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分析 |
来源:一起赢论文网 日期:2015-03-11 浏览数:3620 【 字体: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 |
摘要: 我国对于孵化器的定位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应当从不同的定位功能分析中国特有的孵化器商业模式思路, 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逻辑结构和价值创造机理。 关键词: 孵化器 商业模式 价值创造 界面 (一) 从企业孵化器定位分析其商业模式世界上最早的企业孵化器是美国人曼库索于1956年建立的, 但给出企业孵化器严格定义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 《企业孵化器:基于全国的调查》 一书, 该书在对企业孵化器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孵化器的定义。学术界和实践界自此逐渐形成了共识, 并开始重视企业孵化器, 认为企业孵化器在于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精神和桥梁, 通过企业孵化器自身及其形成的社会网络为创业企业提供运营环境和服务。西方学者强调企业孵化器的创新服务功能, 认为企业孵化器主要是培育企业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能力, 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企业孵化器确定了不同的定义, 例如有动态过程说、 工作环境说、 创新系统说、 企业辅助机构说、 有选择的社会群众组织说等不同定义。 例如, 美国著名企业孵化器研究学者Rostam Lalkaka (2006) 就持一种工作环境说,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一种能够控制的为新生企业培育而设计的工作环境。持动态过程说的美国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 (NBAI) 则从企业孵化发展演变的角度认为企业孵化是一种企业成长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的Raymond W. Smilor (1987) 认为企业孵化器是处于促进协助创业者企业发展的目的而专门设计的一个创新系统, 它能够给新创业者或新创公司提供各种不同的企业初创时期所需要的服务与帮助。在我国企业孵化器观念传入之后也有了很大发展。企业孵化器又称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但是不管其采用什么样的名称, 其营造适宜于中小型企业 (特别是中小技术型企业) 诞生与成长环境的基本目标不会变化。 2003年 《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官方概念, 从服务的角度认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能够为初创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极其附属的一系列服务, 帮助和支持初创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 使得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能够大大降低, 创业成功率则大大提高, 从而从整体上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和社会的创新积极性。我国学者从发展的观点来看, 认为企业孵化器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形势而发展起来的, 因而其内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侧重点也可能不同。从整体上而言, 我国学者强调企业孵化器对于企业的发展的空间性特征, 认为企业孵化器是初创企业的避风港, 给企业提供减少干扰的发展温室。中外对于企业孵化器概念上的差异反映了中外企业孵化器性质上的差异, 我国存在的大多是提供公共服务职能性质的准政府型的企业孵化器, 其扶持初创企业是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来实现的; 西方企业孵化器是企业性质的, 主要帮助企业起步是通过提供创新服务来实现的。可见, 在中国孵化器的定位上表现出两大突出的特色: 一是官民二重性, 有的孵化器从组织构成上直接体现出其官民二重性, 有的孵化器在功能实现上展现出其官民二重性; 二是孵化器的主要功能退化为优惠政策保护区。过分的依赖政策优惠, 依赖短期的扶持行为, 成为中国初创企业长不大, 毕业不了的根本原因。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改变孵化器的商业模式入手。商业模式是组织进行价值创造、 价值传递和价值分享的有效机制。在孵化器网络中, 价值的创造、 传递与分享能更好的实现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企业更顺利地走出初创期, 迎接新的挑战。 (二) 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模型早期, 关于孵化器商业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孵化器运营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因素对于初创企业的绩效影响。伴随着营利性孵化器数量的增加, 孵化器商业模式出现了性质变异, 与其本来意愿发生偏差。Allen和McClus⁃key (1990) 研究发现企业孵化器通过调节商业模式来影响在孵企业经营绩效时的效果并不显著。无论是营利性孵化器还是非营利性孵化器, 是否提供某些服务才是导致其在孵企业绩效变化的主要因素。 Peter等 (2004) 发现不提供咨询指导服务的孵化器其企业毕业数要明显低于提供此类服务者。案例研究表明成功的孵化器商业模式与很多因素有直接的关联, 这些因素包括孵化器规模、 自身资源、 范围、 服务专家数量极其工作经验等诸多方面。在国内, 目前的孵化器研究多停留在相关知识介绍和经验交流阶段。也有一些基于国内孵化器实践基础上对孵化器商业模式进行的研究。 梁云志、 司春林 (2010) 从客户定位和价值主张的角度定义了简单模式、 专一模式、 资本模式和价值链陷阱模式等4种典型的孵化器商业模式。从总体上看, 国外学者对于孵化器商业模式的研究是以在孵企业, 抑或说孵化服务为研究对象的, 而非以孵化器为研究对象, 这种研究范式悖离了商业模式的研究路线。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看, 国内学者对孵化器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很多是基于盈利模式和组织属性的分类研究。而无视孵化器组织性、 可持续性是制约孵化器发展的理论约束。必须以孵化器商业模式基本结构的分析作为基本点, 进而把握中国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走向。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主要功能是价值创造。换句话说, 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应当是价值创造的结构和过程的融合体。孵化器商业模式描述的是这样的过程和机制: 集成内外部资源, 为服务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为自身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流、 信息流、 知识流, 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结构是一切功能的内在根源,是隐藏着的规则总体和逻辑关系。 由于商业模式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创造, 因此本文借鉴翁君奕 (2004) 和原磊 (2007) 的要素分类方法, 围绕企业孵化器进行价值创造的价值链过程, 从系统结构上将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划分为价值主张、 价值生产、 价值提交、 价值回收和价值维护五大子系统 (如图1所示) 。价值主张子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孵化器的顾客定位、 市场定位等内容, 最核心的是发掘 目 标 顾 客 现 有 及 潜 在 需求。主要表现为: 孵化器的入驻条件和毕业条件是否严格;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什么服务, 具体而言包括有形服务方面的办公场所、 办公设施等和无形服务方面的融资、 培训、 中介等。价值生产子系统主要是基于合理配置系统内资源, 以一定的成本结构生产出实现价值主张的产品或服务, 也即价值载体。主要表现为企业孵化器可靠的有形服务供给, 可操作性、 实用性无形服务供给, 以及在创新系统中企业孵化器所处的粘性位置。价值传递子系统主要解决如何向目标客户传递价值载体 (产品或服务) 的问题, 主要包括企业孵化器服务团队构建的完善程度, 企业孵化器服务团队的学习能力高低, 企业孵化器作为在孵企业与网络合作关系中介的稳固程度。价值分享子系统主要回答企业孵化器和在孵企业如何通过该商业模式获取利益。主要包括企业孵化器与在孵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 以及二者之间的价值共赢长效机制。价值维护子系统作为一种保护手段, 主要目的在于保障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赢利的可持续性, 主要包括隔绝机制、 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从结构上看, 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五大子系统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构造, 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根据不同子系统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功能与作用, 可以将它们分为 “内—中—外” 3个层次,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应企业孵化器的价值创造结构 (如图1所示) 。其中, 居于内层的价值主张子系统是企业孵化器的价值创造结构系统的核心, 其变动会带动整个价值系统发生变化; 在企业孵化器的价值创造结构系统中层, 由价值生产—价值提交—价值回收子系统形成一个循环圈, 构成整个企业孵化器的价值创造结构系统的基本运行流程; 居于外层的价值维护子系统不直接产生价值, 但其能够保障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赢利的可持续性。 (三) 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系统界面分析企业孵化器价值创造结构描述了孵化器商业模式的运行过程, 但此结构对孵化器商业模式的解释是抽象的、孤立的。任何系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孵化器商业模式系统亦如是。处在环境中的孵化器,与外部环境中各实体进行联系, 以完成价值创造过程。 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结构中蕴含着3个主体, 一个是运转该模式的孵化器自身, 二是作为客户的在孵企业,三是这一模式运转必须的组织: 孵化器的合作伙伴。在一个商业模式系统中, 合作伙伴主要分成4类: 技术提供型、人才提供型、 咨询服务型、 风险投资型。孵化器商业模式外部实体主要由企业孵化器、 在孵企业、 合作伙伴构成, 通过内部结构界面、 客户界面、 伙伴界面等交互界面实现联系与作用。内部结构界面反映的是在内部逻辑结构中分析的五大子系统之间的界面交互关系。 五大子系统是在一条纵向价值链上的, 因此内部结构界面关系是纵向结面关系。我们为了更好的理解商业模式把它分成了5个子系统, 而实际运行过程中, 内部结构中的五大子系统必然是一个整体。在孵企业和社会公众看到的是孵化器整体的形象, 不会考虑哪个子系统好或者坏。因此, 内部结构界面的主要问题是基于等级泛化的集成问题。如何将五大子系统弱化等级的区别, 淡化因职能部门划分而存在的先行等级,以一个整体来运转是孵化器内部系统运行成功的关键。客户界面是与在孵企业有直接接触的界面。在具体运作中, 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 投入资金、提供信息等方式与顾客建立直接的联系。价值的生产、 提交与回收都在这个界面上进行, 这是外部实体结构的核心界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合作伙伴也有可能与顾客直接接触, 他们之间的接触是通过孵化器有意牵线或无意牵线搭成新的合作关系。因此在合伙伙伴与顾客之间也存在着客户交互界面, 也会影响到孵化器商业模式的运转。客户界面最大的障碍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孵化器应当建了合理的协商合作机制,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设计, 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共赢的良性循环。伙伴界面是孵化器与孵化网络中合作伙伴的界。 孵化器作为资源整合平台, 与政府、 高校及科研机构、 风险投资机构、 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它孵化器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是借助这些合作伙伴来实现的。 孵化器的伙伴界面越好, 商业模式越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伙伴界面中各组织的互动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以协作的方式以获得更大的各方价值增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在中国情境下, 政府在孵化器商业模式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组织属性为非营利性的孵化器, 孵化器的管理者就是政府, 政府在其内在结构中。而对于营利性企业孵化器, 在孵企业 (特别是初创企业) 仍然需要其提供与政府的链接服务, 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政策支持, 更顺利地度过初创期。孵化器为加快我国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 提升产业结构以及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对商业模式认识不足, 大多没有有效的商业模式, 这需要一个不断摸索的寻求发展的过程。必须从理论上建立孵化器商业模式的分析架构, 基于实践总结我国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创新可能, 才能不断完善其市场竞争功能, 真正做到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1) Allen D. N.,McCluskey R., 1990, “Structure,Policy,Servic⁃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Business Incubator Industry” ,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pp.61~77.(2) Lalkaka R., 2006,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ion : A Tool⁃kit on Innovation in Engineer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 Paris:UNESCO Pub., 77.(3) Peter L., Rice M., Sundararajan M., 2004, “The role of Incubatorsin the Entrepreneurial” ,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9, pp.83~91.(4)Smilor R. W., 1987, “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New Business Incubators” , Research Management, 30 (5) , pp.36~41.(5) 梁云志、 司春林: 《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 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 《研究与发展管理》 , 2010年第1期。(6) 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 — —企业经营 “魔方” 的旋启》 ,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年。(7) 原磊: 《商业模式体系重构》 , 《中国工业经济》 , 2007年第6 |
[返回] |