湖南省“十三五”期间环境监测的工作思路提供了数据支撑。2 . 流域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依照水源地补偿、奖惩分明、限时治理的原则,建立了流域水质目标考核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为湘江干流及舂陵水、蒸水、渌水、耒水、洣水、涟水等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一级支流流经的市县,涉及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郴州、邵阳、娄底八市相关区域。对湘江流域所有市、县实施水质优质奖励及改善奖励以及水质超标处罚及恶化处罚。以III类水质为基准目标,达到基准目标水质的地区不奖也不罚,水质达到II 类或Ⅰ类的地区分别给予一般及重点奖励,分月计算;水质在IV类、V 类、劣V 类时,按考核因子超标倍数累加处罚,分月计算。以入境断面水质为基准标准,出境水质较入境断面水质改善的,每提高一个等级,奖励一定资金;每下降一个等级,处罚一定资金。通过上述奖罚措施,进一步调动流域各级政府保护水环境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湘江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充分遵循两型工程协作管理中的多主体协作理念,按月核算,按季通报,按年支付。省财政设立湘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包括水质目标考核奖励资金及水质目标考核处罚资金(即水环境保护资金)两部分,其中水质目标考核奖励资金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相关市、县(市、区)进行资金奖励,用于本地区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及运营、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水质目标考核处罚资金以抵顶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相 图2 湘江流域水质监测断面图- -197关市、县(市、区)进行资金处罚,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因处罚留存的生态补偿资金,将按照地区污染程度、国土面积、流域长度等因素测算分配,重点用于受罚地区湘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对湘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总体布局,主要包括水生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和陆生生态修复工程三大类。第一,水生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实施流域重金属底泥污染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消除城市河段黑臭现象;恢复流域内渔业资源,健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第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充分掌握湿地现状的基础上,实施了湘江洲岛居民搬迁、退耕还林还草、湿地功能恢复等政策,并将重要的动植物栖息地划定为保护区。三是陆生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及沿江风光带的建设,强化工矿企业污染土地修复与城市生态林建设并考虑与城市防洪工程的衔接;根据各重点工矿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轻重情况,研发分级分域的土壤修复集成技术,并通过示范工程建立了相应的效率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3 . 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实践一是以重点区域治理为典型案例,持续推进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连续3 年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的“一号重点工程”,在全国率先产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示范效应,制定出台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重金属监测超标断面、湘西地区尾矿污染等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立了环境风险隐患管理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制度。与此同时,按照“一区一策”的原则,逐步推进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等重点污染源地区的集中整治,湘江流域累计实施重点治理项目2768个,关闭淘汰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 平方公里,新增造林面积500 多万亩。二是以“重金属土壤修复+ 土地流转”的模式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在污染企业退出后,地方政府与企业采取PPP 模式共同组建重金属污染治理公司,引入第三方治理企业,利用企业资金和技术治理污染土壤,并让参与各方从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回报。此外,联合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冶炼废物减排关键技术公关,开发了深度净化不同种类重金融冶炼废水的生物制剂产业化技术,攻克了污酸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一些矿区实施生物修复法,采用种植桑树修复镉、硫、锰污染耕地,逐步恢复地表植被和耕地质量。三是以超常规的严格举措集中开展长江沿线整治。按照“高位协调、属地负责,专项整治、边整边改,推进整合、限期完成”的总体方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超密集举措集中开展长江沿线的环境专项整治。截至2018年,累计取缔长江岸线湖南段39个砂石码头,严格控制长江岸线岳阳段8 个规模以上排污口达标排放,并整治销号41处排渍(涝)口。此外,通过铺设草地和引入植被进一步美化、绿化岸堤,使得长江沿岸与洞庭湖周边的自然生态呈现靓丽原貌。同时,加强了对河湖沿线的日常巡查力度,组织开展水域岸线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清理河道水面漂浮物及河湖沿岸垃圾,清掏河道内污泥杂物,清理湖边菜地、白色垃圾、生活垃圾等。4 . 推行河(湖)长制和总河长令管理实践一是出台《河长会议制度》等制度,全省河长制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基本建立,共明确河长3 . 57万余人。二是全国首创总河长令,实施河长制、实现河长治。2017年以来先后下发了5 道省总河长令,五级河长累计巡河达146 万人次,清理了超过3000艘的“僵尸船”,完成了干流沿线27处固体废物点位的清理等工作,切实改善了湘江流域水生态的面貌。三是全面开展河长巡河行动与环保督察,加快落实“一湖四水”重点排污源、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截至20194 月,关停非法码头814 处,洞庭湖保护区范围内202 艘采砂船只集中停靠、84处砂石码头全面关停。湖南县级饮用水水源地254 个重点问题整治全部完成,完成数量和比例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实施湘江流域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十二五”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重金属治理资金近97. 12亿元,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累计奖罚资金达到1 . 27亿元。相较于获批试验区之前,2016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排放削减量、淘汰关闭涉重金属企业均下降50% ,汞、铅、砷、镉与六价铬下降幅度分别为 39. 3 % 52. 2 % 45. 1 % 61. 3 % 46. 8 % ,国控重点断面重金属污染物达标率已达到 100 % ,湘江干流18个省控断面水质连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解决了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等地一批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使得湘江流域水质在2017年整体评价为优,Ⅰ类和Ⅱ类水质断面占比高达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198《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97. 2 % 。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也因此被新华社誉为“中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本”。湘江流域治理工程管理实践中充分体现了两型工程管理的协作机制,其构建的湘江流域环境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以新兴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集成为基础,突出全流域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互补;流域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从政府间纵向、横向相结合治理的角度,建立了一套由上往下、由下往上、横向协调的生态补偿机制;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实践从湘江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现状出发,分析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市级政府协作机制在信息互通、利益协调、责任追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了两型工程协作管理的实施机制,保障了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四)长株潭城市群大气联防联控工程管理实践近年来,以PM2 . 5 为首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影响了我国25个省市100 多个大中型城市,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快速发展的城市群区域,频频遭受严重雾霾污染困扰。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也是国家首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三区十群”之一。与此同时,长株潭三市在湖南省空气环境质量排名中却连续几年处于末尾,PM2 . 5 污染较为严重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亟需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手段与技术方法开展区域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基于2013~ 2018年全年长株潭三市23个国控监测点多项空气污染物(PM2 . 5 PM10SO2 NOX COO 3 VOC 等)总共约一千万条实时监测数据和长株潭区域的PM2 . 5 化学组分分析数据,结合同期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城市建筑和交通流量数据等数据,利用智能监测与环境大数据分析技术,以长株潭三市辖区为典型案例系统开展了跨域两型工程实践。1 . 大气污染实时预报预警平台构建在长株潭区域PM2 . 5 污染的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长株潭区域PM2 . 5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湖南省环境监测站的自动监测数据,采用GIS 系统和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可视化展示长株潭区域PM2 . 5 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充分挖掘和分析长株潭区域PM2 . 5 监测数据,结合城市地形、天气情况、人口密度、交通路况、宏观经济等数据,追踪解析长株潭区域PM2 . 5 污染源,为实现大气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长株潭区域PM2 . 5 污染的实时预警与发布,依据PM2 . 5 实时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多尺度海量数据,按3种时间窗口(24小时应急窗口、每周预报窗口、长株潭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窗口)进行长株潭区域PM2 . 5 污染的实时预警(平台架构如图3 所示)。2 . 区域大气污染物治理效果模拟平台构建在环境管理政策注重质量改善和大数据精准治理的双重迫切约束下,以2014年为基准年构建了“本地化”区域空气质量模拟平台,在对区域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PM2 . 5 组分分析数据、地理信息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传统总量控制中的“总量核算、指标分配、控制措施”三部分融合为“质量—总量控制”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以环境质量为导向的区域大气污染物精准排放控制(陈晓红,2015)。 首先,利用环境图3 大气污染实时预报预警平台架构- -199大数据搭建“本地化”的CMAQ 空气质量模拟实验平台;接着运用高维克里金插值算法和响应曲面模型(RSM )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二次建模,建立区域环境质量与减排控制情景(地区—污染源—污染物—控制措施的组合)下污染物排放之间的量化响应关系;进而引入质量功能展开方法(QFD )和遗传算法对控制情景进行优化,得出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约束下减排成本最小的优化控制情景,从而提出复合型大气污染物精准减排策略。对各控制因子不同控制比率(可控因素)污染物排放清单进行随机采样(拉丁超立法采样(LHS )方法),并进行CMAQ 模拟实验,以及实验数据的回归拟合,得到回归系数RSMPM2 . 5的计算结果,则生成RSM 的初始控制矩阵。初始控制矩阵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实验样本(CMAQ 模拟一次的结果),即“质量—总量控制”的每一种控制情景的模拟结果。根据长株潭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质量—总量控制”RSM 模型矩阵,通过引入质量功能展开(QFD )方法中矩阵图表的形式,描述分析环境质量要素(NOx SO2 VOC NH3)与各控制因子措施(即某地区—某污染源—某污染物的各控制比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环境质量目标函数关系式;再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出环境质量最好的优化控制情景(即区域内某地区—某污染源—某污染物—某控制措施的最优组合)。通过结合大数据分析、 图4 区域“质量—总量控制”系统结构图5 污染控制情景下基准年与目标年PM2 . 5 浓度对比分析(12014年(基准年)1 4 7 10PM2.5 环境质量浓度分布(22020年(情景Ⅱ)1 4 7 10PM2.5 环境质量浓度分布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计算机模拟仿真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所构建的区域大气污染物治理效果模拟平台明确了长株潭区域各控制要素(NOx SO2 VOC NH3)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效应的函数关系及其重要性,为区域大气污染优先减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得出了环境质量达标约束下减排成本最小化的最优控制情景,实现了长株潭大气污染控制的跨部分、跨行业、跨辖区的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为区域大气污染智慧协同治理和空气质量精准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大气联防联控工程系统分析了长株潭三市大气污染的现状特征,深入剖析了区域复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进而提出了科学精准的空气质量改善策略与方案,取得了实质性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效。2018年长株潭三市细颗粒物(PM2 . 5)和颗粒物(PM10)的平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17. 9 % 20. 3 % ,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也相应的上升了3 % 。自工程实施以来,围绕两型工程管理技术支撑的科学问题,协同推进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融合,不仅关注两型工程的单项技术,更关注相关的技术群、技术体系对于两型工程管理中的复杂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激励相应工程主体的研发投入和推广应用,成果有效转化成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决策支撑。(五)生态红线与生态绿心保护工程实践生态绿心地处长株潭三市结合部,面积522 平方公里,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是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城市边界不断扩张,“ 绿心”一度被侵蚀蚕食。近年来,湖南省将生态绿心保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规划编制、立法保障、追责整改等方面入手,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限时全面清退绿心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坚守生态底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城市“绿心”,努力将其打造成湖南绿色发展的标杆和样板。湖南省在生态红线与生态绿心保护方面的创新性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 强化顶层设计,把好“规划关”湖南省颁布实施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依照规划,生态绿心空间上被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3 种属性,同时推进了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合一”的机制,坚持总体规划的原则不动摇,坚持法律法规对规划的保障,有效解决了绿心地区各层次规划主体间和专项规划间的统一和衔接问题。2 . 出台“绿心”保护条例,把好“责任关”出台了《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界定了绿心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项目审批主体和审批权限。将“绿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的范畴,对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心”保护目标责任制,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逐年逐级签订保护目标责任状。建立省人民政府和长株潭三市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制度。3 . 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分区,把好“准入关”禁止、限制开发区占到“绿心”总面积的89% 。长株潭坚守生态底线,禁踩生态红线,严格功能分区定位,实施保护性发展。在三市试行“绿心”地区项目准入管理程序及项目准入意见书制度,省直部门对“绿心”地区项目建设立项、审批实行严格审查,市级部门建立联合审查机制,坚决叫停不符合“绿心”规划的项目,严禁污染、劳动和土地密集型、高耗能产业项目进入,使“绿心”生态功能分区真正成为刚性约束。4 . 实施“天眼”动态监测,把好“执法关”湖南省开发了“天眼”卫星监控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每季度对“绿心”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行为进行全面监测,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通过资料比对和实地踏勘,核实每宗地块动土的详细情况,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控模式。同时,三市组建“绿心”地区联合执法队伍,实行定期巡查、重点督查、集中整治,并设立举报电话,建立违法违规线索举报者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区县联动的执法合力。生态红线与生态绿心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强化了城市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化布局及空间动态监管,使生态绿心区域环境持续改善,成为了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重要生态屏障。截止2018年,绿心地区240 个违法违规项目已完成整改203 个,完成85% 551 个工业企业退出了522 个,完成95% 2018年长沙市绿心地区违法违规- -201用地数量同比下降了90% 2015~ 2018年,株洲市在绿心地区安排火毁林复绿和荒山新造林6300亩,林相改造6100亩;湘潭市绿心地区各水系资源普遍达到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7% 以上,森林覆盖率从41. 12% 提升至43. 34% 。生态红线与生态绿心保护工程主要解决了两型工程管理的过程机制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两型工程规划决策体系,从顶层规划初期就贯彻绿色发展思想,并把绿色发展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在其后的绿心保护工程实施控制运营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法律保障,强化以执行力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将工程规划和决策细化到实施控制的每个环节,并建立科学有效监管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红线与生态绿心保护工程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四、总结与展望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中的资源环境治理难题,深入研究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两型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应用指导,已成为当今国际工程管理界具有深远意义与显著影响的原创性、前瞻性学术议题。本文在探讨相关概念、明晰两型工程管理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两型工程管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新模式,并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工程为典型案例,对两型工程管理实践探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进行了系统论述。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框架体系由“概念、原理、问题、方案”组成,涵盖以科学标准为引领的两型工程管理新理念、以规控并重/ 四维精控为核心的两型工程管理全过程、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两型工程管理新基础、以协同推进为保障的两型工程管理新机制等工程管理新模式,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重要思想在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阐释。面对我国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对于指导我国工程科技绿色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未来,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根据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全球工程前沿(2019)》,“工业4 . 0 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工程管理领域全球工程研究前沿的重点,代表的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生产制造技术的结合,是全新的“智能+ 制造业”的智能生产模式。可以预见,以技术为支撑的两型工程管理也将在“智能+ ”时代潮流中发生重大变革。在新工科、新商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两型工程管理提供了更为高效、甚至革命性的工具,新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为两型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发展空间。(作者单位:陈晓红,湖南工商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中南大学商学院;唐湘博,湖南工商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李大元、汪阳洁、胡东滨,中南大学商学院。责任编辑:闫妍)参考文献(1Becker P. 2014,“ Sustainability Science: Managing Risk and Resil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lsevier.2ChenX. 2019,“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Smart Citi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 64),pp. 485 ~ 502 .3Furuta N. & ShimataniY. 2018,“ Integrating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Into Engineering Practices-Perspectives and Lessons fromJap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vol. 32pp. 87~ 94.4Kostecka J. 2019,“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 View on Task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vol. 2010),pp. 217 ~ 224 .5MitschW. J.2012,“ What is Ecological Engineering?”,Ecological Engineeringvol. 45pp. 5 ~ 12.6PiochS. ReliniG. Souche J. C. Stive, M. J. F.De Monbrison D. NassifS. & Kilfoyle K. 2018,“ Enhancing Eco-engineeringof Coastal Infrastructure with Eco-design: Moving From Mitigation to Integrati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vol. 120 pp. 574 ~ 584 .7Ren S. LiuD. Li B. WangY. & Chen X. 2020,“ Does Emissions Trading Affect Labor Demand? Evidence from the Mining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vol. 254 pp. 109789.8ShengZ. 2018,“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Mega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ringer.9Tanaka S. 2015,“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Air Pollution in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Infant Mortality”,Journal of HealthEconomicsvol. 42pp. 90~ 103 .构建新时代两型工程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管理世界》(月刊)2020年第5 期(10)陈晓红、李大元、游达明、任胜钢:《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11)陈晓红、唐湘博、田耘:《基于PCA-MLR 模型的城市区域PM2 . 5 污染来源解析实证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 期。(12)陈晓红:《科学构建“两型社会”标准体系》,《 人民日报》(理论7 版),20119 1 日。(13)陈晓红:《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融合与应用创新趋势分析》,《 新华文摘》,2019年第1 期。(14)陈晓红:《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人民日报》(理论23版),2012111 日。(15)陈晓红等:《两型工程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16年。(16)洪亮平、程望杰:《“ 两型社会”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整体框架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1 期。(17 )胡东滨、蔡洪鹏、陈晓红等:《基于证据推理的流域水质综合评价法——以湘江水质评价为例》,《 资源科学》,2019 年第11 期。(18)李飞、段西:《“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以农带旅”型新农村规划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赵村村庄规划为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S 1 期。(19)李卫兵、李翠:《“ 两型社会”综改区能促进绿色发展吗?》,《 财经研究》,2018年第10期。(20)盛昭瀚、薛小龙、安实:《构建中国特色重大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 管理世界》,2019年第4 期。(21 )宋弘、孙雅洁、陈登科:《政府空气污染治理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研究》,《 管理世界》,2019 年第6 期。(22)徐祖信:《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 期。(23)周国华、陈炉、唐承丽、贺艳华、冉钊:《长株潭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经济地理》,2018年第6 期。(上接第171 页)不当商业行为的申诉与纠纷,如劳工与环保纠纷、东道国违约失约行为等等,同时加大能力建设,提升规则执行力。OSRCD成立后,则由OSRCD承担这项职能。(4)明确区分“一带一路”项目中的援助和投资项目。对于援助项目,按照中国对外援助的规定推进;对于投资项目,则是商业行为,要遵循通行的国际规则,利益攸关方要按照商业行为准则明确相关投融资规则,项目要可盈利,企业有利润,贷款有保障,东道国债务风险可控且可持续。(5)发挥智库联盟作用,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规则的遵循、完善与创新。共建“一带一路”涉及的国际规则领域广泛、沟通协商机制复杂,从双边、小多边到大多边,逐渐凝聚共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发挥SiLKS 、“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 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智库联盟作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就“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绿色发展、透明与反腐败、包容性发展、债务与融资、第三方市场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国际规则问题,开展联合研究,充分交流研讨,推动形成国际共识,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责任编辑:尚增健)注释①该数据库英文名为Global Database of Events, Language and Tone,简称GDELTGDELT依托谷歌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机器翻译技术,追踪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超过100 种语言的广播、印刷品和网络新闻事件,不定期更新并开放使用,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可获得的新闻数据库。②该数据库开放自20171 月以来数据。③报道态度值为该报道中正面词汇数与负面词汇数之差占总词汇数比重。态度值正数为积极评价,负数为消极评价,且数值绝对值越大表明态度越积极/ 消极。④SiLKS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5年联合有关国际智库发起成立,目前,有来自34个国家的40家智库、10家国际组织和5 家国际企业,共55个成员和伙伴;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人员互访、信息共享、联合研究、研讨交流机制,不断凝聚共识,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相关成果已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笔者担任SiLKS 秘书长。参考文献(1)陈瑛、杨先明:《技能短缺与技能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企业海外雇工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2)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走出去”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日内瓦全球伦理网,2018年。(3)胡玉婷:《论软法与硬法在多维界分中的渐变——以巴塞尔协议为视角》,《 东方法学》,2014年第2 期。(4)潘忠歧:《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约翰·鲁杰:《对作为制度的多边主义的剖析》,约翰·鲁杰、苏长和等译,《多边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6KennethW. Abbott2000,“ The Concept of Legaliz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43),pp.401~ 419.7KeohaneR. and Lisa M.1995,“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pp.39~ 51.8KrasnerS. 1982 ,“ Structure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nd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6 2.9OyaC. and SchaeferF. 2019,“ Chinese firms and Employment Dynamics in Afric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DCEA Research Syn thesis Report SOASUniversity of London.�������������������������������������- -203Practical System of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Chen Xiaohong and other authors1. Institute of Big Data and Internet Innovation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Hunan Changsha410205, China; 2.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Hunan Changsha 410083, China Summary: As an important activity suppor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practice of human creativity. With the unprecedented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civilizati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original engineering theory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human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need to uphold the harmoniouscoexistence of mankind and nature, practice the idea of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as valuable as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 and protect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most common wellbeing of the people.Therefore, engineering has also been given the task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intensive use of resources, creating andpromoting new energy 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In the context of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and realistic difficulties,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 two-oriented) projects emerged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t is urgent t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systems of two-oriented project management. In addition, although a series of two-oriented projectshave achieved great results with the promotion of scholars and society,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is still insufficient, andthe experience and methods formed in practice are also lacking in systematic summaries.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of the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very urgen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ake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s the core to construct management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in this new era.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theory chain ofCore Concepts-Basic Principles-Scientific Problems-Response Methods, it puts forward a new innovation framework of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ory. That is a new model, using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ory as system conceptual foundation, and system complexity, multiplicity, evaluation of pluralism as thebasic principle, in view of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s standard system, processmechanism, technical suppor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e new model constructs a new concept of two-oriented project management led by scientific standards, regulates the whole management proces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four-dimensional precision control as the core, laying new foundation of two-oriented projectmanagement supported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new management mechanism collaboratively.The construction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long with the new management mode can serve asthe typical case to illustrate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two-oriented society from aspects as mechanism innovation, standard system construction, Xiangjiang river pollution governance, atmosphere pollution zon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ecological green heart protection. The practic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improv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s. The experience attained this way plays a leading role to notonly Hunan Province, but to the central area and even the whole nation.The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 existing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providing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value in meeting major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national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modernizationof governance ability, but also contributes China Wisdom and ChinaPlan to the speci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two-oriented project management globally.Keywords: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two-orient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oretical system; four-dimensional precision controlJEL Classification: Q 00- - XIII

[返回]
上一篇:基于投入产出架构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路径分析与应对政策
下一篇:公共品供给的微观主体及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