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研究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09-24 浏览数:3583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从分析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及各主体的相互关系入手, 构建了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 以陕西省为例, 利用软件Vensim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模拟区间内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和电子农民人数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运营商收益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引导电子农民向电子化服务需求转换以及适当提高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是促进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系统动力学 陕西省中图分类号 G3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1965(2011)07 -0185 -05ResearchonthePublicServiceofRuralE-governmentBasedonSystem DynamicsWANGLihua(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 Xi'anJiaotongUniversity, Xi'an 710061)Abstract Thispaperconstructsthesystem dynamicsmodelofthepublicserviceofruralE-governmentbasedontheanalysisoftheparticipatorsand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mintheservice.Afterthat, takingShaanxiprovinceforexample, computersimulationsaremadeusingthesoftwareVensim.Theresearchesfindthatthepublicserviceandelectronicpeasantsshowanupwardtendency, whereastherevenueofoperatorsshowsadownwardtendency.Changesfrom electronicpeasantstoelectronicservicedemandandincreasesofserviceincomefrom electronicpeasantsinaproperwayareeffectivesolutionstothedevelopmentofthepublicserviceofruralE-government.Keywords publicserviceofruralE-government system dynamics ShaanxiProvince0 引 言国务院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 -2012年)>中明确指出, 鼓励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 丰富乡村电子政务应用, 推动电子政务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公开的紧密结合[ 1] 。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对于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 与城市相比,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如何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提高农村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水平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是指基层政府(县、镇或乡、村)通过建立政府网站、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服务点等渠道向广大农民、农村经纪人、个体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等群体提供信息发布、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等在线服务的过程。以往的关于农村电子政务研究文献大多是利用定性分析手段进行的现状研究[ 2 -8] , 难以从整体上揭示农村电子政务的未来演化趋势。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一方面系统内部各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化, 另一方面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将影响到下一阶段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活动。系统动力学能够体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系统整体的动态性和反馈性[ 9 ] 。为此, 本文基于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参与主体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通第30卷 第7期2011年7月 情 报 杂 志JOURNALOFINTELLIGENCE Vol.30 No.7July 2011过仿真分析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和策略。1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1.1 各子系统的划分 相对于城市电子政务而言,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的困境, 政府主导、运营商参与是农村发展电子政务的一种现实选择。近几年, 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商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向农村市场延伸, 积极投入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点的建设, 如中国电信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和“信息下乡”等[ 10 ] , 对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 本文将运营商纳入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根据农村电子政务的参与主体, 本文将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划分为基层政府子系统、运营商子系统和农民子系统。其中, 基层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方, 运营商是公共服务的合作建设方, 而广大农民是公共服务的主要需求方。以下3点值得说明, 第一, 关于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对象包括广大农民、农村经纪人、个体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等群体, 为了简化模型, 本文在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中只考虑广大农民这一需求主体。而且, 现阶段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电子农民”, 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信息资源素质较高和具有信息资源使用能力的现代网络农民[ 2] 。可以看出, 电子农民除了要具有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外, 还要有一定的受教育程度。第二, 关于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目前,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主要是基于县———镇(乡)———村三级体系展开的, 县级政府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 县_____、镇(乡)、村在同一个政务平台上采用不同的级别和权限, 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共享[ 3] 。因此, 本文将农村电子政务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县级基层政府这个层面上。第三, 从系统的角度而言,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除了包括基层政府、运营商和农民主体外, 还应包括行政环境要素, 如经济要素、信息化要素、创新基础和人力资源要素等。出于对模型的简化考虑, 本文只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投入和教育投入这3个行政环境要素。 1.2 因果关系图与主要反馈路径 根据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 本文提出因果关系图, 如图1所示, 主要包括3个反馈回路:反馈回路1为“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信息化投入/教育投入———电子农民———电子化公共服务需求———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该反馈环为正反馈环, 反映的是积极培育电子农民对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这一正向影响机制。集中体现为农村基层政府提高在线服务水平可以有效增强地方竞争力从而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收入提高后农民就会在教育上和信息化终端设备上投入更多, 从而产生更多的电子农民, 电子农民多了势必会对基层政府提出更多的电子化服务需求, 基层政府就会有更大的压力和动力提升其自身的电子化服务水平。反馈回路2为“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信息化投入/教育投入———电子农民———运营商收益———运营商电子政务建设支持———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该反馈环为正反馈环, 考察的是运营商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对基层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速度的影响。显然, 运营商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支出越多, 农村基础设施会越完备, 农村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也会越高。反馈回路3为“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对电子政务的投资———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该回路主要考察基层政府自身的电子政务投资力度与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势必会带来财政收入的相应提高, 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助于基层政府在电子政务上加大投资, 从而提升电子化服务水平。图1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因果关系图 1.3 系统流图与主要方程 利用Vensim软件绘制系统流图, 如图2所示。模型主要变量关系解释如下:a.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INTEG(水平净增加量, 服务水平初值) 单位:无b.水平净增加量=(运营商对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支出额+政府对电子化服务的投入)/平均单位水平提高所需费用+电子农民电子化服务需求*单位需求对服务水平的影响因子单位:无· 1 86 · 情 报 杂 志 第30卷c.电子化公共服务需求=电子农民人数*服务需求调整常数单位:万人d.基层政府对电子化服务的投入=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对电子政务投入影响因子单位:万元e.运营商收益=INTEG(收入额-支出额, 运营商收益初始值) 单位:万元f.收入额=电子农民人数*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单位:万元g.支出额=运营商收益*支出比例单位:万元h.电子农民人数= INTEG(电子农民人数增加,电子农民初值) 单位:万人i.电子农民人数增加=教育投入/单位电子农民所需的教育投入+信息化投入/单位电子农民所需的信息化投入单位:万人j.教育投入=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对教育投入的影响因子单位:万元k.信息化投入=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对信息化投入的影响因子单位:万元l.经济发展水平=13.66*农村电子政务服务水平+305.001 单位:亿元m.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14*经济发展水平+518.957 单位:元n.财政收入=1.04*经济发展水平单位:万元图2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流图其中,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用“农村GDP”来代替, 方程l、m、n是利用SPSS软件对2004 -2008年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 3个回归方程均表现显著。其中, 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 -2009年)》,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的数据是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2004 -2008年陕西省区县级政府网站综合绩效评估结果经过二次测算所得, 即求得陕西省区县级政府网站绩效的平均值作为各年陕西省农村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数值。利用陕西省的相关数据, 系统模拟2006 -2015年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变化情况, 反复进行系统仿真与实际情况对比, 将模型的参数调整到合理区间, 最终赋值如下:a.单位需求对服务水平的影响因子:0.1b.服务需求调整常数:0.02c.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0.002, 单位:元d.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投入影响因子:0.5e.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信息化投入影响因子:0.8f.财政收入对电子政务投入影响因子:0.6g.平均单位水平提高所需费用:500, 单位:万元h.单位电子农民所需的教育投入费用:5000, 单位:元i.单位电子农民所需的信息化投入费用:2000, 单位:元j.电子农民初值:1851.04, 单位:万人k.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初值:14.30l.运营商收益初始值:100万元m.支出比例:0.2其中, 电子农民初值的确定方法为:2006年陕西省农村每百人中拥有手机81.4台, 共有人口2 274万人, 计算得2274*81.4/100 =1 851.04万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7年》。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初值来自2007 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2006年陕西省区县级政府网站综合绩效评估结果[ 11] ,即将该年的陕西省的所有区县政府网站评估结果取平均值所得。其他变量的赋值说明如下:首先计算出陕西省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方法同上), 然后不断调整上述变量的赋值, 反复进行系统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陕西省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实际情况对比, 最后确定的赋值如上文所示。 1.4 模型的历史检验 将模拟的部分结果与已有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 检验其符合的程度, 判别模型的正确性。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将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仿真结果与实际数值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表1 仿真结果相对误差年份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真实值模拟值相对误差真实值模拟值相对误差2006 488.48 500.333 2.43% 2260.19 2277.13 0.75%2007 592.63 610.547 3.02% 2644.69 2664.42 0.75%2008 753.72 722.612 4.13% 3136.46 3058.22 2.49% 由表1可以看出, 真实值和模拟值的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 因此, 认为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其中, 实 第7期 王立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研究· 187·际数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 -2009年)》。2 模拟分析 2.1 水平变量趋势仿真结果与分析 经过模拟分别得到3个水平变量2006 -2015年的走势。模拟结果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可以看出, 未来的5年内,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和电子农民人数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运营商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 可能的原因就是, 在电子政务建设初期, 运营商的投资力度较大,而此时电子农民还处于培育阶段, 运营商从中获得的回报率还比较低, 最终导致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图3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趋势模拟图图4 电子农民人数趋势模拟图图5 运营商收益趋势模拟图 2.2 政策模拟结果与分析 政策模拟是系统动力学的一项重要功能, 它是通过改变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某些政策变量来分析该政策对系统输出结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想研究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 因此, 主要从农民、运营商、政府自身角度选取“服务需求调整常数”、“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平均提高单位水平所需费用”3个政策变量进行仿真模拟。2.2.1 服务需求调整常数。“服务需求调整常数”这一变量主要考察的是电子农民到电子化服务需求的转换程度。服务需求调整常数越大, 说明电子农民发出电子化服务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变量, 是因为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电子农民都会接受和使用政府的电子化服务, 在我国现阶段很多电子农民往往更乐于接受政府传统的服务方式, 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电子农民由传统服务需求向电子化服务需求转换。本文分别采用了0.02、0.04、0.06三个参数对系统进行仿真, 观察其对服务水平的影响。图6所反映的是“服务需求调整常数”这一变量变化对服务水平的影响情况。根据仿真曲线走势和位置, 可以看出, 当“服务需求调整常数”取值不断增大时, 服务水平的曲线位置明显上移。可以认为, “服务需求调整常数”的变动对服务水平变动的影响是正向促进的, 且这种正向关系作用是递增的。可能的原因就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电子化服务需求越多, 电子化服务需求为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做出的贡献就越明显。图6 服务需求调整常数对服务水平影响模拟图2.2.2 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通过提供电子化服务内容或手段从而获取利润是运营商参与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动机之一, 而向电子农民收取一定服务费用是运营商投资回报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这一变量进行仿真主要是想考察提高“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对运营商的收益是否会有正向促进作用从而起到激励的目的, 对服务水平的影响如何, 对电子农民服务收费提高是否会挫伤其电子化服务需求? 为此, 本文分别采用了0.002、0.02、0.2三个参数对系统进行仿真, 观察其对运营商收益、服务水平和电子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图7所反映的是该变量变化对运营商收益的影响情况, 由其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当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 1 88 · 情 报 杂 志 第30卷入变量值不断变大时, 运营商收益曲线的整体位置明显上移, 说明提高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可以增加运营商的收益, 对运营商有直接的激励效应。由图8可以看出, 随着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的提高,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曲线的位置在依次轻微上移。同时由图9可以看出, 电子化服务需求并没有随着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的提高而减少, 反而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可能的原因就是本文前面设定的反馈路径1所示的因果关系。综合图7、图8和图9, 本文认为适当提高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是一个可行和有效的政策着力点。图7 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对运营商收益影响模拟图图8 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对服务水平影响模拟图图9 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对电子化服务需求影响模拟图2.2.3 平均提高单位水平所需费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在本文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自身的投入和运营商的支持建设投入, 显然, 资金投入的越多, 电子化服务水平也会相应越高, 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对服务水平的影响还要受“平均单位水平提高所需费用”这一变量的影响。“平均提高单位水平所需费用”越高, 影响越不明显;“平均提高单位水平所需费用”越低, 影响越明显。通过图10可以看出, 随着该变量的逐渐减小(依次取值500, 400, 300),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的曲线位置在略微上移。图10 平均提高单位水平所需费用对服务水平影响模拟图3 结论与启示本文首先将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参与主体划分为政府子系统、运营商子系统和农民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选择系统动力学这一建模工具, 构建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然后以陕西省为例, 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a.在模拟区间内, 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和电子农民人数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而运营商收益呈现下降的趋势。农村电子政务要想长足发展, 政府、运营商、农民一个都不能少, 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缺乏后劲。可以看出, 如何提高当前阶段运营商的收益从而使其加大对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支持力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b.“服务需求调整常数”的变动对服务水平变动的影响是正向促进的, 且这种正向关系作用是递增的。这就意味着“服务需求调整常数”是促进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有效政策着力点。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培育电子农民是当前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而培育“电子化需求”更是重中之重。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通过大力宣传、示范引导、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引导电子农民向电子化服务需求转换。c.提高“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对运营商的收益、服务水平和电子化需求都有正向促进作用。可以看出, 适当提高“单位电子农民服务收入”有助于运营商盈利、政府服务水平提高以及农民电子化需求增强的“三赢”局面。d.降低“平均提高单位水平所需费用”对服务水(下转第184页) 第7期 王立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研究· 189·[ 3] 徐美雅.浅谈网站风格设计的基本要求[ J] .天津电大学报,2009, 13(1):59 -62[ 4] 周 莉.网络时代商业购物网站设计的思考[ 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节能环保和谐发展——— 2007 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 C] .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声像中心, 2007:830 -832[ 5] RosenD, PurintonE.WebsiteDesign:ViewingtheWebasaCognitiveLandscape[ J] .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 2004, 57(7):787– 794[ 6] HauserJ, UrbanG, LiberaliG, etal.WebsiteMorphing[ J] .MarketingScience, 2009, 28(2):202 -223[ 7] AllportG.Personality:APsychologicalInterpretation[ J] .NewYork:Holt, Rinehart, Winston, 1937, 196[ 8] KimKS.Information-seekingontheWeb:EffectsofUserandTaskVariables[ J] .Library& InformationScienceResearch,2001, 23(3):233 -255[ 9] 张智君, 江程铭, 任衍具等.信息呈现方式、时间压力和认知风格对网上学习的影响[ 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4, 31(2):228 -232[ 10] KolbD.OnManagementandtheLearningProcess[ D] .Cambridge,Massachusetts: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1973[ 11] RidingR, CheemaI.CognitiveStyles-anOverviewandIntegration[J] .EducationalPsychology, 1991, 11:193 -215[ 12] FelderR, SilvermanL.LearningandTeachingStylesinEngineeringEducation[J] .EngineeringEducation, 1988, 78(7):674– 681[ 13] 曹晓华, 林柳波, 刘中军.图形复杂度和人格特征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 J] .人类工效学, 2005, 11(4)[ 14] 李寿欣, 周颖萍.个体认知方式与材料复杂性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 J] .心理学报, 2006, 38(4):523 -531[ 15] 朱小虎.主题统觉测验(TAT)眼动研究[ 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6] 冯俊彦, 林春源, 任 钊.学习策略对动作技能认知效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5(5):125 -128[ 17] 金玉华, 李寿欣.沉思—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研究与进展[ 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1):80 -83[ 18] 李晓丽, 黄 敏, 莫 冰.视线跟踪法—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新方法[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 (8):25 -30[ 19] GrafS.AdaptivityinLearningManagementSystemsFocussingonLearningStyles[ D] .Vienna, Austria:ViennaUniversityofTechnology, 2007[ 20] 丁梦扬.认知风格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2):121 -124[ 21] 任 玲.场依存/场独立与高中生__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