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动向2016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10-11 浏览数:4159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论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出现的新动向:平台建设从重技术到重资源, 资源建设从独立分散到整合共享, 服务目标从服务于政府到服务于公众, 功能建设从单纯信息发布到信息互动交流, 覆盖范围从中央向地方、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关键词〕电子政务 发展动向 中国〔分类号〕New DevelopingTrendsofE-governmentBuildinginChinaLiuXiaoying1 WenTingxiao2 XuYongjun3 LuoXianchun41LibraryofXiangtanUniversity, Xiangtan4111052ManagementschoolofXiangtanUniversity, Xiangtan4111053SchoolofInformationResources, RenminUniversityofChina, Beijing1008724BusinesscollegeofNinboUniversity, Ninbo315211〔Abstract〕SomenewdevelopingtrendsappearinChineseE-governmentbuilding:platform constructionhasbeenemphasizingtechnologytoresource,constructingresourcefromindependenceanddispersiontointegrationandsharing, servicedestinationhasbeentargetingfromgovernmentcentertopubliccenter,constructionfunctionisfrom simpleinformationpublishtoinformationinteractivecommunication,coveringrangefromcentertolocalplace, andalsoisfrom citytocountryside.〔Keywords〕E-government Developingtrends China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社会化服务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项目编号:07CTQ011)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 -03-16 修回日期:2009 -05 -09 本文起止页码:118 -121 本文责任编辑:徐 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它要求政务工作能适应其发展需要, 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务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发达国家都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改革的战略重点。克林顿政府在1992年的“政府重塑计划”中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 在全球率先倡导发展“电子政务”。随后, 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政府服务上网计划, 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1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源于政府信息化。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4年, 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成立了信息管理办公室, 负责推动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1986年,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和国家信息中心,各部委局和地方省市县相继成立了信息中心。1993年, 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 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联席会议, 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 “三金工程”。1996年, 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1999年, 由信息产业部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 标志着电子政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1999年也成了我国的“政府上网年”。2000年, 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中国社会发展互联网络工程”正式启动。2001 年, 国家成立了新的信息化领导机构[ 1] 。2002年,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入快车道。2004年,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了“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 我国电子政务118>>第53卷第17期 2009年9月 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等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简称为“一网四库十二金”)。2006年,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2006 -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把电子政务列为重点行动计划。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2007年,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进一步提出了“电子政务工程”的概念, 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2007年, 继《电子签名法》之后, 我国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公开条例》, 使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有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2] 。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行电子政务,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进一步强调了电子政务在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 。“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在我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与主题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可以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即开始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核心内容。2.1 开始起步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1998年,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是围绕“信息化”展开, 包括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核心内容主要是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 构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并以之为基础, 在政府机关内部广泛开展办公自动化, 各部门开始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信息系统, 正式启动了标志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起步工程的“三金”工程。政府信息化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2 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9 -2003年,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是围绕“政府上网”, 核心内容集中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等方面, 主要包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重点是“一网四库十二金”的建设。如果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硬件平台的话, 那么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软件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展开, 构建服务和资源平台。2001年, 国家成立了新的信息化领导小组。2002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重大数据库的建设做出规划。2.3 全面实施阶段 从2004到现在, 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主题是“电子政务工程”, 核心内容涉及电子政务全面实施、实施的标准化、总体规划与协调、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重点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上。国家先后颁布了《电子签名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重要法令法规, 制定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程发展战略规划与部署, 出台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框架》等重要文件, 相继启动了电子政务“重点行动计划”(“政府服务上网计划”、“最后一公里行动计划”、“重大民生工程行动计划”和“共性任务试点行动计划”等)与电子政务重点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 自2003年起国家开始每年对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一时期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 以服务为导向”, 通过发展电子政务, 达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3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实施,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日益完善, 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值得关注。3.1 平台建设从重技术到重资源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方面:①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重点在于解决政务网络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与设备方面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全面展开, 许多重要的电子政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已完成,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期间, 国家已经启动建设的重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就有22个, 其中“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金字”系列工程等重要电子政务工程项目都已基本完成, 投入使用,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②资源基础平台建设,119 <<电子政务重点在于解决电子政务应用所需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应用系统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完成, 资源基础平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资源基础平台建设状况不仅制约基础设施平台功能的发挥, 更是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服务系统效益的实现。2002年《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 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重大数据库建设做出了规划, 表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务资源整合共享等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5]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阶段转入资源基础平台建设阶段。3.2 资源建设从独立分散到整合共享 我国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 由于长期存在的利益部门化, 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 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对外提供的信息与服务都很有限, 彼此独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社会化应用水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电子政务“服务于民”的目标, 使公众、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政务信息, 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就必须强调各政府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 建立跨部门、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 完善中央门户网站及各级政府门户网站, 逐步消除“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的现象。 基于此, 国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促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2002年,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 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及重大数据库建设做出了规划, 提出了“一网四库十二金”的电子政务建设战略规划。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 2004年的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明确提出我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工作重点为:①加强政务信息公开,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编制政务信息公开目录;②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结合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来推动需求迫切、效益明显、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 明确共享内容、方式和责任, 逐步建立完善共享机制;③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的利用和开发;④明确部门信息采集的分工与协作, 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和整合[ 6] 。随后国家相继出台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 从此,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从各地方、各部门独立分散建设回到了国家统一协调规划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提高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和效益。3.3 服务目标从服务于政府到服务于公众 过去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围绕政府行政改革、职能转变等方面展开, 意在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也在于服务于政府管理。因此电子政务发展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存在着“以政府为中心”, 按照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的现象, 大量政务信息也以保秘为由不予公开, 使得政府门户网站使用不方便, 内容更新缓慢, 信息难以获取, 缺乏互动, 无法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难以有效发挥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府服务中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以公众为中心”的时代, 社会结构日益复杂, 公众关系管理是政府面临的新挑战。为此,世界各国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都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理念, 并制定了各种旨在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电子政务发展行动计划[ 7]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2004年2月,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 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改革目标为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要“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政府为中心”重新构建电子政务体系。新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应按照用户的需求来设计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方式, 建立方便、快捷的单一门户网站入口, 提供便利、清晰的信息导航, 由单向信息发布走向双向在线实时互动, 由网上网下相结合走向网上全程办理, 由网页链接不同部门走向“一站式”协同办公……全面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公众为中心”, 发展电子政务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公众和企业获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杭州市政府网站针对不同用户群对信息内容的不同需求, 尝试开发了市民、企业、投资者、旅游等4个用户频道, 将主频道的基本信息内容重新编排组合, 并增加了一批专门的栏目信息。特别是改变通常办事指南按部门的编排方式, 以按市民、企业的生命轨迹来重新分类组合, 将各种不同类别的信息内容集成在同一主题之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4] 。3.4 功能建设从单纯信息发布到信息互动交流 在建设初期, 我国大多数政府网站主要以政务信120>>第53卷第17期 2009年9月 息发布为主, 网站整体框架不明确, 普遍存在“两多两少(栏目多, 信息少;死站多, 活站少)”的现象。网站服务以单向信息发布较多, 交互处理少, 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办事还没有实现。网站交互功能不健全,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接受公众和企业意见与建议的能力也不强。这些现象制约了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功能的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 大多数政府网站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建设, 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 国务院各部委网站和各级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普遍增强, 由过去单纯定位于政务信息公开、宣传功能, 逐步过渡到以政务信息提供和网上办事服务为基础的网上政务服务。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法规、政务公告、人事任免等政务信息, 不仅实现了政府信息及重大决策的及时发布, 而且通过较强的导航和查询功能, 方便公众获取各类政务信息。部分网站还开展了个性服务, 开通市民邮箱, 提供定制化服务。除发布政务信息外, 不少网站还注意为公众提供机构、气象、地图等生活信息。如杭州市政府网站提供政府各部门的办公电话和联系地址、电子地图、视频播放以及天气预报等, 深受公众欢迎。与此同时, 多数政府门户网站都提供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表格下载, 部分网站正在积极探索、试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模式, 逐步由单向的表格下载向双向办事服务过渡。如上海市政府门户网站可在网上下载的各类电子表格共有561项、近2 000种, 市政府各部门推出的可在网上交互处理的事项已有144项[ 8] 。在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功能的基础上, 政府门户网站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站收集社情民情, 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实现政府网站与公众的信息互动交流, 加强公众网上参政议政功能。许多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部、省(市)长信箱、群众来信及网上投诉、举报等栏目, 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为公众提供网上政务服务。3.5 覆盖范围从中央向地方、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受意识、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电子政务发展普遍滞后, 信息鸿沟日益扩大。为了改变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状况, 消除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覆盖的范围不断从中央向地方、从东部向中西部、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由于中央政府部门大力倡导, 地方各级政府努力推动, 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 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 服务“三农”, 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农村地区实施“最后一公里计划”, 旨在重点解决电子政务服务向社区、村镇延伸服务的问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把电子政务建设与社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电话、传真等传统信息手段, 大力整合发展各类呼叫服务中心, 试点推行电子政务, 促进电子政务与数字电视相结合, 大幅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覆盖面[ 9] 。参考文献:[ 1 ] 侯经川.电子政务信息的计量分析初探.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2(1):27 -36.[ 2 ] 于施洋, 吴昊.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2008年展望//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4:9 -22.[ 3 ] 王长胜.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4:1 -8.[ 4 ]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4.[ 5 ]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2.[ 6 ]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7.[ 7 ]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5.[ 8 ] 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4.[ 9 ] 张维迎.中国电子政务研究报告(200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作者简介〕刘晓英,女, 1975年生, 馆员, 硕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10篇。文庭孝,男, 1975年生, 副教授, 系主任, 硕士生导师, 博士, 发表论文80篇。徐拥军,男, 1975年生, 讲师, 博士, 发表文论50篇。罗贤春,男, 1970年生, 副教授, 博士, 发表论文30篇。121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