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起赢论文辅导网
MBA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MBA论文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 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8-06-06     浏览数:2632     【 字体:

 《管理世界》( 月刊)2016年第11期摘要:西方经济学派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和局限性,大量实证分析的结论相互冲突。从循环发展角度看,收入分配格局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由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所决定,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会先降后升、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先升后降,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倒U”现象,其微观基础是生产要素市场供求格局的相对转变,但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并非必然引致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改变消费需求分布 ,为工业化中前期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需求支撑。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未来稳定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关键词:收入分配 中等收入群体 经济增长自亚当·斯密以来,关于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一直存在很强的时代色彩和局限性。1955年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大量实证分析,结论也是相互冲突的,部分学者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资源错配(Resource misallocation),降低经济运行效率,不利于经济增长。我们在综合分析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成果基础上,从经济循环发展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收入分配作为整个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层次看,由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演变规律所决定,工业化中前期劳动者报酬占比会不断下降、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将不断上升,工业化后期劳动者报酬占比将回升、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则趋于下降。从微观层次看,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先降后升与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先升后降的走势,是由劳动力市场和资本要素市场供求格局的相对变化引致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转变又会引致工业化中前期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工业化中后期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并通过改变消费需求分布,为工业化中前期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需求支撑。但需要关注的是,工业化后期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并不必然引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只有在劳动力均质化或政策干预下,才能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后期,投资率与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已开始下降,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占比已恢复上升趋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未来应在保障经济运行效率前提下,顺应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在要求,通过改革制约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的体制与机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中稳定增长。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张来明 李建伟* 本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础研究课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子报告,课题顾问:张来明、葛延风,课题负责人:李建伟,报告执笔:张来明、李建伟。- - 1一、西方经济学界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收入分配一直是西方各种经济学派理论研究的重点。收入分配涉及到不同阶层的切身利益,受研究角度、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各种经济学派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和局限性。1955年库茨涅茨提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倒U ”假说之后,各国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由于缺乏严谨系统的理论支撑,众多经济学家以各国数据为基础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因忽视了各国制度与发展阶段不同等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加上分析技术的限制,所得出的结论经常是相互矛盾的。从近年来各种实证分析结果看,强调收入分配不平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主要是基于适度收入差距可以激励创新与创业、促进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且一些能够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措施,如技术进步、金融深化等,必然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强调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负面作用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资源错配、消费需求不足和社会不公正引发的各种问题。(一)古典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收入在工人工资、地主地租和资本家利润之间的分配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匮乏等因素制约,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坚持“供给能够创造自身需求”的萨伊定律。由此出发,古典经济学派收入分配理论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由于供给创造自身需求或不存在需求不足制约,收入分配中工人的收入用于满足维持工人的最低生活消费,地租用于地主的消费,只有资本家的收入用于积累,保持经济增长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利润率,“一国年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是逐年减少,还是不增不减,要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年产物按照什么比例分配给这两个阶级的人民”(亚当·斯密,1779)。(二)新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古典学派在继承了古典学派“供给创造需求”等基本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静态均衡理论,提出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内的任何商品价格取决于供求均衡和边际生产率,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正如琼·罗宾逊在其《现代经济学导论》一书中对新古典学派收入分配理论所作的概括,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每种要素为它的服务获得的租金等于它所属那一组的边际生产率”(琼·罗宾逊、伊特韦尔,2002)。 新古典经济学派坚持市场能够自动出清或达到均衡状态与供给能够创造自身需求的萨伊定律,其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保持经济自由主义、市场自由、反对任何外部干预。因此,虽然新古典学派没有明确系统的收入分配理论,但其增长理论已内含了要素收入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思想。(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从时间上看,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属于古典经济学的后期,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因此被西方经济学归类为古典经济学派之一。马克思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从剩余价值的来源分析和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出发,阐明了资本积累过程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内在规律。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和积累与消费按比例发展的理论,揭示了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剑桥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以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和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是后凯恩斯主义的两大学派。新剑桥学派的增长理论是以收入分配理论为基础的,着重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与财富收入在国民收入中份额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核心公式是I/Y=SW +S P -SW)×P/Y,其中Y I P S P S W 分别为国民收入、投资、利润、利润的储蓄倾向和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其核心观点是保持合适的经济增长要求一定的投资率,投资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家的消费倾向和利润率,资本家的消费倾向越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越高,从长期发展看,工人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趋于下降,主张国家应采取措施实现收入的均等化(琼·罗宾逊、伊特韦尔,2002)。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本刊专稿- - 2《管理世界》( 月刊)2016年第11期(五)库茨涅茨的倒U 理论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均是从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55年库茨涅茨在分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经济发展与不同收入群体收入份额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倒U ”理论假说,开启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先河。库茨涅茨的“倒U ”理论假说认为,“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快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一个时期变得稳定;后期不平等缩小”(西蒙·库兹涅茨,1955)。 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 ”假说后,包括库茨涅茨本人在内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部分研究印证了“倒U ”理论假说,如库茨涅茨在此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在发达国家收入分配中存在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并据此得出发达国家积累率将不断下降的结论,但在不发达国家,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西蒙·库兹涅茨,2005)。但受不同国家收入分配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巨大影响,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如Ronald Benabou 对拉美、东亚、南亚等国家进行的跨国分析表明,各国收入分配不平等扩大会降低经济增速(Ronald Benabou1996)。(六)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1980年以后,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日渐突出,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日渐深入。迄今为止,大部分研究是从实证角度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如收入分配不平等可以通过刺激创新和创业促进经济增长(Lazear and Rosen1981),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助于企业家积累必需的资本以开展创业活动或让部分人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有助于经济增长(Barro2000)。 针对各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扩大或居高不下的现实,更多的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不平等扩大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对此,2015IMF 的工作报告在总结各方面研究成果基础上,以1980~ 2012年近100 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全面分析了技术进步、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深化、劳动力市场变革、再分配政策、教育等因素对不同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结论是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高收入群体收入占比上升会降低中长期经济增速,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占比上升会显著提升中长期经济增速(IMF 2015)。(七)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分析的新进展1980年以来,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2004年美国布朗大学的Galor和希伯来大学的Moav合作进行的研究。他们以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和Kaldorian-Keynesian 储蓄假说为基础构建的分析框架,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不同时期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影响出发,论证了不同发展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这一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物资资本积累作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工业化早期,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利于资源向储蓄转化,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在人力资本逐步替代物资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后,收入分配均等化通过弱化信贷约束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刺激经济增长(GalorandMoav2004)。 GalorMoav研究的重要贡献是弥合了不同实证研究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矛盾结论,从理论上为库茨涅茨的“倒U ”假说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其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由于仅考虑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影响,忽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有效需求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关于早期发展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引致的消费需求扩张会限制物质资本积累并制约经济增长和经济发达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没有影响的结论,明显有违经济发展的现实。二、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分析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需要从宏观层次上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从投资与消费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分析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内在要求。其次,在微观层次,需要从生产- - 3要素与需求两个方面,分析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我们首先从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发展规律出发,分析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在要求及其演变规律。(一)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演变规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已对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积累与消费按比例发展问题作出了严谨的论证分析。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就像第一部类必须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二部类提高追加的不变资本一样,第二部类也要同样为第一部类提高追加的可变资本。就可变资本来说,当第二部类以必要消费资料的形式再生产它的总产品的更大部分,特别是它的剩余产品的更大部分时,它既为第一部类也为它自己进行积累了”(卡尔·马克思,2004)。马克思关于积累与消费按比例发展的论断,揭示了供求必须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马克思关于积累与消费按比例发展的理论,体现在投资率和消费率方面,即要求一段时期内投资率和消费率必须保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均衡状态,只是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均衡值将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是动态发展的。我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资率和消费率总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动态均衡值取决于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投资加速数和消费倾向(李建伟,2015a)。投资率和消费率动态均衡值的推导过程如下:设定Y t =I t +Ct I t = α ×(C t -Ct- 1),NCt =Ct /Ct - 1 = γ ×NY t - 1 ,其中Y t I t C t NCt NYt 分别为t 期的GDP 、投资、消费、消费指数和GDP 指数,α 、γ 分别为投资加速数、消费的收入弹性。据此得到投资率(RI t)的差分方程为:RI t+[ α ×(γ ×NY t - 1 - 1/ NYt ]× RI t- 1 = α ×(γ ×NY t - 1 - 1/NYt ;消费率(RCt)的差分方程:RCt+[ α ×(γ ×NY t - 1 - 1/NYt ]× RCt- 1 = 1 。根据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差分方程,得到投资率的动态均衡值为RI=α ×(γ ×NY t - 1 - 1/[ NYt +α × (γ ×NY t- 1 - 1] ,消费率的动态均衡值为RC=NYt/[ NYt + α ×(γ ×NY t - 1 - 1] 。在经济的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提升引致消费需求的重点从投资加速数较小的食品加工业逐步转向投资加速数较大的轻工业和加速数很高的重化工业产品,投资率的动态均衡值将不断提高,消费率的动态均衡值将不断下降。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消费重点转向投资加速数较低的服务消费,投资率的动态均衡值也将不断下降,消费率的动态均衡值将恢复上升趋势。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稳定后,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动态均衡值也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技术进步引致的新兴产业崛起,仍将改变投资率和消费率动态均衡值的发展趋势。(二)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经济增长的循环过程看,收入分配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经济增长的起点。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对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内在要求。根据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演变规律,我们通过收入法GDP 将劳动者报酬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纳入分析框架,可以看到,要实现经济的动态均衡增长,劳动者报酬和资本要素收入在 GDP 中的比重也是周期性波动的,且其动态均衡值与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动态均衡值表现出相同的发展规律。根据支出法和收入法GDP ,在仅考虑家庭与企业两部门的封闭经济条件下,Y t =Ct +I t =Wt +Pt ,,其中Y t C t I t W t P t 分别为GDP 、消费、投资、劳动者报酬和资本要素收入。假定投资取决于消费增量和投资加速数α ,消费取决于上期劳动者报酬和资本要素收入及其消费倾向β 和θ ,即I t = α ×(C t -Ct- 1),C t = β ×Wt + θ ×Pt ,我们推导得到收入分配结构(劳动者报酬占比(RWt =Wt/Y t)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RPt =Pt /Y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7 个方程:(1)经济增长NYt 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NYt =1 + α)×(β ×RWt- 1 + θ ×RP t- 1- α ×(β ×RWt- 2 + θ ×RP t - 2/NYt - 12)经济增长NYt 与劳动者报酬占比RWt 的关系:NYt =1 + α)×(β - θ)×RW t- 1 - α ×(β - θ)×RW t - 2/ NYt- 1 -α × θ /NYt - 1 +1 + α)× θ(3)经济均衡增长状态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均衡值RW=NYt ×NY t - 1 /{ (β - θ)×[ α ×(NYt- 1 - 1+ NYt - 1 ]} - θ /(β - θ)(4)经济增长NYt 与资本要素收入占比RPt 的关系:NYt =1 + α)×(θ - β)×RP t - 1 - α ×(θ - β)×RP t - 2/ NYt- 1 -α × β /NYt - 1 +1 + α)× β(5)经济均衡增长状态下资本要素收入占比的均衡值RP= β /(β - θ)-NY t ×NY t- 1 /{ (β - θ)×[ α ×(NYt - 1 -1+ NYt- 1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本刊专稿- - 4《管理世界》( 月刊)2016年第11期(6)消费率RCt 与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关系:RCt ={ θ +(β - θ)×RW t- 1}/ NYt7)投资率RI t 与资本要素收入占比RPt 的关系:RI t = 1 -{ β -(β - θ)×RP t- 1}/ NYt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表明,在消费和投资取决于前期收入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结构是决定未来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但经济的均衡增长要求前期收入分配结构也要达到均衡分配结构。具体看,可以得出如下3 方面结论:(1)根据差分方程的性质,在经济增长保持周期性波动的情况下,劳动者报酬占比(关系式2)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关系式4)也是周期性波动的。(2)在经济均衡增长状态下,劳动者报酬占比(关系式3)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关系式5)也存在均衡值,其均衡值的大小取决于消费倾向、经济增速的动态均衡值和投资加速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升级引致的投资加速数的提高,会导致劳动者报酬收入占比均衡值下降、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均衡值提高。(3)关系式(6)和关系式(7)表明,劳动者报酬收入占比与消费率、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与投资率之间存在正向线下关系,即投资率的提高与消费率的下降,要求资本要素收入占比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占比下降,反之亦然。综合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发展规律和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与动态均衡发展过程中,投资率、消费率、劳动者报酬收入占比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均存在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现象,其动态均衡值也均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改变。在工业化前期,随着消费结构从食品消费为主向重化工业耐用消费品为主的转化升级,投资加速数不断提高,投资率及资本要素收入占比将呈周期性上升趋势,消费率及劳动者报酬收入占比则呈周期性下降状态。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换所引致的投资加速数下降,将导致投资率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的周期性下降,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占比则会呈周期性上升趋势。三、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微观基础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发展不仅要求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保持均衡,同时也要求供求结构保持均衡。经济动态均衡发展过程中投资率、消费率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经济动态均衡增长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通过要素市场和供求关系实现的。从经济增长的起点看,收入分配结构不仅影响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从而决定供给能力与供给结构,也决定着消费需求的规模与结构,从需求方面为经济的动态均衡增长提供支持。而经济发展要求供求总量与结构动态均衡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又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经济活动主体(家庭、企业与政府)的经济行为,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以下的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前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通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和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消费需求支持促进经济增长;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收入差距缩小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和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一)要素市场供求格局与要素收入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关系从要素供给角度看,投资率、消费率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在发展规律,是通过要素市场供求格局的转变影响到要素收入和收入分配格局来实现的。居民收入来自劳动者报酬(人力资本收入)、资本要素收入和转移支付3 个方面。在不考虑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取决于不同居民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及其收益率,不同时期劳动力市场与资本要素市场的供求格局及其相对变化,在改变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收益率的同时,也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格局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人力资本)市场和资本(物质资本)市场供求格局的相对变化,在改变劳动者报酬占比和资本要素收入占比的同时,也会改变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劳动力过剩和资本稀缺在导致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资本要素收入占比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劳动力供求格局向供给不足的转换和资金稀缺性弱化,会引致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下降,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下降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但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并不必然引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启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农村有大- - 5量过剩劳动力,工业化过程通常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受劳动力过剩影响,在工业化前期劳动力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状态,而物质资本市场处于资金供给相对不足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人力资本回报)相对较低,物质资本收益(资金回报)相对较高,正如Galor2004)的分析所指出的,这一时期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此形成劳动者报酬占比趋于下降、资本要素收入占比趋于上升的收入分配格局。在这一大格局下,居民收入差距也会扩大,这一扩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不同物质资本拥有量。较高的物质资本回报率将鼓励居民进行储蓄和投资,而高收入阶层储蓄倾向较高,因此会拥有不断增多的物质资本及其回报,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会因此持续扩大。二是来自人力资本差异。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在工业化前期会有更多机会优先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获得更高的报酬,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动力收入差距会因此扩大。在非农产业内部,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将提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也会优先进入收入水平更高的新兴产业部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收入差距也将扩大。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物质资本积累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资金的稀缺性逐步下降,在工业化后期甚至还会出现资金相对过剩局面,物质资本(资金)的回报率会逐步下降。而物质资本积累和经济规模扩大引致的人力资本需求持续增加,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逐步从过剩转向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不足,最终会出现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回报不断提高。由此,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从工业化中前期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上升,逐步转为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下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本回报率提高引致的工资上涨及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资金收益率下降引致的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下降,以及收入水平提高后中低收入阶层储蓄倾向提高、所拥有的资本要素增加,会缩小由拥有资本要素不同而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但劳动者报酬占比提高,不一定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因为劳动力供求格局从过剩转向结构性供给不足,会导致劳动力过剩部门与劳动力短缺部门人力资本回报差距扩大,即使在劳动力总量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引致的劳动力技能溢价(skill premiumIMF 2015),也会加大熟练劳动力(skilled la bor)和非熟练劳动力(low-skilled labor)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工业化中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并非必然意味着收入差距的缩小,只有在劳动力素质趋于均质化的情况下,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才会缩小收入差距。正是由于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进步引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劳动收入向高级管理人员的集中,引致大量实证分析结论与库茨涅茨的“倒U ”假说相矛盾。但也需要看到,正如GalorMoav的研究所表明的,鉴于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内在特性,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收入分配均等化会通过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Galorand Moav2004),这与库茨涅茨的假说是一致的,只是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需要通过政策干预才能实现。(二)收入分配格局对消费需求及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工业化时期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还通过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发挥重要作用。从需求决定论看,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消费和出口结构升级拉动的,而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因素,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与结构升级又是由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的。我们的研究表明,与Galor等学者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论不同,无论是工业化前期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还是工业化中后期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都会通过影响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1 . 消费需求的基本发展规律首先,我们看消费需求的基本发展规律。实证分析表明,各国居民收入结构均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李建伟,2013a)。 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由居民收入结构的正态分布特征所决定,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分布也将呈正态分布特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需求将呈∫ 型(正态分布的积分)。 以耐用消费品为例,在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根据需求增速,消费品需求可以被分为初始阶段、成长期、成熟期、衰减期、夕阳期和终结期6 个发展阶段。其中在初始阶段需求呈加速增长状态,成长期需求增速还会不断提高,但加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本刊专稿- - 6《管理世界》( 月刊)2016年第11期速度不断下降,成熟期需求增速将不断下降,此后将进入需求规模不断收缩的衰退时期。从初始阶段到终结期,与需求相对应的收入群体分别是最高收入、高收入、中等偏上、中等偏下、低收入和最低收入群体,其基本含义是在消费品的初始阶段,消费品价格很高,只有最高收入阶层有能力消费,此后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价格下降和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品价格与收入水平比率下降),高收入阶层直至最低收入阶层逐步有能力实现消费需求(李建伟,2015b)。 这一过程体现了耐用消费品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发展规律。2 . 收入分配差距对不同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我们看收入分配差距对工业化前期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由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正态分布特征所决定,耐用消费品需求分布也是正态分布,由此,当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或收入分配结构的方差提高时,耐用消费品需求曲线会变得越来越平坦,这一变化包含两点重要含义:一是在同样的价格水平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致的最高收入阶层规模扩大,处于初始阶段的消费品生产企业会获得更大规模的需求支撑。二是在更大规模需求支撑下,处于初始阶段的消费品发展加快,初始阶段发展时间缩短,使企业更早进入成长期(李建伟,2015c)。 据此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在工业化中前期,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本积累的支持,也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必要消费需求支持,从而加快新兴产业及经济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在工业化中期,大量新兴产业已从初始阶段发展到成长期和成熟期。收入差距扩大会减少高收入和中等偏高收入群体规模,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消费品产业需求支撑下降,其成长期与成熟期的产业发展也会因需求减少而延缓(时间延长)。 在此时期,缩小收入差距不仅会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也会扩大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消费品需求,从而从两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在工业化中后期,大部分产业均已进入成熟期,部分产业进入需求规模减少的衰减期,处于成熟期和衰减期的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更新需求和中低收入阶层的初次需求支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能够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耐用消费品需求,稳定经济增长。IMF的跨国分析也表明,提高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率,且其贡献要远大于高收入阶层(TOP 20%)收入水平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IMF 2015)。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大部分居民均已实现耐用消费品需求,耐用消费品产业将进入以更新需求为主的低速增长阶段,但技术进步引致的新产品会刺激耐用消费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而新产品需求主要依靠占人群大多数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将会为耐用消费品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重要的需求支持。同时,因工业化后期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低价耐用消费品及其新产品消费需求的收入约束较低,收入差距的变化对此类消费品影响很小,但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汽车等高价耐用消费品及其新产品,大部分家庭仍存在收入约束问题,缩小收入差距对高价消费品需求仍具有积极的扩大效应。此外,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随着大部分家庭的商品消费逐步达到饱和状态,服务消费逐步兴起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消费动力。同耐用消费品类似,收入分配差距同样会改变服务消费的需求分布,如图3 所示,收入差距扩大会导致服务消费需求分布曲图1 居民收入正态分布引致耐用消费品增长周期模拟结果图2 收入差距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分布的影响- - 7线变得平坦,即增加处于发展前期的需求量并提高其发展速度(如图2 所示,图2 的正态分布也是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增速的分布图形),减少处于发展中期的服务消费需求量,并降低服务消费增速。因此,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重点之后,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扩大服务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四、现阶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必要性上述分析表明,在工业化后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提升引致的投资率下降、消费率提高,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消费支撑,满足不断提升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也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受生产要素市场供求格局转变影响,工业化后期劳动者报酬占比提升、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下降,但收入分配在宏观层面的变动并不会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缩小,只有在中低收入者拥有资本要素相对提高以及劳动力素质趋于均质化的情况下,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与资本要素收入占比下降才会引致收入差距缩小。要满足工业化后期经济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要求,通过政策措施调控、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工业化后期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消费需求、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由之路我国规模庞大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为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劳动力资源,但与一般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格局的演变规律类似,随着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劳动力供求已从供给过剩转向总量供给不足和结构性供给不足日趋严重的新格局。从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看,我国劳动力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提高到1 . 04倍,此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013年一季度到2015年四季度基本维持在1 . 1 倍左右,即我国城市劳动力已出现总量供给不足现象。从结构看,越是素质高的劳动力供求缺口越大,2012年到2014年初中以下低素质、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为1 . 08倍、1 . 48倍、1 . 56倍和1 . 67倍,其中2015年高级技能劳动力求人倍率已提高到1 . 84倍,显示当前我国人力资本供给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未来发展看,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创新驱动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无论是技术进步本身,还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大幅度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劳动力供求从供给过剩转向供给不足,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的结构性供给不足,已经改变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在2011年下降到47. 04% 的历史低点后,已恢复持续上升趋势,2013年已提高到50. 84% ;资本要素收入占比(财产性收入与固定资产折旧)已从201139. 8 % 的历史高点下降到2013年的36. 65% 。随着经济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劳动者报酬占比还会进一步提高,并刺激居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但也需要看到,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制约,仅依靠提高劳动技能溢价并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日益扩大的需求,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最大限度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由之路。(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增加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经过30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进入第三产业相对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后期,2008年以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持续上升,2012年占比达到45. 5 % 、超过第二产业占比(44. 97%),2015年达到50. 47% 。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应,我国最终消费率(消费率)在2010年下降到49. 07% 的低点后开始恢复上升趋势,2014年已提高到51. 42% ;固定图3 收入差距对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分布的影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本刊专稿- - 8《管理世界》( 月刊)2016年第11期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则从201044. 56% 的历史最高值下降到2014年的43. 96% 。模拟分析表明,未来我国投资率将呈周期性下降趋势,到2025年有可能下降到32% 左右,消费率将呈周期性上升趋势(李建伟,2015a)。 投资率下降、消费率提高,是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结构的内在发展趋势,同时也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从过去的投资驱动为主转向消费驱动为主。出口是与国内消费需求同等重要的基础需求因素,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出口与国内消费的比率一度从1980年的12. 67% 提高到2007年的99. 99% ,此后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出口与国内消费的比率也下降到2015年的46. 97% ,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从各国出口的发展规律看,未来我国出口将从过去的高速增长状态转向低速增长状态,出口对实体经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下降,国内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动力(张来明、李建伟,2014)。耐用消费品是我国经济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求基础。从我国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情况看,我国城乡居民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手机、计算机等家电产品和电子产品的需求已达到或接近饱和需求状态(李建伟,2013b),支撑家电与电子产品产业持续发展的需求基础,除出口外,主要依靠更新需求和中等收入群体对创新产品的需求,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可以为家电与电子产业的持续升级发展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数量已达到25. 7 辆,即20% 的高收入家庭已实现汽车消费,中等收入家庭正在向实现汽车消费迈进。实证分析表明,在1990~ 2005年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均会提高轿车产量;在轿车产业进入成长期的2006~ 2011年,家庭收入与轿车产量仍呈正相关,但收入差距与轿车产量已转变为负相关,即收入差距缩小会显著提高轿车产量(李建伟,2013c)。 鉴于我国汽车工业正在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中等收入群体是未来汽车产业的需求主体,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保持汽车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后期是居民消费重点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的转型期,虽然我们缺乏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的准确统计数据,但从近年来国内旅游收入、居民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杂项服务消费支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看,服务消费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重点。从服务消费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图2 和图3)看,在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达到服务消费所要求的水平之后,缩小收入差距能够大幅度扩大服务消费需求规模、提高服务消费增速。五、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随着我国投资率的下降和消费率的回升,2010年以来我国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开始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全面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基尼系数均在持续下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趋于优化,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内在要求,也说明近年来政府调控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应在保障经济运行效率的前提下,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内在要求,从改革制约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的体制与机制着手,进一步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公平就业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初次收入分配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为劳动力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消除招工过程中的性别、毕业院校等选择性歧视现象和腐败行为,为劳动力就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二是需要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性制约因素,包括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转移的限制,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在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方面的待遇差别;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尽快建立社会保障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可自由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机会公平,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本途经。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减的基本规律,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重点应集中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近年来,通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的资- - 9源配置均等化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高等教育领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从发挥教育资金在提升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角度看,未来高等教育资金应更多地向普通院校倾斜。同时,为弱化低收入家庭教育投资不足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制约,应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的扶助力度,可考虑将义务教育年限扩展到高中阶段。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坚持全面去杠杆的政策导向,遏制杠杆资金及其投机行为导致的资金资源错配和资产泡沫化倾向,抑制杠杆资金暴利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的中小型金融服务机构,一方面为中低收入阶层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便捷、公平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拓宽中低收入阶层投资渠道,促进资本要素向中低收入阶层扩散,通过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资本要素拥有份额和资本要素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要素所有权的分散不会制约资本要素的集中使用,金融深化会优化资金资源配置,缩小收入分配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Dabla-Norris et al. 2015)。完善税收制度,抑制资本要素过度集中。完善的累进税制是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基本工具。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收入差距再度扩大、特别是最高收入的1 % 人口收入占比大幅度提升的问题(TOP 1 PERCENT),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和遗产税税率下降(Facundo et al. 2013)。 抑制我国高收入群体收入占比提升过快、遏制资源向少数人群过度集中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一是需要在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的同时,提高最高税率,遏制劳动者报酬向高收入群体过度集中的趋势;二是应尽快出台财产遗赠税,降低资本要素向少数人群集中的乘数效应;三是提高奢侈品消费税税率,高收入阶层、特别是富二代奢侈消费的成本;四是建立健全捐赠机制,鼓励高收入群体参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发挥好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社会保障逆向转移支付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托底功能和可持续性,也需要从提高统筹层次、缩小不同群体保障差距方面,解决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逆向转移支付问题。(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责任编辑:张劲松)参考文献(1BarroR. J. 2000,“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of Countries ”,Journalof Economic Growth 51),pp.5 ~ 32.2Dabla-NorrisE. Y. Ji R. M.Townsendand D. FilizUnsal2015,“Distingwishing Constrains of Financial Inclusionand Their Impact on GDP and Inequuality ”,NBER WorkingPaper 20821 CambridgeMassachuset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ch.3Facundo Alvaredo Anthony B. Atkinson 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 2013,“The Top 1 Percentin Internation 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73),pp.3 ~ 20.4GalorO. and O. Moav2004,“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of Develop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14),pp.1001~ 26.5IMF 2015,“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come In equality: A Global Perspective ”,IMF Staff Discussion Note.6Lazear E. and S. Rosen1981,“Rank- Order Tourna 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95),pp.841 ~ 64.7Ronald Bénabou1996,“Inequality and Growth ”,NBERWorkingPaper 5658July 1996.8)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9)李建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布的正态估计》,《 发展研究》,2013a 5 期。(10)李建伟:《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长周期与经济增长关联度:1978~ 2012》,《 改革》,2013b 7 期。(11)李建伟:《居民收入分布对耐用消费品及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乘用车为例》,《 经济纵横》,2013c 6 期。(12)李建伟:《 投资率、消费率与经济周期变动的关联度》,《 改革》,2015a 12期。(13)李建伟:《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机制及其动态均衡增长状态》,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b 。(14)李建伟:《居民收入分布与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机制》,《 经济研究》,2015c 1 期。(15)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16)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 美国经济评论》,1955年第3 期。(17)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1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19)张来明(怀仁)、李建伟:《我国实体经济困境摆脱及其或然对策》,《 改革》,2014年第2 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和实证分析本刊专稿- - 10

[返回]
上一篇: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内涵、 基本要义及权利关系
下一篇: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估:激励效应与财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